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某高速公路建设过程中河砂资源匮乏,结合沿线石灰石资源,采用了机制砂代替河砂配制预应力T型梁用C50混凝土。从塑性开裂、收缩性能、及砂浆开裂敏感性方面研究了机制砂的影响,并成功应用于实际工程。  相似文献   

2.
针对肯尼亚"一带一路"建设工程内马铁路项目沿线缺乏河砂的现状,采用肯尼亚当地原材料,从胶凝材料体系优化、粉煤灰掺量、砂率、机制砂石粉含量等对混凝土工作性、力学性能和耐久性影响的角度对机制砂T梁C55混凝土配合比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采用机制砂可以配制出满足现行铁路标准要求的T梁C55混凝土,砂率在36%~44%之间,抗压强度均满足C55混凝土的设计强度,砂率36%、38%时混凝土轻微泌水及流动性稍差,砂率40%~44%混凝土状态较好;石粉含量3.2%的机制砂混凝土出现泌水现象,结合标准要求和试验情况,石粉含量推荐控制在5%~7%;机制砂混凝土含气量小于河砂混凝土,密度比河砂混凝土大;机制砂混凝土抗压强度比河砂混凝土大,但是相差不多;机制砂T梁C55混凝土耐久性与河砂混凝土相差不大。  相似文献   

3.
机制砂替代河砂应用于高性能混凝土,在水电等大型工程建设中广泛应用,立足于广西壮族自治区某高速公路C50 T形梁,采用机制砂替代天然河砂,从机制砂混凝土配合比和性能测试入手,分析了机制砂对混凝土强度、耐久性等指标的影响,提出了C50机制砂混凝土T形梁设计原则,并在广西壮族自治区首次进行了现场试验段试验,服役性能良好。  相似文献   

4.
王宏 《山西建筑》2009,35(29):161-163
通过严格控制原材料和优化配合比,利用机制砂配制出性能优良的C50高强混凝土,并成功用于预应力T梁的预制,同时,荷载试验表明,机制砂混凝土T梁具有高的承载力和抗变形能力。  相似文献   

5.
该文针对肯尼亚内马铁路沿线缺乏河砂的现状和采用机制砂配制高强混凝土粘度过大的问题,通过混凝土含气量、容重、坍落度和抗压强度研究了机制砂和河砂混合砂中的混合比例对混凝土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混合砂中机制砂比例的增加,混凝土含气量逐渐下降,混凝土容重和抗压强度呈现增大趋势,保持混凝土坍落度在(180±10)mm,减水剂用量随着机制砂比例的增大而增加,即使减水剂用量增加,采用机制砂比例较高的混合砂配制的混凝土坍落度也呈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6.
本文基于机制砂不同于河砂的性能特征,结合C50管片的生产工艺,针对性地设计了试验配合比和蒸汽养护制度,研究了机制砂的细度模数、石粉含量和MB值对管片混凝土的脱模抗压强度、28d抗压强度及抗氯离子渗透性能的影响规律。研究表明,掺入7%以下的石粉可以明显提高机制砂管片混凝土的脱模抗压强度和28d抗压强度,机制砂混凝土的抗氯离子渗透性能也随着石粉掺量的增加而提高。MB值的增大对管片混凝土的早期脱模强度有明显的提高,但对7d和28d抗压强度不利;MB值大于0.9时,则会大幅降低管片混凝土的抗氯离子渗透性能。  相似文献   

7.
《建材发展导向》2017,(16):45-47
云南省公路工程C50及以上强度等级的混凝土广泛使用52.5级水泥,这对于施工管理较为粗放的工程而言并不利于混凝土质量控制,易发生温度开裂等问题。本文对采用不同水泥品种的云南省10条高速公路桥隧结构混凝土的力学性能、耐久性能进行了统计比较,较为系统地对比了不同品种水泥制备的混凝土性能,最后建议云南省公路工程采用42.5级水泥制备C50预应力混凝土。  相似文献   

8.
本文结合实际工程需求,分析了超高泵送高强大体积混凝土的流变学特征及泵送压力损失规律,提出了合理的性能评价方法和评价指标,研究了配合比各个参数对超高墩高强大体积混凝土性能的影响。试验研究表明,通过选择优质原材料、合理的配合比参数,配制出了满足工作性及强度要求的C50超高墩高强大体积混凝土;机制砂种类及石粉含量对超高墩高强大体积混凝土性能影响显著,采用超粒径碎石加工的碎石砂,同时控制石粉含量在10%左右,含泥量小于1%,可以有效提高混凝土的性能。  相似文献   

9.
采用山西运城地区机制砂配制出C30和C50混凝土,重点研究了石粉含量对机制砂混凝土工作性能、抗压强度及抗氯离子渗透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适量的石粉可以改善机制砂混凝土的工作性能,增加其抗压强度;石粉含量的增加会对混凝土的抗氯离子渗透性能产生不利影响;机制砂混凝土标号不同,石粉含量对混凝土性能的影响规律表现出一定的差异。  相似文献   

10.
采用正交试验研究了机制砂的石粉含量、细度模数、岩性对C60混凝土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机制砂的石粉含量对C60混凝土抗压强度影响最大,适度的石粉含量、细度模数有利于混凝土的和易性。  相似文献   

11.
对比研究了相同配合比条件下,机制砂和天然砂对C35混凝土的力学性能及体积变形的影响。结果表明:机制砂混凝土的力学性能明显优于天然砂混凝土;180 d时,机制砂混凝土的抗压强度较天然砂混凝土提高了15.3%,劈裂抗拉强度提高了4.3%;90 d时,机制砂混凝土的静弹性模量较天然砂混凝土提高了5.8%;机制砂混凝土的体积变形明显大于天然砂混凝土,180 d时,机制砂混凝土较天然砂混凝土的自收缩增大了约16.4%;机制砂中石粉掺量不宜过大,否则会显著增大混凝土的收缩开裂。  相似文献   

12.
本文对比研究了石粉含量对C30机制砂混凝土工作性能及抗压强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机制砂混凝土中,加入一定比例的石粉,能明显提高混凝土的坍落度,改善混凝土的粘聚性和保水性。随着石粉含量的增加,混凝土的抗压强度也得到提高。对于配制C30级的机制砂混凝土,石粉限值可依据标准适当放宽。  相似文献   

13.
对比研究了不同厂家的水泥,对早龄期和28d龄期的胶砂强度、胶凝材料强度、混凝土其他原材料的适应性、热学性能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3种水泥的强度发展规律不同,水泥的早期强度与模拟试件的水化热有一定的对应关系;3种水泥与其他原材料的适应性有较大差异;综合比较与混凝土其他原材料的适应性、力学性能和热学性能,C品牌水泥更合适配制C50机制砂主塔混凝土。  相似文献   

14.
对不同石粉含量机制砂C50自密实混凝土氯离子渗透、碱骨料反应、混凝土碳化、抗冻性及长期抗压强度进行测试,并与相同条件下的天然砂C50自密实混凝土进行比较。结果表明:随着石粉含量增多,C50机制砂自密实混凝土的56d电通量下降,抗氯离子渗透能力提高;石粉含量的增多对于改善碱骨料反应的膨胀率无明显效果;随着石粉含量增多,机制砂混凝土的抗碳化性能及抗冻性能并无明显变化,这可能与高混凝土强度等级有关;石粉含量在4%~12%的范围内对机制砂混凝土的长期抗压强度影响不大,但石粉含量达到16%左右的机制砂混凝土的长期抗压强度会下降。  相似文献   

15.
针对桥梁高性能混凝土开裂问题,通过力学性能、收缩以及早期开裂等试验方法,研究了C50机制砂混凝土的早期收缩抗裂性能。试验结果表明,矿渣粉增大了机制砂混凝土早期开裂的风险;掺加4%~6%的膨胀剂能有效抑制混凝土早期收缩,提高混凝土早期抗裂能力;掺加0.1%的SAP也能降低混凝土收缩,提高其早期抗裂性能。  相似文献   

16.
本文通过对石灰石机制砂及鹅卵石机制砂的试验检测分析,将两者机制砂按照一定比例双掺制备高性能混凝土。对混合砂制备的混凝土进行新拌性能、力学性能、抗渗性能研究,分析两种机制砂的双掺比例对混凝土性能的影响。试验结果证明,当石灰石机制砂与鹅卵石机制砂按照7:3的比例双掺时,拌合物性能、抗渗性能均为最优,28d龄期强度富余大于115%。  相似文献   

17.
本文测试了不同石粉含量对C30机制砂混凝土拌合物性能、抗压强度和抗碳化性能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机制砂混凝土的粘聚性和保水性随着石粉含量的增加逐渐增大,而离析、泌水逐步得到改善;在石粉含量(0%~20%)范围内,抗压强度随着石粉含量增加先上升后降低,其中石粉含量为8%~16%时对混凝土强度和抗碳化性能贡献最为明显。  相似文献   

18.
机制砂替代河砂应用于各强度等级混凝土的实际生产中,可以有效解决天然河砂资源匮乏地区优质细集料的供应难题。结合山西运城地区机制砂的特点,通过试验研究不同石粉含量(4%,6%,8%和12%)对C55机制砂混凝土的工作性能和各龄期抗压强度的影响规律。研究结果表明:石粉含量对C55机制砂混凝土的工作性能和力学性能都有显著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配制C25泵送机制砂混凝土,容易出现工作性能和抗渗性能差的现象。本文中分别在10%、20%、30%的比例时,等量和超量取代水泥,对比研究了粉煤灰作掺合料时,对C25机制砂混凝土工作性能、抗压强度、抗渗性能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粉煤灰在取代水泥时,超量取代优于等量取代;在超量取代时,粉煤灰的掺量为10%~15%、甚至20%时,不但可以满足强度要求,而且还能提高混凝土工作性能和抗渗性能。  相似文献   

20.
张雪楠 《北方建筑》2021,6(4):52-55
机制砂具有成本低、环保等特点,作为天然砂的替代产品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但由于机制砂原材料来源各异及机制砂存在诸如表面粗糙、颗粒棱角多、较高的石粉含量、级配差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机制砂的工程应用.本文阐述了机制砂原材料来源、制备工艺和石粉含量对混凝土性能影响,提出了机制砂混凝土存在的技术问题和相应解决对策.结果表明,为了有效控制机制砂对混凝土性能的不利影响,应选择适宜的母岩作为原材料,并对机制砂的宏观形貌、石粉含量及其吸附性进行控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