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巴塞罗那城市滨水区的演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滨水区是巴塞罗那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滨水区的演变与城市发展思路和城市结构的变化紧密关联。简单介绍了巴塞罗那滨水区演变的过程,重点分析了滨水区重大改造举措的意图和对城市空间结构优化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2.
功能与形式视角下的乡村公共空间演变及其特征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基于功能与形式的视角,以历史的维度分析我国乡村公共空间的演进脉络,探讨其背后生长的动力机制,总结各个时期乡村公共空间功能与形式之间的关系与特征.研究发现,传统乡村公共空间生成的内在基本规律是“使用功能驱使一交往的形成一公共空间”;功能与形式之间的关系呈现出“共存一特殊一脱节一分离”的变化.通过实地勘察与访谈,进一步论述改革后传统乡村公共空间弱化的原因,认为村民所发生的公共活动已由“必需性”转变成“自发性”;诸多社会变化因素构成“合力”,“催化”了传统公共空间走向衰亡的道路.最后,审视当前乡村公共空间建设实践,并提出一定的建议. 相似文献
3.
4.
以往的城市发展理论大都将城市发展和城市化过程的演进看作是一个孤立的过程,几乎所有的理论都假定给定的研究区域是一个“孤立岛”。移民、战争、贸易这些外部因素对一个文明的城市化进程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但没有一个理论能够给这些因素对城市的影响以令人信服的描述。我们缺少有效的思维工具将城市化与国际竞争之间建立起合理的联系,使我们能够预期国际地缘政治的演变对国家的城市化进程的影响。我们的城市政策因而也不能对国家的外交、贸易和产业方向的选择作出必要的反应。这种弱智的思维,必然导致政策上的无效和行动上的低能。我… 相似文献
5.
6.
改革开放二十年来,我国建筑创作摆脱了以往的思想束缚,建筑师们不断探索适应新时期需要的创作手法与理论。这样在建筑形式表现上就形成了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局面。我国建筑形式的发展状况比较复杂,一方面受到当时物质材料基础的影响,一方面又受到社会政治环境、建筑美学思潮的影响。新时期的建筑形式具有多种类型的表现,但又在整体上反映了整个时期建筑形式的总体特征。建筑形式的发展在不同的社会历史环境下仍会保持一定的稳定性及动态的延续性,因此分段点往往不能以确定的日期来表现,与社会历史发展具有不同步性。(一)1978—19… 相似文献
7.
巴塞罗那扩展区多层高密度街坊的发展与启示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本文系统论述了多层高密度城市建筑类型在巴塞罗那扩展区的发展历程,及其在巴塞罗那当代城市建设中的继承和发扬,指出多层高密度城市和建筑形态对解决我国当前城市化进程中所面临的、在人多地少的前提下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城市生活环境具有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8.
多年来,我国的城市建设多遵循"大街区、宽路网"的空间布局.然而,推广街区制和"窄马路、密路网"的布局势在必行.新的街区规划模式有利于增加路网微循环,释放城市公共空间,提高城市环境的安全度和舒适度.文章通过分析巴塞罗那超级街区计划的背景、概念方法和施行效果,从城市公共空间复兴的角度,总结归纳对我国推广街区制的经验和启示. 相似文献
9.
针对城市公共客运在国民经济和城市化建设发展的作用,从其先导性、筹资性、全局性等方面作了阐述,并指出为更有效地推动城市化建设进程,应对城市公共客运实行统一规划,统一经营。 相似文献
10.
本文通过对美术馆发展历史的研究,结合当代美术馆发展的影响因素,总结当代美术馆在形式创作上的发展和演变历程,并提出在当代信息社会视阈下美术馆形式创作新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1.
12.
传统村落公共空间的更新与重构——以番禺大岭村为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该文以主要影响村落空间形态和村民生活形态的村落公共空间为研究范围,选取番禺大岭村为研究案例,通过对大岭村村落公共空间形态的深入剖析,揭示大岭村公共空间的形成原因和在村落空间中的作用与意义。并针对大岭村在由传统乡村聚落向城市社区演变的过程中公共空间存在的问题与不足,提出保护、改造、开发和利用的具体方法和策略。 相似文献
13.
对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领域的研究现状、发展趋势和存在问题进行整理分析.在新型城镇化的背景下,提出城市边缘区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均等化规划研究的价值与意义.根据政策过程理论模型,建立以“问题确认—对策研究—优化应用”为逻辑基础的主要研究内容与研究策略,设计了融合边界分析法、绩效评价法、线性回归法以及计算分析模型相结合的研究框架.在城乡发展失衡问题日益突出的背景下,城市边缘区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均等化规划的对策研究是对新型城镇化中关键领域的重要问题的积极应对. 相似文献
14.
15.
居住空间有限、绿化环境有限、邻里交往淡漠的现实使许多城市居民对“归园田居”式的、充满人情味的乡村生活十分向往。新冠肺炎疫情的出现和蔓延,使人们在抗击疫情的过程中意识到人与人之间的善意与互助是共克时艰的重要支撑。城市居民对充裕的生活空间与紧密的邻里关系的渴望进一步提升。探索鼓励邻里交往活动发生的空间因素,促进社区社交网络的构建,是新的居住社区建设过程中面临的重要问题。在国家实施乡村振兴策略的大背景下,功能复合、特色鲜明的郊区社区建设逐渐开展,这是一种实现城乡一体化、推动农村产业升级的居住模式实践。生活在这类新型郊区社区的居民,在没有亲缘联系与宗族文化凝聚的情况下,自发形成了紧密的邻里社交网络。探索这类新型郊区社区居民社交网络形成的原因与相关的空间因素,有助于在新社区规划与设计的过程中更为主动地引导良性邻里社交网络的建构。文章以坐落于广西南宁市郊的南国乡村为分析案例,通过现场调查与居民访谈探讨以城市中产阶级居民为主体的新型郊区社区的邻里关系构建,分析邻里交往空间是如何参与并影响这一构建过程,总结促进邻里交往的公共空间建设原则为构建复合型社区功能空间、强调社区特色与归属感、营造自然和谐的空间环境、建设多层级的邻里社交空间体系。 相似文献
16.
我国城镇化在高速推进中,质量问题引人关注.通过文献综述的方式,对我国城镇化质量的内涵和研究对象、质量评价模型展开研究,总结提高我国城镇化质量的主要措施,即除了需要健全城镇体系、引导人口合理流动、增强城镇综合承载能力、提高管理水平外,还需要解决制约乡村发展的深层次矛盾,推动城乡全面的统筹和协调,展开劳动力资源的“二次开发”,提高农民工向市民转化的能力,发挥各地根植性优势,走特色城镇化道路. 相似文献
17.
“巴塞罗那经验”之城市街道解读——以兰布拉斯林荫道为例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兰布拉斯林荫道是巴塞罗那最著名的城市街道,经过20世纪80年代的改造,形成了充满活力的步行空间,其空间模式逐渐被世界上其他国家的城市街道广泛运用,其步行空间的发展策略也成为“巴塞罗那经验”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8.
对越南第二大城市河内的城市演变和发展进行综合介绍和分析,包含两部分主要内容:一是介绍河内的城市发展演变过程--将河内城市发展过程划分为亚洲传统城市时期、近代法国殖民地时期、社会主义时期、经济改革时期和进入21世纪后受全球化影响时期,共5个发展时期。二是分析当今河内快速城市化建设中所面临的5大主要挑战--交通基础设施、城市规划管理机制、城市“农村文化”、城市空间的无序生长和生态环境恶化。 相似文献
19.
新艺术运动中出现的建筑形式 ,在西班牙被称为“现代式”,而巴塞罗那则汇聚了“现代式”建筑的主要作品 .虽因其没有解决功能问题而一显即逝 ,但它们却独一无二 ,如梦如幻 ,给人们留下了无限的回味 .结合巴塞罗那的历史对巴塞罗那“现代式”建筑的特征进行了分析 . 相似文献
20.
中国近30年来的城市(镇)化过程可以说是喜忧参半,针对国家提出的新型城镇化发展,文章记述了诸大建、伍江和唐子来三位教授的谈话,探讨从城镇化到新型城镇化转变的原因,新型城镇化的“新”体现在哪些方面,并聚焦新型城镇化过程中的土地、人口和政策问题.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