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渤海湾盆地中、新生代火山岩分布及油气藏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渤海湾盆地经历了中、新生代两个裂陷旋回,伴随了很强的中酸性和中基性岩浆活动。通过系统总结盆地内中、新生界火山岩分布及其油气藏类型,火山岩油气藏发育特征及规律,探讨了渤海湾盆地火山岩油气藏的勘探潜力。研究认为:区内中生界火山岩主要分布在盆地东部,以早白垩世为主;新生代岩浆活动可以分为4期,即孔店—沙四期、沙三期、沙二—东营期和馆陶期。盆地火山岩油气藏主要有3种类型:潜山型、断块型和地层-岩性。中生代火山岩主要发育潜山型油气藏,孔店—沙四期火山岩多发育断块型火山岩油气藏,沙三期火山岩所探明的油气储量最多,地层-岩性火山岩油气藏是新生界火山岩中较常见的油气藏类型,溢流相是最有利相带。除沙三期火山岩外,中生代、孔店—沙四期和海域的沙二—东营期火山岩也具有较大的勘探潜力。  相似文献   

2.
渤海湾盆地“中石油”探区勘探形势与前景分析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4  
渤海湾盆地的油气勘探开发已有40余年的历史,勘探程度不断提高,勘探目标日趋隐蔽,勘探难度不断加大。面对挑战,各探区解放思想、转变观念、调整思路、反复认识、强化预探、加强新技术的推广与应用,近几年来勘探工作获得重大突破,取得了丰硕的勘探成果,滩海勘探、陆上岩性地层油气藏、老区精细勘探、低潜山与火山岩等领域发现了近8×108t级的资源规模。经综合研究与分析,认为渤海湾盆地油气资源潜力仍然很大。富油气凹陷,作为油气勘探的主战场,存在岩性油气藏、滩海、潜山与火山岩,以及老区精细勘探等四大领域,这为“中石油”探区在今后相当时期年均增长探明储量1×108t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3.
渤海湾盆地油气勘探现状与前景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勘探家》1999,4(1):18-21
受走滑-伸展断陷旋回与古气候旋回的控制,渤海湾裂谷盆地在沙四段、沙三段、沙一段与东下段等水进超覆层内,均有大量的潜山披覆背斜油气藏、砂砾岩体油气藏与火山岩体油气藏形成,并且主要分布在油气资源丰富的富油气凹陷内;此外,在中、新生代断陷与上古生界煤系发育的有利区内,有古生界原生油气藏保存。上述四种类型的油气藏,将是未来渤海湾盆地油气勘探主要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4.
受走滑—伸展断陷旋回与古气候旋回的控制,渤海湾裂谷盆地在沙四段、沙三段、沙一段与东下段等水进超覆层内,均有大量的潜山披覆背斜油气藏、砂砾岩体油气藏与火山岩体油气藏形成,并且主要分布在油气资源丰富的富油气凹陷内;此外,在中、新生代断陷与上古生界煤系发育的有利区内,有古生界原生油气藏保存。上述四种类型的油气藏,将是未来渤海湾盆地油气勘探主要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5.
火山岩油气藏研究方法与勘探技术综述   总被引:88,自引:10,他引:78  
近几年来,随着我国中、新生代含油气盆地中火山岩油气藏的不断发现及各油区勘探程度的进一步提高,构造油气藏、碎屑岩油气藏的勘探开发难度和风险日益增大,火成岩油气藏作为油气勘探的一个新领域,已引起了石油界学者的普遍关注和高度重视.总结和研究国内外火成岩油气藏的研究方法、勘探开发的成功经验及其技术,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火山岩油气藏的研究方法和勘探技术主要包括地球物理方法(地震信息识别、大地电磁测量、高精度重磁力勘探、时间域建场测深、频率域连续电磁剖面、地球物理测井),火山岩年代学研究方法,火山岩岩相学、岩石学和岩石化学研究方法,火山岩储集层及成岩作用研究方法,以及对火山岩成藏条件及成藏机制研究和火山岩油气藏类型研究等.  相似文献   

6.
正确认识化探技术在隐蔽油气藏勘探中的有效性和总结成功的隐蔽油气藏勘探实例,对我国现阶段隐蔽油气藏勘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和意义.选择渤海湾盆地临南某断块隐蔽油气藏,利用化探精查技术对研究区化探样品酸解烃甲烷、重烃指标地球化学场特征进行描述和研究:该区存在稳定的酸解烃甲烷、重烃指标地球化学场,两酸解烃指标地球化学场亦具有良好的空间重现性,它们均以稳定的环状异常模式有效地指示了下伏断块隐蔽油气藏,该断块隐蔽油气藏的油气渗漏(油气微渗漏、夏口断层油气渗漏)与油气藏上方两酸解烃指标异常间存在着"因果"关系.鄂尔多斯盆地、准噶尔盆地等地区油气化探实例说明:化探技术在这些地区隐蔽油气藏勘探中取得良好应用效果的基础是化探方法选择、有效化探指标的选取和组合、化探指标综合异常信息提取、探区相关石油地质认识等多种因素的紧密结合.临南断块隐蔽油气藏油气化探的研究认识和鄂尔多斯盆地、准噶尔盆地等地区隐蔽油气藏的化探实例表明:化探技术可在隐蔽油气藏勘探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石油化工应用》2010,29(2):146-147
1.渤海湾盆地歧口富油气凹陷整体勘探配套技术取得重要进展 歧口富油气凹陷是渤海湾盆地最大的第三系沉积凹陷之一,油气勘探一直面临负向构造区比例大、沉积砂体分布复杂、油气藏类型多样等难题。中国石油通过重大专项攻关,实现富油气凹陷整体勘探的新突破,  相似文献   

8.
《特种油气藏》2020,(1):F0004-F0004
1地质勘探非常规陆上油气勘探理论与成熟探区精细勘探评价;岩性地层油气藏、火山岩油气藏、潜山油气藏勘探与评价。复杂碳酸盐岩储层预测技术、深层油气地质理论与勘探、含盐盆地油气成藏与勘探、大中型天然气田勘探。海上超深层大型油气田勘探、超深油气藏识别描述与勘探评价、复杂岩性储层评价、高过成熟烃源岩成藏潜力评价。  相似文献   

9.
方法 依据渤海湾盆地的构造、岩浆演化及已发现油气藏的性质和特点,提出了一个有关该区火在 及其相关油气藏的分类方案。目的为火成岩的油气勘探工作及其进一步深入研究提供理论指导。结果 该区火成岩及其相关油气藏可分为抬升淋滤型、埋藏溶蚀型裂缝型、火山碎屑岩型、火成岩体侧向遮挡型、接触变质型及超覆、披覆型7种,其中构造裂缝型油气藏储层物性相对较好,油气藏规模大、压力高岗位中往往具统一的油气水系统;埋藏溶蚀型  相似文献   

10.
中国海相地层油气成藏条件与有利勘探领域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我国海相地层主要分布于陆上的塔里木盆地、四川盆地、鄂尔多斯盆地、渤海湾盆地、南华北盆地和南方的扬子地区,以及近海海域的渤海湾盆地、北黄海盆地、南黄海盆地,以中生界和古生界沉积为主,在东海、南海海域部分盆地的第三系中,亦有海相沉积赋存,分布面积广泛。在总结我国海相地层油气地质基本特征的基础上,将已发现的海相油气藏划分为原生型、次生型、再生烃3种成因类型油气藏,并综合分析了这3类油气藏形成分布的主控地质因素与有利勘探领域。我国海相烃源岩成因油气的勘探程度总体较低,具备广阔的勘探前景。应该针对陆上原生与次生油气藏形成分布带、海域原生油气藏形成分布带,加强海相地层的勘探力度。  相似文献   

11.
“进(近)源找油”:油气地质理论创新与重点领域勘探思考   总被引:5,自引:5,他引:0  
创新地质理论和勘探重点领域是石油地质学科发展与工业探索发现的永恒主题,"进(近)源找油"正成为石油地质研究和油气勘探的新方向。地质理论创新引领石油工业从常规油气向非常规油气跨越,立足中国特色石油地质条件和勘探研究历程,取得4项研究认识。(1)松辽盆地、渤海湾盆地、鄂尔多斯盆地、四川盆地、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是中国的常规-非常规油气"共生富集"大盆地,未来油气勘探潜力仍很大,常规-非常规油气地质学将指导"共生富集"大盆地实现两种油气资源类型的整体发现、极限开发与协同发展。(2)石油地质理论在大油气田的发现中发挥重要作用,深化烃源岩认识可以不断开辟常规-非常规油气资源新领域,挖潜"共生富集"大盆地可以不断推动常规-非常规油气大发现。(3)重点领域是油气规模增储和战略发现的主力军,深层-超深层和非常规烃源岩层系是未来陆上重点发现和发展领域,中西部突出深层-超深层优质油气资源,中东部突出中-深层非常规规模油气资源。(4)立足6大常规-非常规油气"共生富集"盆地基础研究,突出烃源岩附近及其内部油气资源的规模快速利用,常规油气聚焦"富油气层系"战略发现,非常规油气聚焦"人造油气藏"规模开发,攻关"共生富集"盆地资源序列、重点领域风险勘探、万米超深层科学探索、非常规油气人工改造、煤炭一体化地下气化、页岩油及煤岩油原位转化6大战略领域,努力实现深层-超深层油气发现成规模、非常规油气资源能动用。面向未来10~15年,新一轮地质理论创新和重点领域优选,将带动中国油气工业继续增储上产。  相似文献   

12.
苏北盆地油气田形成与分布——与渤海湾盆地比较研究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钱基 《石油学报》2001,22(3):12-16
苏北-南黄海盆地与渤海湾盆地之间以鲁苏隆起相隔,对称分布于郯庐断裂两侧.由于两盆地所处的区域构造背景不同,致使其盆地演化、成烃演化、资源丰度、油气田规模差异很大.壳幔结构的同相性、晚始新世至渐新世18Ma的沉积间断、有机质演化程度低、断裂活动改造强烈等,是形成苏北盆地低丰度含油气特征的主因.苏北盆地与渤海湾盆地存在的成藏条件差异及其分布规律表明,苏北盆地缺乏形成巨型、大型油气田的条件,其勘探对象应该以中小型油气田为主,这已经被25年的勘探实践所证实,但深部烃源有形成较大规模气田的条件.  相似文献   

13.
纳米油气与源储共生型油气聚集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7  
在对比非常规油气与常规油气类型、地质特征及勘探技术的基础上,提出"纳米油气"的概念,指出"纳米油气"是未来石油工业的发展方向。纳米油气是指用纳米技术研究和开采聚集在纳米级孔喉储集系统中的油气,纳米油气主要分布在烃源岩层及与其大面积紧密接触的近源致密储集层系中,涵盖了页岩油、页岩气、煤层气、致密砂岩油、致密砂岩气、致密灰岩油等,储集层孔喉直径一般为纳米级;油气水在纳米孔喉中渗流能力差,相态分异难,主要依靠超压驱动,油气被滞留吸附,在源储共生致密层系中大面积连续分布。中国含油气盆地发育源储共生型致密层系、碳酸盐岩缝洞层系、火山岩缝洞层系、变质岩裂缝层系等多种类型油气聚集层系,其中源储共生层系油气聚集位于盆地中心或斜坡部位,源内或近源层状大面积聚集,是资源分布的主体和未来发展重点领域。以鄂尔多斯盆地和四川盆地源储共生型油气聚集为典型实例,提出连续型油气"两线一区"(即源储共生层系油气聚集顶底界线、油气连续聚集边界线、"甜点"分布核心区)评价方法。图10表9参32  相似文献   

14.
渤海湾盆地及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天然气成藏条件分析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对渤海湾盆地与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烃源岩、储层、盖层、圈闭等成藏要素的地质特征分析结果表明,鄂尔多斯盆地和渤海湾盆地均具有完整的生、储、盖组合和基本的自生自储成藏条件。对成藏条件时间配置关系的对比发现,鄂尔多斯盆地以1个沉降—抬升幕、持续生烃、早期成藏为特征,渤海湾盆地则以多个沉降—抬升幕、二次生烃、晚期成藏为特征。成藏条件的空间配置关系对比表明,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烃源岩、储层、盖层在时间上及纵横向上具有连续性,天然气保存条件良好,可形成大面积分布的岩性气藏,资源潜力大。渤海湾盆地上古生界烃源岩、储层、盖层时间连续性较差,天然气需要较大幅度的垂向运移才能成藏,二次生烃区与构造高部位成藏区之间的横向重叠区分布局限,以形成中、小规模但丰度较高的构造气藏为主。  相似文献   

15.
渤海湾盆地内中、新生代火成岩广泛发育,大多沿走滑断裂带分布,与油气田分布规律具有一致性。大量研究表明,岩浆活动对于油气成藏具有重要的控制作用,但渤海海域内油气勘探程度较低,在该领域的研究相对薄弱。通过综合地震、地质资料,系统分析了黄河口凹陷郯庐走滑断裂西支-伸展大断裂"接力棒式"联合控制岩浆活动机理,明确了火成岩地震测井响应特征、岩浆活动时空演化规律并建立岩浆喷发模式。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岩浆活动带来的热量和微量相容元素对烃源岩的演化程度和转化率的促进作用,碱性环境下形成的黏土矿物对储层物性的改造作用以及火成岩对油气的封盖作用,为火成岩发育区的油气勘探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16.
火山岩气藏已成为油气勘探开发的重要领域之一。近年来,对准噶尔盆地滴南凸起火山岩气藏研究和滚动勘探开发工作取得了新的突破。综合研究认为准噶尔盆地滴南凸起火山岩气藏主控因素是:紧邻生烃中心的大型鼻状构造是气藏大规模成藏的基础;断裂与成藏期次的耦合是气藏形成最为关键的因素;良好的岩性及物性空间配置是油气成藏主要条件之一;构造控制火山岩气藏规模,砂体物性控制气藏局部边界。滴南凸起火山岩气藏富集模式可概括为“三控一体”模式,即源控(近源凹陷控制)、高控(古构造高点控制)、断控(气源断裂控制)以及气藏富集呈现“岩相体”富集特征。滴南凸起火山岩气藏成藏模式可为国内外同类气藏研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7.
渤海湾盆地资源潜力和进一步勘探方向的探讨   总被引:24,自引:12,他引:24  
从目前勘探现状来看,渤海湾(陆上)盆地属于油气勘探的成熟盆地,但资源量的研究表明,目前探明储量为85亿多吨,与总资源量190亿t相距甚远,探明程度仅为45%.以往的勘探工作集中于下第三系沙河街组地层.文中探讨了渤海湾盆地下第三系烃源岩的分布在纵向和横向上与油气成藏的联系,渤海湾盆地构造演化过程与油气成藏的关系,以及渤海湾盆地更深层次下古生界地层的烃源岩成藏的可能性,提出了“普查浅层,滚动中间(下第三系),探索深层”的勘探战略.  相似文献   

18.
中国陆上湖相碳酸盐岩地质特征及勘探潜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湖相碳酸盐岩在中国古生代、中—新生代陆相沉积盆地中广泛发育,油气勘探证实具生油和储油能力,自1956年在四川盆地获得发现以来,至2012年底,已在四川、渤海湾、柴达木等盆地探明湖相碳酸盐岩油气田63个,探明石油地质储量5.97×108t。中国陆上湖相碳酸盐岩的形成和分布受控于构造背景、气候、物源供给和海侵等多方面因素,主要发育生物礁型和复杂岩性型两类湖相碳酸盐岩,除分布局限的生物礁外,储层物性总体较差,为典型的致密油储层。湖相碳酸盐岩储层多与烃源岩互层或共生发育,具备较好的成藏条件,油气富集高产受沉积相、裂缝发育和构造位置等多因素控制,甜点预测难度大。中国陆上以湖相碳酸盐岩为主要储层的致密油分布范围广、资源潜力大,评价认为分布面积在10×104km2以上,地质资源量在57×108t以上,具有良好的勘探开发前景。  相似文献   

19.
中国主要海相残留盆地油气成藏系统特征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对鄂尔多斯盆地、四川盆地、塔里木盆地、渤海湾盆地、中下扬子区及滇黔桂地区海相残留盆地的油气成藏系统特征进行了讨论,据此总结出中国主要海相残留盆地油气成藏系统的诸要素与盆地所处大地构造位置、所经历的构造演化历史密切相关,具有以下特征:原型盆地的构造沉降作用控制主力烃源岩的类型与分布;受原型盆地构造演化旋回控制形成三类有效生储盖组合;后期构造作用控制残留盆地晚期生烃中心;加里东期、海西期、印支期形成的继承性大型古隆起是主要油气运移指向区;古生界生烃区的生烃高峰期与圈闭形成期必须形成有机的配置;后期构造改造适中,既要有适当挤压隆升,形成必要的储集空间、圈闭和运移动力,使油气富集,又要不破坏油气藏;在经历后期构造改造后,盆地的晚期生烃及晚期油气运移受改造后的构造格局控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