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以准噶尔盆地玛湖凹陷下三叠统百口泉组砂砾岩油藏为例,在从岩石学、储集空间、孔隙结构、物性方面表征砂砾岩非均质性的基础上,开展岩心流动实验,系统评价了砂砾岩储层敏感性及其影响因素.认为砂砾岩储层不同敏感性的程度有显著差异,而黏土矿物绝对总量及类型、孔隙结构主导了其储层敏感性.研究结果表明:百口泉组砂砾岩水敏指数Lw为0.31~0.66,均值0.48,水敏性中等偏弱—中等偏强;速敏损害率Dk为0.16~0.82,均值0.38,速敏性差异大,从弱至中等偏强;应力损害率Dst为0.753~0.764,均值0.76,应力敏感性强;而盐敏性和酸敏性无—中等偏弱.黏土矿物绝对总量以及伊/蒙混层、伊利石相对含量显著影响了水敏性,孔喉半径小于1.44μm的含泥砾岩水敏性较强.高岭石等分散片状黏土矿物的相对含量与孔喉大小决定了速敏性.泥质含量高,分选相对差,渗滤喉道呈片状或弯曲片状,导致砂砾岩应力敏感性显著.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玛湖凹陷百口泉组砂砾岩储层中的固体沥青镜下观察及地球化学分析,研究了其赋存特征与来源,分析了储层固体沥青发育的石油地质意义,认为百口泉组储层沥青主要来源于下伏风城组烃源岩,是早期生成的石油成藏后发生逸散,残留重质组分后期经历长时间埋藏热演化形成,玛湖凹陷内部百口泉组固体沥青的首次发现证明了风城组早期生烃的贡献.研究结果表明:百口泉组储层固体沥青在单偏光下呈黑色,分布在溶蚀孔隙、微裂缝和粒间孔等各种不同的孔缝中,总体与岩石颗粒呈镶嵌接触.扫描电镜下观察,固体沥青表面平滑,显示较强的均质性特征,有微裂缝分布,以碳元素为主要成分.由于固体沥青易吸附黏土矿物,降低储层孔渗条件,导致电阻率测井上表现为高阻电性(90Ω以上);其次,储层内原油生标特征与沥青存在差异,导致部分原油呈现混源特征;此外,固体沥青反射率较高(BR0可达1.2%)说明凹陷内百口泉组经历了较高的热成熟演化.研究固体沥青的成因及其影响对于解释百口泉组原油混源现象普遍及揭示玛湖凹陷百口泉组油气成藏过程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4.
广安构造须家河组须六段储集岩主要为长石岩屑砂岩和岩屑砂岩,该砂岩储层是典型的低孔、低渗型储集岩.以岩心观察为基础,结合薄片鉴定、扫描电镜、阴极发光和物性等资料分析,认为研究区砂岩经历了压实作用、胶结作用、交代作用、溶解作用以及破裂等多重成岩作用,目前已达到了中成岩阶段B期.成岩作用是控制该区储层物性的一个关键因素.在孔隙演化过程中,压实、胶结作用起主要破坏性作用,溶蚀作用为主要建设性作用.  相似文献   

5.
6.
以柴达木盆地切12区冲积扇砂砾岩油藏为例,针对制约油藏开发的关键地质因素——储层非均质性,运用地质、测井及生产动态等资料,深入剖析砂砾岩储层非均质特征及其对剩余油分布的影响,认为沉积组构差异控制形成的储层孔隙结构差异是储层微观非均质性的主因,冲积扇沉积构型单元时空分布是储层宏观非均质性的主控因素.研究结果表明:厚层砂砾岩发育2类储层孔隙结构、2类渗透率韵律类型、1种夹层类型、2类夹层分布样式、2种有效砂体结构、4类有效砂体连通模式,扇中复合水道平面非均质性最强,渗透率变异系数大于0.7,扇根"泛连通体"平面非均质性中等,渗透率变异系数介于0.3~0.5.储层非均质性主要通过沉积构型单元的渗流屏障分布样式、渗透率韵律性、储层孔隙结构等方面影响剩余油的分布,导致不同构型单元剩余油分布规律不同.在扇中复合水道及水道萎缩期单元内,受注入水沿高渗层大孔道非均匀突进的影响,形成绕流、孤岛状等微观剩余油,且富集于复合韵律层的上部;在扇根"泛连通体"单元内,受注采连通性差和储层低渗透性的影响,剩余油片状富集.  相似文献   

7.
以柴达木盆地切12区冲积扇砂砾岩油藏为例,针对制约油藏开发的关键地质因素——储层非均质性,运用地质、测井及生产动态等资料,深入剖析砂砾岩储层非均质特征及其对剩余油分布的影响,认为沉积组构差异控制形成的储层孔隙结构差异是储层微观非均质性的主因,冲积扇沉积构型单元时空分布是储层宏观非均质性的主控因素.研究结果表明:厚层砂砾岩发育2类储层孔隙结构、2类渗透率韵律类型、1种夹层类型、2类夹层分布样式、2种有效砂体结构、4类有效砂体连通模式,扇中复合水道平面非均质性最强,渗透率变异系数大于0.7,扇根“泛连通体”平面非均质性中等,渗透率变异系数介于0.3~0.5.储层非均质性主要通过沉积构型单元的渗流屏障分布样式、渗透率韵律性、储层孔隙结构等方面影响剩余油的分布,导致不同构型单元剩余油分布规律不同.在扇中复合水道及水道萎缩期单元内,受注入水沿高渗层大孔道非均匀突进的影响,形成绕流、孤岛状等微观剩余油,且富集于复合韵律层的上部;在扇根“泛连通体”单元内,受注采连通性差和储层低渗透性的影响,剩余油片状富集.  相似文献   

8.
基于热史-埋藏史、有机质成熟度演化史和成藏史,应用岩相学、流体包裹体、成岩矿物的碳氧同位素组成、激光共聚焦扫描显微镜、铸体薄片、阴极发光、扫描电镜等手段对东海西湖凹陷中央背斜带北部花港组低渗致密砂岩储层的致密化机理、成岩流体演化和致密史与成藏史的匹配关系进行了研究.认为低渗致密储层的主要成岩序列:早期方解石胶结—有效压实作用—(压溶)石英加大—有机酸溶蚀(伴生自生石英和高岭石)—高岭石的伊利石化—蒙脱石的伊利石化—含铁方解石胶结—下部热流(伴生自生石英和方解石胶结)—烃类充注.研究结果表明:强压实作用是储层低孔低渗最为主要的因素,它对减孔量的比重约占83%.绿泥石薄膜缺乏,压溶、长石溶蚀生成的自生石英和外源热流携带的石英使得石英加大异常发育以及碳酸盐胶结充填长石溶孔,是储层低孔的重要因素,对减孔比重分别约为10%和7%.大量自生伊利石"搭桥式"堵塞孔喉是低渗的重要因素.以上各种因素叠加造就了该区花港组低孔低渗致密砂岩储层.恢复的孔隙度演化史与成藏史显示,该区低渗致密砂岩储层为"先致密后成藏"类型.  相似文献   

9.
以柴达木盆地切12区冲积扇砂砾岩油藏为例,针对制约油藏开发的关键地质因素——储层非均质性,运用地质、测井及生产动态等资料,深入剖析砂砾岩储层非均质特征及其对剩余油分布的影响,认为沉积组构差异控制形成的储层孔隙结构差异是储层微观非均质性的主因,冲积扇沉积构型单元时空分布是储层宏观非均质性的主控因素.研究结果表明:厚层砂砾岩发育2类储层孔隙结构、2类渗透率韵律类型、1种夹层类型、2类夹层分布样式、2种有效砂体结构、4类有效砂体连通模式,扇中复合水道平面非均质性最强,渗透率变异系数大于0.7,扇根“泛连通体”平面非均质性中等,渗透率变异系数介于0.3~0.5.储层非均质性主要通过沉积构型单元的渗流屏障分布样式、渗透率韵律性、储层孔隙结构等方面影响剩余油的分布,导致不同构型单元剩余油分布规律不同.在扇中复合水道及水道萎缩期单元内,受注入水沿高渗层大孔道非均匀突进的影响,形成绕流、孤岛状等微观剩余油,且富集于复合韵律层的上部;在扇根“泛连通体”单元内,受注采连通性差和储层低渗透性的影响,剩余油片状富集.  相似文献   

10.
为厘清渤海湾盆地南堡凹陷滩海地区沙一段致密砂岩储层成岩史与成藏史耦合关系,采用薄片、扫描电镜、流体包裹体等测试手段,在致密砂岩储层成岩作用特征分析的基础上,研究了致密砂岩储层的孔隙演化史和油气充注史,认为成岩史与成藏史之间的耦合关系控制了致密砂岩储层的油气成藏.研究结果表明:储层主要经历了压实、胶结、溶蚀等成岩作用,其中压实作用是造成储层物性变差的最主要因素,而胶结作用则是导致储层致密化的根本因素,储层致密化时间约在距今9.7 Ma;储层经历了馆陶组晚期—明化镇组早期(距今15 Ma至12Ma)和明化镇组中晚期(距今7 Ma至2Ma)两期油气充注.因此,南堡凹陷滩海地区沙一段致密砂岩储层成岩史与成藏史之间存在"先成藏后致密型"和"先致密后成藏型"2种耦合关系,分别对应2种致密油成藏模式,后者可作为今后勘探的重点目标区域.  相似文献   

11.
对于砂砾岩油藏高含水开发期,因储层非均质性的影响,注入水单层突进现象明显,使注入水利用率低,水驱效果较差。常规的注水方式和方法很难打破既成的单层突进的不利水驱现象。为此通过对油藏阶段开发矛盾的认识,在科学研究剩余油潜力后,在相关储层非均质和砂砾岩开发相关理论机理的指导下,采取了大量富有成效的现场实际注采工作,使一区三叠系油藏在进入“八五”后出现连续十年稳产。形成了一套砂砾岩油藏高含水期控水稳油的研究思路和技术对策,对今后该类油藏的开发提供了切实的指导。  相似文献   

12.
利用岩芯观察、铸体薄片及荧光薄片鉴定,结合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扫描电镜、X射线衍射、恒速压汞等分析测试手段,分析了准噶尔盆地吉木萨尔凹陷二叠系芦草沟组致密油储层成岩作用与储集空间特征及其相互关系。结果表明:吉木萨尔凹陷芦草沟组致密油储层主要发育碳酸盐岩类、陆源碎屑岩类、火山碎屑岩类和混积岩类等4种岩石类型,储集空间可分为次生溶孔、晶间孔和微裂缝3类; 不同岩石类型经历了不同的成岩作用过程,发育了不同类型的储集空间。①碳酸盐岩类中,泥晶云岩成分单一,压实致密,胶结作用弱,储集空间以白云石晶间孔为主; 随着粉砂质和凝灰质含量增加,压实作用变弱,长石和凝灰质发生强溶蚀,粉砂质砂屑云岩及凝灰质云岩的储集空间以长石粒内孔、铸模孔及凝灰质溶蚀孔为主。②陆源碎屑岩类中,凝灰质粉砂岩的压实作用中等,粉砂级长石颗粒粒内及边缘、分散状凝灰质溶蚀,且溶蚀孔中有大量的黏土矿物充填,储集空间以蜂窝状长石溶蚀孔、凝灰质溶蚀孔为主; 而云质泥岩压实作用强,溶蚀作用不发育,仅可见晶间孔及微裂缝。③火山碎屑岩类中,粉砂质凝灰岩、云质凝灰岩压实作用中等,长石、凝灰质易溶,但胶结物种类较多,储集空间以次生溶蚀孔为主,发育少量的晶间孔。  相似文献   

13.
浊积岩油藏作为一种典型的岩性油气藏,具有良好的勘探开发前景。本文以滨县凸起东坡沙三段浊积岩为例,针对东营凹陷浊积岩油气藏“埋藏深、个体小、厚度薄和含灰质”等特点,对其形成条件、地质沉积特征进行了深入剖析,重点介绍了针对浊积岩油藏的储层预测描述方法、技术,使用多参数联合岩性识别技术有效区分浊积砂岩与含灰质砂岩、灰质泥岩;另外,研究设计基于深度学习孔隙度物性预测方法,有效开展浊积岩储层预测。该技术在东营凹陷滨县凸起地区的应用中取得良好效果。部分目标经钻井证实,结果预测吻合率达86%,对滨县地区及其他地区浊积岩砂岩储层预测具有借鉴及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4.
结合研究区物性资料、测井解释结果及油田试油资料,综合运用分布函数曲线法和石油法,求出埕南断裂带沙河街组沙三下亚段有效储层物性下限和深度的数值,通过软件拟合出两者之间的物理关系,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埋深、岩性、沉积相以及成岩作用对研究区有效储层发育的控制作用。结果表明,研究区有效储层物性受埋深、沉积作用以及成岩作用等因素共同控制,有效储层物性下限随埋深增加而降低,优势岩相为细砾岩和砾状砂岩,由于埋深较深压实减孔作用明显,后期溶蚀为主要的增孔机制,其中沉积相为主要控制因素,研究区有效储层主要分布在近岸水下扇、湖底扇及扇三角洲沉积中,扇三角洲沉积为最有利的沉积相。  相似文献   

15.
基于大量物性数据和沉积构造背景,利用铸体薄片、有机地球化学和流体包裹体技术,研究了控制琼东南盆地西部崖城区储层异常高孔带发育的成岩作用.认为崖城区三段异常高孔带的成因不同,控制其发育的主要成岩作用分别为有机酸溶蚀与大气淡水淋滤作用,热流体溶蚀作用和有机质生成天然气引起的超压保持作用.研究结果表明:崖城区共发育3段异常高孔带,分布于2 400~3 100m,3 600~4 100m和4 500~4 800m.第1段异常高孔带属于有机酸和大气淡水混合溶蚀型,即有机质早期大量释放的有机酸和大气淡水共同溶解了长石、碳酸盐胶结物等产生次生孔,早期绿泥石包壳未起有效作用.第2段异常高孔带属于热流溶蚀型,热流体使烃源岩加快熟化从而延长有机酸的产出期,而且促使蒙脱石迅速转化为伊利石从而释放更多的H~+;深部流体携带大量酸性组分且具有较强的流体性,可以对储层产生淋滤,也加快了Al~(3+)的迁移;更高的温压可以促进溶蚀反应的发生,提高溶解度.第3段异常高孔带属于超压保持性型,强超压有效抑制了压实作用和自生矿物发育,保持了孔隙度.超压体系向上集中排放形成热流体使得该段超压储层硅质流失,致使自生石英未规模发育.伊蒙转化反应被提前而且超压对该反应也有抑制作用,使得自生伊利石未大量形成.该区天然气充注期为晚期,烃类侵位未能抑制石英等自生矿物的生长,但盆地晚期快速沉降使得源岩大量生成天然气促使超压形成,间接贡献了第3段异常高孔带的发育.  相似文献   

16.
为揭示岩相组合和构型单元控制下的砂砾质辫状河内部渗流地质差异特征,采用岩石相组合及层次界面分析方法,结合采样样品的孔渗数据分析与统计资料,对新疆克拉玛依黑油山35露头剖面的岩相组合、构型界面及构型单元进行分析,提出了研究区岩相组合和构型单元控制下的渗流差异样式.结果表明:不同的河道加积和充填方式形成的不同岩相组合和构型单元控制了其内部渗流地质的差异样式.河道侧向迁移加积过程中,形成板状交错层理含砾-粗砂岩相沿侧向或向上过渡为水平层理泥质粉砂岩相的序列,构成了渗透率侧向均匀递变且向上降低型样式;砂质河道充填过程中,形成大型槽状交错层理含砾-粗砂岩相向边部和底部过渡为水平层理泥质粉砂岩相的序列,构成了渗透率向河道边缘和底部不明显降低的内部均质性样式;砂砾质河道充填过程中,形成大型槽状交错层理细砾岩相到粗砂岩相最后过渡为水平层理泥质粉砂岩相序列,构成了渗透率中心向四周降低型样式.  相似文献   

17.
Jason反演软件中的随机模拟模块,将地质统计学方法引入到了储层预测中,可用于滚动勘探开发初期及中后期,将有限的井资料与地震反演结果联合随机模拟,可弥补资料的不足,提高预测精度。在江汉盆地潜江凹陷新农地区运用该模块,成功地预测了潜341小层的渗透性砂岩对江汉盐湖盆地滚动勘探开发生产有积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8.
为明确湖相含油气沉积盆地凹陷区半深水—深水环境储层砂体沉积特征、模式以及岩性地层型油气藏新目标区勘探前景,以准噶尔盆地盆1井西凹陷为例,系统总结国内外砂质碎屑流研究成果和认识,以岩心、录井、测井和地震资料为基础,剖析侏罗系三工河组二段储层砂体沉积背景、识别标志、沉积特征、沉积模式,认为半深湖—深湖区规模发育辫状河三角洲供源型砂质碎屑流沉积,储层特征和质量与水下分流河道相当.研究结果表明:沉积相带受两级坡折控制分为辫状河三角洲内前缘、外前缘及(砂质)碎屑流带.砂质碎屑流粒度较粗,具有(大套)块状砂岩、突变接触、漂浮泥砾和泥质撕裂屑等主要识别标志,正、反旋回均有发育,平面上呈舌状或似朵状.储层平均孔隙度和渗透率分别为12.5%和5.51 mD,为中—低孔、中—低渗有效储层.储盖组合和侧向遮挡条件有利,烃源条件好,油气充注足,易形成规模岩性油气藏,勘探前景好.  相似文献   

19.
以渤海湾盆地南部东营凹陷沙河街组三段-四段和沧东凹陷孔店组二段细粒沉积岩为研究对象,通过厘米级岩心观察描述、岩石薄片鉴定、X射线衍射分析、扫描电镜观察、地球化学测试、岩石力学及压裂模拟实验等方法明确了细粒沉积岩的基本特征、划分了岩相类型、对储层基本特征进行分析,认为断陷湖盆细粒沉积岩发育多种岩相类型,不同凹陷岩相类型存在差异,储层孔隙和裂缝类型多样,可压裂性较好.结果表明:黏土矿物质量分数普遍小于30%,碳酸盐质量分数大于30%.纹层状(粉砂质、云灰质)细粒混合沉积岩最为发育,东营凹陷典型岩相类型为纹层状灰岩相、页状黏土岩相,沧东凹陷典型岩相类型为纹层状白云岩相、块状白云岩相.层间缝、构造缝、粒间孔、粒内溶孔、晶间孔是最主要的储集空间类型.岩石力学特征方面表现出较高杨氏模量(平均为20GPa)、较低泊松比(平均为0.242)、较低断裂韧性(平均为0.26 MPa·m(1/2))、脆性指数整体较高(集中在40~60)等特征.  相似文献   

20.
为了精细刻画盆地内火山斜坡堆积的岩相及其相结构,基于露头剖面和岩石样品观察分析的重要性,采用野外剖面地质研究和室内岩石样品成分、粒度组成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松辽盆地东南缘露头区出露的营城组火山斜坡堆积相序与相结构.提出了包括热基浪、热碎屑流和空落3种亚相的火山斜坡爆发相单元结构.结果表明:爆发相由下到上为热基浪—热碎屑流—细空落亚相.其中热基浪亚相碎屑组成以刚性、炸裂状玻屑为主,粒度分析标准偏差0.93~1.26分选中等—好,偏度-1.85~3.46,显示牵引流粒度特征,发育层理构造;热碎屑流亚相碎屑组成主要是塑性—半塑性浮岩屑,少量炸裂状玻屑,粒度分析标准偏差0.87~1.65分选差,偏度-2.34~1.02,显示重力流粒度特征,顶部常发育浮岩屑层,浮岩屑变形程度与熔结程度呈近正相关,不发育层理构造;空落亚相,包括易识别的粗空落堆积和不易识别的细空落,刚性碎屑为主,分选好,常发育较好的水平层理,顶部常发育"火山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