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近年来很多研究表明,以粟米为基础的日常饮食具有降血糖、降血脂等功效。粟米中的膳食纤维、蛋白质、多酚等能够改善糖脂代谢紊乱,主要通过抑制相关酶活性,调节胰岛素信号转导通路等改善糖代谢;通过抑制炎症因子水平,调节相关基因表达等改善脂代谢。本文综述粟米调节糖脂代谢的功能组分和相关分子机制,指出研究存在的问题及未来发展方向,为粟米基础研究和产业化开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青钱柳(Cyclocarya paliurus)是胡桃科青钱柳属植物,近年来因其对改善糖脂代谢紊乱的良好作用日益成为研究热点。目前已从青钱柳中分离得到多种化合物,主要的生物活性成分包括多糖、三萜、黄酮、酚酸等。主要通过保护胰岛细胞、调节胰岛素信号通路、促进葡萄糖利用等发挥改善糖代谢的作用,并通过调控脂质代谢通路、抑制脂质过氧化等发挥改善脂代谢的作用。本文对青钱柳调节糖脂代谢活性成分及作用机制进行综述,为青钱柳防治糖尿病、高血脂、肥胖等代谢疾病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苦荞具有显著的降血糖功效,深入研究降血糖活性分子作用机制,可促进降血糖产品的开发。本文归纳了苦荞黄酮类、抗性淀粉、D-手性肌醇等降血糖分子的活性作用,并对苦荞具备的调节胰岛素抵抗、改善基因表达信号、延缓糖分吸收速度等作用进行深入阐述,以期拓展苦荞应用范围。  相似文献   

4.
冉然  严伟  黎霞  吴灵俐  柏玉  佘诗琪 《食品工业科技》2018,39(3):296-300,304
目的:探究苦荞麸皮正丁醇提取物对2型糖尿病大鼠的降血糖作用。方法:高蔗糖和高脂肪饮食结合小剂量四氧嘧啶,诱导建立2型糖尿病大鼠模型,将实验动物分为空白组、模型组、中药阳性对照组、高、中、低剂量组,考察连续30d灌胃给予苦荞麸皮正丁醇提取物对2型糖尿病大鼠糖脂代谢的影响。结果: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大鼠的体质量和胰岛敏感指数极显著减少(p<0.01),空腹血糖、血糖曲线下面积、甘油三酯、血清胰岛素、胰岛素抵抗指数、总胆固醇及糖化血清蛋白极显著升高(p<0.01),与模型组相比,苦荞高、中剂量组及阳性对照组大鼠体质量显著升高(p<0.05),苦荞提取物高、中、低组和阳性对照组大鼠的空腹血糖、AUC、血清胰岛素和胰岛素抵抗指数、甘油三酯、糖化血清蛋白均显著降低(p<0.01或p<0.05),胰岛素敏感指数均极显著升高(p<0.01),苦荞正丁醇高剂量组和阳性对照组大鼠的总胆固醇显著降低(p<0.01或p<0.05)。结论:苦荞麸皮正丁醇提取物能够有效改善2型糖尿病大鼠的糖脂代谢情况,并呈现一定的剂量-效应关系。  相似文献   

5.
植物多酚是植物的次级代谢产物,广泛存在于水果、蔬菜、茶和谷物中,大量研究表明植物多酚能够与肠道菌群发生相互作用,通过直接调节或产生代谢产物间接刺激对肠道微生物的菌群结构进行正向调节,在稳定血糖血脂、改善胰岛素敏感性、改善肠道功能以及调节糖脂代谢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该文主要综述植物多酚与肠道菌群的相互作用,及其通过调控肠道菌群改善肠道屏障功能及糖脂代谢紊乱的作用机制,并对其应用前景进行展望,以期为深度开发植物多酚提供科学依据,为促进肠道健康和防治糖尿病、肥胖等代谢疾病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本文主要运用主成分分析法(PCA)研究苦瓜皂苷、南瓜多糖和苦荞黄酮单一或联合作用对糖尿病糖脂代谢的改善作用。通过建立2型糖尿病大鼠模型,对其灌胃提取物后的表征、体重、饮水量和摄食量进行比较,表明三种提取物或提取物联合组对建立的2型糖尿病模型组的病症均有明显的改善作用。进一步运用PCA分析法筛选糖脂代谢指标,并结合单维统计方法,得出皂苷和多糖联合作用对谷丙转氨酶、脂联素和肌酐的改善作用显著优于任一单一组分(P0.05),对游离脂肪酸、肿瘤坏死因子的改善优于皂苷组(P0.05),同时对谷草转氨酶的改善作用优于多糖组(P0.05);而皂苷和黄酮联合作用可使谷丙转氨酶的改善效果优于单一成分(P0.05),肌酐改善优于皂苷组(P0.05),脂联素和胰岛素改善优于黄酮组(P0.05)。由此可知,通过本研究可证实活性成分的联合作用对2型糖尿病大鼠糖脂代谢具有更加突出的改善效果。  相似文献   

7.
苦荞对高脂膳食诱导小鼠生理及肠道菌群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苦荞为研究对象,通过高脂膳食诱导建立血脂代谢紊乱小鼠模型,利用高效液相色谱和平板计数对血 脂代谢指标及肠道菌群的变化规律及其相关性进行研究,初步探究了苦荞对血脂代谢紊乱小鼠生理及肠道菌群的 影响。结果表明:高脂膳食可引发小鼠血脂代谢紊乱,苦荞淀粉和蛋白均能显著降低血脂指标(血清总胆固醇、 甘油三酯、低密度胆固醇)的水平(P<0.05),并基本恢复至空白组的水平。通过平板计数对各组小鼠的肠道主 要菌群(双歧杆菌、乳酸菌、大肠杆菌、肠球菌)检测,发现苦荞淀粉和苦荞蛋白干预组的小鼠肠道菌中有益菌 (双歧杆菌、乳酸菌、肠球菌)数量均显著高于高脂组(P<0.05),有害菌(大肠杆菌)数量则显著低于高脂组 (P<0.05)。此外,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苦荞中蛋白和淀粉均可吸附胆汁酸与胆固醇并促进其排泄,从而不仅 能调节血脂代谢又能调节肠道菌群平衡,同时,肠道菌群中益生菌比例的增多和有害菌比例的降低又对血脂代谢调 节与抑制氧化应激有着一定促进作用。因此,苦荞对血脂代谢调节作用可能与其促进胆酸排泄、调节肠道菌群平 衡、改善氧化应激等方面有着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8.
基于“多酚-多糖-肠道菌群”相互作用发挥机体健康效应已成为精准膳食干预策略和生物医学理论基础研究的热点和发展方向。植物多酚和多糖均具有调节机体健康的生物活性,单一组分因自身结构、理化性质等因素导致其生物利用度较低,不能较好的发挥功效。多酚多糖相互作用形成的复合结构能提高其功能特性,从而更有效地发挥机体健康效应和预防疾病。本文主要从多酚多糖调节糖脂代谢的作用、多酚多糖经肠道微生物途径改善糖脂代谢、多酚多糖相互作用调节糖脂代谢机制等方面进行综述。大量前期研究均证实植物多酚和多糖具有糖脂代谢调节功效,然而涉及两种成分相互作用共同发挥功效及其机制研究还非常有限,本综述为后续研究二者相互作用及其功能特性变化等方面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抗性淀粉是一类在小肠内不被消化吸收,在大肠中能被肠道菌群发酵利用的新型优质膳食纤维。近年来研究显示抗性淀粉参与调节肠道菌群平衡和促进短链脂肪酸的产生,有助于改善肠道通透性和减轻炎症反应,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宿主肠道健康。此外,抗性淀粉在稳定血糖血脂、改善胰岛素敏感性、调节糖脂代谢相关基因的表达等方面也发挥重要作用。本文在总结国内外关于抗性淀粉对肠道健康及糖脂代谢的影响及其相关作用机制的基础上,展望其在糖尿病、结直肠癌等相关疾病的预防与治疗或膳食干预领域中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0.
应剑  张波  王春波  王春玲 《食品科学》2017,38(11):95-102
为系统分析我国蜂胶改善2型糖尿病、肥胖等代谢性疾病的生物学机制,开发防控慢性代谢性疾病的标准化功能性食品提供科学参考,以我国蜂胶中的主要黄酮类、酚酸及酯类化合物成分为研究对象,利用结构相似比对法预测其作用靶点,并利用网络药理学方法建立"成分-靶标-疾病"的关联,阐述蜂胶成分改善代谢性疾病的"多成分、多靶点"特征,分析核心作用通路。通过与现有文献报道的对比分析,计算得到靶标预测成功率为86.2%。PPARγ、ESR1、ESR2、SIRT1、PTPN1是蜂胶化合物总体作用概率最高的靶标,其中PPARγ是黄酮类化合物与酚酸类化合物的共同重要靶标。蜂胶中的黄酮类化合物是与改善糖脂代谢活性关联最为密切的一类物质,此外部分酚酸及酯类化合物也发挥了协同作用。网络分析结果表明,蜂胶成分可能分别或者共同作用于糖脂代谢相关的多条通路,通过促进糖摄取、促进胰岛素分泌、改善胰岛素抵抗、促进脂代谢、抑制脂肪细胞分化等途径改善糖脂代谢。研究结果为我国蜂胶在改善代谢性疾病领域的应用及相关功能性食品活性成分标准的制定提供了参考。同时,本研究证明,结构相似比对结合网络药理学研究手段对于现代化功能性食品研发有重要的指引作用,可以在早期为复杂体系的物质基础及生物学机制研究提供科学证据。  相似文献   

11.
仇菊  朱宏  吴伟菁 《食品科学》2021,42(15):129-135
本研究采用苦荞麸皮粉中提取的膳食纤维对高脂/链脲佐菌素诱导的糖尿病小鼠进行干预,比较苦荞麸皮粉中的可溶性膳食纤维(soluble dietary fiber,SDF)和不可溶性膳食纤维(insoluble dietary fiber,IDF)的含量及作用差异,解析苦荞中SDF及IDF对调控糖尿病小鼠血糖及血脂代谢作用的贡献。结果:苦荞麸皮中IDF的质量分数((19.52±0.21)%)约为SDF((4.02±0.19)%)的5 倍;相同干预剂量下SDF比IDF能更有效地发挥降血糖作用,但当IDF干预剂量达到SDF的5 倍时,IDF降低血清中的总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的效果更显著(P<0.05),并且能够和SDF一样有效促进胰岛素分泌并改善糖耐量、降低肝脏中总胆固醇水平、促进短链脂肪酸的产生。结论:苦荞SDF和IDF均具有改善糖耐量、降低血清及肝脏中脂肪积累的功效,且都与盲肠中短链脂肪酸含量的增加密切相关;研究揭示了苦荞SDF及IDF在量效关系上的差异,为充分理解谷物中不同膳食纤维的糖脂调控功效提供了科学证据。  相似文献   

12.
苦荞对高脂膳食诱导小鼠血脂代谢及组织氧化还原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膳食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膳食中油脂的比例不断增多,可诱发血脂代谢紊 乱与氧化应激,影响肠道菌群平衡,危害人体健康。本研究通过建立高脂膳食诱发血脂代谢紊乱小鼠模型,探究苦 荞主要营养成分(蛋白质、淀粉、黄酮类化合物)对高脂膳食诱导的脂代谢紊乱小鼠的血脂、肝脂和氧化还原能力 的影响及其相互关系。实验结果表明:与高脂组相比,苦荞主要营养成分(蛋白质、淀粉、黄酮类化合物)能够降 低小鼠空腹血糖水平,提高胰岛素敏感指数;使脂代谢紊乱小鼠的血浆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浓度以及动脉硬化指数显著下降(P<0.05),同时能够提高血浆总抗氧化能力以及过氧化氢酶和超氧化物歧化酶 活力,降低肝脏中脂质过氧化反应产物丙二醛含量。总之,苦荞主要营养成分具有调节血脂、减轻肝肿大、提高抗 氧化能力的生物活性,可以预防脂代谢紊乱,从而一定程度上抑制血脂的紊乱及组织的氧化应激。  相似文献   

13.
左光明  谭斌  王金华  秦礼康 《食品科学》2009,30(14):183-187
苦荞米与苦荞粉加工中各组分主要营养功能性成分的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传统制粉工艺中,营养功能性成分主要富集于麸皮,蛋白质和黄酮含量分别高达23.88% 和6.58%,但利用率仅为34.57% 和13.65%,而按蒸谷米工艺加工的苦荞香米和全营养苦荞米,其营养功能成分含量显著(p < 0.01)高于苦荞粉,蛋白质和黄酮的利用率可达78.95%~89.58% 和66.44%~77.78%,同时还形成了较多的抗性淀粉,含量分别为4.68% 和6.84%。因此,苦荞米比苦荞粉具有更佳的营养价值和保健功能。  相似文献   

14.
苦荞麦是我国传统的杂粮品种之一,有丰富的可开发功能性成分,可加工成多种保健食品和药品,市场发展前景十分广阔。该文对苦荞的营养、功能性成分和挥发性香气成分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并对苦荞食品的深加工进行总结,为今后高营养附加值、优质风味苦荞食品的综合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根据苦荞麦的营养成分和特征,结合酶法低温蒸煮新技术,在传统黄酒酿造工艺的基础上,采用粳米饭搭窝、酒药培养糖化制成淋饭酒母,然后在酵母扩配和发酵过程中将粳米喂饭改为苦荞麦粉喂浆,在糖化发酵剂上又融合了白药、红曲、麦曲之长,增加了酒醪中微量成分和代谢产物含量,并在后道工序中引入勾兑调味技术和冷冻吸附工艺,试制开发出具有清醇、爽适、营养、保健的苦荞黄酒。  相似文献   

16.
目的:为了提高苦荞麸皮膳食纤维的综合利用率,采用蒸汽爆破技术对苦荞麸皮进行预处理,探究不同蒸汽爆破压力及保压时间对苦荞麸皮膳食纤维改性的影响。方法:以可溶性膳食纤维含量为主要指标得到最优蒸汽爆破改性条件,并对改性前后苦荞麸皮可溶性和不溶性膳食纤维的单糖组成、可溶性膳食纤维的理化性质及结构特性进行分析。结果:蒸汽爆破处理后,苦荞麸皮不溶性膳食纤维、纤维素、半纤维素、木质素及果胶含量显著降低(P<0.05),可溶性膳食纤维、可溶性糖、还原糖含量及总糖含量显著提高(P<0.05);最佳蒸汽爆破改性条件为1.2 MPa、90 s,在该条件下可溶性膳食纤维含量(12.36 g/100 g)较未蒸汽爆破处理(8.02 g/100 g)提高了54.11%;经最佳条件蒸汽爆破处理后,苦荞麸皮膳食纤维单糖组成发生改变,可溶性膳食纤维的持水力、持油力、膨胀力、α-淀粉酶活性抑制能力、葡萄糖吸收能力及热稳定性增强;可溶性膳食纤维羟基基团暴露增加,并呈现疏松多层蜂窝式网状结构。结论:蒸汽爆破预处理有助于提高苦荞麸皮可溶性膳食纤维含量,改善其理化结构特性,可为苦荞麸皮可溶性膳食纤维的利用及保健食品开发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7.
为提高纯苦荞挂面的加工适应性及面条品质,将挤压处理后的苦荞粉与生苦荞粉混合后制作纯苦荞挂面,将挤压苦荞粉的添加量及和面加水量结合探究其对纯苦荞挂面加工品质及面条品质的影响。通过面带的质构品质、面条的蒸煮及质构特性评价纯苦荞挂面的加工性能和食用品质。结果表明,随着挤压苦荞粉添加量的增加,面带的表面黏附力和抗拉伸力及面条的蒸煮损失率显著(P<0.05)增加;随着和面加水量的增加,面带的表面黏附力显著(P<0.05)增加,抗拉伸力下降,面条的硬度、咀嚼性和蒸煮损失率均显著(P<0.05)增加,当挤压苦荞粉的添加量为30%,加水量为34%时,面带的表面黏附力最低,抗拉伸力适中,蒸煮损失率最小,质构品质较好,综合评价最高。  相似文献   

18.
提高苦荞醋黄酮含量的工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液态发酵苦荞醋过程中黄酮损失大,发酵液由于多糖含量高导致黏稠度大而影响生产。该实验以经过多糖、黄酮提取的苦荞粉为原料酿制苦荞醋,再将所提取的黄酮添加到苦荞醋中,在同样条件下以未提取多糖、黄酮的苦荞粉酿造苦荞醋为对照,探究苦荞破碎度、糊化与否、糖化时添加不同蛋白酶等条件对苦荞粉酿醋的影响。结果表明,苦荞破碎度>40目、糖化后添加中性蛋白酶、不糊化等条件下,将提取的黄酮加入处理过的苦荞粉所酿制的苦荞醋中可有效提高黄酮含量,酿制的苦荞醋黄酮含量(5.20 mg/mL),比对照(3.02 mg/mL)提高了72.19%。  相似文献   

19.
酶法水解苦荞麦蛋白制备生物活性肽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介绍了采用2709碱性蛋白酶水解苦荞麦蛋白粉制备生物活性肽,并对其纯化效果、抗氧化性、氨基酸组成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苦荞麦活性肽经Sep Hadex G-25层析后基本上得到了纯化;苦荞麦活性肽对超氧阴离子自由基有很强的清除作用,清除率达到28.67%;氨基酸组成分析表明,苦荞麦活性肽由17种氨基酸组成,含有7种人体必需的氨基酸(Val、Ile、Leu、Phe、Met、Thr、Lys),占苦荞麦活性肽氨基酸总含量的31.11%,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和较强的保健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