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3 毫秒
1.
主要研究采用层间隔振的车辆段上盖剪力墙结构抗震性能分析,介绍了国内车辆段上盖开发现状,对隔震结构的设计关键问题进行了研究,并对层间隔振车辆段上盖剪力墙结构抗震设计问题进行了详细讨论,车辆段上盖结构的开发是城市土地集约化利用的重要途径,有着很高的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2.
阐述了预留上盖开发的轨道交通车辆段设计理念与基本原则,从功能定位、场地规划与跨线布置等规划设计方面分析了车辆段上盖开发的空间格局、功能结构以及跨线设计,并结合结构体系与转换层结构、消防系统、排水防水等设计内容,提出了车辆段上盖开发的设计要点与注意事项,以优化城市功能布局,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率与集约利用水平。  相似文献   

3.
带有转换结构的上盖开发地铁车辆段以其能够节约土地资源、提高经济效益的优点,现今广泛运用于地铁工程建设,而各类转换层结构方案的优劣比选和验证工作尚为鲜见。基此,罗列了现今上盖开发车辆段采用的各种转换层结构形式,结合工程实际运用情况,归纳了各类转换结构的优缺点。然后,以佛山南海车辆段上盖开发工程为例,对其典型结构分区进行弹性分析、小震时程分析、中震验算、静力弹塑性分析,验证梁式转换结构的可行性和适用性。验证结果表明,梁式转换结构计算和设计过程简捷,抗震性能良好,可作为上盖开发地铁车辆段工程优先选用。  相似文献   

4.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住房供需矛盾日益突出,地铁车辆段上盖物业开发成为积极利用城市土地资源的一种新型开发模式。车辆段上盖盖体结构工程体量普遍较大,变形缝处结构柱截面尺寸大。文章结合国内某车辆段工程,阐述了一种地铁车辆段盖体变形缝处双柱同时施工的关键技术。  相似文献   

5.
以上海轨道交通线某车辆段上盖开发为工程背景,对此类以公共交通为导向的开发项目的特点和难点进行了梳理。对车场由于工艺要求造成的首层天然薄弱层进行了详细的分析,提出了适当的性能目标;对上盖与车场通常非同步建设的问题,给出了分期建设时针对性地采取结构体系预留的建议;最后,对此类上盖开发项目从结构技术角度进行了总结,提出了合理化建议。研究成果可以对此类车场上盖开发项目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6.
朱怡  朱黎明  张敏 《建筑结构》2022,52(7):136-140,85
地铁上盖建筑下部结构为了满足工艺要求一般采用框架结构,上部住宅为剪力墙结构,两种结构形式不可避免地会造成上下层刚度的突变,盖上大面积深厚覆土的巨大质量将带来强烈的地震反应,并且上部开发一般晚于下部地铁车辆段的实施,为了给后期上部开发预留一定变化的余地,本工程地铁车辆段上盖采用底部框架+隔震层+剪力墙的结构体系.采用隔震...  相似文献   

7.
结合工程实例对车辆段盖上物业开发落地式、局部转换式和全部转换式三种结构转换方案进行了探讨,认为车辆段结构方案需统筹考虑盖下工艺条件和盖上开发建筑的规模,结合结构体系的高度和实用性、经济性,并与工程筹备条件相协调。提出如下建议:1)低烈度区尽量采用直接落地式,盖上的结构方案以混凝土框架最为理想; 2)高烈度区在盖上开发体量较大,盖上结构层数较多时尽量采用局部转换式,以增加开发体量,取得最好的经济效果; 3)高烈度区在盖上开发规模中等时,尽量采用隔震体系的全部转换式,使盖上的结构在二次开发时有一定的建筑方案调整余地。所涉及的隔震转换以及车辆段等的设计选型原则均是针对具体工程特点提出的,可供相似工程借鉴和对比。  相似文献   

8.
车辆段类型项目是TOD轨道交通众多项目中作为停车场的一种,由于用地、体量都比较大、离市中心远、功能及业态多复杂等特征,项目上盖开发在交通组织上存在一定的困难和挑战,如何解决存在的交通问题,是车辆段上盖开发的关键点。  相似文献   

9.
综合考虑了各因素对温度荷载的影响,采用线性分布法计算作用在建筑物上的温度荷载,分析了车辆段上盖开发转换层从施工到正常使用全过程中可能受到的温度作用,制定了超长结构温度作用计算工况,以白云湖车辆段上盖开发项目为实例,给出最不利温度工况下的温度应力。计算结果表明,采用文中给出的超长上盖开发转换层结构温度作用计算模型,可为施工图设计起到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0.
地铁车辆段是为地铁车辆停放、检修、维护和保养(整备)的场所。为节约城市土地资源,车辆段往往进行上盖物业开发,盖板高度通常为9 m,盖下为地铁车辆基地,上盖开发往往是公共建筑、住宅及绿地等。车辆段盖下食堂由于通风采光条件较差,工作环境较为恶劣,功能良好的通风空调系统设计尤为重要。结合工程案例,对地铁车辆段盖下厨房的通风空调系统设计进行了阐述,并总结了设计经验。  相似文献   

11.
赵静 《结构工程师》2012,28(2):66-73
介绍了在进行武汉中心的结构抗震分析与设计中,对平面及竖向均不规则的超高层结构抗震分析时注意的要点.武汉中心总高438 m,高宽比7.88.为了配合建筑内部使用需要,武汉中心采用的的抗侧力体系,在66层以下采用巨柱框架—核心筒—伸臂桁架结构体系,其上收掉中间的8根框架柱.在满足结构整体稳定、规范规定的层间位移角限值以及墙体轴压比限值的条件下,在结构底部采用内置钢板剪力墙以尽量减小墙体厚度.同时调整了外框架的结构形式以同时满足建筑的需求和外框架承担地震剪力的最小比例.设定了主要抗侧力构件的性能目标以保证结构抗侧力构件在中震和大震下达到预期性能.  相似文献   

12.
本文采用有限元软件ETABS对人行走激励下高层长悬臂钢框架楼板进行TMD减振分析。根据节点加速度、弹簧力和阻尼力等计算结果,表明合理的TMD布置方式和参数选取可有效控制长悬臂钢框架楼板竖向振动,改善竖向舒适度。  相似文献   

13.
建筑结构的破坏具有离散性和系统性的特点,该特性决定结构抗地震倒塌的研究需多参数、多层次考虑问题。文章结合结构地震倒塌破坏模式的研究,完成了三榀钢筋混凝土平面框架的低周反复荷载试验,通过对模型框架破坏过程、破坏形态、滞回耗能及刚度退化的分析,探讨轴压比和梁柱线刚度比对RC框架结构抗震性能的影响,以期为后续结构地震倒塌破坏机理的研究提供参考。分析结果表明:降低结构的竖向荷载和梁柱线刚度比,有利于梁端塑性铰的充分发育,从而更易实现理想的“梁铰”破坏机制;试验框架的最终破坏是由底层柱下端塑性铰充分发育后、混凝土突然压溃所致,底层构件的耗能能力得到充分发挥,而中间层构件和顶层构件所耗散的能量较少;KJ-2的峰值荷载及极限荷载比KJ-1的峰值荷载及极限荷载分别大约9.9%和8.7%、等效黏滞阻尼系数比KJ-1大约16.5%,但位移延性系数比KJ-1小约57.1%,说明增大结构的竖向荷载可以提高其承载能力及耗能能力,但会降低延性及变形能力,同时,一定程度地增大竖向荷载,有利于强化结构的初始抗侧刚度,延缓刚度退化趋势,但在层间位移角较大情况下P-Δ效应的影响凸显;结构梁柱线刚度比的增大可以提高其耗能能力,但会降低结构的承载能力、延性及初始抗侧刚度;对于轴压比及梁柱线刚度比较小的“梁铰”结构,临近倒塌时的层间位移角可达1/25,此时结构仍具有一定的竖向承载能力。  相似文献   

14.
太原博物馆主楼为弱连体结构,结构形式采用钢框架与钢筋混凝土剪力墙的混合结构,其特点为扭转不规则、凹凸不规则、楼板不连续等,属于超限工程。采用基于性能的设计方法,确定了重点部位的性能目标,抗震加强措施采取设置楼面水平支撑和加强墙体约束边缘构件等方法。针对弱连体结构,对整体结构进行非线性时程分析,结果表明弱连接连廊对主楼影响较小,可以采用单塔的反应谱分析结果作为主要构件的设计依据。针对薄弱部位,要求独立承担本区域的多遇地震作用。同时进行了静力弹塑性推覆分析、竖向地震分析、斜柱引起的钢梁轴力以及钢梁与剪力墙的连接节点分析。结果表明在各种地震水平下结构和构件能够满足预定的性能目标。  相似文献   

15.
张耀康  王帅  周健 《建筑结构》2012,(5):140-144
成都大魔方演艺中心小陀螺结构为异形支撑钢框架-混凝土筒体结构,下小上大,造型独特。外围框架呈倾斜向上态势,筒体布置分散偏置,内部竖向构件不连续,层4采用网架结构进行转换。从几何形状和极限承载力两个方面对结构进行稳定性分析,结合弹塑性时程分析结果,对筒体、楼板等有针对性地采取了加强措施,确保了结构体系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16.
在山地掉层结构的实际设计中是否应建议设置水平接地构件是一个具有争议的问题。基于岩质地基的前提,设计和制作设置水平接地楼盖与未设置水平接地楼盖的6层1/8掉层RC框架结构模型各一个并进行振动台试验。对两模型的试验宏观现象及频率、振型曲线、阻尼比、加速度响应、位移响应、扭转响应等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水平接地构件的设置加强结构顺、横坡向的刚度,显著改变结构的振型曲线;水平接地构件所在楼层的加速度放大系数受到限制,且相邻下层的加速度放大系数随地震强度增加而增大;两模型顺、横坡向变形规律不同且水平接地构件的设置大大减弱结构的扭转效应;设置水平接地构件的模型整体破坏相对轻些,且未发生显著的损伤转移。  相似文献   

17.
高层混合结构设计中竖向差异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高层混合结构中竖向构件材料性质差异所导致的竖向变形差异的影响不可避免,因此在设计中需要加以考虑。本文将混合结构的外框架柱和内核心筒墙体均视为单柱,不考虑梁板对其影响,根据单柱构件分时段分步骤加载,考虑每层参考点的竖向位移。结合工程实际,对混合结构的一种典型形式钢框架-钢筋混凝土筒体结构,设计了计算模型。采用FORTRAN语言编制了计算程序,对模型进行了分析。分析表明:施工中内筒的收缩和徐变产生的竖向位移所占总位移的近2/3;相对湿度在50%~80%间变化对竖向差异影响较为明显;配筋率和混凝土强度在减小竖向差异中实用性较小;延长主体的施工工期可以减小结构投入使用后的竖向差异;竖向差异产生的附加内力对结构构件的设计内力存在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18.
水平地震作用下不对称不规则结构抗扭设计方法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对水平地震作用下不对称不规则结构的抗扭设计进行了详细分析与研究。结果表明,设计这类结构时应主要考虑:由楼板(刚性隔板)的扭转角引起的竖向构件的扭转不超过许可值;边端框架或剪力墙的层间位移角应小于规范限值;控制不同烈度地震作用下的楼板平面内应力在许可范围内。从楼层扭转位移比的定义,楼层扭转角与楼层质心距端部框架或剪力墙距离之积,可以看出现行抗震规范仅采用扭转位移比来控制楼层的扭转是不够的。  相似文献   

19.
王世村 《钢结构》2013,(11):32-36
介绍支付宝总部B塔楼结构设计的基本情况,应用性能化方法进行设计。针对54m跨度的桁架转换结构,采用模拟施工加载、考虑竖向地震作用、杆件计算时楼板刚度折减、楼板按应力配筋、节点应力有限元分析等设计方法来保证转换结构的安全。此外,简要介绍圆钢管混凝土框架柱和剪力墙的承载力验算过程。  相似文献   

20.
采用6层高强度RC框架结构为算例进行地震波输入下结构损伤的评价。引进损伤分析程序IDACR2D对框架结构在大震作用下进行动力分析,研究了高强度RC框架结构的抗震性能,并对损伤程度评价。研究表明采取加权系数组合法由构件损伤组合出层或结构整体损伤的方法较为合理,适用性较好。比较修正Park&Ang损伤模型与基于IDRAC损伤分析方法的损伤指标,表明本文的损伤模型更适用于评价高强度RC结构。采用加权系数组合法和自振频率衰减法计算的损伤指数分布情况能较实际地反映结构整体的损伤情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