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2 毫秒
1.
目的 研究转Bt基因大米(TT51)对亲代雌性大鼠免疫系统的影响.方法 试验分为转Bt基因大米组(TT51组)、亲本明恢63大米组(明恢63组)和市售大米组,各组大米按60%的比例掺入饲料进行全食物喂养.Wistar雌、雄大鼠喂养10周后进行交配繁殖,对亲代雌性大鼠于断乳后进行免疫毒性评价.指标包括血常规、全血淋巴细胞分型、脾细胞的NK活性检测、刀豆蛋白A诱导淋巴细胞转化试验、抗体生成细胞检测以及淋巴结的淋巴细胞分型.结果 脾淋巴细胞分型中,TT51组的Th细胞、T细胞比例与市售大米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明恢63组的B细胞、T细胞比例与市售大米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颈部淋巴结淋巴细胞分型中,TT51组的Th细胞比例与市售大米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各组其他功能性试验结果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转Bt基因大米(TT51)对亲代雌性大鼠免疫系统功能未见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2.
目的 研究转Bt基因大米(TT51)暴露对Wistar大鼠雄性子代生殖系统发育的影响.方法 亲代雌雄大鼠分别连续给予市售大米、亲本大米和TT51大米70 d后,交配并产生子代,孕期和哺乳期各组雌性大鼠继续给予相应受试大米;子代雄性大鼠断乳后各组均给予普通饲料至70日龄,其间每周称量体重并记录食物消耗量和动物生长发育状况.雄性仔鼠至70日龄处死,进行血常规、血生化、血清性激素水平、生殖器官重量以及精子参数等指标检测.结果 TT51大米组与市售和亲本大米组比较,雄性子代体重、食物利用率、血常规、血生化、血清性激素水平以及精子各项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转Bt基因大米暴露对雄性大鼠子代生殖系统发育未见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3.
研究亲代大鼠转Bt基因水稻(TT51大米)暴露对其子代部分早期生理和神经发育指标的影响。方法 亲代大鼠随机分为3组,每组雄性15只,雌性30只,分别给予按60%比例掺入市售大米、明恢63大米和TT51大米的饲料,连续喂养70d后同组雄雌大鼠交配并产生子代,孕期和哺乳期各组母鼠继续给予相应受试大米的饲料。亲代大鼠每周称量和记录体重及食物消耗量,同时观察动物生长发育状况,观察和记录亲代雌鼠生殖指标。仔鼠出生后记录0、4、7、14及21d体重,并观察仔鼠部分生理指标发育情况,同时进行听觉惊愕等神经发育指标的测定。断乳后,对各试验组部分仔鼠取脑等主要脏器进行病理检查。结果 TT51大米组与明恢63大米组和市售大米组比较,亲代大鼠一般毒性及生殖指标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子代部分生理发育指标和神经发育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各试验组仔鼠脏器病理检查均未见有意义的变化。结论 未见亲代大鼠转Bt基因水稻暴露对其子代早期部分生理和神经发育指标有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4.
水稻(Oryza sativa)是我国重要的经济作物,其优化育种一直是研究的重点。苏云金芽孢杆菌(Bacillusthuringiensis,Bt)抗虫基因的出现,开辟了利用外源基因培育转基因抗虫作物的新领域。目前,转基因抗虫水稻的培育技术已日趋成熟,而其对人体的潜在安全性问题却备受争议。转Bt基因水稻能否实现商业化是人们关注的焦点。本文就转Bt基因水稻的食用安全性评价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我国转Bt基因水稻的风险评估和推广提供一些参考。  相似文献   

5.
目的:用Bt-799玉米饲喂Wistar大鼠14w,观察其对大鼠的亚慢性毒性作用,对Bt-799玉米的食用安全性做出初步评价。方法:100只刚断乳Wistar大鼠按性别和体重分为5组:空白对照组(BC)、Bt-799玉米低(TL)、中(TM)、高(TH)剂量组和亲本非转基因玉米"郑58"组(N)。空白对照组给予标准AIN-93G配方饲料,后四组饲料相应玉米添加量分别为9.41%、28.23%、84.68%、84.68%,各营养成分依据AIN-93G配方补齐。各组动物分别饲喂相应饲料14w,每天观察一般情况,每周记录体重、进食量、食物利用率,实验结束时检测血常规、血生化,计算脏器系数并进行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体重、进食量、血常规、血生化、脏体比等指标均有项目检测出统计学差异,但由于未出现剂量-反应关系、相关病理学检测未发现有意义的病理改变等原因,认为这些差异不具有生物学意义,与转基因操作无关。结论:Bt-799玉米对Wistar大鼠生长发育无明显不良影响,Bt-799玉米与亲本"郑58"玉米对Wistar大鼠具有同等的食用安全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检测孕期染毒大鼠的干扰素、白细胞介素,脾T淋巴细胞、脾B淋巴细胞增殖能力,自然杀伤(NK)细胞功能等指标,探讨大鼠孕期染毒硝酸镧对子代大鼠免疫的影响。方法选取SPF级成年SD大鼠按雌雄2∶1的比例交配,每日观察阴栓确定受孕情况,获得40只孕鼠,随机分为对照组、低剂量组、中剂量组、高剂量组,每组10只,于妊娠的第7天至第16天灌胃硝酸镧溶液,剂量分别为0、2、20、60 mg/kg BW。子代大鼠出生后第4天(PND4)进行窝标准化,使得每窝子代大鼠数目均为4只,雌雄各半。断乳后子代大鼠分笼喂养,每窝选取雌雄各一只作为A队列,另每窝选取雌雄各一只作为B队列。其中A队列80只子代大鼠出生后第52天(PND52)进行免疫毒性评价,观察指标为主要脏器脏体比,外周血淋巴细胞分型以及血清γ-干扰素(γ-IFN)、白细胞介素-2(IL-2)、IL-4、IL-1α、IL-10、肿瘤坏死因子(TNF)含量的检测;B队列80只子代大鼠于出生后第55天(PND55)取脾进行T细胞依赖抗体反应试验以及检测脾T淋巴细胞和脾B淋巴细胞增殖能力。试验期间每周称取子代大鼠体质量。结果子代大鼠体质量低、中、高剂量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肝、肾、肺、脑、脾、胸腺相对重量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高剂量组雄性子代大鼠脾T淋巴细胞增殖能力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存在剂量-反应关系;试验组雌性子代大鼠全血NK细胞数量均较对照组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存在明显的剂量-反应关系。从试验结果得出基准剂量下限为0.21 mg/kg BW。结论本试验条件下母鼠孕期染毒硝酸镧对子代大鼠的NK细胞、脾T淋巴细胞产生轻微刺激作用,但未发现硝酸镧对子代大鼠产生免疫毒性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转Cry1Ab-ma基因玉米对大鼠的亚慢性毒性。方法:初断乳Wistar大鼠140只,随机分为7组:转基因玉米高中低3个剂量组(60%、30%、15%)、亲本玉米高中低3个剂量组(60%、30%、15%)以及1个常规基础饲料对照组,每组20只,雌雄各半。动物2只1笼喂养,自由进食饮水,连续观察90 d。每周称量饲料量及大鼠体重,在试验中、末期采集大鼠尿液和血液进行尿常规、血常规和血生化分析。实验末期称重脏器并计算脏器体重比,最后对大鼠脏器进行病理组织学检查。实验末期称重脏器并计算脏器体重比,最后对大鼠脏器进行病理组织学检查。结果:90 d的实验期内,各组大鼠均未发现中毒死亡情况。转基因玉米组个别评价指标虽与亲本玉米对照组或常规基础饲料对照组存在统计学差异,但指标水平在文献报道正常范围和历史对照范围内,且均未发现有生物学意义的改变。各受检脏器未见与受试物相关的病理改变。结论:现有实验结果不能证实转Cry1Ab-ma基因玉米对大鼠有亚慢性毒性作用。  相似文献   

8.
为探讨复合益生菌对环磷酰胺诱导免疫低下模型小鼠免疫功能的影响,将BALB/c小鼠随机分为空白组和模型组(灌胃生理盐水),阳性对照组【灌胃盐酸左旋咪唑(10 mg/kg)】,低、中、高剂量实验组(分别灌胃2.5×106,5×106,1×107CFU/0.4 mL复合益生菌),持续实验28 d,测定小鼠脏器指数、细胞免疫功能、体液免疫功能、脾淋巴细胞亚群百分比和血清免疫球蛋白及细胞因子水平。结果表明,与模型组比较,各剂量组小鼠胸腺指数明显增加(P<0.01),低、中、高剂量实验组分别增加58.92%,67.86%,80.36%;迟发型变态反应程度增加(P<0.01),低、中、高剂量实验组分别增加20.34%,27.12%,67.80%;血清溶血素水平均增加(P<0.05),以中剂量和高剂量组增加显著(P<0.01),分别增加31.25%,40.23%;低、中、高剂量实验组脾淋巴细胞CD3+、CD4+CD8-和CD4-  相似文献   

9.
牛初乳对免疫抑制小鼠免疫功能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牛初乳对免疫抑制小鼠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将ICR雌性小鼠随机分为五组:正常对照组,模型对照组和牛初乳低、中、高剂量组。观察不同剂量牛初乳对免疫抑制小鼠脾指数、胸腺指数、细胞免疫、体液免疫、单核-巨噬细胞吞噬功能及脾脏T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结果三个剂量组的脾指数和胸腺指数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中、高剂量组脾脏T淋巴细胞增殖能力显著高于模型对照组(P<0.01)。三个剂量组溶血空斑数均显著高于模型对照组但低、高剂量组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三个剂量组校正后吞噬系数α明显高于模型对照组及正常对照组(P<0.01)。中剂量组脾脏T淋巴细胞中CD4+百分比显著高于模型对照组及正常对照组(P<0.01)。结论牛初乳能够有效提高免疫抑制小鼠细胞免疫、体液免疫、单核-巨噬细胞吞噬功能和脾脏CD4+百分比。  相似文献   

10.
对从内蒙古传统发酵酸马奶中分离筛选的L.casei Zhang对小鼠T淋巴细胞亚群、血清IgG和肠黏膜SIgA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L.casei Zhang可以显著提高小鼠外周血中CD^3+、CD^4+、CD^8+的比例,优化了CD^4+/CD^8+比值.同时L.casei Zhang可以显著增加小鼠血清IgG质量浓度和小鼠肠膝膜SIgA质量浓度。这些结果说明了L.casei Zhang对小鼠的细胞免疫、体液免疫及肠黏膜局部免疫具有调节功能。  相似文献   

11.
应用ELISA定量检测转基因玉米中Bt1蛋白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应用纯化的Bt1杀虫晶体蛋白作为标准蛋白和免疫抗原,通过抗体-抗原-酶标抗体反应,建立了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以定量检测转基因玉米中的Bt1表达蛋白。用建立的ELISA法对4种进口玉米产品进行了测定,实验结果得到了免疫印迹分析的验证,并与进口试剂盒方法的定量分析结果相一致,因而建立的ELISA法具有操作简便、快速特异、定量准确、经济实惠的优点,特别适合于大批量检测,有着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2.
新型转基因植物及其食用安全性评价对策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转基因技术的快速发展,以药用、工业用为代表的新一代转基因植物及复合性状转基因植物不断涌现。与此同时,对其进行食用安全性评价的技术体系却明显滞后。本文主要对药用、工业用及复合性状转基因植物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并对其食用安全评价对策进行阐述和分析,以期为促进我国转基因技术的健康发展提供一定的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3.
转基因食品安全性评价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1996年以来,转基因作物的大规模商业化生产为人们带来了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但是转基因技术存在一定的风险性,因此加强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评价和标准化管理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本文从营养学、毒理学、过敏性等方面综述了转基因食品的食用安全性评价,并多角度探讨了转基因食品安全性评价的关键问题,包括用不同动物实验评价转基因食品的食用安全性,新型转基因植物的安全性评价,以及转基因食品的食用安全标准化等,以期使读者对转基因食品的食用安全性有更加系统、全面的了解。  相似文献   

14.
为了准确定量检测非故意扩散的转基因玉米59122,建立转基因玉米59122及产品的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检测方法,并用特异性、准确度、灵敏度以及测量不确定度等指标评价该方法。结果显示,利用该方法只能检出转基因玉米59122;16 次重复测量含量为1%的转基因玉米59122样品,平均测量值(0.9%)接近真实值(1%),相对误差为10%,测试回收率为90%,测量不确定度为0.002;能检测到最低含量为2 拷贝的59122分子片段;除去3 次偏离平均值较大的测量值外,13 次重复测量值的变异系数为0.05。因此,实验建立的转基因玉米59122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具有较高的特异性、准确度、灵敏度、精密度,较低的测量不确定度。  相似文献   

15.
玉米及其制品中转基因成分的单一 PCR及多重PCR检测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邵碧英  陈文炳 《食品科学》2005,26(9):380-384
采用CTAB法提取玉米及其制品的总DNA,用PCR方法检测其中的转基因成分如花椰菜花叶病毒(Cauliflower mosaic virus,CaMV)35S启动子、根癌农杆菌(Agrobacterium tumefaciens)胭脂碱合成酶甚因(nos)终止子、根癌农杆菌CP4菌株的EPSPS基因、吸水链霉菌(Treptomyces hygroscopicus)bar基因及苏云金芽孢杆菌库尔斯塔克亚种(Bacillus thuringiensis subsp.kurstaki)crylA(b)基因,筛选到阳性样品,并建立了几组玉米内源zein基因和转基因成分之间的多重PCR检测方法。结果表明,建立的多重PCR方法用于同时检测玉米内源基因和转基因成分是可行的,值得推广;虽然我国还未有己获准商品化生产的转基因玉米,但国外转基因玉米已流入福建省。  相似文献   

16.
转基因植物食用安全性评估与监管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转基因植物已商业化20 年,其为农民乃至全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农业、经济和社会效益。但转基因植物的安全性,尤其是食用安全性受到公众极大关注。本文从关键成分分析、营养学、毒理学、致敏性等方面系统总结了转基因植物食用安全性评估,并综述了转基因植物产业现状以及国内外安全性评估与监管,以期为我国的转基因植物食用安全性评估与监管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7.
标准分子构建及其在转基因玉米59122定量检测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转基因作物59122的外源基因与玉米基因组之间的左侧侧翼序列设计具品系特异性的荧光探针及引物,以实时荧光PCR技术建立59122的品系特定量检测方法,以重组PCR技术成功获得了标准分子(整合了内标基因序列与左侧翼序列)梯度范围为101~105,定量范围为0.01%~100%;建立了玉米内源基因与侧翼序列的标准曲线,变异系数CV值、标准偏差SD以及相关系数R2均可接受;检测5个已知转基因含量(0.1%、0.5%、1%、2%、5%)的混合样品中的转基因含量,结果分别为0.12%、0.56%、1.04%、1.61%、4.66%,实验误差小于25%,结果可信。  相似文献   

18.
为研究银杏多糖对小鼠淋巴细胞的免疫调节作用,无菌分离小鼠脾淋巴细胞,制备淋巴细胞悬液,实验设空白组、阳性组(终浓度为5 pg/mL的左旋咪唑)、银杏多糖处理组(终浓度为25、50、100、200、400 μg/mL).采用MTT法检测银杏多糖对淋巴细胞增殖的影响,流式细胞术检测银杏多糖对淋巴细胞周期的影响,ELISA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