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以大量实验为基础,研究了O/W型稠油乳状液的制备条件,筛选了2种适合草桥稠油乳化降粘的经剂,并在设计的实验环道上进行了纯稠油加热输送和乳化降粘输送实验。对比分析表明,稠油乳化降粘输送是一种经济,有效的稠油输送方法。  相似文献   

2.
稠油降粘输送方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随着世界各地稠油开采量的增加,稠油的储存和运输问题愈来愈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世界各国都在寻求经济、有效并可靠的稠油输送方法。目前,管道输送稠油常见的方法有:加热方法、稀释方法、低粘液环输送法和乳化降粘输送方法等。本文综述了这几种稠油输送方法的特点及各自的优缺点。  相似文献   

3.
超稠油降粘输送试验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大量实验的基础上 ,研究了超稠油的流变特性 ,测试了超稠油在管输条件下的粘度与温度及含水量的关系 (油水中不添加乳化剂 ) ,并推荐最佳掺水范围为 4 0 %~ 6 0 %。经过分析表明 ,超稠油掺水降粘输送是一种比较经济、有效的稠油降粘输送方法。  相似文献   

4.
稠油降粘技术及输送方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稠油输送之前必须先降粘,如何降粘是一个重要的技术问题。本文介绍了稀释法、裂解法、微生物法和乳化降粘法这四种稠油降粘技术及其研究应用概况。低粘液环输送,其原理与方法在实际的稠油集输设计中非常重要。一般来讲,对每种稠油输送方案都要考虑它的原始投资和操作费用,从而进行综合全面的经济分析,才能选出最为经济合理的稠油输送方法。  相似文献   

5.
稠油超声波降粘试验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1 引言目前 ,我国稠油的年产量已达到 12 0 0× 10 4 t,成为世界稠油生产大国之一 ,为我国陆上石油的稳产和国民经济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然而稠油的高粘度直接影响了稠油输送的成本和效益。为了降低稠油输送管路的摩阻损失 ,必须采取必要的降粘措施。近年来 ,稠油输送方法主要有加热输送、掺稀油输送、低粘液环输送、乳状液输送等。这些方法都有各自的局限性 ,诸如耗能大、成本高、效益差等。尤其是对于含水率很低的外输油 ,不可能采用以乳化降粘为主的化学降粘方法。原油超声波降粘技术是近几年来迅速发展起来的一种新技术 ,随着稠油资…  相似文献   

6.
稠油的类乳化复合降粘作用机理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周风山  吴瑾光 《油田化学》2002,19(4):311-315
讨论了油水乳状液的粘度与水外相体积分数之间关系的 3种理论公式 (Einstein ,Hatschek ,Richardson公式 )和真实乳状液的各种复杂类型 ,包括极少量水与油形成的核心 环状流。提出在稠油中加入少量的水、油溶性降粘剂、乳化剂 ,使稠油形成油相不易聚结的水外相类乳状液 ,以大大降低稠油粘度的方法并讨论了涉及的机理。将5 0℃、6 3.5s- 1 下粘度 >17.8Pa·s的胜利乐安稠油与加有 0 .1%特制乳化剂、0 .0 5 %油溶性共聚物降粘剂MSA的水在 5 0℃混合 ,油水体积比分别为 8.5∶1.5和 8.0∶2 .0 ,药剂加量以药剂与稠油的质量比表示 ,形成的类乳状液的粘度分别为 6 73.2和 2 4 1.5mPa·s (5 0℃ ,113.5s- 1 ) ,降粘率分别为 96 .6 %和 98.8%。在油水体积比 8.5∶1.5 ,MSA加量 0 .0 5 % ,乳化剂加量 0 .1% ,温度 5 0~ 80℃的条件下 ,用煤油代替水 ,在 <80℃时稠油降粘率均较小 ,且温度越低 ,降粘率差别越大。考察了MSA加量 (0 .0 1%~ 0 .1% )、乳化剂加量 (0 .0 5 %~ 0 .1% )、油水体积比 (8.5∶1.5~ 7.0∶3.0 )、乳化温度 (5 0~ 70℃ )的影响。本方法可用于稠油的井筒降粘开采。图 2表 4参 13。  相似文献   

7.
江永奎 《吐哈油气》2009,(3):247-249
吐哈油田鲁克沁稠油有高密度、高粘度、高凝点、高非烃含量和中等含蜡量的“四高一中”的特点,并且油藏埋深2200—3550113,属于超深稠油。随着油田的规模不断扩大,传统的掺稀油降粘的开发方式已经不能满足油田的需要。试验结果显示,应用表面活性剂进行稠油乳化的降粘举升方式,很好的解决了稠油举升问题,同时也减少了稀油的用量,为大规模的开采提供方向。  相似文献   

8.
提出了一种适于特稠油地面管道输送的主辅型降粘方法,其作法是,在首站将特稠油加热(辅助降粘作用)到80℃,并一次性加入降粘剂降粘(主要降粘作用),然后正常输送到终端站炼油厂。为此介绍了如何通过特稠油物性分析来确定降粘剂.以及热处理辅助降粘和降粘剂主要降粘的过程。  相似文献   

9.
高粘稠原油掺活性水降粘输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我国的稠油集输大部分采用掺稀油(稀原油和轻油)降粘工艺,但这种工艺的应用受到稀油来源和价格的限制,因此需要对其他的稠油集输工艺继续进行试验研究.多年来,胜利、南阳、辽河、大港等油田相继开展了稠油掺活性剂水溶液降粘输送的研究,并在实际应用中摸索出许多经验.从已报道的文献来看,稠油掺活性水  相似文献   

10.
针对稠油出砂冷采过程中含砂原油举升问题开展的实验研究。系统地完成了纯油及其乳状液分别在动静态条件下的携砂能力,研究了砂粒粒径、乳状液粘度、含砂量对携砂能力的影响。通过试验,得出了如下结论:乳状液比同粘度的纯油携砂能力强;动态条件下,同粒径砂粒在液体中的净沉降速度比静态条件下的沉降速度慢。提出了降粘携砂能力配方的优化方法及操作框图,保证了乳化降粘后的流体携砂能力;经现场试验证明,可以满足生产需要、所选降粘方案有效、经济、安全。  相似文献   

11.
针对稠油黏度高,单纯聚合物驱亲和原油能力差,驱替携带效率低,提高采收率程度低等问题,本文采用新型聚合物型降黏剂RH327对海上S油田稠油进行降黏实验,评价了其乳化浓度、乳化类型、聚集形态、界面活性、润湿性、稳定性、静动态吸附能力等性能,在此基础上通过物理模拟驱油实验,形成可有效提高原油采收率的聚合物型降黏剂驱油体系。结果表明,降黏剂RH327在油藏环境条件下,在较低浓度下即具有较强乳化活性和界面活性,浓度1.2 g/L、油水比为50∶50时对稠油的降黏率达94.7%;同时具有较快的乳化速度和较强的稳定性,乳化速度为0.17 m L/min;RH327在油砂和岩心中吸附量较小,RH327在较高浓度(2.0 g/L)下的油砂的静态吸附量仅为3.4 mg/g,浓度为1.6 g/L的RH327溶液在注入2.5 PV时渗透率为2756.15×10-3μm2的人造岩心达到饱和吸附,饱和吸附量为160 ug/g左右;物理模拟驱油实验结果表明,在保证主体降黏剂段塞在0.3 PV条件下,前后用聚合物段塞(两亲丙烯酰胺聚合物ICGN,使用浓度1750 mg/L,0.06 PV)进行保护,可在水驱(35.72%)基础上提高采收率17.3%,在S油田高含水阶段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2.
针对典型油样进行组分分析,找出原油中影响黏度的主要因素。采用A型水溶性降黏剂进行乳化降黏实验,通过静态评价试验,研究了水溶性A型降黏剂与原油之间形成乳状液的稳定性和粒径分布、油水界面张力、降黏率及洗油率,考察了该降黏剂降黏效果。实验结果表明:原油中蜡含量迭14.7%,高含蜡是影响原油黏度的主要因素;降黏剂浓度越大,乳状液分水率越低,乳状液粒径分布越集中,油水界面张力越低,乳状液越稳定;油水比越大,分水率随降黏剂浓度变化越显著;随降黏剂浓度增大和油水比降低,降黏率逐渐升高,降黏率最高可达91.5%;该降黏剂有较好的洗油效果,洗油率为61.1%。  相似文献   

13.
针对渤海某平台的稠油乳状液筛选出降粘效果最好的稠油降粘剂BHJN—14。它由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和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复配而成,可以将油包水(W/O)乳状液反相成为水包油(O/w)乳状液,大大降低产液的表观粘度,药剂中BHJN-14含量为1%时降粘率达到98.4%。进一步对BHJN-14开展浓度梯度和脱水影响试验,BHJN-14含量高于500μg时降粘率达到95%。现场应用结果表明,BHJN-14含量为120-500μg时即可稳定控制海管压降,效果优于同浓度下的破乳剂,保证井口压力的稳定和生产的正常进行,使用过程中不影响现用破乳剂的脱水效能。  相似文献   

14.
用磺化稠油降低稠油粘度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罗健辉  赵常青  张灯  王克  江波 《油田化学》2003,20(3):208-209,241
在低温下 (15~ 2 0℃ )用 5 0 %~ 6 0 %的硫酸将辽河稠油磺化 ,得到了一系列磺化稠油 ,在 5 0℃粘度为 115 3mPa·s的辽河稠油中按质量比 2 g/kg加入磺化稠油 ,使 5 0℃粘度降至 786~ 914mPa·s ,降粘率为 19.8%~31.8%。将磺化反应进行优化 ,得到磺化稠油的最好制备条件 :5 5 %硫酸 ,用量为稠油的 1.5 % ,在 15℃反应 2h。得到的磺化稠油在加剂量为 2 g/kg时使稠油 5 0℃粘度下降 30 .8%。稠油降粘率与加剂量的关系曲线很复杂 ,经过一个明显的极大值和一个极小值 ,极大值对应的加剂量为 2 g/kg ,即最佳加剂量。讨论了稠油降粘机理。图 1表 1参 2。  相似文献   

15.
稠油不加热集输技术现状与应用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稠油的密度大、粘度高、流动性差,输送困难。对稀释法、乳化降粘法、加剂降粘法、超声波法、改质降粘法、低粘液环法等稠油不加热集输技术的机理及应用条件进行了分析,探讨制约不加热输送技术发展的难题,为稠油的经济、安全输送提供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16.
介绍了稠油催化降粘机理,对胜坨油田催化降粘可行性进行了分析研究,对稠油降粘催化剂以及催化剂助剂进行了筛选和研究,研制出适合胜坨油田稠油特点的催化剂和催化剂助剂,降粘效率达到60%以上,制定了催化降粘的选井条件及现场施工注入工艺,为胜坨油田稠油蒸汽吞吐采收率的提高提供了新的工艺技术。  相似文献   

17.
介绍了稠油催化降粘机理,对胜坨油田催化降粘可行性进行了分析研究,对稠油降粘催化剂以及催化剂助剂进行了筛选和研究,研制出适合胜坨油田稠油特点的催化剂和催化剂助剂,降粘效率达到60%以上,制定了催化降粘的选井条件及现场施工注入工艺,为胜坨油田稠油蒸汽吞吐采收率的提高提供了新的工艺技术。  相似文献   

18.
用油酸钼和石油磺酸盐强化辽河油田稠油降粘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以室内合成的油溶性油酸钼作为稠油水热裂解反应的催化剂,与表面活性剂石油磺酸盐复配,达到了水热裂解降粘和乳化降粘的综合功效,反应温度在200℃,反应时间为24h,催化剂及表面活性剂加入量分别为0.5%(W)和0.1%(W)时,可使辽河稠油降粘90%以上。  相似文献   

19.
针对河南油田超稠油黏度高,流动性差,开采和输送困难等现状,本文展开对河南油田超稠油的乳化降黏研究。得到优化的复合降黏剂F2配方,其中,乳化降黏剂主剂RA-1、稳定剂聚丙烯酰胺、助剂碱质量比为1:0.25:0.36,在F2总加剂量为0.483%(占原油乳状液的质量百分率),乳化温度70℃,油水质量比为7:3下,可以制得均匀、稳定的O/W型超稠油乳状液,超稠油的黏度由240 Pa·s(50℃)降到其乳状液的42.8 mPa·s(50℃),降黏率高达99.98%。文中同时对降黏机理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20.
为深入认识化学驱稠油乳化降黏的作用机制,考察了3种不同结构的聚醚与稠油的界面张力和界面扩张流变性质,测定了聚醚溶液与稠油形成的乳状液的稳定性、粒径和黏度.结果表明,聚醚类表面活性剂具有较长的柔性氧乙烯(EO)链和氧丙烯(PO)链,能形成界面"亚层",油水界面膜以弹性为主,易与稠油形成稳定的O/W乳状液,显著降低稠油黏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