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城市交通的发展是否可持续,直接关系到城市大系统的可持续发展.中原城市群的发展是中部崛起的关键,对全国经济发展格局也有着重要的作用.从中原城市群综合交通体系发展、城市用地与道路网发展、公共交通发展、停车发展、城市交通环境和城市道路交通管理等六个方面,探讨中原城市群交通可持续发展的具体对策,为中原城市群区域整体发展提供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2.
基于主成分分析的中原城市群城市发展水平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取中原城市群9个城市的8个经济指标,运用SPSS软件进行主成分分析,得到中原城市群城市的发展水平排名,城市群城市之间的发展水平存在明显的差别,根据分析结果提出了提高竞争力、促进发展的相关措施。  相似文献   

3.
中原经济区目前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当前提出构建的中原经济区,无论是人口规模和经济总量都在全国占据较重地位,而中原城市群作为全国发展最具潜力的城市群,在中原经济区发展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文章以中原城市群核心城市之中的四个城市为例,尝试从经济空间结构为主的角度来探讨新型城镇化战略,并做出一些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4.
在运用spss软件构建统计模型的基础上,定量分析河南省中原城市群内9个城市在经济发展方面的地位、优劣势和潜力。具体以群内城市漯河市为例,结合最新数据分析深入探讨提升中原城市群群内子城市提升竞争力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5.
为研究中原城市群物流业发展水平,基于2007,2012,2017年中原城市群市级数据,借助ArcGIS平台,利用探索性空间数据测算30个地级市物流业发展水平和分析其时空演化特征,并通过GWR模型探究了物流业影响因素的空间差异性.结果表明:(1)中原城市群市域间物流业发展水平差距有缩小趋势,并随着时间演化推移呈"东北—西...  相似文献   

6.
7.
以中原城市群9个城市为研究对象,根据河南省2006-2012年统计年鉴数据,利用熵值法建立多指标复合测度模型,重点考察中原城市群的城市经济紧凑度,利用SPSS软件使用偏相关系数分析了影响中原城市群城市经济紧凑度的主要驱动力因子。研究表明,中原城市群城市经济紧凑度总体得分不高,且内部差异显著,地域分异特征明显。影响中原城市群城市经济紧凑的主要驱动力因子是结构力和内源力,其次是市场力,而行政力和城市经济紧凑度呈现明显的负相关性。今后中原城市群要继续提高内源力作用,合理使用行政力,提升结构力和市场力的带动作用,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就业结构,发挥市场在经济发展中的决定性作用,实现“四化”协调,促进中原城市群城市经济紧凑度提升。  相似文献   

8.
城市群内部城市体系规模结构是否合理是新时期开展国土空间规划的前提.以中原城市群为研究对象,利用2009年和2019年人口规模数据,基于城市首位度、城市金字塔及位序-规模法则,从多角度对中原城市群规模等级结构演变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经过10 a的发展,中原城市群城市首位度仍然较低,中心城市郑州集聚-辐射作用不强;城市体系规模结构不尽合理,属于较低水平位序-规模分布,进而提出中原城市群城市等级规模结构优化对策.  相似文献   

9.
正确评价某城市旅游竞争力有助于深入认识该城市旅游发展水平,有助于准确反映该城市旅游的未来发展潜力,从而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与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构建了城市旅游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运用聚类分析法和因子分析法对中原城市群的九个主要城市的旅游竞争力进行了实证分析,并提出了其存在的问题和相应的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10.
快速城市化背景下城市群和城市群脉的空间发展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回顾以往国内外区域城市研究的基础上,阐述“城市群”和“城市群脉”两个概念的定义、区别、产生及发展;分析传统城市群(脉)研究方法的不足;指出数字技术在城市群(脉)研究中的作用和意义;并着重提出基于数字技术进行城市群(脉)研究的构想,即从研究城市群(脉)空间发展的背景和演替历程,到研究影响城市群(脉)空间发展以及其与乡村发展关系的因素,到研究具体区域内城市群(脉)的空间发展模式,最后到研究城市群(脉)空间发展规划策略.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80年代以来,以产业集聚为主要特征的开发区建设,逐渐成为我国区域产业发展的主要载体和区域经济的重要增长极。文章梳理了产业集聚相关理论,深入地分析了我国开发区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开发区产业集聚合理化的途径。  相似文献   

12.
运用分形理论对长株潭城市群的开发区群体进行规模及空间结构分析。研究认为:在开发区规模序列结构方面,长株潭城市群开发区群体的首位度较突出,以长沙高新技术开发区为首位开发区;在空间结构方面,开发区之间的空间关联程度、空间相互作用较强,空间布局较集聚。据此,进一步提出了长株潭城市群开发区群体空间结构优化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3.
新型城镇化是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考虑新型城镇化水平的影响因素,构建人口-经济-生态-地理的改进引力模型,运用社会网络分析(Social Network Analysis,SNA)方法从网络密度、中心度、核心与边缘、凝聚子群以及高铁因素等方面探讨长三角城市群空间协调发展水平.结果表明:1)长三角城市群新型城镇化空间关联网络,网络密度较低,上海和苏州的节点中心度最高,上海、杭州等8城市出入度的差值为正值,其城镇化发展对长三角其他城市有明显的空间溢出效应;2)以上海为核心城市,南京、苏州等为重要中介城市,总体呈现由内到外的圈层结构,发展联系度由核心向边缘城市圈层递减,上海、苏州、杭州等8个城市为核心子群,形成“全国经济中心+重要节点城市+强关联省会”城市组合;3)高铁因素对长三角城市群新型城镇化空间关联性影响显著,高铁通达性可促进城镇化区域协调发展.基于分析,提出核心城市发挥辐射带动作用促进边缘城市发展,突破区域行政划分,完善都市圈布局,从人口、经济、生态等方面协调并进提升新型城镇化水平;优化提高长三角高铁网络密度,通过资源流通促进长三角新型城镇化一体化发展的结论建议.  相似文献   

14.
运用熵权法和灰色关联度相结合的方法,根据2006—2010年江西省11个市工业园区与城市经济发展的数据,构建工业园区与城市经济发展水平的评价指标体系,并对其进行综合评价分析。在此基础上,构建工业园区与城市经济之间的协调发展度模型,并划分协调发展阶段类型,定量评价二者的协调发展状况。结果表明:江西省工业园区与城市经济协调发展水平存在显著差异,南昌属优质协调发展类工业园区与城市经济同步型;新余和鹰潭属初级协调发展类工业园区与城市经济同步型;景德镇和宜春属初级协调发展类城市经济滞后型;九江、赣州、萍乡、吉安、上饶和抚州属勉强协调发展类工业园区与城市经济同步型。  相似文献   

15.
从两个层面对城市群综合运输通道进行分析和建模,一是建设管理的决策部门,二是利用通道出行的个体。决策部门的目标是使通道的社会效益最大化,而个体的目标是广义费用最少,由此本文建立了一个双层规划模型,并提出利用改进型混合编码-多种群遗传算法进行计算求解。长吉图实例分析表明,其优化结果基本符合区域内城市的发展路径,表明本文模型有一定的现实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6.
为适应城市群旅客出行需求并实现系统整体效益的最大化,提出基于边际效益理论的城市群协同范围及协同线路优化选择问题。基于超网络理论构建城市群多方式交通系统的超网络模型,考虑客流关联强度和换乘设施等因素生成协同线路备选集;将超网络的路径分为在乘段与换乘段,提出多方式出行路径的广义出行费用计算方法;利用3层巢式Logit模型构建旅客城市群出行路径选择行为。在此基础上,提出以系统效益最大化为优化目标的双层规划模型,采用遗传算法和相继平均法求解上下层模型,并基于边际效益递减理论确定协同运输范围及协同线路。最后以京津冀城市群为例对模型构建的合理性进行验证并应用于问题分析。结果表明:协同运输线路的规模存在边际效益且优选出的协同线路能够基本满足京津冀城市群旅客出行需求,以线路为导向的多方式联运模式拓展了联程运输模式,为城市群多模式协同运输的实施提供了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