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我国古代,清明前一天(一说清明前两天)为寒食节。相传这一节日的由来,与西周司 氏修木锋禁火有关。但大多史料认为,这一习俗源于介子推绵山焚骸。因此,后人为了纪念介子推,于寒食日断火吃“冷食”(即只有在寒食前将食物煮熟,然后冷吃)。 寒食节食俗两千多年来不断发生变化。从文献记载来看,其演变过程大致是这样:从先秦至汉三国,寒食节这天平民百姓皆吃粳米煮粥,粥煮得较稠,并放冷后吃,故名“冷粥”(又名“干粥”),但有钱人家吃的则是醴酪加杏仁煮的粥。大约从南北朝至唐宋这一时期,寒食节人们开始吃“麦粥”,主要是以…  相似文献   

2.
杏仁茶     
魏博 《中国食品》2004,(7):1-41
杏仁茶是一道传统的北京小吃品种,而且也是一道历史较为悠久的食品。 杏仁茶,故名为杏酪,早在南北朝时贾思勰的《齐民要述》中,就曾记录了当时北方人民煮杏酪的方法,“打取杏仁,以汤脱去黄皮,熟研。以水和之,绢滤取汁;汁唯淳浓便美,水多则味薄……唯须缓火。以勺徐徐搅之,勿令住……粥色白如凝脂。”自元朝以来的文献记载中,也有许多杏仁茶的记载。清朝《光绪顺天府志》中记载:“杏仁粉,按以杏仁甜者,磨为粉,然不仅纯,或杂以薯粉,士人和糖调水为杏仁茶。”  相似文献   

3.
据《千金月令》记载说:“七月竹叶粥,中暑者宜用。”竹叶粥的煮制过程是,“取竹叶一把,山梔一枚,把两者煎汤去渣,然后将汁倒入米中煮粥。另外立秋时节,在太阳未升起时,探楸叶熬膏渣,治疡(疮)立愈,名‘楸叶膏’。”从药用来看,竹叶味甘,可退热安眠,又治烦渴和化痰定喘。《食疗本草》说:“(竹叶)主呃逆,消渴,痰饮,喉痹,除烦热。”山梔,即栀子,是一种常绿小乔木,果实可入药,是解热消炎剂。《医宗说约》讲到:“山梔性寒,解郁除烦,还可降火。”楸,植物名,分布于我国黄河及长江流域,其种子可作药用,主治  相似文献   

4.
古医籍《千金月令》指出,四月宜食“羊肾兔丝粥”。其煮制方法制是:“取兔丝子一两研碎煮汁,取出一两滤净后和在面里煮,同时把一对羊肾切成条,用葱炸后做成羹,食之补肾,疗眼暗赤肿(红肿)一切疾。”羊肾性味甘温,主要成分为蛋白质、脂肪、钙、磷、铁和多种维生素。功用主要是“补虚取暖”。《别录》曰:“补肾气,益精髓”。还可治肾虚而引起的腰酸遗精,小便不利,水肿等症。“兔丝”,即菟丝子,是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中医入药,有补肾,止泻等作用。据《医宗  相似文献   

5.
粥疗歌     
粥,也称稀饭,水饭,指以谷类为主要原料(也可加入其它原料)和水煮成的半流质(或稀或稠)的食品。我国人民食粥的历史可谓悠久,《通鉴外纪》就有“黄帝作釜灶,而民始粥”的记载。很早便有人发现,食用不同的粥,具有不同食疗作用,甚至可以治疗许多小病小症。这里仅录民间粥疗歌为证———若要不失眠,煮粥加白莲;要得皮肤好,煮粥用红枣;气短体虚弱,煮粥加山药;治理血小板,花生衣煮饭;心虚气不足,桂圆煨米粥;要治口臭症,荔枝粥除根;清退高热症,煮粥加芦根;血压高头晕,胡萝卜粥灵;要保肝功好,枸杞煮粥妙;口渴心烦躁,…  相似文献   

6.
食粥话古     
传说“黄帝始烹谷为粥”。由此推算,我国的食粥史已有四五千年了。我国食粥,有文字记载的可以追溯到两千六百多年前。早在周代《礼记·月令》中便有记载:“仲秋之月,养衰老,援几枚,行糜粥饮食”。春秋时期的晋国重耳复国后,想犒赏他的重臣介子推,亲往绵山请介子推出山。介子推不愿受封赏避而不出。晋文公听信近臣之计,下令放火烧绵山,不幸把介子推母子烧死。当地老百姓为了纪念介子推,在其忌B严禁烧火,用“酸酪(粥)二益”祭奠亡灵。后来演变成在寒食节“煮瞌酪(粥)而食之”的风俗。《齐民要术》记载:“煮难而食之,名日“…  相似文献   

7.
夏天,气候炎热,人们出汗较多,会损耗大量体液和多种营养物质,所以,易出现乏力、口干现象。天热还会影响脾胃功能,使食欲减退,消化力下降,容易引起气血不足。中医认为这是气虚和阴虚,根据“虚则补之”的原则,夏天食粥则是进补的最佳选择。粥,又称稀饭,曾是中华民族的主食。据《周书》称:“皇帝使烹谷为粥”,这大约是关于粥的最早记载,距今已有四千年的历史。自古以来,民间食粥盛行,粥品也特别多。据《武林旧事》记载,南宋临安市上就有“七宝素粥”、“绿豆粥”、“五味粥”、“糖粥”、“糕粥”等。到明清时代,粥的花样更多了,明高濂的《饮馔…  相似文献   

8.
《礼记》说:“菊有黄华。”古人早就认识到“久服黄华(菊花)令人长寿”的功用。据《太清草木方》曰:“九月九日菊花与茯苓松脂,久服之令人不老。”《神农本草经》对菊花的药用记道:“久服利血气,轻身耐老延年。”这种古老的重阳服菊花长寿的习俗,后来逐渐演化为重阳食“菊花粥”。如《老老恒言》记载说:“煮粥,菊花去蒂晒干磨粉和入……菊花粥养肝血,悦颜色,清风眩,除热,解渴,明目。”《遵生八笺》中说:“菊苗粥清目宁心,甘菊新长嫩头丛生叶,摘来洗净,细切,入盐同米煮粥,食  相似文献   

9.
“一碗琼浆真适口,香甜莫比杏仁茶”.——打开《燕都小食品杂咏》一书,这样美好的诗句便映入眼帘.杏仁茶,是北京的著名小吃.每当清晨,在首都的一些小吃店里,人们畅饮着一碗碗白如霜雪,杏香芬芳的杏仁茶,顿时生津提神,心中好不爽快.杏仁茶,并不是近代才有的,古时它名曰“杏酪”,早在两千多年前,班固的《汉书》中就有“教民煮木为酪”的记载(“煮木”即做“杏酪”).南北朝时,高阳太守贾思勰总结了当时我国北方人们“煮杏酪粥”的方法,并写进了《齐民要术》中.  相似文献   

10.
粥是我国独特的传统食品,它易于消化吸收,对老年人、儿童以及患病体弱者更为适宜。中医根据“医食同源”的学术观点在粥中加入某些具有一定药效的食品,就成为药粥。《本草纲目》中记载了62种药粥方笺,《老老恒言》中介绍了100多种药粥。粥有“世间第一补人之物”的美誉。  相似文献   

11.
《饮膳正要》中记载:制作羊肉粥“壮骨健脾,羊肉三斤切,梁米三升,同煮,下五味,作粥食。”羊肉,含有丰富的蛋白质、脂肪、钙、磷、铁。其性温中散寒,补虚强身。汉末医圣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载有一个羊肉疗方,名为“当归生姜羊肉汤”,主治腹中冷痛和虚劳不足等疾病。《本草纲目》记载:“羊肉主治虚劳寒冷,补中益气,丈夫五劳七伤。”羊肉粥最适用于中老年人阳气不足、久病体虚、气血亏虚、虚寒胃痛、紧脏虚冷、腰膝酸软、神疲乏力。健康人食之,壮骨健脾,体质大增。另外,初冬正需蓄积营养以备抗寒,而  相似文献   

12.
《风土记》中有:“已具伏日食白粥”的记载。“具伏日”,即农历五月初五前后,这一食俗的由来与东晋政治家谢安有关。据说某年三伏日(农历五月初五),谢安在家喝热气腾腾的白米粥,吃得满头大汗也不觉得热,中书郎郗超看见后,赞道:“此乃君子所为。”从此谢安炎暑日“食白粥”被相传下来。甚至唐代韩鄂在《岁华纪丽》中把三伏日定为“谢安食白粥之辰。”白粥,是指不放任何药草纯米煮成的粥。诸如粳米粥、糯米粥、籼米粥、黍米粥等。所以“白粥”除了消暑解渴之外,它的食疗作用也是不可小视的。《本草纲目》说:“糯米、秫米、黍米粥[气味]  相似文献   

13.
《齐民要术》卷九中有"醴酪第八十五"一篇,是对当时各种"醴酪"食品制作技术的记录。贾思勰在本篇中不仅记录了各种"醴酪"的制作技艺,而且还记载了我国民间早在1600多年前有关"寒食"节的食俗,成为我们今天研究"寒食"节日民俗文化极其重要的可靠史料。  相似文献   

14.
据《礼记》记载,“仲秋养衰老,授几杖,行麋粥饮食。”这是我国古代一种传统的敬老之礼。也是我国最早的一种老年粥疗良法。麋,即麋鹿,也叫四不象,是一种珍贵兽类。按中医说,麋肉甘温,多食有益气滋补的功效。老年人阳气不足,脾胃衰弱。平时要多以温热熟软的膳食为主。元代邹铉《寿亲养老新书·饮食调治》说:“老人之食,大抵宜其温热熟软,忌其粘硬生冷。”明代龚廷贤《寿世保元》也指出,老年人“凡以饮食,无论四时,常令温暖,夏月伏阴在内,暖食尤宜。”古代医学早就总结出老年人的饮食特点。仲秋时节,天气刚从夏转秋,尚存炎热之威。由于老年人阳气不足,容易导致脾胃阳虚。虽然时至夏秋,但老年人身体阴气仍内伏。加上夏秋暑热,造成老年人食欲不佳,因此老年人在仲秋时节不但要巧吃,更要注意食补。可见,对老年人来说,仲秋食“麋粥”是最佳膳养,然而麋已不是现代那么容易  相似文献   

15.
郑爽 《四川烹饪》2003,(7):16-16
我国古代有不少名士视粥为养生之妙品,他们把粥称誉为:“资生育神丹”、“滋养胃气妙品”、“世间第一补人之物”。南宋爱国诗人陆游诗云:世人个个学长年,不悟长年在目前。我得宛丘平易法,只将食粥致神仙。食粥对人的身体健康大有益处。古往今来,粥都是国人普遍喜爱的一种食疗佳品,尤其是潮州人和闽南人最喜啜粥,每年365天,几乎天天离不开粥。根据古籍记载,远在二千多年前,古人已懂得用米煲成粥供给肠胃欠佳的老人食用。《礼记·月令》载曰:“仲秋之月,养衰老,授完杖,行麋粥,饮食。”可见中国人食粥的历史悠久。粥的品种丰富多彩。徐珂《清…  相似文献   

16.
据《风土记》载:“天正日(农历二月初一),南黄践长,是日始牙幼(幼儿)为饘粥,以养幼,俗尚以赤豆为糜,所以象色也。”饘(zhān)即指“稠粥”。《丹铅录》说:“孟子粥之食,又作饘。”《说文》曰:“粥,糜也。”可见我国古代二月初有令幼儿食赤豆粥的风俗。赤豆又名赤小豆,红饭豆等。其性味甘,酸平。含有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维生素,钙、磷、铁和叶酸等成分。李时珍《本草纲目》说:“赤小豆粥,利小便,消水肿脚气。”《日  相似文献   

17.
粥与枣庄粥     
王新权 《四川烹饪》2000,(12):27-28
粥,全国各地的人均爱食用,枣庄人也不例外。中国古代有粥谱,现代有粥书,中央电视台还曾把粥作为饮食文化专题去拍摄,片中播放了南方某地800多种不同的粥,可谓洋洋大观,不胜枚举。但不知何故,在众多的品种之内,却唯独不见枣庄人做的、喝的粥。粥是何物﹖《辞海》把粥解释为“稀饭”;《现代汉语词典》称粥为:“用粮食或粮食加其它东西煮成的半流质状食物。”后者对粥的解释比《辞海》更加明确具体。《新华词典》对粥的论述,则综合了上述两种解释,称粥为:“用米、面煮成的比较稠的半流质食品。”权威性专业辞书《中国烹饪辞典》…  相似文献   

18.
振萍 《食品指南》2009,(4):88-89
关于粥,清代袁枚在其《随园食谱》里作了一个权威的论定:“见水不见米,非粥也;见米不见水,非粥也。必使水米融洽,柔腻如一,而后谓之粥。”粥,中国古代又称为“糜”,是我国饮食文化的精粹之一。在中国4000年有文字记载的历史中,粥的踪影伴随始终。关于粥的文字,最早见于周书:黄帝始烹谷为粥。  相似文献   

19.
中国古代“酪”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壹“酪”的记载 “酪”字最早出现在《礼记·礼运》中。“以烹以炙,以为醴酪”的记载,但郑玄注曰:“酪,酢(一戈酉)”,也就是醋。不过到了汉代,“酪”已经逐渐成为乳制品的专称。刘熙在《释名·释饮食》说:“酪,泽也,乳汁所作,使人肥泽也”。这里所说的“酪”即  相似文献   

20.
“天人合一”的观点,即养生要和季节有机结合是我国医药学家的创造。又根据李时珍《本草纲目》,对粥疗认识:古方有用药物、粳、粟、粱米做粥,治病甚多。从而总结出独特的中国古代“月令粥疗”。我刊将全年连载,供读者选用。——编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