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城市化进程带来如城市内涝等诸多环境问题,使得海绵城市和低影响开发成为热点。城市住区绿地作为城市绿地的一个重要类型,既是住区居民重要的景观游憩场地,也是海绵城市低影响开发的重要海绵体,是兼具径流绩效和景观绩效等综合绩效的复合设施。如何让雨水设施在发挥径流绩效的同时兼具满足居民需求的景观绩效,是目前相关研究的难点和热点。居民喜好度的研究是住区绿地雨水设施景观绩效优化提升的重要方法之一。通过联合分析法,遴选雨水收集、雨水转输和雨水调蓄3个环节的源头减排雨水设施,模拟江南住区中心绿地雨水设施场景收集居民评价,进行不同居民群体的设施喜好度效用值相关性统计和住区绿地不同类型雨水设施效用值及相对重要性分析。并通过走访、文献查阅解析所得数据,为住区绿地雨水设施景观绩效提升和低影响开发设计提供启示和借鉴。  相似文献   

2.
城市住区绿地系统热效应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住区绿地系统为研究对象,以热环境为切入点,从住区绿地的"数量"、"质量"和"结构"等三个层面揭示了住区绿地系统和热环境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可持续雨水管理是全面解决城市雨水问题的重要途径。本文归纳可持续雨水管理的目标与措施,分析其赋予住区设计的全新任务,总结澳大利亚新建住区整合设计的基本进程与具体做法,并通过案例分析展示不同场地条件下可持续雨水管理对于澳大利亚新建住区设计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海绵城市通过渗、滞、蓄、净、用、排等多种技术措施,实现城市良性水文循环,提高对径流雨水的渗透、调蓄、净化、利用和排放,维持场地开发前后水文特征不变。海绵城市建设的基础为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城市雨水管渠系统及超标雨水径流排放系统的综合管理。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需统筹协调城市开发建设各个环节。城市绿地系统是构建海绵城市体系的重要载体,绿地系统规划结合低影响开发的控制指标和技术措施,分别对公园绿地、附属绿地、防护绿地、生产绿地、其他绿地等用地类型进行定性、定位、定量的统筹安排。通过研究发现绿地系统在海绵城市体系认识中存在一定偏差。  相似文献   

5.
海绵城市建设视角下的城市绿地在调蓄城市雨洪中承担着日益重要的角色,半湿润地区的海绵绿地具有显著特征,总结其设计方法可为风景园林行业的相关研究和实践提供参考。以河北省迁安市滨湖东路绿地的建设全过程为研究对象,以保障绿地的基本功能和消减绿地内外部径流为前提,将半湿润地区降雨特征 作为研究基础,提出半湿润地区外源径流型海绵绿地的设计方法。针对绿地内部的低影响开发(low impact development,简称 LID)体系,利用 Xpdrainage 软件对场地开发前、后进行不同重现期降雨条件下的径流排放过程的情景模拟,对比分析二者的径流总量、峰值流量和峰现时间。结论: 1)在不同重现期降雨量下,滨湖东路绿地调蓄雨水径流作用显著; 2)半湿润地区外源径流型海绵绿地在设计时须利用定性分析结合定量模拟的设计方法。  相似文献   

6.
以山西省晋中市社火公园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场地面临的内源型径流环境,结合半湿润地区的气候特征,以设计全过程为例提出半湿润地区内源型海绵绿地设计方法,为相关研究和实践提供参考。内源径流型海绵绿地的设计方法主要包括6个方面:1)确定海绵绿地的雨洪管理目标;2)选择LID设施的功能类型;3)根据相关规划要求对场地径流进行计算;4)确定海绵绿地的空间布局设计;5)利用暴雨洪水管理模型(SWMM)建立动态模型,将LID设施对削减雨水径流总量与峰值流量,推迟洪峰时间等控制效果进行量化模拟,对比分析海绵绿地与传统雨水管网调蓄能力;6)在满足低影响开发措施功能的同时,结合景观化策略,通过Hec-ras软件对水景效果进行模拟。  相似文献   

7.
基于低影响开发的山地生态住区规划策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我国经济与城镇化快速发展,城市土地作为稀有资源,常常被采用大面积的硬化铺装进行利用开发,导致了土壤岩层压实、透水系统破坏、渗水能力丧失、灾害频发等诸多环境问题,致使本应成为城市重要水源的大量降雨,反而成为城市排水的巨大负担。基于此,该文在低影响开发雨水利用理念基础上,结合山地住区生态化建设的实际价值意义,从雨水的渗透、过滤、滞留和蓄存四个流向过程分析,研究认为低影响开发理念对山地住区场地设计、道路交通、绿地景观、建筑空间等要素具有控制引导,最终探索提出山地生态住区规划建设的优化策略方法。  相似文献   

8.
介绍德国针对雨水管理进行整合设计的基本进程与方法体系,并通过案例分析,展示不同场地条件与开发强度下雨水管理对于新建住区设计成果的重要影响.以及实现生态环境建设目标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9.
快速城市化进程中的住区存量与增量均规模庞大,住区因其建筑集中、汇水涵盖大、可收集利用雨水量多且水质好,利于低影响开发雨水管理体系的设计改造及实施,也是推动海绵城市建设的重点。从措施优选及体系设计两大方面对住区低影响开发雨水管理措施构建展开探讨:根据适建性评价及效益-成本比对,优选住区实施价值高的低影响开发措施;依据低影响开发的设计目标,针对新旧住区提出相应的雨水管理措施设计思路,结合住区景观系统,提出低影响开发措施的景观设计范式,在发挥生态功效的同时提升观赏价值。  相似文献   

10.
基于SWMM模型的低影响开发雨洪控制效果模拟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介绍了SWMM模型中低影响开发(LID)模块的模拟原理,通过案例介绍了场地LID雨水系统规划过程,并运用SWMM模型对传统管线设计进行了校核,对LID场地径流的控制效果进行了评价。对设计场降雨事件及连续降雨事件的模拟表明,场地LID雨水系统规划可实现峰值流量及年径流外排率恢复到开发前的状态,LID设施对污染物削减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1.
雨水径流是诱发城市雨水水量问题的原因之一,树冠具有截留降雨、消减雨水径流的生态服务功能,定量树冠截留降雨的效能对评估与利用绿地管理降雨的生态服务功能具有重要作用。文章首先详细解析单株树木管理降雨的过程,建立测算树冠截留降雨量及其经济价值的理想模型;其次以MIKE URBAN为例对树冠截留降雨效能的定量测算工具的应用进行了述介;再次以树木管理雨水积分体系(Tree Stormwater Credit Systems)为例对树冠截留降雨效能的定量赋值工具的应用进行了述介。希望本研究能够对推动国内相关研究有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城市公园绿地雨水径流利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暴雨或较大降雨强度的条件下城市绿地也会产生地面径流,在建设公园绿地的同时要考虑对公园绿地上雨水径流的收集,并回用于绿地灌溉,而不是简单排入城市排水系统。结合北京市丰台区绿源公园绿地径流的现场试验观测,提出了城市草坪绿地降雨量、降雨强度与径流量的关系,以及不同地面坡度条件下的降雨径流关系,为北京城市绿地雨水径流利用提供了基本依据和基础参数。试验结果表明,降雨量小于9mm时试验坡度的草坪绿地均不产流;次降雨量大于9mm时,绿地的径流效率与次降雨量成正比,而坡地上二者的相关性比平地更加显著。  相似文献   

13.
为考察低影响开发措施刘城市雨洪的控制效果,利用暴雨管理模型(SWMM),对某区域内规划建设绿色屋顶、渗透铺装、雨水收集系统以及低势绿地等低影响开发措施后在不同重现期的降雨强度下出水口流量变化以及规划区域内产汇流情况的模拟研究。通过模拟显示,在一定重现期降雨强度下低影响开发措施可以削减区域内产流的峰流量、推迟区域内径流峰流量的出现肘间,并且采取低影响开发措施后,地表对降雨径流的滞蓄量和渗透量增加,减小了地表径流总量,从而间接增加了雨水资源滞留、消纳和利用量。通过SWMM模型可以对低影响开发措施在不同重现期降雨强度下地表径流的滞留消纳量以及雨水资源的利用量进行评价,进而为低影响开发措施的规划设计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4.
通过研究沈阳市降雨情况及影响开发的雨水收集利用方式以缓解沈阳市雨水管道老化内涝频发现状,同时实现雨水资源的有效利用。通过分析路面、屋面、绿地三种下垫面雨水径流特征,针对三种下垫面及沈阳市的气候特征在低影响开发基础上选择适合的雨水收集利用方式。沈阳市的降雨及城市建设情况适宜进行雨水收集利用,经分析屋面径流采用屋顶绿化和调蓄池相结合、绿地采用生物滞留设置、道路采用透水铺装等方式,基于以上低影响开发的雨水收集利用有较好效果。  相似文献   

15.
《工业建筑》2019,(6):204-209
从集雨型绿地雨水设计模型评估角度出发,以紫竹院公园为研究对象,结合地理信息技术(Arc GIS)中的拓森多边形法则对研究区域进行合理概化,运用SWMM模型模拟在一年一遇设计重现期、降雨历时2 h下,集雨型绿地对雨水径流的调控效果。模拟结果显示,紫竹院公园作为一个传统公园绿地,在雨水径流控制、雨洪峰值流量控制、雨水利用方面均有较好的成效,但雨水及水体污染问题并没有得到良好解决,边界雨水外排现象严重。针对模拟结果,提出改造公园边界,防止雨水外排及增加净化措施、改善公园水质等具体改造策略。  相似文献   

16.
董禹  李珍  董慰 《风景园林》2020,27(2):88-93
城市住区绿地环境的感知与压力缓解密切相关,能够影响居民的心理健康,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从时间和品质两个层面,探析住区绿地感知与居民压力水平的关系。选取哈尔滨市主城区具有代表性的12个住区,通过对731名住区居民的问卷调查,获得居民的日均绿地感知时长、对住区绿地环境的感知偏好评价和压力水平的数据。分析表明,日均绿地感知时长超过50 min的居民具有明显的低压力水平。居民在城市住区绿地中可以感知到9个类别的品质特征,包括秩序、自然、安静、尺度、庇护、趣味、物种多样性、社会性和文化性。其中秩序和安静与压力水平的关系最密切,二者与尺度和自然品质特征结合为最优感知品质组合,很大程度上可缓解高压人群的压力水平。研究从规划设计的角度,为识别有益心理健康的重要环境要素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步行是住区中最基本最节能的出行方式,同时也是健康的生活方式。本文引入POD模式在住区中的发展目标,包括提高居民出行中的步行化程度,以及鼓励住区居民的步行生活;其次,以鲁能星城住区为实证研究对象,一方面基于提高步行化程度的目标,分析了居民步行化程度与住区形态中密度、混合使用的关系;另一方面,基于引导居民步行生活目标,分析了居民步行偏好特征与住区形态中环境设计的关系。最后,提出了面向POD模式的低碳城市住区形态。  相似文献   

18.
[目的]住区景观与人们的日常居住与生活感受密切相关,现阶段高层住区中人群俯视状态下对住区绿地的感知偏好将作为指引住区户外空间绿化设计的重要参照之一,亟须探讨不同俯视高度下人群感知偏好特征与住区户外空间绿化形态间的联系。[方法]以南京市3个典型高层住区为例,借助无人机航拍、激光雷达扫描、三维视觉模拟等多种技术方法及数学决策手段厘清人群处于不同高度下的俯视感知偏好特征与俯视绿化形态特征各项指标间的相关性。[结果]研究发现:户外空间中绿化复杂度及绿化三维可视体积大小显著影响人群俯视感知及偏好,其中宁静度、自然度是反映高层住区中人群俯视偏好的关键感知特征。[结论]研究结果对于完善住区规划设计相关法规,塑造符合人群全方位感知偏好的高品质住区户外空间环境具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9.
北京城区不同下垫面的雨水径流水质比较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针对北京市面临水资源短缺和水环境污染双重压力的现状,以城区天然降水和5种下垫面上的雨水径流为研究对象,设计了雨水径流采样系统,并通过监测其水质,分析了天然雨水及屋面、道路、绿地径流中污染物浓度的变化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屋面初期径流的NH3^-N、高锰酸盐指数及挥发酚等均劣于地表水V类水质标准;绿地径流水质虽属Ⅴ类标准,但与Ⅲ类标准相比,仅NH3-N超标;路面初始径流的COD高迭493.5mg/L。舍弃初雨的天然降雨与屋顶径流经适当处理后可用作生活与市政杂用水,对路面径流则不宜进行回用。  相似文献   

20.
生态绿地控制初期雨水径流污染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生态绿地对初期雨水径流污染物的控制效果。生态绿地通过滤层过滤、植物吸收和生物降解的多重作用,实现了对SS、TN和TP的高效去除,而过滤介质和植物根系的缓冲作用,使得对CODMn保持了比较稳定的去除效果。生态绿地通过对初期高污染的雨水径流进行收集及后期洁净雨水的溢流实现了对雨水径流污染物的高效控制,对每场降雨中CODMn、TP、TN和SS的平均控制量分别为41.0、0.697、24.5和239mg/m2。生态绿地收集的雨水通过毛细作用到达表层土壤,提高了土壤的含水率,供给植物生长需求,对降雨量的利用率可达20%。生态绿地在有效控制雨水径流污染物的同时,还实现了对雨水的高效利用,可广泛应用于雨水径流面源污染的控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