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筛选出最优的天然抑菌剂并探究抑菌剂对冷鲜鸡肉的保鲜效果。方法以鸡肉主要腐败菌为研究对象,比较茶多酚、山竹多酚和乳酸链球菌素对鸡肉腐败菌的抑菌活性,筛选出适合的冷鲜鸡抑菌剂。利用筛选的抑菌剂溶液浸泡鸡肉,从肉的pH、出汁率、挥发性盐基氮(TVB-N)和细菌总数等评价其对鸡肉冷藏品质的影响。结果山竹多酚/乳酸链球菌素复配液(山乳复配液)和茶多酚/乳酸链球菌素复配液(茶乳复配液)比单一抑菌活性好,均呈现浓度效应关系。在整个贮藏期间,鸡胸肉的pH值、出汁率、TVB-N值、菌落总数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差异,2种复配抑菌液均有一定的保鲜效果,且山乳复配液抑菌的保鲜效果较好。结论0.4%山竹多酚和1.2‰乳酸链球菌素的复配保鲜液对冷鲜肉的保鲜抑菌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2.
作为餐桌上常见食材,鸡肉质地鲜美且富含必需氨基酸,脂肪、胆固醇含量低,日渐成为重要的消费食品之一。冰鲜鸡肉极易受到微生物污染而发生腐败,影响货架期,危害人体健康。本文主要介绍冰鲜鸡肉中优势腐败菌的传统分析检测方法、分子印迹技术、聚合酶链式反应技术、高通量测序技术等研究进展,为冰鲜鸡肉的食品安全和贮藏保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冷藏鲳鱼贮藏期间的细菌种群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分析了鲳鱼(Pampus argenteus)冷藏期间的感官、pH值、微生物指标及主要细菌种群变化。研究表明,初始样品pH值为7.217±0.015,菌落总数(CFU/g)的对数值为3.967±0.012;初始细菌种类较多,其中45.92%为革兰氏阴性菌,54.08%为革兰氏阳性菌,优势菌为腐生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saprophyticus 28.81%)、松鼠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sciuri 15.38%)、嗜冷杆菌(Psychrobacter spp.12.09%)、草莓假单胞菌(Pseudomonas fragi 9.02%)、荧光假单胞菌(Pseudomonas fluorescens 8.53%)与腐败希瓦氏菌(Shewanella putrefaciens 6.39%),同时检出一定比例的成团肠杆菌、微杆菌与嗜根库克菌。冷藏过程中,腐生葡萄球菌与松鼠葡萄球菌等生长受到抑制,细菌菌相组成逐渐单一,适应低温环境条件的革兰氏阴性菌比例逐渐增加,在贮藏的第3、5、7天至货架期终点(pH值为8.057±0.005,菌落总数(CFU/g)的对数值为9.137±0.032)时,阴性菌比例分别达到83.82%、95.86%、96.88%与93.57%。其中,假单胞菌与腐败希瓦氏菌增长显著,在贮藏末期比例为45.71%与33.57%,荧光假单胞菌(35.00%)明显多于草莓假单胞菌(10.71%)。  相似文献   

4.
不同加工处理方式对蛋清致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开发低致敏性蛋清制品,用不同的蛋白水解酶和非蛋白氧化酶及常规加热法处理蛋清.结合酶联免疫技术评价测定,发现在适宜条件下用菠萝蛋白酶处理,蛋清致敏性降低约79.63%,葡萄糖氧化酶(GOD)处理能使蛋清致敏性降低25.92%,高温加热处理(121℃,10 min)可使样品致敏性降低约20.4%.  相似文献   

5.
陈力力  申田宇  刘金  陈欢  张立钊 《食品科学》2019,40(17):357-363
鸡蛋富含人体所需的优质蛋白质、多种氨基酸、矿物质、维生素等营养成分,是天然营养食品之一,然而鸡蛋丰富的营养物质也是细菌滋生的温床。沙门氏菌、大肠杆菌O157:H7、李斯特菌等致病菌侵染鸡蛋可产生各种有毒有害物质,能够引起食物中毒,对人体健康带来危害;而肠杆菌、肠球菌、假单胞菌等非致病性腐败菌污染鸡蛋后,使鸡蛋成分发生改变,降低食品的营养价值、直接食用价值和加工应用价值。本文对鸡蛋贮藏过程中污染细菌的种类、入侵鸡蛋的途径及其在鸡蛋内的生长繁殖、代谢作用引起鸡蛋的品质变化等研究进行综述。旨在为进一步揭示鸡蛋腐败变质的微生物过程和生物化学过程,针对性地制定控制鸡蛋腐败变质的措施、延长鲜蛋的保质期、保障食品安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以水解度和蛋白质残留量为指标,研究温度、pH、酶用量及蛋清浓度对Flavourzyme酶解蛋清蛋白的影响,并通过正交试验来确定其最佳工艺。结果是温度55℃、pH6.5、加酶量为质量分数6%、蛋清料液质量体积比1 g:5 m L为最佳工艺参数。在该条件下,6 h酶解物的蛋白质残留率为27.68%,水解度为38.75%,水解物的相对分子质量大部分集中在300以下,即主要以游离氨基酸及二肽形式存在。  相似文献   

7.
采用传统微生物培养法结合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即食豆干生产过程中微生物数量及细菌群落组成变化,确定主要污染环节及微生物组成情况,并通过16S rDNA鉴定腐败菌。结果表明:即食豆干加工过程中的主要污染环节是原料湖北黄豆,菌落总数高达(3.2±0.1)×106 CFU/g;溶烂、拉丝腐败样品(D18、D19)的菌落总数分别高达(4.4±0.4)×106 CFU/g和(2.6±0.2)×106 CFU/g,且优势菌均为芽孢杆菌属;加工过程中,D20(2次烘烤摊凉后的半成品)、D9(1次卤制前的半成品)、D21(1次卤制后的半成品)和D23(3次卤制的混合膏体)均检测到相对丰度较高的芽孢杆菌属,其相对丰度分别为95.67 %、70.64 %、55.24 %和91.26 %;D18、D19与烘烤前加工单元(D1、D3、D4)和卤制加工单元(D5、D24、D23)的细菌属组成相似,即腐败菌主要来源于D1、D3、D4、D5、D24和D23;导致即食豆干腐败样品D18、D19的细菌分别为甲基营养型芽孢杆菌(Bacillus methylotrophicus)和特基拉芽孢杆菌(B.tequilensis)。  相似文献   

8.
冷却猪肉贮藏过程中腐败品质指标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把不同来源的冷却猪肉分别托盘包装,4℃贮藏1、3、5、7、9、11天,研究各品质指标的变化。结果表明,在品质变化的各指标中,微生物数量与pH、挥发性氨基氮(TVBN)值、尸胺、酪胺和亚精胺显著相关。其中与尸胺的相关性最强,相关系数为0.996;尸胺与微生物数量、pH值和TVBN值在0.01水平上显著相关,在第7天都有明显的增加。因此,冷却猪肉腐败变质的指标中除了常用的微生物数量、pH值和TVBN值之外,尸胺也是判断冷却猪肉腐败品质变化的一个最为重要的指标之一,可以由尸胺的数量推知微生物的数量来判断冷却猪肉的腐败程度。  相似文献   

9.
酶水解是降低食物过敏原致敏性的一种常用手段,本文分别利用胃蛋白酶、木瓜蛋白酶、中性蛋白酶和碱性蛋白酶水解鸡蛋清蛋白,通过三羟甲基氨基甘氨酸-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Tricine-SDS-PAGE),并结合水解度(邻苯二甲醛法)分析监测蛋清蛋白的酶解过程,进一步利用制备的兔抗蛋清蛋白多克隆抗体血清和鸡蛋过敏患者血清池评估酶解产物的抗原性和致敏性。结果表明:木瓜蛋白酶和碱性蛋白酶能够有效的水解蛋清蛋白,并且所得酶解产物的抗原性和致敏性较低,其中,木瓜蛋白酶水解蛋清蛋白后产物的抗原性降低了59.23%,致敏性降低了4.91%;碱性蛋白酶水解蛋清蛋白后产物的抗原性降低了57.61%,致敏性降低了4.55%。因此,木瓜蛋白酶和碱性蛋白酶对鸡蛋清蛋白降解及致敏性降低方面均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0.
为研究冷藏鲈鱼贮藏末期的优势腐败菌及其致腐能力,采用选择性培养基获得鲈鱼贮藏末期的特定菌落,结合感官分析确定所筛菌株中的优势腐败菌。通过多次划线分离获得纯菌株,结合菌落形态观察、传统生理生化试验与16S rDNA技术,确定所筛菌株属种,并将所鉴定的优势腐败菌接种至无菌鲈鱼样品上,在4℃条件下贮藏,测定不同贮藏时间段的挥发性盐基氮(TVB-N)与菌落总数,以TVB-N产量因子(YTVB-N)衡量各腐败菌的致腐能力。结果得出,筛选获得的5株菌株中,有假单胞菌属P1(WCS374)1株,草莓假单胞菌P2(P121)与P3(B-727)2株、希瓦式菌属S1与S2(OS185)2株。其致腐能力排序为S1>S2>P2>P3>P1,其中腐败希瓦式菌属细菌S1的致腐能力最强。由产量因子分析表明,草莓假单胞菌P2的致腐能力强于一般假单胞菌属细菌P1与P3。经综合比较,鲈鱼鱼肉中希瓦式菌属细菌的致腐能力强于假单胞菌属细菌。  相似文献   

11.
冷藏大菱鲆细菌组成变化和优势腐败菌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对大菱鲆(Scophthalmus maximus)在0、3、7、10℃冷藏过程中的细菌菌相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研究发现新鲜大菱鲆细菌菌相比较复杂,分离得到114株细菌,其中革兰氏阴性菌和革兰氏阳性菌分别占68.4%和21.1%,优势菌为肠杆菌、侵肺巴斯德菌、拟态弧菌、假单胞菌属和腐败希瓦氏菌,比例分别为14.9%、13.2%、12.3%、10.5%和8.8%。冷藏过程中,细菌菌相逐渐单一,腐败希瓦氏菌和假单胞菌增长显著,0、3、7、10℃冷藏至较好品质期终点时,腐败希瓦氏菌比例分别为42.2%、39.0%、57.1%和56.3%,平均比例为50.2%;其次是假单胞菌,比例分别为28.0%、23.7%、25.5%和31.0%,平均比例为27.2%。0、3、7、10℃冷藏至货架期终点时,腐败希瓦氏菌比例分别为53.9%、50.0%、57.4%和47.6%,平均比例为52.3%;假单胞菌属比例分别为25.5%、25.0%、41.0%和15.9%,平均比例为26.5%。由此可得出大菱鲆在0~10℃冷藏过程中的优势腐败菌是腐败希瓦氏菌,其次是假单胞菌。  相似文献   

12.
为研究特定致腐菌在冷却猪肉中的致腐作用机制,将韩国假单胞菌PS1(Pseudomonas koreensis PS1)和梭状芽孢杆菌J4(Bacillus fusiformis J4)分别接种到新鲜冷却猪肉中进行致腐实验,以不接种致腐菌的猪肉为对照,于4℃条件下贮藏,每隔1 d测定各组肉样的细菌总数、总挥发性盐基氮(total volatile basic nitrogen,TVB-N)含量、蛋白质含量以及脂肪酶、弹性蛋白酶、胰蛋白酶和胶原蛋白酶活力。结果表明:各组肉样细菌总数均呈现先上升后稳定的趋势,贮藏第5天,接种P. koreensis PS1、B. fusiformis J4的肉样细菌总数均超过8.0(lg(CFU/g)),明显大于对照组;接种特定致腐菌的2组肉样脂肪酶、弹性蛋白酶、胰蛋白酶和胶原蛋白酶活力均高于对照组,且呈现先上升后降低趋势,至贮藏第7天,弹性蛋白酶、胰蛋白酶和胶原蛋白酶活力均达到峰值,而脂肪酶活力在贮藏第5天达到峰值;同时,各组肉样蛋白质含量不断降低,产物TVB-N含量明显增加,贮藏第5天,接种特定致腐菌的2组肉样TVB-N含量均超出15mg/100g,明显高于对照组。  相似文献   

13.
冷却肉微生物腐败与冷链系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冷却肉极易发生微生物腐败,温度是最关键的影响因素。冷链系统持续的低温能抑制微生物的生长繁殖,预防冷却肉腐败。本文简述了微生物代谢活动对冷却肉腐败的影响,重点将冷链系统分为加工冷链、运输冷链、销售冷链和家庭保藏四部分,分别从概念及存在的问题等方面加以阐述,并展望了其未来有待提高完善的地方。  相似文献   

14.
鲜鸡蛋蛋黄酶法提油工艺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双酶法从鲜鸡蛋蛋黄中提取蛋黄脂质成分,考察了料液比、酸性蛋白酶A、碱性B的添加量及反应时间、破乳条件对总脂质提取率的影响。优化的工艺条件:料液1∶1.5,蛋白酶A、B添加量均为1.5g/100g(蛋黄),反应时间分别为2h和3h,所得酶解液在pH5、90℃保温15min的破乳条件下分离,总脂质提取率为89.86%(质量分数),甘油三酸酯与磷脂也得到很好分离。  相似文献   

15.
冷却猪肉优势腐败菌分离鉴定及致腐能力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离鉴定冷却猪肉中的优势腐败菌并测定其致腐能力,以研究冷却肉腐败机理。利用选择性培养基和感官评定方法,从变质冷却猪肉中分离筛选出优势腐败菌并鉴定到种。再将各优势腐败菌接种到灭菌肉块上,4℃贮藏下定期测定各腐败菌的菌落数和挥发性盐基氮(TVB-N),并以TVB-N产量因子(YTVB-N)衡量各腐败菌的致腐能力。结果表明:经选择性培养基分离和肉样感官评定共筛选得到5株优势腐败菌即P3、PS1、J4、P5和S5,分别鉴定为Acinetobacter guillouiae、Pseudomonas koreensis、Bacillus fusiformis、Enterobacter cloacae和Brochothrixthermosphacta。进一步研究其腐败特性发现,4℃贮藏时接种优势腐败菌的肉样在第7天已明显腐败。PS1的TVB-N和YTVB-N明显高于其他菌株。研究表明,从冷却猪肉分离鉴定出的优势腐败菌中,PS1导致冷却猪肉腐败能力较强。  相似文献   

16.
以咸蛋清为原料,用酸性蛋白酶对其进行酶解,以蛋白回收率和水解度为指标,通过单因素实验考察了酶解时间、加酶量、pH和酶解温度对咸蛋清深度酶解的影响,优化了咸蛋清蛋白深度酶解工艺,并对最佳工艺条件下获得的咸蛋清蛋白酶解液进行肽分子量分布的测定。研究结果表明:咸蛋清蛋白深度酶解最佳工艺条件是:稀释后的咸蛋清调节pH至4.0,酸性蛋白酶的加酶量为0.3%(E/S),温度为55℃,酶解时间为48h;此最佳工艺得到的咸蛋清蛋白酶解液中肽分子量主要为3000u以下,其中分子量为1000~3000u占49.28%,分子量为1000u以下占35.73%。   相似文献   

17.
为研究降低蛋清蛋白免疫原性的有效方法,分别采用微波、酶解、微波协同酶解对蛋清蛋白进行处理,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测定蛋清蛋白的免疫原性,并利用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荧光光谱及紫外光谱等对蛋清蛋白结构进行表征。结果表明,微波700 W/20 s处理和碱性蛋白酶水解后蛋清蛋白免疫原性分别降低了50.81%和55.83%,而微波协同酶解后免疫原性进一步降低,最高降低了67.48%。经不同方法处理后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条带均发生变化;荧光光谱分析结果表明,3种方法处理使氨基酸微环境发生改变;利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进一步分析发现,不同方法处理的蛋清蛋白二级结构向无序方向转变,蛋白的二、三级结构均发生改变;此外,蛋清蛋白的表面疏水性均有所升高。说明蛋清蛋白免疫原性降低与不同方法处理改变蛋白质原有的结构特性相关。综上,微波协同酶解更有效地降低了蛋清蛋白致敏性,蛋清蛋白结构的变化与其免疫原性有关。  相似文献   

18.
冷却猪肉中优势腐败菌致腐能力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明确冷却猪肉中优势腐败菌对其腐败的作用程度,本研究监测冷却猪肉冷藏过程中菌落总数和优势腐败菌的变化情况,并接种假单胞菌、气单胞菌、肠杆菌和热杀索丝菌于冷却猪肉中,分组检测尸胺含量在冷却猪肉冷藏过程中的变化。实验表明,优势腐败菌在冷却猪肉冷藏第5d后显著上升(p<0.05),与尸胺含量变化趋势相似,同时接种多种腐败菌与尸胺含量极显著相关(p<0.01),表明优势腐败菌的协同效应对冷却猪肉腐败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赵丽珺  谢晶 《食品工业科技》2012,33(22):395-399,405
冷却肉的腐败是由特定腐败菌共同作用的结果,由微生物分泌的蛋白酶、脂肪酶和脱羧酶在肉的腐败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最终菌相决定了冷却肉的腐败类型,而最终菌相除了受到初始污染的微生物结构和数量的影响外,还受到贮藏环境和保鲜剂的影响。特定腐败菌之间主要通过拮抗、后继共生和信息交流三种方式进行相互作用,从而影响肉的腐败。大量研究表明食品腐败与特定腐败菌的群体感应有关。对群体感应系统进行干扰,阻止腐败相关基因的表达,已经成为食品保鲜的新靶点。  相似文献   

20.
起泡性变化是影响蛋品加工品质控制的关键因素,一直被该领域所重点关注。以鸡蛋为试验对象,考察热处理和乳酸钙对蛋清液与蛋黄液起泡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蛋清液起泡性整体高于蛋黄液,且几乎不受乳酸钙的影响;40℃~60℃热处理显著提高蛋黄液的起泡能力与泡沫稳定性,而对蛋清液起泡性却有降低作用;乳酸钙对蛋黄液起泡性的影响程度高于蛋清液,以泡沫稳定性最为明显。热处理和乳酸钙可用于调控蛋液起泡性变化,为蛋品精深加工提供较好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