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反应注射成型(Reaction Injection Mol-ding,缩写RIM)是高分子领域为改进传统生产方法而推出的一项综合新工艺。所谓反应注射成型是指具有高反应性的液体原料在反应注射成型中于1~2min内完成聚合、交联、固化(硫化)、成型等一系列反应,加工成制品的复杂工艺过程。用这种方法生产塑料和合成橡胶,具有  相似文献   

2.
研究了多元醇3 M146与MDI反应合成聚氨酯弹性体反应注射成型的B料。考察了B料的粘度与温度的关系,粘度与B料中NCO%的关系,以及B料的存放结果。本方法获得的B料在常温下是稳定的液体,便于输送和混合。同时提出了要得到室温下是液体MDI而多元醇必须具备的条件。用3 M146与MDI反应合成RIM技术的B料。  相似文献   

3.
一、喷涂聚脲技术在国外的发展喷涂聚氨酯和聚脲技术是在反应注射成型技术(RIM)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继承了RIM高压撞击混合的原理,实现了聚氨酯和聚脲的快速固化喷射成型。聚脲技术是聚氨酯技术的一个分支,在美国,聚脲是聚氨酯的第5类,是性能优异的新产品。聚脲新技术的问世依赖于2项关键技术的突破,一项是端氨基聚醚和胺扩链剂的研制成功;另一项是高压撞击混合设备的研制成功。  相似文献   

4.
热塑性塑料反应注射成型已公开发表的有尼龙6和聚双环戊二烯。合成橡胶中仅硅橡胶成功地获得实际应用。随着液体反应性原料和高效催化剂的开发,将会不断地推出适于反应注射成型工艺需要的新品种。现将热塑性塑料和硅橡胶的RIM、R-RIM国外发展状况概述如下:  相似文献   

5.
一、前言自七十年代初反应注射成型(RIM)工艺用于聚氨酯工业以来,发展很快,如今这工艺正向高效率和低废弃率方向发展,以适应新产品设计、生产和性能方面的需要~〔1〕。RIM工艺的重要进展是实现“快循环RIM”,它把循环(操作)周期由1974年的340秒减少到1981年的150秒,即缩短了55%,这主要是由于注射和熟化阶段的改进,引入了快速熟化的胺扩链体系和快速反应的二醇体系等,与此同时,研究人员把相当多的注意力放在脱模剂方面。每件产品喷涂外脱模剂一次,一般要占去RIM循环周期  相似文献   

6.
反应注射成型(Reaction Injection Molding,简称RIM)工艺是聚合物加工领域中,在改进传统生产方法的基础上推出的一项综合新工艺,是树脂合成和塑料成型工艺上的一次革新。  相似文献   

7.
美国现在约有400个警察局使用装有RIM聚氨酯防护板的摩托车,数目达3800辆。这种摩托车是由美国川畸汽车公司生产的。防护板长30厘米,重2.5磅,是由Crea-taforin有限公司加工的。弹性体是由联合碳化物公司提供的高模量(在75℃下为120,000磅/时~2)聚氨酯系统一RIM120。 RIM聚氨酯部件耐腐蚀,耐冲击,厚度均匀,不会出现应力裂纹,柔性大。RIM加工的工具费比其它工艺的低。RIM聚氨酯防护板是用Battenfeld SH-80RIM机成型的。每一个防护板的成型时间为二分钟。防护板上涂有杜邦公司的“Imron”聚氨酯漆,使其表面极为光亮。  相似文献   

8.
消息动态     
反应注射成型(RIM)聚氨酯正在油田中得到广泛应用,它们将会遇到高温、腐蚀性液体、井下(“down hole”)气体及酸类物质的猛烈冲击及磨损。德克萨斯矿井RIM公司,现在生产高模量和低模量两种部件,其规格由2~7/8时(73毫米)线型保险丝到18×36×5/32时(10.45米×0.91米×4毫米)的贮油罐密封。这种密封可作为油田中可移动设备的液压油罐中的隔膜。  相似文献   

9.
小资料          下载免费PDF全文
R/I resin injection 树脂注入(射,塑)RIM reaction injection。molding 反应注射成型R-RIM reinforced-reaction injection molding 增强-反应注射成型S(-glass)high strength(glass)高强度(玻璃)  相似文献   

10.
近来,液体注射成型(LIM)这一新成型法正在受到人们的关注。虽然LIM和RIM两者都是把液状树脂加压注入模槽内,使其固化后制得成品,但由于LIM的原料是加热固化型的(热固性树脂),而RIM是反应固化型的,因此所使用的加工机械和产品的应用领域也不同。LIM主要用于成型小物品、精密零件;RIM则主要成型大件产品、外包装品等。 1.LIM的发展经过和特征迄今为止,LIM方法只是在用环氧树脂、低粘度硅橡胶等封装电子零件、线圈等产品时使用。  相似文献   

11.
目前应用的RIM材料只有聚氨酯。一些材料制造商认为,对于要求能快速交联、脱模性好、具有更高的热变形温度和更宽的性能范围的RIM材料来说,非聚氨酯材料,特别是环氧树脂可能更好。例如汽车制造者就要求RIM部件能和钢件一起喷漆,要求RIM材料能耐163℃和短时间能耐204℃的烘箱温度。环氧树脂比聚氨酯的使用温度高,对不同混合比例的敏感性比聚氨酯低,强度和模量高。而且环氧树脂随着配方的不同,可以有很宽的性能范围。人们认为,  相似文献   

12.
在过去两年里,高分子材料反应注射成型(RIM)的发展,十分引人注目。作为性能介于柔软性和刚性之间、且耐冲击的高分子材料,在继尼龙RIM之后,又出现了一种新的热固性聚烯烃树脂,这就是聚二环戊二烯(Polydicyclopentadiene),缩写为PD-CPD。一、聚合与加工二环戊二烯(DCPD)是石油炼制过程中的副产物,易于得到。PDCPD的成型,是使用两种组分的液体进行反应而成的。A液是由DCPD单体、金属催化剂、其它各种添加剂,例如充填材料等所组成;B液是由  相似文献   

13.
以氢化二苯基甲烷二异氰酸酯(H12MDI)、多元醇为主要原料,采用半预聚体法合成聚氨酯弹性体。结果表明,合成聚氨酯预聚物较佳的工艺条件为:异氰酸根指数R为4,在50℃的条件下反应1h后,80℃条件下反应2h,预聚物黏度3900mPa·s左右,黏度适中。同时考察了催化剂种类、固化温度、固化时间、多元醇种类和分子量、多元醇交联剂等对聚氨酯力学性能和光学性能的影响,确定合成透明聚氨酯弹性体较好的条件为以TK233为催化剂,以多元醇NJ210、NJ3050为原料,室温固化72h,此种方法合成的聚氨酯具有较好的透光率和力学性能。  相似文献   

14.
工业聚氨酯通常是由液体异氰酸酯与液体多元醇聚合物反应制得。制备聚氨酯泡沫材料的原料组分还包括稳定剂、发泡剂、阻燃剂和催化剂等。下面分别叙述这些原料组分对人体及周围环境的影响,及其防护和处理方法。  相似文献   

15.
嵌段共聚物 双组份聚氨酯胶粘剂的主剂通常是含有羟基的聚氨酯多元醇,固化剂往往是多元醇和异氰酸酯的加成物。使用时,两组分按比例混合后,主剂的-OH与固化剂的-NCO基进一步氨酯化反应。因为固化剂一般是三元加成物,这种扩链反应生成网状高分子结构,形成牢固的粘结层。固化反应产生软段和硬段相间的嵌段共聚物。  相似文献   

16.
提出了一种制备酰亚胺聚酯聚氨酯的新工艺。首先以乙醇胺与均苯四酸二酐为反应原料、二甲基甲酰胺为反应介质,中间体生成阶段采用冰水浴和逐步加料的方法,合成了一种酰亚胺二元醇单体;然后用该单体与己二酸、三羟甲基丙烷共缩聚反应制备酰亚胺聚酯多元醇,再与多异氰酸酯交联反应制备酰亚胺聚酯聚氨酯。结果表明,酰亚胺聚酯多元醇与未改性的聚酯多元醇相比有较高的粘流温度和特性黏数、相近的溶解性能,同时具有更高的热分解稳定性和耐溶剂性,期望在高耐热级绝缘材料领域获得更广泛的应用。  相似文献   

17.
文摘     
介绍了由硅橡胶压延的玻璃纤维绝缘材料代替石棉和云母应用于加热器的优点、应用方面及加热器结构的关键等。聚氨酯反应注射成型工艺、材料和性能一  相似文献   

18.
采用双金属络合催化剂(DMC)制备具有极低的不饱和度、相对分子量高、分子量分布窄、平均官能度高等特点的新型聚醚多元醇。这种超低单醇含量聚醚多元醇及部分该聚醚取代的聚四氢呋喃醚多元醇制备的聚氨酯弹性体与普通聚氧化丙烯醚多元醇(PPG)、聚四氢呋喃醚多元醇(PTMEG)聚氨酯弹性体性能相比,DMC聚醚基聚氨酯弹性体在力学性能(伸长率、拉伸强度、撕裂强度)和加工性能(釜中寿命、脱模时间等)方面获得了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19.
将苯基磷酰二氯分别与一缩二乙二醇或二溴丁烯二醇反应,合成含磷多元醇和含磷含溴多元醇。研究了这2种阻燃多元醇对聚氨酯泡沫结构和性能的影响。研究表明,随着阻燃多元醇份数增加,聚氨酯泡沫极限氧指数线性增加,且含磷含溴多元醇对聚氨酯泡沫的阻燃效果优于含磷多元醇。添加50phr阻燃多元醇时,聚氨酯泡沫仍能保持良好的强度,且在700℃时残炭量增加,泡沫燃烧后形成了致密的残炭层。含磷多元醇主要起到凝聚相阻燃作用,而含磷含溴多元醇具有气相阻燃和凝聚相阻燃作用。  相似文献   

20.
研究用羟值配比不同的5种聚醚多元醇对聚氨酯泡沫材料吸水性、保水性的影响。用不同配比的聚醚与甲苯二异氰酸酯(TDI80/40)反应制备预聚体,然后与水、无机填料混合反应,制得聚氨酯无土栽培基质。对所得的聚氨酯泡沫材料进行饱和吸水倍率、总孔隙率、持水孔隙率等理化性质测试,以及力学性能的检测;采用扫描电镜比较基于不同羟值聚醚多元醇聚氨酯发泡材料的泡孔结构。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反应中聚醚多元醇羟值的增加,制得的聚氨酯发泡材料的容重越来越小,通气孔隙越大,其吸水性保水性能越好(55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