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少数载流子在Si-SiO2界面的复合对双极器件的影响很大,文中通过对采用SiO2膜和SiO2-Si3N4双层膜一次钝化的电容和栅控外延NPN晶体管表面电特性的研究,发现SiO2-Si3N4一次钝化膜能减小基区表面电流,文中建立了外延双极晶体管基区表面电流随栅区(或基区表面电势)变化的理论模型,该模型成功地解释了栅控外延双极晶体管的基区表面电流随栅压变化的实验曲线,从而为器件的计算机模拟提供了更加精  相似文献   

2.
本文对晶体管基区穿通问题进行了理论分析,得到了任意杂质分布时穿通电压的普遍表达式。并得到了一个保证集电结发生雪崩击穿之前不发生基区穿通的判据。该结果可以作为晶体管设计的一个依据,并已得到实验的证实。  相似文献   

3.
在分析集成晶体管基区宽变效应的基础上,对比了T型和混合π型这两类晶体管交流小信号等效电路。指出,在应用到像第二代集成运放这类采用有源负载的晶体管电路中时,T型等效电路由于对基区宽变效应作了过份的省略而给出不正确的结果。反之,混合π型等效电路由于保留了这一效应的主要部分而能给出基本正确的结果。混合π型等效电路确实也忽略了基区宽变效应的某些次要部分。但是,在实际有用的情况中这样做引起的误差是微不足道的。  相似文献   

4.
提出了一种按温度比例因子设计低温双极晶体管的设计规则。在考虑双极晶体管低温效应的前提下,着重分析了双极晶体管发射区和基区的浓度及宽度在低温下的变化情况。结合按温度比例子变化后任何特定温度下的双极晶体管电流增益和截止频率的优化结果,给出了这些参数在按温度比例因子规则设计时温度比例因子的变化参数。  相似文献   

5.
提出了一种按温度比例因子设计低温双极晶体管的设计规则。在考虑双极晶体管低温效应的前提下,着重分析了双极晶体管发射区和基区的浓度及宽度在低温下的变化情况。结合按温度比例子变化后任何特定廿的双极晶体管电流增益和截止频率的优化结果,给出了这些参数在按比例因子规则设计时温度比例因子的变化参数。  相似文献   

6.
本文导出基区电流沿发射结方向流动引起的基区电流、发射结电流以及发射极与基极间电压沿发射结变化的简单解析表示式。讨论了发射结的有效宽度,表明当发射结宽度增加时,发射结的有效宽度近于不变。还计算了基区电阻随发射极电流的变化关系。讨论了发射区两侧均有基极接触的情况。指出对于两个接触上的基极电流相同或不相同,这种分析均适用。此结果适用于平面晶体管结构。  相似文献   

7.
为了提高SiGe异质结双极型晶体管(heterojunction bipolar transistors,HBTs)电流增益和特征频率温度热稳定性,首先研究基区杂质浓度分布对基区Ge组分分布为矩形分布的SiGe HBT电流增益和特征频率温度敏感性的影响,基区峰值浓度位置逐渐向集电极靠近可削弱器件的电流增益和特征频率对温度变化的敏感性.随后在选取基区峰值杂质浓度靠近集电极处分布的基础上,研究基区Ge组分分布对SiGe HBT的电流增益和特征频率温度敏感性的影响,减小基区发射极侧Ge组分和增加基区Ge组分梯度可削弱SiGe HBT的电流增益对温度变化的敏感性,增加基区发射极侧Ge组分的摩尔分数和减小基区Ge组分梯度可削弱SiGe HBT的特征频率对温度变化的敏感性.在此研究结果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新型基区Ge组分分布的SiGe HBT,它拥有较高的电流增益和特征频率且其温度敏感性较弱.  相似文献   

8.
浅结技术在超高速电路的制造工艺中,是一项关键技术。微电子所承担的课题组,对扩散浅结技术和离子注入浅结技术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就减小基区宽度和合理地选择基区杂质浓度,提高晶体管的特征频率进行了理论分析和工艺实验.采用短时间大电流蒸铝,高温快速合金的方法和低温淀积 SiO_2的方法,解决了因浅结技术带来的氧化层较薄、  相似文献   

9.
SiGe异质结双极晶体管频率特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分析载流子输运和分布的基础上,建立了物理意义清晰的各时间常数模型.模型体现了时间常数与SiGe异质结双极晶体管结构参数及电流密度之间的关系,并且包含了基区扩展效应.同时对特征频率与上述参数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模拟分析和讨论.  相似文献   

10.
对于晶体管α值在高频下降的物理原因,流行着如下的说法: “当工作频率提高时,发射极前一周期发出的载流子还来不及达到集电极,而后一周期发射的载流子接踵而来。因而在基区发生载流子涌挤现象……结果载流子陷落在基区中,需要较长的时间才能达到集电结,因而增加了复合损失,使得放大系数降低。”“管内载流子渡越时间对高频特性的影响:……这是由于前后半周期的讯号注入基区时,前半周期的载流子还未来得及输运到集电极,于是,这一部分讯号电流便被抵消掉而使集电极输出电流减小。因此,电流放大系数降低了。”此外,还有其它一些资料,例如[3]也有类似的提法,这里不一一列举。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植物非光滑表面疏水特性的分析,把疏水表面分为4类:超亲水表面、中等亲水表面、中等疏水表面、超疏水表面。从能量平衡的角度论证了超亲水表面、超疏水表面能量传递符合Cassie模型,中等亲水表面、中等疏水表面能量传递符合W enzel模型,并从许多的植物疏水表面中筛选出4种典型的几何非光滑表面原型,分别构建了凸包型、凹坑型、圆锥型、柱型的理想疏水表面的数学模型,这将为工程仿生脱附的疏水表面设计与制造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新型固体碱催化剂及其催化制备生物柴油的工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等体积浸渍法制备负载型N/M固体碱催化剂及催化剂催化制备生物柴油的工艺。运用扫描电镜SEM和晶体衍射仪XRD对催化剂进行表征,结合生物柴油转化率,得出催化剂制备最佳工艺为:N负载量10%,煅烧温度600℃,煅烧时间5h。采用响应曲面法中的Box-Behnken模式对影响生物柴油转化率的4个主要因素(反应温度、催化剂用量、反应时间、醇油质量比)进行优化,建立生物柴油转化率的二次多项回归模型,并对回归方程系数进行显著性检验和方差分析,结果表明模型有效可靠,且得出新型固体碱催化制备生物柴油的最佳工艺为:反应温度60℃、催化剂用量为油质量的3%、反应时间5h、醇油质量比2∶5。模型预测最高生物柴油转换率92.43%,与实测值吻合。  相似文献   

13.
为了研究多孔混凝土基层上覆沥青面层的受力状态,建立了沥青路面三维有限元模型,引入横观各向同性弹性本构关系模型作为正交各向异性接触模型,利用有限元软件ANSYS计算了多孔混凝土基层缩缝处沥青面层的荷载应力.计算结果的对比分析表明:当沥青面层模量不超过1 600 MPa时,多孔混凝土基层缩缝处沥青面层处于受压状态.荷栽作用下,多孔混凝土基层缩缝处沥青面层内的最大剪应力随面层模量的增加而减小,随面层厚度的增加而减小,随基层厚度的增加而减小,随基层与地基模量比的增加而增加.  相似文献   

14.
On Fibre Bundle Surfaces and Their Curvatures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A surface model called the fibre bundle model is proposed. This model represents a surface locally as a direct product of two curves:a base curve and a fibre curve. We introduce the fibre bundle model and then obtain the Gaussian curvatures and the mean curvatures of a certain kind of fibre bundle surface models using 1-parameter groups of a linear Lie algebra as fibres. Some examples are given to verify our results.  相似文献   

15.
本文沿气锤力学模型,自锤头冲击锻打工件时,其动能与砧座振动间推导出关系式,进一步推导出自砧座振动传导至锻锤基础振动的关系式及几种不同情况,找出基础的振幅。最后分析了气锤振动的地面波的传播和衰减。  相似文献   

16.
为了考虑强降雨条件下地表径流对土体入渗的影响,将地表径流模型同土壤水流模型进行耦合分析. 采用Navier-Stokes方程模拟地表径流,采用Richards方程模拟土壤水流,2种方程均采用有限体积法求解. 在相同计算条件下,将耦合模型数值模拟结果与SEEP/W计算结果进行对比,以验证耦合模型的正确性,根据耦合模型计算边坡在强降雨条件下的入渗情况. 研究发现,在地表径流条件下,边坡坡顶和坡底水头相差较大,坡顶和坡底入渗深度存在明显差异,说明地表径流对土体的入渗有着较大的提高. 研究表明,随着地表径流的增强,土坡入渗强度提高.  相似文献   

17.
水泥稳定基层材料的收缩系数大,加之内蒙古地区气候干燥,温差大,当地水泥稳定基层的开裂严重.为了解决此问题,在赤通高速进行了水泥粉煤灰路面基层工程实验研究.结果表明:水泥粉煤灰路面基层材料强度高,达到和水泥稳定基层相同的强度可节省水泥用量15%,水泥粉煤灰稳定基层外观致密不离析,基层整体性抗裂性好,相对于水泥稳定碎石具有明显的技术经济指标.  相似文献   

18.
Deformation of freezing water droplets on a cold copper surface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Freezing processes of water and peanut oil droplets on a cold surface are investigated in this paper. We observed during our experiments that the base surface of a water droplet that is in direct contact with the cold surface keeps its original shape, but the other part of the droplet shows an obvious growth along the direction normal to the base surface. One small protrusion appears on the top of the water droplet at the end of the freezing process. The experimental observations also show that no obvious shape change happens during the freezing of peanut oil droplets. It is postulated that the effects of sur- face tension and volume dilatation resulted from liquid-to-solid phase change cause the shape change and protrusions formation. Based on this postulation, a physical and mathematical model is developed. The results of the model of a water droplet’s freezing process correspond with our experimental observations. The observed phenomenon that frost-growth speed on the protrusion is higher than that on the other part of the water droplet is also analyzed.  相似文献   

19.
利用通用有限元计算软件ANSYS进行分析,采用固定支座模型,人为地给柱脚支座以支座沉陷,以此模拟不均匀沉降.对框剪结构在采动引起的3种不同地表变形作用下进行了计算,得出了结构在不同地表变形作用下,上部结构内力的变化及分布规律.为研究采动影响下地表变形对建筑物的影响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