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数字黄河”工程规划概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水利》2003,(3):20-23
“数字黄河”工程是一项复杂的、巨大的、长期的系统工程。“数字黄河”工程规划的主要内容包括建设必要性、需求分析、规划目标、业务应用系统、基础设施、应用服务平台等。业务应用系统主要包括防汛减灾、水量调度、水资源保护、水土保持、工程建设与管理、电子政务等,基础设施主要包括数据采集、数据传输、数据存储与管理等系统,应用服务平台包括应用服务和资源管理。  相似文献   

2.
“数字黄河”工程的总体框架主要由应用系统、基础设施、应用服务平台以及工程保障体系组成。其中,应用系统包括防汛减灾、水量调度、水资源保护、水土保持、工程建设与管理、电子政务等系统;基础设施包括信息采集、数据传输、数据存储与管理等系统;应用服务平台包括应用服务和资源管理;工程保障体系包括政策法规、组织领导、标准体系与技术支持等。该总体框架以治黄业务应用为主线,满足了先进性、实用性和今后工程建设长期发展的要求。  相似文献   

3.
经过10年的研究和开发,数字黄河工程的信息基础设施、应用服务平台、应用系统已初步建成。信息基础设施主要包括通信传输、计算机网络、数据采集、数据存储管理、高性能计算平台等;应用服务平台由部署在黄委信息中心、水文局、水资源保护局等的节点构成;业务应用系统主要包括防汛减灾、水资源管理与调度、水资源保护、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工程建设与管理、电子政务等系统。未来5~10年数字黄河工程的发展重点是:加强通信网络及信息安全建设、完善数据采集体系和存储管理与共享体系、建设黄河数学模拟系统、完善业务应用系统、建立综合决策会商及应急响应指挥系统、完善保障环境等。  相似文献   

4.
《中国水利》2004,(9):27
"数字黄河"工程总体框架主要包括基础设施、应用服务平台、应用系统以及技术支持和工程保障体系等(见图1).  相似文献   

5.
滕阳  任齐  李胜阳  赵乐 《人民黄河》2003,25(8):9-10
“数字黄河”工程需求分析工作主要是针对治黄主要业务,这些业务包括防汛减灾、水量调度、水资源保护、水土保持、工程建设与管理、电子政务等。通过对业务组织管理、工作任务、工作流程、应用系统建设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等方面的具体分析,提出了有关信息采集、各业务应用系统、基础设施以及标准体系等建设需求。  相似文献   

6.
应用服务平台是“数字黄河”工程的资源管理者和应用的服务者,其逻辑结构由专业门户组件、业务应用逻辑、公共服务处理逻辑、空间信息处理逻辑、数据仓库、知识库和模型库等构成。应用服务平台的建设策略为建设实验系统、合理规划信息资源和确立统一的应用系统开发模式。  相似文献   

7.
关于数字黄河的若干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数字黄河的定义、主要目标、框架体系、信息技术系统、信息应用服务技术体系以及数字黄河的关键技术支撑等问题进行了探讨。指出数字黄河是数字地球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字黄河信息技术系统应包括黄河流域信息基础设施、黄河流域空间数据基础设施、黄河流域监测与数据采集体系等;其信息应用服务技术体系主要包括黄河流域洪涝灾害预测与对策智能技术系统、黄河流域洪水防治与调控系统、黄河生态环境监测与规划系统、黄河流域可持续发展规划系统等。  相似文献   

8.
建设"模型黄河"数字化工程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模型黄河”数字化就是利用计算机技术、通信网络技术、室内GPs技术、地理信息技术、自动测控技术、虚拟仿真技术等,实现“模型黄河”试验数据采集的自动化、传输的网络化、管理的集成化、试验过程管理的智能化、试验办公的电子化;“模型黄河”数字化工程建设构建的数字集成平台最终将实现与“原型黄河”、“数字黄河”的资源共享、联合互动、互为作用。“模型黄河”数字化工程的建设是必要和可行的,其总体框架包括三大功能部分,即基础设施、专业服务平台和应用系统;5个逻辑层,即信息采集层、信息传输层、数据存储层、专业服务平台层和应用系统层。  相似文献   

9.
"数字黄河"工程的公共基础平台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数字黄河”工程公共基础平台主要包括通信网、计算机网络、数据存储与管理系统、遥感中心、黄河基础地理信息系统、应用服务平台以及相应的标准协议等。通过公共基础平台的建设,可以妥善解决专业之间的共用平台问题,减少或避免重复建设,使有限的资源发挥出更大的效益。  相似文献   

10.
“数字黄河”工程的建设需要完善的信息基础设施平台支持,计算机网络系统是信息基础设施平台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建设和完善黄河计算机网络系统的广域网、局域网、网络安全保障体系等方面的内容,并合理规划黄河计算机网络系统的互联方案,必将会建成一个高速互联的宽带计算机网络,从而更好地为“数字黄河”工程建设服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