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38 毫秒
1.
为了研究含油气盆地下生上储式断裂附近不同部位油气分布规律,在断裂不同时期输导油气能力及其配置有利部位研究的基础上,通过确定断裂伴生裂缝发育部位和评价其输导油气能力,确定断裂伴生裂缝发育部位输导油气能力较强部位;通过确定断裂凸面脊和评价其输导油气能力,确定断裂凸面脊输导油气能力较强部位,二者叠合建立了一套断裂不同时期输导...  相似文献   

2.
为了研究含油气盆地内断裂附近油气分布规律,在输导断裂主要特征部位发育及其确定方法研究的基础上,通过输导断裂主要特征部位与油气运移关系分析,以松辽盆地西部敖古拉断裂为例,就输导断裂主要特征部位对油气运移控制作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输导断裂主要特征发育部位对油气侧向运移控制作用主要表现在3个方面:(1)输导断裂转换带发育部位是油气侧向运移穿过输导断裂的有利部位,因为转换带处砂体发育,形成穿过输导断裂侧向运移的输导通道,油气沿其穿过输导断裂侧向运移;(2)活动期输导断裂伴生裂缝相对发育部位是油气沿断裂垂向运移的有利部位,因为活动期形成的伴生裂缝孔渗性明显优于其围岩,是沿输导断裂垂向运移的有利部位;(3)输导断裂凸面脊发育部位是其停止活动后油气垂向运移的有利部位,因为断裂停止活动后,伴生裂缝已紧闭愈合,凸面脊是油气沿填充物孔隙向上运移的汇聚部位,是油气沿输导断裂垂向运移的有利部位。  相似文献   

3.
为了研究含油气盆地下生上储式油源断裂附近油气分布规律,在油源断裂输导油气机制及能力影响因素研究的基础上,对同一条油源断裂输导油气能力时空差异性进行了全面系统研究.结果表明:同一油源断裂输导油气能力时空差异性主要表现在4个方面:(1)同一油源断裂不同活动时期输导油气能力存在着差异,活动能力相对较强时期油源断裂伴生裂缝相对发育,输导油气能力相对较强;反之输导油气能力较弱.(2)同一油源断裂同一活动时期不同阶段输导油气能力存在着差异,活动时期输导油气通道为伴生裂缝,输导油气动力为剩余地层孔隙流体压力差和浮力,输导油气能力相对较强,而停止活动后输导油气通道为填充物孔隙,输导油气动力为浮力,输导油气能力相对较弱.(3)同一油源断裂活动时期不同伴生裂缝发育部位输导油气能力存在着差异,伴生裂缝(宽度和活动速率)发育部位,输导油气能力相对较强;反之输导油气能力弱.(4)同一条油源断裂停止活动后不同凸面脊输导油气能力存在着差异,凸面脊(宽度和幅度)发育部位,输导油气能力较强;反之输导油气能力较弱.  相似文献   

4.
为了研究断裂在含油气盆地断裂发育区油气聚集与分布的作用,通过不同方向运移油气聚集与对油气运聚所起不同作用断裂之间关系分析,对不同方向运移油气在断裂附近聚集特征的差异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方向运移油气在断裂附近聚集特征的差异性主要表现在3个方面:不同方向运移油气在断裂附近聚集层位不同,垂向运移油气在输导断裂附近多层聚集分布,而侧向运移油气在遮挡断裂附近聚集层位相对较少;不同方向运移油气在断裂附近剖面聚集部位不同,垂向运移油气主要在输导断裂上盘聚集分布,而侧向运移油气主要在遮挡断裂下盘聚集分布;不同方向运移油气在断裂附近平面聚集部位不同,垂向运移油气在输导断裂凸面脊处聚集分布,而侧向运移油气在遮挡断裂转换带处聚集分布。开展不同方向油气在断裂附近聚集特征的差异性研究,为含油气盆地断裂发育区油气勘探提供了指导。  相似文献   

5.
不同时期油源断裂输导油气有利部位确定方法及其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付广  王浩然 《石油学报》2018,39(2):180-188
为了研究含油气盆地下生上储式生-储-盖组合中油气分布规律,在不同时期油源断裂输导油气机制及有利部位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利用地震资料确定油气成藏活动期油源断裂古活动速率相对较大部位和停止活动-封闭期油源断裂古凸面脊位置,建立了一套不同时期油源断裂输导油气有利部位的确定方法,并将其应用于渤海湾盆地冀中坳陷廊固凹陷大柳泉地区旧州油源断裂不同时期输导油气有利部位的确定中。结果表明:旧州油源断裂6条分支断裂在油气成藏活动期(沙河街组二段沉积期)发育6个输导油气有利部位,其中F1断裂发育3个输导油气有利部位,F2断裂发育2个输导油气有利部位,F5断裂发育1个输导油气有利部位。旧州油源断裂在停止活动-封闭期(东营组沉积末期)发育12个输导油气有利部位,其中F1断裂发育4个输导油气有利部位,F2和F3断裂各发育3个输导油气有利部位,F4和F5断裂各发育1个输导油气有利部位。旧州油源断裂有4个停止活动-封闭期输导油气有利部位与油气成藏活动期输导油气有利部位重合,有利于油气聚集成藏,与目前旧州油源断裂附近沙河街组三段中-下亚段已发现油气均分布在此4个重合部位这一现象相吻合,表明该方法用于确定不同时期油源断裂输导油气有利部位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6.
油源断裂有利输导油气部位是指大量油气沿油源断裂向上运移的部位,主要受断裂不同部位活动特征、断面形态和砂体及裂缝发育特征的影响,能否准确地预测油源断裂输导油气有利部位,是含油气盆地"下生上储"式油气勘探的关键。为此,在油源断裂有利输导油气部位及影响因素研究的基础上,利用地震资料确定了断裂的"凸面脊"和转换带发育部位,定量预测了断裂不同部位的活动速率,并通过"凸面脊"、转换带和活动速率三者叠合,建立了一套利用地震资料预测油源断裂有利输导油气部位的方法。利用该方法对渤海湾盆地冀中坳陷廊固凹陷大柳泉地区旧州断裂的6条分支断裂的有利输导油气部位的预测结果表明:在分支断裂F1和F2上共发育4处有利输导油气部位,有利于下伏沙四段源岩生成的油气在沙三中下亚段运聚成藏,与已发现油气的成藏规律相符,说明利用文中方法预测油源断裂有利输导油气部位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7.
大柳泉地区F7断裂附近的沙三段和沙四段地层中发现大量油气,但F7断裂伴生裂缝对油气的输导作用尚不明确.基于F7断裂伴生裂缝及其分布特征建立F7断裂伴生裂缝输导油气能力定量评价方法.研究认为:F7断裂①号伴生裂缝和②号伴生裂缝输导油气能力评价参数平均值分别为186和8;F7断裂伴生裂缝输导油气能力评价参数在沙三上亚段为572、在沙三中亚段为176、在沙三下亚段为23、在沙四上亚段为5;平面上受F7断裂伴生裂缝输导油气能力控制,①号伴生裂缝输导油气能力相对较强、油气富集,②号伴生裂缝输导油气能力相对较弱、油气不富集;剖面上受F7断裂伴生裂缝输导油气能力控制,沙三中亚段和沙三下亚段油气富集,沙四上亚段油气不富集.研究成果为正确认识大柳泉地区F7断裂附近油气分布规律及指导油气勘探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为了研究含油气盆地断裂发育区油气分布规律,在断裂向上和向下输导油气所需条件研究的基础上,通过断裂向上和向下输导油气特征对比,对断裂向上和向下输导油气特征的差异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断裂向上输导油气的有利部位是断裂的凸面脊,断裂向下输导油气的有利部位是断裂的凹面脊;断裂向上输导油气的距离是距区域性盖层的距离,且随区域性盖层位置变化而变化,断裂向下输导油气的距离决定于上覆源岩的生油能力,小于一个定值;断裂向上输导油气侧向分流层位是区域性盖层上下的高砂地比地层,断裂向下输导油气侧向分流层位是靠源岩近的砂体。  相似文献   

9.
为了研究松辽盆地西部敖古拉断裂附近萨、葡、高油层油分布规律,在敖古拉断裂形成演化特征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分析敖古拉断裂发育及油势能分布特征,总结敖古拉断裂与其附近萨、葡、高油层油之间关系,研究了敖古拉断裂对萨、葡、高油层油侧向运移的作用.结果表明:敖古拉断裂北部对萨、葡、高油层油侧向运移的侧接作用,使油向西部斜坡区侧向运...  相似文献   

10.
油气的运聚特征往往与断裂紧密相关。为了研究含油气盆地断裂发育区油气分布规律,在油气分布与对油气起输导或封闭作用断裂之间关系研究的基础上,利用不同油气藏之间类比、同油藏不同油层不同部位对比的方法,从油气运移方向的角度出发,研究断裂附近油气聚集的差异性。结果表明不同运移方向下断裂附近油气聚集的差异性主要表现为3个方面:油气运移方向受控于油气在断裂附近聚集的条件,油气侧向运移时油气聚集所需的条件是遮挡断裂侧向封闭,而垂向运移时油气聚集所需条件是受盖层阻挡;油气运移方向不同,油气在断裂附近聚集的层位不同,侧向运移时油气主要在盖层之下储层中聚集,而垂向运移时油气主要在盖层之下高砂地比储层中聚集;油气运移方向不同,油气在断裂附近聚集部位不同,侧向运移时油气主要在反向断裂下盘砂体中聚集,而垂向运移时油气主要在断裂上盘砂体中聚集。  相似文献   

11.
为了研究松辽盆地古龙凹陷青山口组超压烃源岩排烃期次,在超压烃源岩排烃机制分析的基础上,利用声波时差建立的超压释放期次的研究方法,得到青山口组超压曾发生过3次释放,它们分别是嫩一段沉积末期,嫩四段沉积中后期和明水组沉积末期,目前正处于第4次演化过程中。经超压释放期与烃源岩生烃门限期的比较,认为古龙凹陷青山口组超压烃源岩的主要排烃期是明水组沉积末期,与大庆油田萨尔图、葡萄花、高台子等油气藏的圈闭形成期是同期的,这是大庆油田形成的重要条件之一。  相似文献   

12.
松辽盆地三肇凹陷葡萄花油层成藏条件及模式的差异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典型油藏解剖和油藏与成藏条件空间分布配置关系研究表明,三肇凹陷油源区内外葡萄花油层油成藏与分布主要存在4个差异。①油来源不同:油源区内葡萄花油层油直接来自下伏青山口组一段源岩;而油源区外油直接来自下伏扶杨油层。②油运移条件不同:油源区内葡萄花油层油运移动力有浮力和超压,运移距离短,途中损耗量小;而油源区外油运移动力仅有浮力,运移距离长,途中损耗量大。③油运聚成藏过程和模式不同:油源区内葡萄花油层油成藏模式为青一段源岩生成的油在超压和浮力的作用下,通过油源断裂向上覆葡萄花油层中运移,在油源断裂附近的断块或断层-岩性圈闭中聚集成藏;而油源区外油成藏过程及模式为下伏扶杨油层中已聚集的油在浮力的作用下,通过油源断裂向上部葡萄花油层调整运移,在油源断裂附近的断块或断层-岩性圈闭中聚集成藏。④油成藏分布的控制因素不同:油源区内葡萄花油层油成藏过程及分布主要受油源断裂分布控制;而油源区外油成藏分布主要受扶杨油层油区和油源断裂分布的共同控制。正是上述4个差异,造成油源区葡萄花油层油明显较油源区外富集。  相似文献   

13.
西斜坡区萨二、三油层油气运移路径及其主控因素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分析西斜坡区萨二、三油层油气输导通道的构成和特征,利用BasiaMod软件对其油气运移路径的分布进行了研究,得到3条西斜坡区油气运移路径:①从齐家凹陷经泰康至富拉尔基的油气运移路径;②从古龙凹陷经白音诺勒至二站、阿拉新的油气运移路径;③从古龙凹陷经巴彦查干至泰来的油气运移路径。西斜坡区萨二、三油层油气运移路径的分布主要受断层、构造脊梁和砂体分布的控制,小林克一敖古拉断层的阻挡和汇聚作用使油气向西呈3个方向运移,3条构造脊梁约束了齐家一古龙凹陷油气西运的具体路径,北西向展布的砂体为油气向西运移提供了输导空间。第2条和第3条油气运移路径及其附近应是西斜坡区油气运聚或成藏的有利地区。  相似文献   

14.
白云东洼油气成藏主控因素不明,基于基础地质特征的研究认为,白云东洼的油气分布复杂多样,具有“油气兼生、下生上储,晚期成藏、早油晚气,差异聚集、内气外油”的成藏特征。制约其油气成藏的主控因素包括:①富生烃凹陷是大型油气田形成的物质基础。早期(裂陷期)低角度拆离断裂的活动控制着盆地的发育及烃源岩的规模。 ②有效圈闭和优势运移通道是成藏的必要条件。 晚期继承性断裂与构造脊组合控圈控运,优势鼻状汇聚型构造脊为优势油气运移和聚集区。 ③优质储层发育程度是影响珠江组下段成藏的关键因素。受陆架坡折带短期旋回迁移和沉积微地貌控制发育的多期陆架边缘三角洲- 深水扇沉积体系的优质砂体,是重要的储集层和输导层。白云东洼地区油气成藏条件好,明确其油气成藏特征及主控因素,对该区及其相邻区域的油气勘探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松辽盆地原油芳烃分布、组成特征与原油类型划分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通过色谱-质谱(GC-MS)分析,松辽盆地黑帝庙、萨尔图、葡萄花、高台子、扶余油层原油共检测到萘、菲、、联苯、芴、二苯呋喃、二苯并噻吩、三芳甾等11个系列164种芳烃化合物。其中,黑帝庙、萨尔图油层原油主要由三芳甾类化合物和菲系列化合物组成,葡萄花油层原油主要由菲系列和系列化合物组成,高台子、扶余油层原油主要由菲系列、系列和三芳甾类化合物所构成。菲系列、系列和三芳甾类化合物在纵向上的分布,均以葡萄花油层为拐点,由浅层黑帝庙油层至深层扶余油层,菲系列、系列呈现了由低变高的趋势,三芳甾类表现了由高变低的趋势。根据三芳甾含量、三芳甾类/菲系列、二甲基菲/三芳甾烷的组合关系,松辽盆地原油可划分为黑帝庙、萨尔图油层高三芳甾类原油,高台子、扶余油层低三芳甾类原油和葡萄花油层痕量三芳甾类原油。松辽盆地原油含有三芳甾类化合物和二苯并噻吩/菲很小,表明松辽盆地烃源岩主要形成于淡水-微咸水湖相的弱氧化环境。  相似文献   

16.
大庆长垣扶余杨大城子油层勘探潜力分析   总被引:15,自引:4,他引:11  
为寻找更多的后备资源量,在研究了大庆长垣构造演化、沉积特征的基础上,对长垣扶余、杨大城子油层成藏条件进行分析,提出了生油岩、古构造和岩性是控制油气分布的主要因素,认为长垣喇-萨-杏-太构造、高台子构造和葡西南构造的扶杨油层油气主要来自西侧的齐家—古龙凹陷,太南、葡萄花和敖包塔构造的扶杨油层油气来自西侧的齐家—古龙凹陷及三肇凹陷两个方向。杏树岗至葡北是近期提交储量的优选区,预计可提交预测储量约1.3×10~8t,长垣北部喇嘛甸、萨尔图地区西侧是进一步勘探的有利区。  相似文献   

17.
为了揭示埕岛潜山油气成藏规律,以指导该区潜山油气勘探有利目标优选,综合运用有机地球化学、同位素和原油物性等资料,系统进行了埕岛潜山精细油源对比、油气藏特征和油气运聚过程研究.结果表明:埕岛潜山明显受埕北20断层和埕北30北断层控制,分割为西、中、东排山,受源储配置、输导方式等油气成藏条件的控制,西、中、东排山油气来源、...  相似文献   

18.
潜江凹陷王场油田油气成藏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潜江凹陷王场油田潜江组油藏的生烃潜力、沉积体系、储集条件、构造条件、温压条件、油气 分布规律、油气生排烃史以及油气运聚史的研究,对油气成藏规律进行了深入探讨,认为研究区潜江组具 有较好的成藏条件,其成藏主要受烃源岩展布、优质砂体、断层及背斜构造等因素的控制,在此基础上建 立了王场油田油气成藏模式:源内-混源-垂向-侧向多期运聚成藏。王场油田潜江组油藏紧邻生烃洼陷, 油气主要分布于王场背斜,油气主成藏期与断层活动期相匹配,油气主要通过断层和砂体进行阶梯式运 移,其中断层的侧向封堵性决定了油气的运移方式及成藏方向。  相似文献   

19.
海安凹陷浅层油气成藏条件有利,浅层油气显示丰富,平面上具有近烃源灶、靠油源断层区和辉绿岩发育区分布的特点,纵向上浅层油气显示主要位于阜三段、垛一段等储层的下部,且在不同地区略有差异,其成藏的主控因素为油气输导条件。通过对已知油藏成藏特征的分析,认为浅层存在三种油气输导模式,即断层输导型、源储对接型和混合型,可形成断鼻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