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如果读者了解:曾几何时,外国人眼中的中国就是《红高粱》、《大红灯笼高高挂》。那么,也就不难理解:时至今日,国人眼中的西班牙就是以摧枯拉朽之势风靡全国的"西班牙风情"楼盘了。甚至有设计界的同仁无奈地调侃:如此下去,可能将来无论从规模、数量还是模仿的真实性、形象性来讲,中国建筑师做传统西班牙建筑的水平比真正的西班牙建筑师还要高。对此,真正的西班牙建筑师如何回应呢?现如今他们又在作何努力呢?带着这份好奇,导报借大师论坛之机,对六名当代西班牙一流建筑师进行了专访,最终发觉:从天才的安东尼奥-高迪到理性主义的阿里占德罗-索塔,理性新古典的拉斐尔-莫尼奥,再到当代西班牙建筑师,西班牙建筑早已经历了许多个阶段的探索与发展。尽管多元融合的悠久艺术文化传统存在着巨大影响,但从建筑形式来说已然超越了传统风格几十年。当下的西班牙建筑正以"拒绝模式化而主张多元化,强调建筑的文化和活力,关注人的生活和感受"的特征造就着当代的"西班牙风情"。  相似文献   

2.
AW:我们对于西班牙建筑的了解,从最早读书时了解的高迪作品,到最近的在上海世博会的西班牙馆,在这么长的历史时期,西班牙建筑发展的情况是怎么样的? Gargdo Mingo关于西班牙当代建筑,把这个话题更确认一下,近二十年的当代西班牙建筑.实际上在高迪时期,在西班牙出了很杰出、有天分的建筑师.之后无论是大学,还是专业教育方面,整个教育水平有很大的提升,所以在这之后涌现出来的西班牙建筑师整体的水平,无论是大学的教学质量还是表现出来的建筑师个人素质、创意和能力是一个整体的,大幅度的急剧提升.  相似文献   

3.
王向荣 《风景园林》2005,(2):98-102
近年来,在西班牙出现一些由出色的建筑师领导的建筑事物所,他们在完成城市设计、建筑设计的同时,也完成了大量的景观设计。他们所创造的景观作品手法独特、形式新颖并且意味深长,充满了时代的气息。西班牙也出现了为数不多的景观设计师。他们的设计成为西方现代新景观的代表之一。与欧洲中部和北部的理性主义的主流不同,西班牙的许多设计具有很强的表现主义色彩,作品往往把高度理性的结构和强烈的表现特征的形式结合起来。由建筑师Enric Miralles和Benedetta Tagliabue领导的位于西班牙巴塞罗纳的EMBT Arquitectes Associats建筑师事务…  相似文献   

4.
于辉  张宇 《中外建筑》2009,(1):91-93
建筑师职业素质与执业能力的培养受到建筑学高等教育的重大影响,本文在探讨建筑师培养与建筑教育相互关系的基础上,阐述了建筑师培养是建筑教育的职业性目标,提出建筑学本科教育在进行职业教育背景下的教育教学改革的同时,还应注重社会责任教育、建筑学的核心价值教育、体验教育、生态建筑理念与设计方法教育和团队协作教育等。  相似文献   

5.
李翔宁 《时代建筑》2010,(6):144-145
文章对西班牙当代建筑师和理论家在上海世博会期间举办的工作坊和讲座的内容进行综述,并结合对《建筑在西班牙》一书的解读,讨论当代西班牙建筑与中国建筑交流的可能性与方式。  相似文献   

6.
《新建筑》2017,(2)
巴黎美术学院在不断的改革中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现代建筑教育模式。他们依从《建筑十书》等经典文献,培养维特鲁威所设想的建筑师,以期有别于一般的行会建筑师。沃尔特·格罗皮乌斯以"Bauhaus"为新学校命名,是为了表达学校秉承"Bauh(u|¨)tten"的传统,让包豪斯的建筑教育回到中世纪的泥瓦匠行会。维特鲁威以来的建筑学属于人文学科,建筑师属于人文学者,而包豪斯的建筑教育将建筑学纳入工学系统,从此,建筑师又回到了中世纪。  相似文献   

7.
在现代社会中,建筑师的工作越来越重要而又复杂了。作为一个建筑师必须具备比较渊博的学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才干。苏联建筑教育界认为,一个建筑师应熟悉和协调多方面的专业工程师、经济学家、社会学家、人口学家、生物学家、卫生学家以及画家和雕塑家的学问和技能。为了达到这个要求,苏联有关部门近年来多次召开专门会议,为进一步提高建筑教育的质量,研究了一套完善建筑教育的初步规划。培养建筑师的完善教育体系包括学前(进入高等建筑院校之前)、学中(在高等建筑院校学习期间)和学后(高等建筑院校毕业之后的进修与提高)三个阶段。整个教育体系将由建筑中心统一协调起来。建筑教育应象音乐教育一样,要求能从儿童时代开始,培养孩子们的美学观点,定向地训练他们的建筑观念。这是建筑教育的第一个环节。在莫斯科和一些大城市中有这样的专门学校,教孩  相似文献   

8.
夜大建筑学专业教学改革的探索与思考陈幼德一、机遇与挑战随着建筑院校的评估制度和建筑师注册制度的实施,为将来和国际建筑教育接轨,开展国际交流竞争创造了良好的基础。国家已明确把“合格的职业建筑师”作为我国建筑教育的培养方向。夜大建筑学专业面临着新的机遇与...  相似文献   

9.
金秋野 《华中建筑》2006,24(7):12-14
两次世界大战期间,欧洲现代主义建筑师大量移民美国,不但促成了现代建筑在全球范围的推广普及,也可说是现代意义上的建筑师国际化的滥觞。这些来自境外的知名建筑师,到底通过怎样的途径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美国建筑界和普通大众,进而成功地推广了他们的建筑理念?这是一个值得深入考察的问题.同经济大萧条之后的美国相似,我们如今正在面临着类似的建筑市场开放和境外建筑师的涌入。如何协调本土建筑师和国际化建筑师的关系,如何培养奉土建筑师并将之推向国际舞台,如何批判地借鉴国际经验、不但引入具有时代特征的设计方案、同时吸纳先进的设计思想、进而培养自身的建筑文化内涵.都是迫在眉睫的问题。在这方面,美国模式给我们提供了相当具有启发意义的经验;而对建筑教育的高度重视,事实上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日本建筑师在国际舞台上大放异彩,安藤与伊东的建筑风潮无疑已经席卷全球,不过更值得注意的会是逐渐崭露头角而崛起的70后年轻建筑师。虽然他们这一代建筑师也受到了传统的建筑教育,  相似文献   

11.
当前高等教育建筑学科教学改革已成为建筑教育界关注的焦点,需要解决的问题依然是从注重理论传授到职业化实践的转变途径问题。这也反映出当代建筑教育中固化的课堂教学模式与社会发展期望建筑师具备多元化素质之间的矛盾,即未来的建筑师除了需要思考建筑本体还要考虑更多的社会问题。文章通过对建筑教育职业化与适应性的研究,对有关"情景项目课程(Live project)"在英国建筑教育中的应用与成果作了介绍,探讨建筑教育与建筑师职业规划之间新的教育价值观。  相似文献   

12.
我国建筑学教育体系中未能明确职业化的具体要求,建筑教育与建筑师职业素质培养之间存在脱节,课程体系中的职业化教育也存在较多缺失,难以满足建筑设计行业发展对建筑师基础阶段教育的要求。本文从职业建筑师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和职业素养入手,从建筑学专业的职业教育背景出发,以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人文艺术思维的启迪、社会职责理念的树立等方面为侧重点,对职业教育背景下的建筑学专业教学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13.
建筑教育在于培养优秀的建筑师,履行对业主的承诺,保障公众的健康与财产。然而建筑师的执业行为是复杂而多变的,建筑教育有必要及时反映这些变化,其架构与主题应符合未来建筑环境的趋势。在社会快速进步、知识爆炸的时代,建筑师必须不断地充实自我,才能维持和提升自身的执业能力。因此,有必要将学院教育、继续教育与注册制度联结,作为建筑师从养成以至执业的专业生涯中终身学习的计划与目标。  相似文献   

14.
缪朴  齐欣  徐希 《时代建筑》2012,(4):74-79
文章记录和整理了两位生于50年代的的建筑师缪朴和齐欣的对谈,这两位建筑师是文革后受大学教育的建筑师中,较早到西方学习建筑学的建筑师。通过两位建筑师围绕成长经历、建筑教育,特别就共同关注的建筑的本土化和公共性等问题展开谈论,反映了建筑师个人的思想与实践发展变化和时代特征。  相似文献   

15.
传统本科建筑学专业建筑师业务实践教学注重实践能力培养,而轻视创新创业、人际交往和管理等综合能力培养。基于该现状,以湖北工业大学为例,从当下建筑学学生能力与行业需求脱节、培养方式和职业规划多元化需求不匹配等问题出发,提出了双创型工作室建筑实践教育模式。该模式以专业实践教育为核心,以创新创业教育、理论教育和综合能力培养为模块,以评价机制、激励机制和竞争机制为保障,以培养“专业实践型+”多元化建筑人才为目标,以期推动高校建筑学科实践培养体系改革,提升建筑学专业创新创业教育效果。  相似文献   

16.
文章记录和整理了两位生于50年代的建筑师梅洪元和刘谞的对谈,两位建筑师围绕时代烙印、建筑教育、建筑思想等话题,特别就共同关注的建筑的地域性、他们长期实践所在的地域文化等问题展开谈论,反映了建筑师个人的思想与实践发展变化脉络。  相似文献   

17.
吴蔚 《时代建筑》2005,(1):58-63
对冯·格康教授和其他德国建筑师而言,"外来建筑"和"外国建筑师"是非常平常的概念。从上个世纪中以来,许多外国建筑师在德国特别是柏林实现了自己的作品。然而中国项目的规模和速度令德国建筑师惊讶了,但他们在渡过开始阶段的迷惘后很快适应了新的环境,没有改变的只是他们的设计理念。在目前建筑设计追求标新立异的环境下,GMP始终坚持功能出发的设计思想,同时关注建筑的细部和质量。面对例如"可持续性建筑"等概念,冯·格康教授有着自己的理解。对于中国目前规划及建筑设计的现状,则用一贯直接和犀利的风格做出了评论。  相似文献   

18.
台湾当代建筑文化主体性的建构历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台湾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17世纪以来就一直是不同文化与政权交会之地,从荷西殖民政府、明清政权、日本殖民政府、“国民政府”、“民进党政府”一再次轮替回“国民党执政”,建筑的发展也随之起起伏伏。1945年台湾在被日本殖民政府统治50年之后,重回中国的怀抱,重大的改变不仅见之于政治及文化层面,也明显的反应在建筑方面。虽然现代建筑;在日本殖民台湾期间就被引进台湾,台湾的建筑师真正掌握到文化主体性却始于战后中国大陆来台的建筑师。从那时候起,文化如何成为建筑外在表现或建筑内在意涵一直是台湾建筑师不可回避的任务。文章将分战后至1970年代、1980年代至1990年代初及1990年代中至今3个阶段来介绍。台湾建筑师如何尝试或努力的在建筑上建立他们认知的文化主体性。  相似文献   

19.
吴放  亓萌 《华中建筑》2008,26(1):41-44
长期以来,我们对于西班牙建筑的认识基本上还停留在对高迪的了解上,对西班牙当代建筑几乎没有深入的认识.而自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班牙建筑已经走出了边缘的状态.该文从民主政治,经济发展,建筑教育,行业法规,多元包客文化,西班牙精神六方面探寻了西班牙是如何从建筑和文化发展几乎处于停滞的状态中,超越曾经落后的经济,摆脱曾经远离现代世界的历史背景,逐渐登上了世界舞台,成为当代建筑艺术发展最重要的实验场所之一,以期对我国的建筑发展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