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城市型矿区是指随着独立矿区快速发展,周边逐步形成服务矿区的城市功能区域,导致矿区被城市包围,形成具有经济和社会功能与城市紧密相关,矿城空间粘连发展特征的矿区。随着矿区资源逐渐枯竭,城市型矿区在转型发展中具有独特的靠近城区的区位优势,矿城"协同"成为发展趋势。因此,如何优化城市型矿区空间结构和功能组织,实现矿区与城区生产、生活、生态、区域交通等协同发展是一大研究关键。论文以抚顺西露天矿为例,基于调研资料和已有研究成果,对西露天矿矿城空间演进过程进行了梳理,分析了西露天矿矿城空间组织特征,通过构建西露天矿矿城空间结构协同、空间功能协同、空间发展目标协同、空间区域方面协同四大协同体系,系统化地提出了城市型矿区转型发展的四大策略。  相似文献   

2.
目前,资源枯竭型城市作为我国重要的城市类型之一,面临着诸多严峻的生态转型困境,是当前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通过从历史演变角度对徐州城市和矿区的关系进行剖析,发现矿区作为城市的子系往往与城市呈现分离的状态,缺乏沟通协调,严重阻碍了矿区与城市的发展,是困境产生的深层原因。从系统论角度,以协同发展理论为基础,将矿区与城市作为一个相互作用的关联体,构建"矿·城"协同转型系统模型,提出具有针对性的资源枯竭型城市(徐州)生态规划转型策略。  相似文献   

3.
煤炭资源型城市为我国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的资源和能源支持,研究资源型城市转型的经验模式对调整区域经济结构、确保社会稳定和改善生态环境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本文采用文献综述法和实证分析法,研究我国东部煤炭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所面临的共性难题,并以徐州贾汪区转型探索经历为例,总结城市转型的"徐州贾汪区模式",主要包括放大正向外部效应、长期坚持矿地融合、大力建设矿区社会生态系统恢复力三条路径。研究结果表明,煤炭城市转型发展的共性问题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是一个系统性难题,必须引入系统性思维。我国东部矿区普遍人口密集,农业发达、沉陷积水是最主要的共性特征,煤炭开采产生的社会问题、经济问题、生态问题、环境问题基本相同,转型发展模式值得互鉴。  相似文献   

4.
《中国矿业》2004,13(7):42-42
资源枯竭型矿城的可持续发展是我国经济工作在新世界初的一项重要任务,而结构调整是矿业城市持续发展的关键。据有关部门统计,我国目前已有390多座矿业城镇,其中,2 0 %处于成长期,6 8%处于成熟期,12 %处于衰落期。全面约有4 0 0多座矿山已经或将要闭坑,约有5 0多座矿城资源处于衰减状态。这些资源枯竭型城镇,产业接替问题突出,下岗职工较多,再就业压力较大。有些矿城矿区沉陷,环境污染、生态恶化问题严重,搬迁、治理、复垦任务艰巨,可持续发展面临严峻挑战。对于这些问题,国务院高度重视,出台了一系列促进资源枯竭型矿城可持续发展的政策,并…  相似文献   

5.
废弃矿区土地资源再利用对于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至关重要,是适应新时期国土空间生态建设的必然要求。运用CiteSpace文献计量方法中的知识图谱分析技术,对通过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检索出的近20年的970篇和WoS核心集数据库检索的1 740篇废弃矿区土地资源再利用中英文相关文献进行研究进展与趋势梳理。研究结果表明:(1)国内废弃矿区土地再利用相关研究具有较强的关注度,刊文量进入快速增长期,核心研究机构之间合作关系网络体系初步建立;(2)关键词共现与聚类可视化结果显示研究视角随国家政策变化呈现多领域、多学科交叉参与境况,研究主题由废弃矿区土地复垦—生态修复—资源价值评价—景观再生设计—工业文化传承与创新发展模式等逐渐发展演化;(3)研究内容逐步转向生态价值挖掘与资源潜力评价、资源转型路径探索与创新、构建以经济与社会需求为导向的资源开发模式。该研究可为资源型城市废弃矿区土地资源再利用与转型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资源枯竭型城市的转型呈现阶段性演进特征,复合系统协同演进是其转型发展向高级阶段演变的基础。为探究资源枯竭型城市的转型内生动力,以典型的资源枯竭型城市黄石市为例,从资源附禀、生态环境、经济发展、社会建设4个维度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分别对2001—2010年和2010—2019年2个阶段构建哈肯模型识别黄石市复合系统协同转型发展的驱动参序量,动态分析不同时间阶段内复合系统协同转型的驱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在2001—2019年期间,黄石市复合系统转型力表现为波动上升趋势,其转型过程分为2001—2010年平稳转型期和2010—2019年加速转型期2个阶段。分阶段复合系统协同过程实证结果表明,黄石市由资源转型驱动模式转变为环境转型驱动模式,进入了更加高效的转型驱动过程。转型发展逐渐脱离传统的资源依赖型向着“社会建设-环境保护”的驱动主导模式转变,步入良性的转型协同状态。随着资源枯竭型城市的发展,其内生转型驱动机制也会随之发生改变,应切实把握住城市转型的关键转型路径,为促进黄石市协同转型发展提供建议。  相似文献   

7.
矿业城市在中国的经济发展中占据主要地位,矿产资源日益枯竭成为制约矿业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最严峻的挑战。从服务产业转型的视角重新开发利用矿业废弃土地是矿业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趋势。本文以门头沟区为例,分析了门头沟转型为北京"生态涵养发展区"的发展潜力,在总结分析国内外矿业城市矿业废弃土地再利用模式的基础上,提出了门头沟产业转型背景下矿业废弃土地利用开发模式和战略,为转型城市矿业废弃地的开发利用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8.
废弃矿井的处置是能源环境领域面临的一大关键问题,严重影响着全球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为了更好地利用矿井废弃后遗留的大量资源,介绍了国内外废弃矿井现状以及废弃矿井资源化利用现状与特点,简述了废弃矿井的潜在危害,阐述了废弃矿井综合利用的内涵与关键科学问题,探讨了废弃矿井地热能开发利用、地下水资源精准利用、建设地下储气库等关键技术,指明了废弃矿井地热能资源勘察评估、地下水库煤柱坝体稳定性以及储水能力计算、地下储气库选址的技术难点,提出了废弃矿井资源化利用思路。研究表明,废弃矿井资源化综合利用在废弃矿井转型与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具有广阔应用前景,可促进我国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发展。  相似文献   

9.
资源型城市作为一种特殊的城市类型,其住宅用地开发需要考虑自身的属性和特征。本文结合我国资源型城市类型、数量和空间分布特征,对资源型城市住宅用地开发的阶段特征和问题进行描述,在阐释资源型城市住宅用地开发与利用的约束性条件的基础上,对住宅用地开发与利用导向进行了分析,并提出"矿-城协同开发模式"、"废弃地改造利用模式"、"原址拆迁改造模式"、"集中连片开发模式"四种住宅用地开发与利用模式,对我国资源型城市住宅用地开发与利用提供了理论指导和发展思路。  相似文献   

10.
随着中国能源结构的调整,煤炭开采从原来的分散式开采向精细化、集中化和精准化发展,矿井数量大幅度减少,大量资源枯竭及落后产能矿井面临关闭或废弃。这一转变将使中国现阶段及未来很长一段时间都将面临与德国相似的"后采矿"时代。从中国能源结构发展的大趋势以及煤炭资源开发的宏观战略来看,已经关闭和即将关闭的大量矿井或者矿区重新恢复开采的可能性不大。矿井的关闭或废弃不仅会带来水、大气等环境污染问题,还会带来企业职工难以安置、固定资产难以处理等社会经济问题。因此,本文针对矿区关闭或废弃后出现的问题,借鉴德国应对后采矿的处理方案、后采矿工业区资源可持续发展战略,对比中国对关闭矿区的处理案例,提出了应把矿区关闭后资源的利用纳入整个矿山开发的顶层设计中的理念,以及煤炭地下空间、矿井水等资源综合利用的思路。国内外虽提出了形式多样的废弃矿井利用方案,但总体利用率不高,仍需继续深入探究关闭矿区资源利用基础理论和手段方法,以及应对关闭矿区后发展需要的教育与技术人才培养措施。  相似文献   

11.
工矿废弃地再利用是资源衰竭型城市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工矿废弃地修复对于促进矿区发展、改善矿区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单一的考虑工矿废弃地修复难以发挥其最大的利用潜力,因此,本文将矿地融合理念引入到工矿废弃地修复中,厘清矿地融合的内涵及方式,分析矿地融合与工矿废弃地修复的内在联系,以徐州市工矿废弃地为研究案例,提出了以矿地融合为导向的徐州工矿废弃地修复策略。主要结论:衰退型资源城市中矿地融合的内容主要包括产业融合、土地融合、资源融合、全域治理以及城乡统筹;分析工矿废弃地所面临的矿地矛盾及其之间的推动、促进作用,为矿地融合导向的工矿废弃地修复提供了协调路径;矿地融合导向下的工矿废弃地修复策略包括以产业融合为导向推动矿区工矿废弃地修复再利用、以土地融合为导向盘活矿区土地使用权、以资源融合为导向充分利用地下空间资源、以全域整治为导向开展区域工矿废弃综合治理和以城矿乡统筹为导向开展矿区基础设施建设。  相似文献   

12.
我国转型煤矿井下空间资源开发利用新方向探讨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刘峰  李树志 《煤炭学报》2017,42(9):2205-2213
随着煤炭资源的长期开采、采矿技术的进步以及能源结构的调整,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煤矿面临关闭或已关闭。目前针对废弃煤矿采取的主要措施是矿山环境恢复治理,以致遗留许多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问题,且造成了矿区井上下资源的严重浪费。因此,如何科学、高效地解决煤矿关闭后的资源利用问题,实现矿山的成功转型利用,对煤炭工业乃至国民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战略意义。分析了转型煤矿资源类型,介绍了我国转型矿山开发利用现状,主要包括废弃工业广场建筑物、废弃土地(工业广场土地、沉陷区土地)的开发利用及建设矿山公园等。并指出国内废弃煤矿资源利用存在开发利用不充分、运行成本高等问题,特别是井下空间资源的开发利用率低。如井筒、巷道、硐室等井下空间资源,在封井后几乎全部浪费。因此,针对转型煤矿井下空间资源利用率低的问题,重点分析探讨了煤矿井下空间资源开发利用新方向,如利用煤矿井下空间资源储存石油、天然气,建设蓄能站以及地下城市等等,为我国关闭矿山的转型开发利用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3.
张巍巍 《煤炭技术》2013,32(3):185-186
随着开滦集团采煤活动的开展,唐山已经形成了近230 km2的采空塌陷区,控制城市空间的衰退及塌陷区的治理成为了唐山这个转型城市的核心问题。文章分析了唐山南部塌陷区的现状及特征,以生态重建为指导思想,阐述了南湖塌陷区的生态治理及旅游开发规划,为今后的唐山建设提出了宝贵意见。  相似文献   

14.
煤矿井下抽水蓄能发电新技术:原理、现状及展望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煤炭开采引发矿山灾害、地表沉陷、水土流失及生态环境损害等问题,但同时在地下形成了巨大的可供利用空间。全面阐述了煤矿井下抽水蓄能发电的概念与技术,对比分析了落差型、活塞抬举型、海洋浮力型和高压风储库蓄能4种非常规蓄能发电技术,指出利用废旧煤矿的开采空间(巷道及采空区)的煤矿井下抽水蓄能发电新技术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对我国废旧矿井重复利用、可再生能源开发和电力调蓄、矿区生态保护等提供了新思路。估算了我国废弃煤矿和现有煤矿的蓄水储能发电总量。进一步提出了煤矿地下水库、矿井水循环利用与抽水蓄能发电一体化技术构想,充分利用煤炭开采过程中形成的巨大的地下空间,实现储水、蓄能发电、矿井水循环利用和新能源开发等多重目标,并有助于控制地表沉陷、维护生态平衡,对我国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以及水资源严重短缺的西部地区煤炭开发提供重要的技术保障,并对未来现代化、生态化矿井开拓布局、节能减排、绿色开发产生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5.
煤矿废弃井巷可作为废物处置的安全场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赫英臣 《煤炭学报》1999,24(4):429-434
随着人口的增加和经济的高速发展,我国城市和乡村生活垃圾和工业废物产生量迅速增长,造成越来越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根据国外的经验,将废物转运到地下处置可以成为解决环境问题的新出路.我国是采矿大国,特别是煤矿开采量很大,分布面积广泛,能否将煤矿开采形成的工作面、废弃井巷和其它地下空间利用起来,作为废物的永久处置场地,本文就此问题进行了较深入的探讨,提出了煤矿地下可利用的空间能力,可处置废物的种类,废物地下处置的技术要求,井上、下的安全技术措施和经济效益分析等一系列的技术问题.  相似文献   

16.
矿业城市转型和资源衰竭型矿业城市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已受到广泛关注。本文就如何抓住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机遇,实现西部矿业城市的转型,最终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几点思路和建议。  相似文献   

17.
矿业城市转型和资源衰竭型矿业城市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已受到广泛关注.本文就如何抓住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机遇,实现西部矿业城市的转型,最终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几点思路和建议.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从东北煤炭资源枯竭型城市产业转型中面临的突出问题入手,分析了这些城市产业转型的科技需求,提出了促进煤炭资源枯竭型城市产业转型的科技对策.对于全国其他地区的煤炭资源枯竭型城市的产业转型也具有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从东北煤炭资源枯竭型城市产业转型中面临的突出问题入手,分析了这些城市产业转型的科技需求,提出了促进煤炭资源枯竭型城市产业转型的科技对策。对于全国其他地区的煤炭资源枯竭型城市的产业转型也具有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20.
关停矿井转型升级战略构想与关键技术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谢和平  高明忠  高峰  张茹  鞠杨  徐恒  王勇威 《煤炭学报》2017,42(6):1355-1365
煤炭是我国主导能源,随着洁净、绿色、低碳理念的践行,煤炭在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例将逐步下降,关停的矿井将越来越多,对关停矿井的认知随着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必须突破传统思维定势,建立新的资源理念,即关停矿井不只可以遏制生态破坏,还可以提供宝贵的地下空间资源。关停矿井的资源化利用和转型升级,不仅是一个经济问题,更是一个科学问题。解决好这个问题,将对我国未来矿业生态、城乡建设以及能源战略产生深远影响。提出了关停矿井科学转型升级应遵循的6个基本原则,强调了关停矿井转型升级的立体化和生态化开发理念、关停矿井空间资源化利用的国家战略思维以及关停矿井开发利用的历史文化观,系统阐述了关停矿井资源化转型升级所涉及的关键技术,如地下生态城市、井下抽水蓄能发电、竖井地下停车场、地下医学和地下疗养院、地下农业种植、地下生态景观、深地科学探索等,同时建议部分富有特色和历史内涵的矿井申报工业遗产。以上战略构想和相应关键技术有望为未来关停矿井的资源化利用、立体式开发和全面转型升级提供解决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