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在对几次地震灾害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探讨了滑坡、泥石流、砂土液化、软土震陷等地震次生地质灾害对建筑物的影响。针对厦门市地质地貌状况,分析了在地震来临时可能发生的地质灾害及造成这些地质灾害的原因,提出了防御地震次生地质灾害的对策。本文还就减轻地质灾害、提高规划选址水平、增强防灾意识等提出建议,供今后在工程建设时参考。  相似文献   

2.
近些年来随着矿山的开发不断加大,矿山的一系列活动很大程度上的带来了对矿山原有环境的破坏,矿山次生地质灾害也越来越多,威胁到了矿山附近的人民生命及财产安全,因此根据矿山次生地质灾害制定防治措施是在矿山发展中需要引起重视的一项工作。本文对不同矿山次生地质灾害的类型进行了分析,提出了一些防治措施,供相关的矿山工作人员进行参考。  相似文献   

3.
安县西部地震次生地质灾害及工程 地质力学问题思考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2008年5月12日,发生于四川省汶川县的8.0级大地震已造成近7万同胞罹难,举国同哀。通过地震次生地质灾害的调查和深入思考,认为工程地质力学可以而且应该在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中发挥重要作用。通过安县西部的初步考察发现,考察区内的地震次生地质灾害主要有顺层滑坡、坡积层滑坡、陡崖崩塌、滚石等。根据岩体工程地质力学的观点,地质结构面是考察区内地质灾害发生的重要控制性因素。在灾后重建阶段,必须要考虑重建选址、地质灾害监测、地质灾害防治等方面的工程地质力学问题。  相似文献   

4.
常琳  王振华 《四川建材》2020,(5):59-60,71
为避免工程场地在工程建设及运行过程中受到地质灾害威胁,引发次生地质灾害,更加安全、合理地利用建设场地,从源头防治,最大程度去减少、防止地质灾害的发生,需在工程建设前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提前预测,制定方案以降低地质灾害发生所带来的影响。选用定性分析的方法对安塞区高桥镇采出水回注站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对可能引起的地质灾害做出预测,提前防治,避免危险发生,避免造成人员伤亡,以免影响施工进度。  相似文献   

5.
汶川"5·12"大地震引发了大量的次生地质灾害.这些次生地质灾害阻断交通,堵塞河流,对灾区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形成了严重威胁,并为灾区过渡性安置和灾后重建工作遗留重大的安全隐患.本文在分析四川省地震灾区松潘县东龙沟泥石流基本特征的基础上,通过对形成泥石流的地形、水源、物源三个基本条件进行了深入论述,计算了泥石流的重度、流...  相似文献   

6.
孙云涛 《云南建材》2012,(7):139-140
三马坊地热田由于不合理开采,造成资源浪费,并产生次生地质灾害。本文通过地热田现状分析,对合理规划利用三马坊地热资源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7.
地面塌陷多属工程建设、资源开发所引发的次生地质灾害,查明其成因及影响范围对工程处理方案的设计与施工有重要指导意义。本文结合某实际工程对次生地质灾害产生的地质原因进行了分析,并对用于因工程建设所致地灾调查的综合物探方法及勘察效果予以介绍,阐述了诸如高密度电法、瑞雷波探测、地震映像及剪切波测井等方法在地面塌陷原因分析和展布空间探测等方面的资料解译方法及有效性,以供类似工程参考。  相似文献   

8.
在西部山区隧道工程建设中,由于隧道进出口段埋深较浅往往存在着偏压问题,影响施工进度和安全。文章以贵州正习高速公路段天鹅穴隧道工程为依托,全面分析浅埋偏压隧道地质灾害成灾条件,并运用事物存在普遍联系和发展的辩证法观点,进而分析可能产生的直接地质灾害及由其产生的次生链式地质灾害,得出串联式、并联式、混联式灾害链,对类似隧道工程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朱中烟  黄大江  张洁 《山西建筑》2011,37(32):205-206
为防止堰塞湖导致的次生灾害,通过对武隆县鸡尾山堰塞湖的特征分析,论述了该堰塞湖泥石流的形成机理,明确提出了实施方案,实现了防治泥石流地质灾害、治理堰塞湖的目的。  相似文献   

10.
1前言:2008年5月12日下午2:28分,四川省汶川县发生里氏8.0级大地震,震中位于汶川县映秀镇,地震烈度达Ⅺ度,使得山崩地裂,山河破碎。汶川大地震给四川省造成极为严重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同时因地震引发了大量的次生地质灾害。本文主要探讨了都江堰市龙池镇小湾3号滑坡地质灾害,提出了治理措施与建议。  相似文献   

11.
汶川地震灾害特征与建筑物震害原因讨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汶川Ms8.0地震产生了强烈的地表破裂变形,并引发了大量的山体滑坡、岩石崩塌等次生地质灾害,造成了严重的建筑物破坏与人员伤亡。在实地调查汶川地震地表破裂、地震次生地质灾害以及大量建筑物破坏情况的基础上,本文分析了汶川地震灾害特征;讨论了汶川地震灾区建筑物的破坏和分布情况与汶川地震发震断裂的关系。依据现行建筑物的抗震设防要求与建筑抗震设计规范,从建筑物选址、建筑抗震设计及建筑施工等方面,对汶川地震灾害中的典型建筑物破坏案例及其原因进行分析讨论,并提出相应的防御措施,可为建筑物的抗震设防工程提供经验与依据。  相似文献   

12.
生态脆弱矿区土地复垦与生态重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分析了矿区开采所造成的土地破坏、水环境的影响,以及引发的一系列次生地质灾害。结合安太堡露天矿区的不同区域复垦时间和生态重建的效果,探讨了工程复垦与生态重建技术及其管理途径。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地震灾区建筑物场区失稳的调查,指出地质背景条件、建设场区地基土特性及建筑工程技术是造成震区建筑物场区毁损的综合因素。地震诱发建筑物场区周围发生滑坡泥石流、砂土液化等次生地质灾害造成建设场区失稳、失效,地震波使建筑物构件变形过大是震区建筑物毁损的重要原因。在灾后重建中,查明潜在地质灾害的范围,判定粉细砂土的液化势、加强上部结构设计的强度,是提出正确的设计方案、避免环境地质灾害威胁建筑物场区安全稳定的重要设计思路。  相似文献   

14.
袁松  邵林  黎良仆  邹鹏 《钢结构》2021,36(7):43-49
我国西部地区地形地质条件极其复杂,山高坡陡,地震频发,从2008年汶川地震、2013年四川芦山地震、2017年九寨沟地震等历次山区强烈地震后的公路震害显示,对公路破坏最大、抢通保通难度最大、破坏影响最深远的是高位崩塌等次生地质灾害.为解决震后高位崩塌等次生灾害对山区公路的破坏,满足生命线公路的保通需求,以"应急响应快、...  相似文献   

15.
汶川地震铁路工程震害特征及工程抗震设计对策思考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简要介绍"5.12"汶川大地震及特点以及地震引起的铁路工程震害主要类型及特征,并对"生命线"工程、地震引发的次生地质灾害、地震近场效应及近场区工程设计、铁路工程抗震设计标准修订、铁路工程抗震设计关键技术研究等问题进行讨论.提出进一步开展铁路工程抗震设计研究工作的建议意见:路网规划及工程建设中应对"生命线"工程给予足够的重视;高地震烈度山区的铁路工程,必须重视基于预防和减轻地震诱发崩坍、滑坡灾害的综合选线和总体设计,绕避潜在地震诱发大型崩坍、滑坡灾害的地段,同时,避免路基高大切坡,选用有利于地震防灾减灾的工程形式通过;地震近场高烈度区或位于地震断裂带的工程,需要研究如何减轻地震灾害与如何快速修复震害的相关工程技术标准;尽快启动<铁路工程抗震设计规范>修订工作,增加地震近场区(特别是地震断裂带)工程设计标准、方法的规定,增加基于预防和减轻地震次生地质灾害的铁路综合选线和总体设计的原则等内容;建议开展基于预防次生地质灾害的高烈度地震山区铁路综合选线技术、基于地震临震预报的列车运行控制技术等高地震烈度山区铁路工程抗震设计关键技术研究.  相似文献   

16.
研究地震诱发的次生灾害的防御技术,对于保障人民生命及财产安全具有重大的意义。本文全面介绍了聚脲技术在崩塌、滑坡及泥石流(以下简称崩滑流)和遇难者遗体掩埋等地震次生灾害中应用的技术优势,简要分析了地震次生灾害的类型和危害性,详细探讨了聚脲技术在崩滑流边坡防护和遇难者遗体掩埋等地震次生灾害应用中的施工工艺。研究表明:(1)聚脲技术因具有优异的力学性能和抵抗水流冲蚀磨损的性能,能有效地防止雨水对边坡的淘蚀,从而增加边坡的稳定性,预防崩滑流等地质灾害的发生;(2)聚脲技术突出的防腐抗渗性能及整体封闭效果和超长耐候性能可对遇难者的遗体进行妥善掩埋,达到隔离水源、保护环境的目的。  相似文献   

17.
“5.12”汶川特大地震诱发了众多滑坡、崩塌、泥石流等次生地质灾害,给四川省灾区人民群众造成了巨大的生命财产损失。本文以四川省什邡市蓥华镇天宝村汪家坪滑坡为研究对象,对地震引起的滑坡的稳定性分析及治理技术进行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18.
蓝枫 《城乡建设》2013,(1):19-22
灾害原生与次生 主持人:您认为应该如何认识低温雨雪冰冻造成的原生与次生灾害? 肖显静: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可造成原生灾害和次生灾害.低温雨雪冰冻灾害更多的是"天灾",有很多不可抗拒的因素存在.城市,特别是大城市,次生衍生灾害等所造成的损失,常常更甚于直接的原生灾害.如,冰雪融化及降雨,可能引发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由此可能引发矿难、井难等事故灾难;灾民倒房会进一步增加,而且倒房的民众多是困难户,因此又可能引发民生灾难;大量使用融雪剂,产生大面积的水污染、土壤污染等环境污染;重大基础设施受损、交通运输被破坏,会对百姓生活、经济发展造成不利影响等.  相似文献   

19.
“5.12”汶川大地震触发地质灾害的 发育分布规律研究   总被引:84,自引:18,他引:84  
 “5.12”汶川大地震具有震级高、震源浅、破坏性强、次生地质灾害严重的特点。通过灾后对地震地质灾害的现场调查和遥感解译,共获得地质灾害点11 308处,对地震地质灾害发育分布有了总体认识。在此基础上,利用GIS技术对地震地质灾害的分布与距发震断裂距离坡度、高程、岩性等因素的关系进行统计分析。研究得出:(1) 地震地质灾害在区域上具有沿发震断裂带呈带状分布和沿河流水系成线状分布的特点;(2) 地震地质灾害分布具有明显的上盘效应,发震断裂上盘地质灾害发育密度明显大于下盘,且上盘强发育带宽度约为10 km;(3) 地形坡度是地震地质灾害发育的控制性因素之一,绝大部分的灾害集中在坡度20°~50°的范围内;(4) 地震地质灾害与高程和微地貌具有很好的对应关系,大部分灾害发生在高程1 500~2 000 m以下的河谷峡谷段,尤其是峡谷段的上部(即宽谷向峡谷的转折部位),单薄的山脊以及孤立或多面临空的山体对地震波最为敏感,具有显著的放大效应,这些部位崩塌滑坡最为发育;(5) 不同的岩性与地质灾害的发育虽然没有显著的对应关系,但却决定了地质灾害的类型,通常情况下,滑坡多发生在软岩中,而硬岩中多发生的是崩塌。  相似文献   

20.
以深圳地铁8号线8133标出入线隧道初支开挖为例,从地质断裂构造对隧道开挖施工的影响进行分析,阐述断裂构造在隧道开挖过程中引起的常见次生地质灾害及其原因,并通过采取地勘、监控量测、提前支护等手段,减少不良地质构造对隧道开挖带来的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