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隐形眼镜(CL)以其方便、舒适、美观、视野大、影像真实等诸多优点而被愈来愈多的消费者尤其年轻人所接受,且有逐年增加之势,现在我国已有约700万人佩戴以CL,随之而来的问题是佩戴者使用不当而引发的眼睛感染,这在文献中早有报道,所以CL的消毒问题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3.
微波技术在酱油包装物灭菌上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酱油包装袋是造成灭菌后酱油二次污染的一个主要原因,常规的化学或物理消毒方法损及包装物的品质,微波消毒比常规加热消毒所需温度低对产品质量不会造成很大影响。利用微波技术对酱油包装袋进行杀菌,能够防止酱油由于包装而造成的二次污染的问题,延长了袋装酱油的货架期。  相似文献   

4.
酱油的国家卫生微生物标准探析与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酱油的国家卫生微生物现行标准进行分析探讨,重点分析大肠菌群、致病菌和霉菌作为酱油卫生标准的检验意义.建议酱油的卫生微生物学标准体系:将大肠菌群修改为耐热大肠菌群,致病菌修订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增设霉菌和酵母菌计数.  相似文献   

5.
酱油熟料的微波加压灭菌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采用微波加压灭菌酿造酱油熟料的技术方法是可行的,它具有时间短、灭菌效率高、微波功率和灭菌时间容易精确控制的优点,更容易在实现酱油孰料的完全灭菌的同时,最大限度地提高酱油孰料的消化率。  相似文献   

6.
对经微波加压灭菌、高压蒸气灭菌处理后酱油熟料中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质、粗脂肪、含水量以及pH值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2种灭菌处理后样品中可溶性糖含量均升高,差异不显著(P>0.05),其与对照相比差异均显著(p<0.05);2种灭菌处理后样品中可溶性蛋白质和粗脂肪含量均升高,差异均显著(p< 0.05),其与对照相比差异也均显著(p<0.05);2种灭菌处理后样品中含水量和pH值均降低,差异显著(p<0.05),其与对照相比差异均显著(p<0.05).与高压蒸气灭菌相比,经微波加压灭菌处理能提高酱油熟料蛋白质的溶解性,增大粗脂肪的稳定性,更有利于原料后续的发酵处理.  相似文献   

7.
<正> 从本世纪初开始,人们就断断续续对用微波的巴氏消毒和灭菌进行了研究.由于微波具有加热快,对较复杂形状的物体加热性好,便于控制,穿透力较强,有调平作用并能保持食物原有的色、香、味和营养价值等特点,因此颇受人们欢迎.有人称微波加热为“烹调革命.”现已广泛应用于食品加工  相似文献   

8.
微波对食品包装用纸的消毒效果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随着微波技术的发展,微波加热不仅用于工农业、医药卫生及科学研究等各个领域,并已广泛的应用于食品等的消毒和灭菌。我们试用微波对部分食品包装用纸进行消毒灭菌,亦取得较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9.
利用微波消解-电感耦合等离子质谱法对8种市售酱油所含部分无机元素进行分析.样品经过微波消解后,通过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ICP-MS)在线内标法对酱油中Pb、As、Cr、Fe、Mn、Zn、Cu、Hg、Ni、和Cd 10种元素分析表明,该方法的准确度、精密度及回收率均满足检测分析要求,通过对市场上8种酱油的检测结果发现样品中Fe、Zn元素含量较高,重金属元素中,Cr和Pb含量相对较高,但均未超出国家食品卫生限量标准.  相似文献   

10.
为了探讨微波杀灭玉米霉菌过程中是否存在非热效应,对烟曲霉、黑曲霉、产黄青霉和桔青霉等四种霉菌微波处理前后的菌体生长情况进行研究。通过霉菌菌体生长量的测定建立了生长模型,对蛋白质和DNA的吸光度值以及电解质的渗透率进行测定,同时应用原子力显微镜观察微波处理前后黑曲霉孢子的形态变化以及渗出物情况。结果表明:与相同温度的水浴加热相比,微波处理后霉菌生长的延滞期较长、种群容纳量较低,蛋白质、DNA的吸光度值和电解质的渗透率较高,说明相同温度下微波处理对霉菌的伤害要大于水浴,杀菌过程中存在非热效应。应用原子力显微观察发现,微波处理前后黑曲霉孢子的形态差异较大,未处理的黑曲霉孢子体态饱满且表面较为平整,处理后孢子表面产生皱缩;经微波处理后孢子细胞内溶物渗出较多,说明微波处理对孢子细胞膜有一定的破坏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