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近年来渤海海域取得了以渤中19-6大型凝析气田为代表的潜山油气新发现,展示了进一步在潜山寻找规模油气的良好前景.以迄今已发现的潜山油气藏分析为基础,从优质储层发育、供烃有效性和油气保存三大关键成藏要素入手,系统剖析了渤海海域潜山油气藏形成条件.研究表明,优势岩性和岩相是储层发育的前提,多期次多元流体溶蚀和应力叠加是形成...  相似文献   

2.
潜山是渤海海域近期增储上产的重点领域,油气运移条件是控制潜山成藏的关键因素。本文以大量已探明潜山油气藏解剖为基础,对渤海海域潜山进行了系统分类,总结了不同类型潜山油气藏运移模式及主控因素,探讨了运聚能力定量评价方法。研究表明:①根据潜山与生烃灶关系,渤海海域潜山可划分为源内、源边和源外型。②源内型潜山发育“源内—断压双控覆盖式”近源运聚模式,潜山储集物性及圈闭规模是控制运聚量的关键;源边型潜山发育“源边—断压双控侧供式”近源运聚模式,源外型潜山发育“源外—断裂—潜山顶面不整合”及“源外—潜山内幕不整合”两类运聚模式,源边和源外型潜山油气运聚能力受圈闭大小、储集物性、运移距离、供烃量、不整合输导性能、供烃动力等多种因素控制。③在三类潜山油气藏运聚主控因素分析基础上,基于专家打分和加权平均原理,分别建立了“源内型”“源边型”和“源外型”潜山油气运聚能力定量评价模型,指出锦州14-A、渤中8-A等源内型潜山、龙口7-A源边型潜山是未来持续突破的重点方向,旅大25-A等源外型潜山具有一定勘探潜力。  相似文献   

3.
潜山是渤海海域近期增储上产的重点领域,油气运移条件是控制潜山成藏的关键因素.本文以大量已探明潜山油气藏解剖为基础,对渤海海域潜山进行了系统分类,总结了不同类型潜山油气藏运移模式及主控因素,探讨了运聚能力定量评价方法.研究表明:①根据潜山与生烃灶关系,渤海海域潜山可划分为源内、源边和源外型.②源内型潜山发育"源内—断压双...  相似文献   

4.
渤海海域太古界变质岩分布面积广,已发现多个大中型油气田,勘探潜力巨大。本文基于上百口钻井的井壁取心、岩心和薄片等资料,对渤海海域太古界变质岩潜山储层特征进行了总结,对其形成主控因素进行了深入分析。研究表明,渤海太古界变质岩以片麻岩、变质花岗岩和混合岩为主,局部地区发育变粒岩和角闪岩,具有发育规模性优质储层的岩性基础;浅埋型潜山储层自上向下由黏土带、砂化带、砂化砾石带、裂缝带和基岩带构成,深埋型潜山自上而下由风化裂缝带、内幕裂缝带和基岩带构成。渤海海域太古界变质岩潜山优质储层形成整体受控于6个因素,构造应力控制了裂缝的形成,风化淋滤作用控制了风化壳溶蚀孔形成,古地貌控制了不同类型储层的分布部位,岩石类型控制了缝孔发育程度,深部热流体对储层具有双重控制作用,埋藏深度控制了优质储层的类型结构;优质储层形成是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不同埋深储层控制因素有所差异,其中浅埋型变质岩潜山储层受风化淋滤作用和古地貌因素影响较大,而深埋型变质岩潜山优质储层主要受构造作用控制,其次为岩性因素。本文对渤海海域太古界变质岩潜山储层特征与控制因素的研究成果,一方面丰富和完善了潜山储层研究相关理论认识,同时也为其他地区同类潜山储层评价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5.
潜山油气藏形成条件与勘探技术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在调研大量文献的基础上,对国内外潜山油气藏的勘探历史与现状进行了综述.依据不同的分类标准,总结了潜山的各种分类与特点.阐述了潜山油气藏的形成条件:一是有利的构造发育背景,二是生储运聚各项参数的有机配置.介绍了潜山油气藏的分类和储层特征,并结合实例分析了潜山油气藏的成藏模式,重点探讨了潜山内幕油气藏.最后,对古潜山油气藏勘探的典型技术与流程进行归纳,并对目前潜山油气藏勘探应注意的主要问题进行了总结.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渤海油田在天然气和边缘凹陷新区勘探取得了重要进展。创新提出了天然气"被子"成藏模式,认为巨厚的超压泥岩形成的"被子"控制了天然气的保存条件,指导环渤中西南环天然气勘探取得了重大突破。重新认识边缘凹陷生排烃能力,完善"咸化湖盆"烃源岩发育模式,创新提出了"湖盆咸化-地壳减薄-走滑改造"三因素联控的"浅盆成烃"新认识,大大推动了渤海边缘凹陷勘探新进展。这些新认识的提出和完善推动渤海油田新区、新领域勘探取得重大突破,保障了该地区储量稳步增长,也为其他类似地区油气勘探提供了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渤海海域天然气保存条件与分布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渤海海域已发现了一系列的大中型油田,然而天然气的发现率较低。该区发育多套成熟烃源岩,具备形成大中型气田的气源条件,保存条件是该区天然气富集成藏的关键。该区天然气的保存主要受2个因素控制:1新构造运动期断层活动强度与盖层中断裂的发育密度;2盖层的厚度和盖储(排替+剩余)压力差。辽东湾地区新构造运动期断层发育密度小,活动强度弱,油气主要在古近系运聚成藏,又由于古近系气藏的盖储压力差较大、盖层封闭能力强,有利于天然气的保存,目前渤海海域储量最大的2个气田都分布于该区。渤中地区,通源断层活动强烈,大量的油气运移至新近系,使得现今新近系聚集了丰富的原油,但是由于新近系盖层中断层发育密集、盖储压力差小,封闭能力弱,天然气容易发生散失而难以形成商业聚集;然而古近系气藏盖储压力差较大,盖层封闭能力强,有利于天然气保存,目前在该区已发现6个储量数十亿方的天然气田。  相似文献   

8.
中国石化东部探区潜山油气藏勘探前景   总被引:8,自引:5,他引:8  
潜山油气藏是中国石化东部探区重要的油气藏类型,其成藏条件受控于多种因素。从潜山的成山过程来看,先成潜山比后成潜山经历的溶蚀作用强,储层条件较好;从潜山储层的岩性来看,碳酸盐岩比碎屑岩更易遭受溶蚀,且储集空间易于保存;构造应力对潜山储层有一定的改善作用,表现在断裂和褶皱有利于裂缝和地下溶蚀的发育;潜山储层与上覆烃源岩和盖层之间的就近配置利于油气进入潜山圈闭而成藏。下一步的勘探应分3个层次进行:一是深化济阳坳陷,扩大储量规模;二是突破东濮凹陷和苏北盆地,形成新的场面;三是探索南襄盆地和江汉盆地,积极寻找新的领域。  相似文献   

9.
韦阿娟  黄志 《海洋石油》2015,35(2):6-11
根据岩心、岩屑观察结果以及电性特征分析,将渤海海域沙一段特殊岩性烃源岩按岩性组合分为两类:钙质页岩组合和灰质泥岩组合。结合古地貌、沉积相分析,建立了两类特殊岩性组合的发育模式。生烃热模拟实验表明,两类岩性组合产烃率均较高,钙质页岩组合产烃率最高达500 mg/gTOC,灰质泥岩组合产烃率达300 mg/gTOC。两类岩性组合TOC平均含量均超过了1%,为优质烃源岩。通过地球化学研究,建立了两类特殊岩性组合的生烃模式:钙质页岩组合生油门限相对较浅,为低熟-成熟强双峰型生烃模式;灰质泥岩组合生油门限相对较深,为微弱双峰型生烃模式。  相似文献   

10.
渤海海域沙西北地区潜山油源及成藏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综合地质与地球化学方法,探讨了渤海海域沙西北地区潜山的油气来源及成藏特征。生物标志物参数表明沙西北地区已发现的原油位于沙河街组。曹妃甸2-1油田的潜山储层岩性为碳酸盐岩,潜山的原油具有高的伽马蜡烷指数(G/H)以及相对低4-甲基甾烷参数(4MSI),具有相对轻的正构烷烃碳同位素值(整体轻于-29‰),主要为沙河街组一段(沙一段)的油源。曹妃甸1-6油田为花岗岩潜山储层,潜山的原油具有相对高的4MSI(>0.4),正构烷烃的碳同位素值偏重(重于-29%),可能指示着以沙三为主的油源。曹妃甸2-1潜山直接披覆沙一段,沙一段源岩生成的原油可近距离充注至潜山储层中,为披覆式的源储对接成藏模式。曹妃甸1-6油田上覆为东营组,其丰度与热演化程度低,主要作盖层。歧口凹陷的原油侧向通过砂体运移侧向充注至曹妃甸1-6潜山圈闭中,表现为侧向砂体输导油气成藏特征。通过岩心观察和铸体薄片实验分析了CFD2-1-2井潜山风化壳结构特征,揭示了沙西北地区潜山风化壳结构可能不具备侧向长距离输导油气的能力,与潜山直接披覆接触的有效烃源岩或者发育沟通源储的砂体是潜山油气成藏的基础。  相似文献   

11.
渤海海域辽北地区潜山构造广泛发育,但其构造演变过程尚缺乏系统研究.基于钻井资料和三维地震资料的精细解释,本文识别总结了辽北地区潜山的结构特征和构造样式类型,首次厘定了潜山内幕断裂发育的期次、类型和活动特征,并结合前人研究结果,系统恢复了关键构造期古构造格局和潜山发育演变过程.研究表明:①渤海海域辽北潜山整体缺失古生界,...  相似文献   

12.
随着渤海油田勘探方向逐渐向深层推进,近年来渤海油田潜山储层获得了较大的勘探突破,然而针对潜山储层复杂多变的流体类型识别较为困难,流体类型的混淆会给后期储量的预估及提交带来较大的困难。通过对轻烃录井数据的统计、分析,总结探索适用于渤海西部海域潜山储层流体相识别的方法,建立了含水性识别及流体相识别图板,可以快速有效地识别储层含水性及流体相变化特征。利用该图板对渤海西部海域BZ 19-A、BZ 13-A、CFD 2-A构造潜山储层进行快速流体类型识别分析研究发现:BZ 19-A构造潜山储层流体以凝析气藏为主,且本构造部分井潜山储层存在含水特征;BZ 13-A构造潜山储层流体以挥发性油为主;CFD 2-A构造潜山储层流体以轻质油为主。采用该方法分析所得的结论与试油结论完全相符。  相似文献   

13.
渤海海域油气勘探经历了40多年的曲折历程,原油垂向分布规律及控制因素的复杂性制约了其勘探进程。基于断裂活动、烃源岩演化与区域盖层的研究,对全区已发现油藏的垂向富集规律及其控制因素进行了深入的分析。结果表明,(晚期)新构造运动对原油成藏与分布起到主导作用。通源断裂垂向输导原油的能力与其活动速率有关,活动速率小于10m/Ma的断裂输导能力弱,主要起封闭作用;活动速率为10~25m/Ma的断裂起到输导与封闭双重作用;活动速率大于25m/Ma的断裂主要起输导作用。晚期断裂活动速率、活跃生油岩与区域性盖层的发育分布及其时空配置关系,共同控制了古近系、新近系原油的富集与贫化。并归纳了渤海海域古近系、新近系4种原油富集/贫化模式,即古近系富集模式、古近系与新近系共同富集模式、新近系富集与古近系贫化模式以及新近系贫化模式。  相似文献   

14.
为明确辽东东地区的勘探潜力与方向,应用油气成藏综合研究技术,利用区内地质、地球物理和分析化验等资料,研究了辽东东地区的油气成藏条件。结果表明,该区具有多元供烃的油源条件、3 套区域性储盖组合、多类型的圈闭条件和有利的复式输导体系,具备形成大中型油气田的有利条件;中部走滑带的东营组-馆下段构造圈闭、东部斜坡带的东营组地层圈闭、洼陷带的沙河街组岩性圈闭以及隆起区的潜山圈闭是下步勘探的有利方向。  相似文献   

15.
深埋变质岩潜山风化壳相对致密,裂缝发育程度是储层优质的决定因素。利用岩心、铸体薄片、荧光薄片、扫描电镜、常规物性等实验分析方法,对渤海海域渤中19-6构造太古界深埋变质岩潜山优质储集层形成机制进行分析。研究表明,渤中19-6构造太古界以片麻岩、变质花岗岩和混合岩为主,岩石中长英质矿物含量高、地层脆性强,极易形成裂缝,为优质储集层的发育创造了较好的岩性条件;持续动力破碎作用使潜山内幕发育大规模裂缝发育带和动力破碎带,是变质岩优质储集层形成的关键;风化作用影响下潜山顶部形成大量次生溶蚀孔和沿裂缝溶蚀扩大孔,但深埋作用使顶部风化壳相对致密。在上述控制因素指导下,建立了“垂向贯通,横向连续”大型深埋变质岩优质储集层分布模式。  相似文献   

16.
渤海海域太古界变质岩分布面积广,已发现多个大中型油气田,勘探潜力巨大.本文基于上百口钻井的井壁取心、岩心和薄片等资料,对渤海海域太古界变质岩潜山储层特征进行了总结,对其形成主控因素进行了深入分析.研究表明,渤海太古界变质岩以片麻岩、变质花岗岩和混合岩为主,局部地区发育变粒岩和角闪岩,具有发育规模性优质储层的岩性基础;浅...  相似文献   

17.
渤海大中型潜山油气田形成机理与勘探实践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邓运华 《石油学报》2015,36(3):253-261
渤海潜山油气田的勘探经历了较长的探索过程。20世纪70-90年代,借鉴中国东部陆地油区潜山油气藏勘探经验,在渤海寻找碳酸盐岩潜山大油气田,钻了很多探井,效果很差。在失利后进行了深入的反思分析,认识到渤海有其独特的潜山地质特征,例如渤海油区凸起上的基岩以太古代、元古代及中生代的花岗岩、混合花岗岩为主,下古生界碳酸盐岩较少,最利于形成潜山大油气田的上元古界藻屑白云岩在渤海不发育;渤海油区断层很多,晚期活动非常强,按照常规经验,渤海潜山储层及保存条件都差,不利于形成潜山大油气田。在长期实践中,经过深入分析,发现花岗岩、混合花岗岩与密集的基岩断层耦合也可形成潜山好储层,取心收获率低,测试产量高;利用地球物理信息可准确预测基岩岩性与断层。临近富烃凹陷的低凸起上的残丘潜山被浅湖-半深湖相泥岩覆盖,利于形成潜山油气藏。在一系列创新认识的指导下,再探渤海潜山,发现了2个亿吨级花岗岩潜山油气田,其认识和实践过程在其他探区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8.
薛永安  王德英  王飞龙  汤国民 《石油学报》2021,42(12):1581-1591
随着"湖盆成气"和"汇聚脊控藏"认识的提出,渤海海域深层潜山和中—浅层成为"十三五"(2016-2020年)规划以来渤海油田取得勘探突破的主要领域,获得多个亿吨级油气田.结合渤海湾盆地的勘探实践,明确了该盆地凝析油气和轻质油藏的成藏条件及控制因素.渤海湾盆地凝析油气成藏的关键要素在于在生油岩到储油层之上覆盖区域性超压厚...  相似文献   

19.
随着渤海油田中浅层勘探程度越来越高,位于凹陷区深埋潜山逐渐成为油气勘探的重要领域,但由于其埋深大、储层非均质性强、上覆地层吸收衰减和屏蔽影响严重等因素,深埋潜山的勘探面临巨大挑战。针对以风化淋滤成因为主导的太古界变质岩潜山风化裂缝带储层,创新提出了基于相位一致性分析的微断裂刻画技术、基于古地貌约束的叠前弹性参数融合技术;针对以构造成因为主导的太古界变质岩潜山内幕裂缝带储层,应用了基于曲波变换的内幕大尺度断裂增强处理技术、基于绕射波分离的小尺度裂缝带预测技术,显著提升了潜山储层预测精度。该套技术体系有效指导了渤中19-6千亿方大气田的勘探评价,为渤海类似地质条件的深埋潜山勘探提供了宝贵经验。  相似文献   

20.
渤海海域近期油气勘探进展与创新认识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近年来,渤海勘探工作者通过转变思路和理论创新,在凹陷内浅层、深层、潜山及稠油油藏等领域发现了一大批大中型油气田:在辽东湾地区发现了全国最大的JZ25-1S混合花岗岩潜山复合轻质油藏,在黄河口凹陷区发现了一大批凹陷内浅层中型油气藏,使黄河口凹陷内部浅层油气藏联成一片;在渤中凹陷北部成功评价了被外方认为没有商业价值的LD27-2、LD32-2大中型稠油油藏,发现了LD27-1中型油气藏。发展和完善了"晚期成藏"理论,并取得了4项创新的地质认识:即断裂与岩性耦合——控制了混合花岗岩潜山油气成藏;"中转站"油气运移——决定了凹陷内上组合油气藏形成;断层—储层组合样式——控制了凹陷内浅层油气富集部位;临界盖层的质量——决定了新近系油藏的商业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