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本试验从宏观、微观角度同时入手,研究磷矿渣替代粉煤灰作为混凝土掺和料的可行性,从而为缓解粉煤灰供需矛盾,充分利用磷矿渣资源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
不同加载率对混凝土试件动力特性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建立三维随机骨料数值模型,在ANSYS软件的基础上,运用等效粘弹性模型,对混凝土圆柱体试件进行了三种加载率冲击荷载的加载计算,模拟分析混凝土的动力特性,并统计出试件起裂点的位置和数目,以此来分析混凝土动强度比静强度增大的原因.结果表明:三种加载率作用下,起裂点的位置几乎不变,但起裂点的面积发生了变化,起裂点的数目不断的增大,并与cT试验中混凝土的破坏过程和起裂点数目两方面进行比较,发现数值试验的破坏过程与cT试验的结果具有相似性,得到混凝土静力加载时破坏面追随结构软弱面向前发展,动荷载作用下裂纹追随能量释放最快路径发展,使得强度得到充分发挥等结论,解释了混凝土强度增大的原因.  相似文献   

3.
本试验侧重于沥青混凝土的防渗性能研究。重点研究了沥青混凝土在施加不同荷载水平条件下的变形性能与防渗性能,通过试验论证了采用沥青混凝土作为堆石坝防渗心墙材料的可行性。成果为已开工的冶勒水电站大坝的设计和施工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4.
通过普通水工混凝土的抗压强度和渗透性试验,对混凝土的相对渗透系数、氯离子扩散系数和气体扩散系数及孔隙率随不同水灰比的变化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普通水工混凝土的抗压强度或水灰比与各种渗透性之间的关系并不是简单的线性关系;这些渗透性之间可以线性关系转换计算,并可用于既有水工混凝土的耐久性评价.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微坍落度混凝土强度、变形及耐久性能进行系统地研究,并与常态混凝土、碾压混凝土及流态混凝土性能进行比较,同时,通过利用扫描电镜(SEM)、能谱分析(EDXA)、压汞测孔等手段,对其水化产物及孔结构等微观性能进行分析研究,以扩大微坍落度混凝土的应用范围.  相似文献   

6.
采用云母含量较高的母岩轧制的人工砂中石粉的云母含量较高,但目前尚未见到人工砂石粉中的云母对混凝土性能影响的研究成果。本文通过不同石粉含量的混凝土试验研究了高云母含量石粉对混凝土性能的影响,其中人工砂石粉含量在6%~18%范围内。试验结果显示,高云母含量石粉对混凝土的单位用水量、和易性、抗拉强度等有不利影响,采用高云母含量石粉配制混凝土,石粉含量控制在6%~18%范围内时,石粉含量越高,混凝土单位用水量越高,和易性越差,抗拉强度越低,拉压比越低。  相似文献   

7.
沥青混凝土低温线收缩系数试验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结合实际工程,对沥青混凝土进行低温段线收缩系数的试验研究。试验内容主要包括沥青品种、沥青含量、以及不同温度段中沥青混凝土线收缩系数的测试。试验结果表明:沥青品种对沥青混凝土的线收缩系数的影响较大,沥青混凝土在不同温度段的线收缩系数相差很大,而沥青含量(变化范围±0.3%)、升温或降温过程对其的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8.
文章基于掺磷渣粉的全级配混凝土试验,研究全级配混凝土的成型养护方法及变形性能,并与湿筛小试件的性能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全级配混凝土大试件的抗压弹模比湿筛小试件高;大骨料的存在对泊松比影响不如对极限拉伸性能的影响那么明显;大试件自生体积变形规律与湿筛试件略有不同;大试件干结值与徐变都低于湿筛试件的结果.  相似文献   

9.
钢纤维混凝土与老混凝土粘结面渗透性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90个钢纤维混凝土与老混凝土粘结复合圆台柱体试件的抗渗试验,研究钢纤维体积率分别为0、0.5%、1.0%、1.5%、2.0%的新混凝土与普通老混凝土粘结面的抗渗性能.主要考察钢纤维体积率、界面剂类型、界面处理方法等因素对粘结面渗透性能的影响,并对钢纤维混凝土与老混凝土粘结面的渗流特性及层面力学参数进行初步探讨.结果表明,界面剂的使用有利于钢纤维混凝土与老混凝土粘结面抗渗性能的改善.钢纤维的加入能改善新老混凝土粘结面抗渗性能,在一定范围内,随着新混凝土中钢纤维体积率的增加,粘结面抗渗性能不断增加.钢纤维体积率为1.5%时.钢纤维对粘结面抗渗性能的增益比达27%.在试验基础上,建立了钢纤维混凝土与老混凝土粘结面渗流计算模型.  相似文献   

10.
智能混凝土结构的控制系统研究与实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介绍了智能结构的基本特征,阐述了智能结构控制系统的设计思路和实现过程,给出了本系统的实验结果,同时指出了智能结构研发的过程中需要注意的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11.
本文在总结已有国内外抗压强度的时变模型的优缺点的基础上,通过合理的假设、演绎、推导,建立水工砂浆和混凝土抗压强度时变模型,用已有的资料对参数进行了标定,并对标定结果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2.
为研究水工沥青混凝土动态力学性能,对水工沥青混凝土在不同温度条件下进行了动态抗压试验。试验结果表明:水工沥青混凝土的破坏模式具有显著的应变率效应,应变速率为10-5/s和10-4/s时,破坏模式主要为黏结破坏;应变速率为10-3/s和10-2/s时,破坏模式主要为黏结破坏和骨料开裂。温度对试件应力应变特性有显著影响,当应变速率不小于10-4/s时,-5℃和0℃时试件呈现应变软化现象;5℃时应变软化逐渐向应变硬化转变。当温度恒定时,水工沥青混凝土的吸能能力、弹性模量、抗压强度随应变速率增加而增加。对弹性模量和抗压强度的动态增强因子进行分析,给出了水工沥青混凝土在不同温度条件下弹性模量动态增强因子随应变速率变化的经验公式,非线性单轴动态强度S准则较好地反映了水工沥青混凝土在地震响应速率下动态抗压强度的增长特性。  相似文献   

13.
通过干缩率测定、吸水动力学方法和热力学理论研究了磷渣细度、掺量对混凝土、砂浆及净浆干缩率和孔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磷渣对干缩性能(尤其是早期)影响显著,磷渣越细、掺量越大,干缩也越大。磷渣混凝土的干缩变形大于粉煤灰混凝土。磷渣混凝土的干缩率与其水泥石的干缩率具有很好的相关性;水化初期,掺磷渣浆体的孔结构均匀性差、平均孔径大,导致干缩大;水化后期,随着磷渣不断水化,孔结构性能逐渐改善,干缩也随之减小。  相似文献   

14.
研究低热、中热硅酸盐水泥对大坝混凝土的强度、极限拉伸、干缩、抗裂、绝热温升、抗冻、抗渗等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与中热硅酸盐水泥混凝土相比,低热硅酸盐水泥混凝土7 d强度偏低,28 d强度基本持平,90 d和180 d强度略高;28 d、90 d和180 d的极限拉伸值增加;塑性阶段的抗裂性能提高;28 d绝热温升值降低5.3℃;干缩、抗冻、抗渗性能基本相近。总体而言,低热硅酸盐水泥能改善大坝混凝土的性能,有利于大坝安全。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持续荷载作用下锈蚀梁、加载后卸载锈蚀梁、持续加载不锈蚀梁和参考梁的对比试验,研究不同荷载作用对钢筋混凝土梁中钢筋锈蚀及梁变形性能和剩余承载力的影响。在整个锈蚀试验过程中施加持续荷载,通过对钢筋施加外加电流和交替喷洒盐水加速钢筋锈蚀,达到预定的时间后进行剩余承载力试验。结果表明,荷载对钢筋锈蚀有明显影响,荷载作用使梁锈蚀加速,钢筋产生不均匀锈蚀,梁的挠度增大,破坏形态发生改变,剩余承载力降低。  相似文献   

16.
抗拉强度和抗压强度是常用的两种混凝土强度指标。抗拉强度可以采用轴向拉伸试验、弯曲试验和劈裂抗拉强度试验测定,抗压强度由立方体抗压强度试验测定。大坝混凝土的材料试验常采用全级配大试件和湿筛小试件两种形式。不同尺寸试件、不同类型试验的混凝土强度指标存在一定的统计关系。本文结合实际混凝土大坝工程,对全级配混凝土及湿筛混凝土的各种静、动强度试验结果进行总结,研究混凝土强度的率效应、尺寸效应,分析各强度指标之间的定量关系,并与国内、外规范及相关成果进行比较,为实际工程提供可参考的依据。  相似文献   

17.
某输水隧洞砼衬砌因温度应力引起裂缝,本文主要研究开裂后隧洞的承载能力,特别是一条隧洞运行另一条检修时的钢筋混凝土衬砌承载能力。并对可能的不利承载状况进行分析,以对工程安全运行进行综合评估。  相似文献   

18.
孙开畅  田斌  孙志禹 《水力发电学报》2012,31(5):250-253,265
高土石围堰塑性混凝土材料物理力学特性直接关系到围堰的正常运行和水利工程的施工安全,其各项力学指标与龄期有着颇为密切的关系。本文以三峡工程二期上游围堰防渗墙材料为研究对象,分析两种塑性混凝土的不同配合比,并提出相关的测试方法,分别对试样进行单轴试验和三轴试验。试验表明,随着龄期的增长,塑性混凝土抗压强度和初始切线模量均有较大的增长,但抗压强度增长较快,初始切线模量增长较慢;弹强比随龄期的增长有降低的趋势,并且逐渐趋于稳定;随着龄期的增长,材料的渗透系数逐渐减小。  相似文献   

19.
碾压混凝土单轴动态力学性能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考虑到地震作用下大体积碾压混凝土结构响应的特点,对两种级配的碾压混凝土进行了单向应力状态下的动态拉、压试验,系统研究了应变速率对碾压混凝土单轴强度及变形特性的影响,分析了在不同应变速率下强度、峰值应变、极限应变以及弹性模量等特性的变化规律及其发生机理。结合碾压混凝土动态强度增量、弹性模量、峰值应变等与应变率之间的拟合公式,给出了描述碾压混凝土在不同应变速率下应力-应变全曲线的表达式,并对碾压混凝土的动态破坏过程进行了探讨,为开展碾压混凝土高坝的动力反应分析打下了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