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随着低轨卫星互联网的迅猛发展,星间激光通信链路成为低轨大型星座互联互通的关键,也是用户接入卫星互联网实现全球范围内端到端交互的基础。与地球同步轨道的星间环网不同,由于低轨卫星的高动态性,造成星间链路需要不断动态重构,由此带来空间节点的编址方式、交换路由方法等诸多技术难题,是目前该领域关注的热点。此外,用户终端通过微波链路接入卫星互联网,需要微波链路与激光链路之间的汇集和分发,也是迫切需要研究解决的重点难点问题。  相似文献   

2.
低轨卫星互联网星座发展迅猛,使得空间频轨资源的受限情况越发严重,同频干扰分析问题值得重视。由于其具有规模大、动态性强、空间立体分布、波束体制灵活等特点,低轨卫星互联网星座系统之间的同频干扰场景与传统同频干扰场景有很大不同。文中针对低轨卫星互联网星座间干扰场景建立了统一的多波束分析模型。为评估实际卫星互联网系统的干扰影响,基于Matlab自动计算平台对Starlink星座和OneWeb星座间的下行通信频率干扰场景进行了仿真分析,结果表明低轨卫星互联网星座在大部分时间里会对其他同频星座造成严重干扰,引起通信质量的大幅下降。  相似文献   

3.
针对低轨(LEO)大规模卫星星座系统存在电磁空间复杂且难于观测的问题,对低轨卫星星座链路特征进行研究。以Starlink和OneWeb星座为研究对象,根据低轨卫星的星座参数,获取等效全向辐射功(EIRP)值并进行可视化处理;对获取到的低轨电磁卫星数据进行分析,获取数据的衰减特性和时间、频率等的数据关系,计算星间的链路干扰以及时间上的分布特征;获取相对干扰时间的特征值以及星间数据的衰减与时频的多维特性,并分析不同场景下的干扰时间特征,从多个维度分析低轨大规模卫星星座系统间星间链路的干扰情况并进行仿真验证。实验证明了低轨大规模卫星星座系统之间的星间链路存在干扰情况,且频率越高,干扰现象越明显。  相似文献   

4.
周李春 《电讯技术》2022,62(6):711-715
在低轨电子侦察、遥感卫星领域,针对非连续覆盖条件下的星座优化设计问题,提出了一种间隔重访的低轨星座设计方法。通过改进极轨覆盖带设计方法,将对地覆盖区域等效为矩形;以对地目标的平均重访间隔时间为输入,从同轨卫星间和相邻轨道面间两方面分析,得到近似最优的星座参数。通过STK仿真验证,设计的星座可满足重访间隔时间要求。  相似文献   

5.
刘佳 《中国新通信》2021,(1):108-110
随着全球低轨宽带卫星产业的加速发展,低轨星座进入了大规模部署阶段,低轨宽带卫星通信在5G时代迎来重大战略机遇.本文首先介绍了国外低轨宽带星座部署规划和建设现状,其次从特定场景需求、应用定位和实用性等方面探讨了未来低轨宽带卫星通信的发展前景及应关注的问题.最后从技术创新、系统适应性等多个角度分析思考,给出利用星地多技术融...  相似文献   

6.
本文介绍了基于星载GNSS观测数据的低轨卫星精密定轨和轨道精度评估方法,并基于GRACE卫星的实测数据开展定轨试验。分析结果表明,基于星载GNSS的动力学定轨可获取厘米级的卫星轨道,为未来低轨星座的精密轨道确定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国内外低轨互联网卫星星座得到了飞速发展,并取得了一定进展.针对我国卫星互联网发展中面临的问题,结合"星链"卫星系统的最新发展进行了仿真分析,并据此指出发展互联网卫星系统的重大意义,最后,提出一种适合我国发展的多轨道混合的卫星互联网方案.仿真结果表明,该方案可作为我国卫星互联网研发建设的一种思路.  相似文献   

8.
通过开发轻小型智能化的卫星终端,建立起高轨道海事卫星与低轨道遥感卫星之间的双向数据链路,可以大幅度提高低轨道遥感卫星的在轨管理运行效率,缩短应急减灾等快速响应遥感数据回传的滞后时间,具有广泛的商业化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9.
本文叙述了我国对地观察遥感卫星数据传输天线的技术发展历程。按照我国航天发展的特点,目前已形成了以螺旋、波导缝阵和赋形反射面为代表的三种覆球固定波束的数传天线形式,并在不同的卫星上得到应用。面对未来对地观察卫星遥感数据的实时、高速传输以及低轨卫星的地面站低覆盖率问题,本文从星座技术和高增益扫描天线方面简述了未来星载数传天线的技术发展趋势,这对卫星系统与星载数传天线的预研和设计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随着卫星互联网技术的兴起与发展,在轨卫星特别是低轨卫星的数量激增,卫星频率轨道资源日益紧张,导致卫星间、星地台站之间的干扰概率增大。如何充分合理地利用卫星频率轨道资源,解决卫星干扰问题,已成为各国无线电管理部门及卫星运营商研究的重点。本文作者对国内外现有的卫星监测、干扰排查等方面的方案和技术进行了调研,介绍了卫星监测及干扰排查技术的发展趋势,并指出我国现阶段在卫星监测及干扰查找方面存在的不足,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