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加快构建军地一体化多式联运体系,强化对军用集装箱进行联运资质认证工作,在深入分析军用集装箱进行多式联运资质认证重要意义的基础上,针对目前我军军用集装箱联运资质认证存在的主要问题,从认证范围、认证类型、认证规格、认证内容和认证部门等5个方面,提出加快推进我军军用集装箱联运资质认证工作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2.
基于神经网络的集装箱箱号智能识别系统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针对我国集装箱运量快速增长,而集装箱码头不能实现全计算机化管理这一问题,提出了一种利用神经网络分析字母和数字的特征来智能识别集装箱箱号的方法,分析了集装箱箱号的特点,提出了提高识别率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研究了不确定条件下集装箱航线资产配置问题.根据集装箱航线运行的基本特点和要求,基于航线均衡运行原理,建立了集装箱航线资产配置确定性模型,优化船舶规模、集装箱配置与舱位分配.通过引入鲁棒优化理论,将此模型拓展为包含不确定因素的鲁棒优化模型,以船舶规模为设计变量,以舱位分配为控制变量建立分析模型.以钟摆型航线为例进行仿真实验,对模型的有效性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该模型既考虑了需求的不确定性影响,又考虑了解与模型的鲁棒性,并且体现了决策者对风险的厌恶程度,使模型结论更符合实际需要.  相似文献   

4.
集装箱班轮业作为服务密集型行业,同业公司之间的竞争实质上是一场对客户资源掠夺的竞争。集装箱班轮市场最根本的变化恰恰来自于客户的变化。集装箱班轮公司通过CRM信息化手段,实现对客户资源进行充分利用、挖掘和管理的过程中,呈现出的实践问题值得研究和思考。重点探讨了集装箱班轮公司在CRM信息化实践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困惑,从行动视角予以分析,有针对性地结合行业内公司面临的挑战,提出改进与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5.
提出一种动态自适应排队模型,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指标的权重参数,设计相应的排队算法.综合分析不同类型集装箱的优先级、各单集装箱已等待时间和各单集装箱数量等指标,据此确定各单集装箱综合优先级,最后利用动态自适应和遗传算法实现铁路集装箱的配载,并进行评价分析.针对我国目前铁路集装箱配载发货问题上存在的不足,提供合理的解决方向.  相似文献   

6.
以某箱厂的大载重集装箱为研究对象,运用有限元软件ANSYS的二次开发工具(APDL),实现了用命令流的方式建立大载重集装箱参数化模型。通过采用APDL智能化分析方法,可以通过修改特征参数来建立不同形状、尺寸和属性的三维模型,减少了设计人员的反复建模,提高了工作效率。结合实验台,检测在多种工况下大载重集装箱的位移和应力,试验结果表明:各种工况下的位移和应力均符合船检合格标准,使其满足刚度要求,缩短了设计周期。  相似文献   

7.
集装箱电站是一个将发电机组和各个外围辅助系统集成的一个设备,可以在户外直接使用的电力装置。而通风系统设计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集装箱电站的发电能力。在此,主要介绍了某型集装箱电站通风系统设计的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8.
优化技术在工程中的应用是集装箱结构优化设计的前提和基础。针对一种特制集装箱箱体的结构和承载特点,建立了三维有限元模型,对该集装箱框架结构进行了静力分析,得到了结构的应力和变形分布。在对箱体应力水平偏高和变形较大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优化设计。结果表明:(1)优化设计后该集装箱的最大变形量由62mm降低到38mm;(2)最大Von Mises应力由248MPa降低到190.4MPa,最大剪应力由82.59MPa降低到64.59MPa;(3)最大normal moments tensor由168.7MPa降低到89.38MPa,最大shear momentstensor由123.1MPa降低到86.96MPa。这说明经优化设计后集装箱的变形及应力大幅降低,结构的最大应力均未超过材料的屈服强度,能满足强度及刚度设计要求。  相似文献   

9.
基于启发式算法的集装箱配载问题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集装箱配载是一个复杂的组合优化问题,属于NP完全问题,求解难度大.在考虑实际应用中的约束条件下,采用整体装填、空间分割、装载间隙合并等策略,提出了一种基于启发式算法的集装箱配载问题的解决方案.运用举例和对比分析验证了该算法的有效性,能够直接应用于物资的集装箱配载.  相似文献   

10.
针对传统的水泥包装、贮运方法存在水泥损耗量大,水泥质量下降,污染环境等问题,研究用水泥贮运集装箱贮运水泥.实际应用表明,这种贮运集装箱的贮运效果远优于传统的水泥包装、贮运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