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高鸣宇  章彰  安大地 《包装工程》2022,(S1):195-201
目的 老龄化社会背景下,针对城市家具不能满足居民日常生活的多元化需求、社区活力衰退等问题,在微更新和共创设计理念下探索城市家具的设计方向,助力激活社区活力。方法 阐释微更新、共创设计和城市家具的关系,结合文献研究提炼微更新理念下的城市家具共创设计策略,并运用共创设计方法进行设计实践及印证。结果 依托微更新理念下的模块可组合、生态可持续等设计策略并结合社区“一老一少”空间活动需求共创设计了老小孩补给站,结合补给站设计分析印证了从城市家具切入社区微更新的设计可行性。结论 微更新和共创理念为城市家具提供了设计新方向,“老小孩补给站”城市家具设计满足了居民多元活动需求,促进了代际互动,提高了社区的宜居性,有助于建设充满关怀和温度的全龄友好型社区。  相似文献   

2.
陶蓉蓉  王晨 《包装工程》2023,44(10):324-331
目的 在消费文化语境变迁的历史脉络中,探索文创设计与社会转型、城市艺术生态之间的互动关系。方法 立足现代设计发展的整体视野,借用经济学、社会学及文化研究的理论和方法,通过对当代社会不同阶段技术、经济、文化等方面因素的系统性梳理,从设计角色与功能变迁的角度,探讨文创设计产生、发展的内部逻辑和外部影响。结果 得出文创设计“咏物成金”的本质使命,及其对社会生活所关涉的广泛影响。结论 在由“物”到“金”的线索中,总结出文创设计在产品价值构成、产业链整合塑造、社会主体经验重构等方面所展现的本质特征与价值属性;文创设计正以前所未有的产业化速度,通过对社会生活、生产的双向渗透,构建出当代城市生活艺术化的宏观图景。  相似文献   

3.
吴新林 《包装工程》2020,41(18):178-182
目的 社会经济发展、技术应用创新、消费观念变迁等社会因素对可持续的生态设计构成了新的挑战,通过构筑“人—社会—自然”的生态设计方法,以进一步拓展生态设计的内涵与外延。方法 在“人—社会—自然”的关系场中,以社会作为联系人与自然的重要纽带,整体观照人、社会、自然三要素,使设计不再局限于物用或消遣,而是更加关注社会问题和人的内心,使设计同时注重功能设计与人的情感归依。结论 在凸显跨代设计理念的生态家具设计实践中,针对生命个体在不同发展阶段对产品功能与情感的动态需求,利用“人—社会—自然”生态系统设计方法,通过赋予家具在调和家庭情感关系方面的特定作用,实现了产品生命周期与人的生命周期高度契合,使家具既满足了日用功能,又彰显了功用之外的存在意义。  相似文献   

4.
自鸦片战争以来,在各种现代思潮的影响和对现代化的激进追求下,中国乡土社会的价值取向与评价标准也逐步受到冲击,导致“三农问题”集中爆发,“乡村建设”在20世纪初危机深重的中国本土孕育而生。如何从百年中国乡村建设的历史渊源来认识和理解乡村振兴战略内涵,建构具有“民族文化心理”和真正意义上的“乡村建设文化景观系统”成为当前设计赋能乡村振兴战略的一项重要研究议题。回溯中国乡村建设文化景观百年变迁演进过程,阐释乡建文化景观与乡村振兴国家记忆“融合共生”的映射机制;按照新发展理念和乡村振兴五大目标要求,提出当代乡村乡建文化景观设计的“145”系统构架,并结合影响乡村空间可持续发展的环境、社会、经济三大要素,创建“生产—生活—生态—生命—生境”“五生融合”的共生机制,完成由传统“设计造物”向“融合共生”文化景观系统的转换与提升,最终为促进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提供理论和实践思考,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傅燕翔  罗霞 《包装工程》2023,44(16):330-339
目的 在非遗产业化背景下,探索乡村传统手工艺的文化创新生态,以应对现代社会与传统文化二元对立危机,力求在非遗活态化层面探讨事物的传续与创新发展途径。方法 以文化生态学为视野,将非遗手工艺落脚于整体的文化背景和社会环境中,创建传统手工艺在乡村振兴战略下的文化创新生态与设计参与模式,寻求传统手工艺和现代消费市场之间融合互动的对策与连接点,提出非遗手工艺创新发展的“四化”生态模型,从内容化、品牌化、产品化与数字化4个维度讨论非遗手工艺的提升策略,提供可行的设计参与路径,并以湖南湘潭地区石鼓油纸伞为例验证该模式的可行性。结论 文化生态具有动态衍变与整体协调特征,能够适应非遗手工艺的活态变迁与传承。通过充分发挥工业设计专业特长,能有效地给非遗产业化内容做设计学上的注脚。“四化”生态模型有助于非遗手工艺的核心价值留存与创意性转换,设计参与能够有效促进乡村传统手工艺高质量发展,并以期通过推进该模式让非遗手工艺产业化发展能够在乡村振兴中发挥最大作用,从而建设乡村特色文化产业。  相似文献   

6.
城市风貌视域下的公共设施设计构建研究   总被引:13,自引:12,他引:1  
李文嘉  任梅  孔晓燕 《包装工程》2013,34(2):57-60,95
基于城市风貌新视角研究公共设施设计,分析了城市风貌与城市公共设施的系统影响关系,针对城市风貌视域下公共设施"风"的设计缺失,提出了城市"风"倡导下塑造城市公共设施"貌"的思路和方法,并从历史文化维度、自然维度、功能维度、序列维度、生态维度以及艺术特色维度6个维度进行论述,旨在探讨城市风貌视域下公共设施构建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7.
季铁  闵晓蕾  何人可 《包装工程》2019,40(14):45-57
目的 面向2035发展战略的总体要求,通过分析文化科技融合的现代服务业发展现状,预测现代服务业的创新发展趋势,提出设计参与、文化科技融合的发展思路与技术路径。方法 根据“文化生态—科技支撑—服务创新—设计参与”的研究目标,以文化产业生态研究为基础,按照“内容—工具—场景—资本”的框架,分析、整理现代服务业新兴业态的核心技术与创新模式,提出“人—产品—产业—创新生态”构建过程中的设计参与方法。结论 在“文化经济4.0”的语境下,文化科技与现代服务业的内在关联越来越紧密,面临着泛在生存、万物互联、脑机融合、跨业融合等大的变革和发展趋势。设计的参与应该在“人、社会、文化、科技、服务、产业”六要素之间的融合与协作中,驱动文化产业与现代服务业的创新发展。  相似文献   

8.
张君梅 《上海包装》2024,(2):193-195
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视觉传达设计能够作为一种生产力为乡村文化建设赋能,在助力乡村文化振兴、生态振兴、人才振兴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总结了乡村振兴视域下视觉传达设计发展的意义。结合视觉传达设计发展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转变教学目标、加强课程建设、改革教学组织的策略,以期对推动我国乡村全面进步、建设美丽中国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9.
城市老旧社区更新对于人居环境的提升、社区魅力与活力的营造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此,本文首先引入“城市针灸”理念,接着以陕西省西安市南窑头社区为例,分析南窑头社区现存问题,提出三点社区更新策略:消除社区毛边、优化市井空间,重塑微小空间、活化公共空间,疏导交通流线、重组空间秩序。作者希望“城市针灸”视域下的社区更新策略研究能为更多城市老旧社区的更新提供新的思路与案例借鉴。  相似文献   

10.
王玫琳  赵颖  丁熊 《包装工程》2022,43(24):125-134
目的 在老龄化背景下,基于为失智症患者营造良好身心治疗环境的需求,探索博物馆参与建设认知症友好社区的可能性。方法 引入服务设计思维,合理利用博物馆在社区中扮演的重要角色,提出面向“公众”“患者家庭”以及“患者本身”三个维度的不同策略,以及具体的概念设计方案。结论 基于物理和文化环境构建的博物馆参与认知症友好社区营造的服务设计方法,可匹配不同利益相关者的差异化需求,如公众意识的培养与科普、患者家庭正向氛围的营造、患者自尊与社会参与感的提升等。  相似文献   

11.
目的 从文化生态视角系统分析蒙古族传统服饰在不同地域文化下所产生的符号特征与装饰手法,探索其中所含元素的缘起与地域文化背景,总结整理蒙古族服饰地域分化脉络与设计驱动的文化价值实现路径。方法 首先,通过对蒙古族服饰地域特征的分析,从文献研究和田野调查收集蒙古族服饰元素符号,梳理不同地域下的蒙古族服饰特点并将其进行分类,同时分析地域环境对蒙古族服饰形成和发展的影响,探讨地域环境与蒙古族服饰文化价值的关系;其次,从文化生态学的角度探讨蒙古族服饰的保护与利用,并提出相应的策略;最后,从设计学的角度总结蒙古族服饰的地域分化和文化价值的实现路径。结论 从文化生态学的角度分析了地域、文化、宗教、环境对蒙古族服饰形成与发展的影响,并从文化生态学的角度探讨了设计驱动的蒙古族服饰文化资源保护、转化和价值实现路径,为蒙古族服饰文化资源数字化保护与价值转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张浩 《包装工程》2023,44(22):11-16
目的 传统工艺非遗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历史、艺术、科学、社会和基因等多元价值,是现代设计助力传统工艺振兴,弘扬中华美育,彰显中国风格的宝贵资源库。以设计实践活化优秀传统工艺,探索中国设计教育和设计行业的中国文化特色。方法 以中国传统工艺传承创新为导向,紧密契合传统文化复兴国策,以传统工艺形式为设计元素在设计实践中进行创新应用,来引导探索设计教育和设计行业的中国文化特色。为培养符合国家需要的“创新创业型”设计人才注入中华文化基因、积蓄传统文化能量,用设计的手段传承、创新及推广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结论 以明确的学科方向、专业建设为基础,通过重大社会服务项目设计成果转化等平台,探索新时代符合国家文化建设发展需要、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设计价值引领路径。  相似文献   

13.
张彰  张婷婷 《包装工程》2021,42(20):267-275, 282
目的 在鼓励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社会大背景下,探究当代互动体验类书籍设计的创新思维与策略,为当下中国书籍设计的创新发展带来新的启发.方法 从书籍设计研究者的角度出发,以一批近年出版的国内优秀互动体验类书籍为主要研究对象,指出书籍设计中互动体验的内涵和文化创新的重要性,并从形态与阅读方式的创新、借用五感和中国文化语境营造3个方面来分析书籍在设计上的诸多特色亮点.结论 文化创新视角下的互动体验类书籍设计一方面需要积极普及宣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将众多宝贵文化遗产、藏品资源及民风民俗等传播推广;另一方面应当重视当代目光的探索与原创实践,考虑到不同层次读者的需求,注重阅读的趣味性、互动性和多维度阅读体验,并且整体性把握营造中国文化语境,这些成为了传统书籍的当代设计新路径.  相似文献   

14.
许迅 《包装工程》2022,43(6):307-312
目的 以产业环境转变为背景、感质理论为切入点,探讨我国台湾地区的重要民间工艺——交趾陶产品的满意度评价因素,从消费者的角度探讨了影响交趾陶产品满意度的因素,为交趾陶产业发展提供有力参考。方法 分析交趾陶产品的发展脉络、流派系统与面临挑战,引入感质理论并进行交趾陶产品满意度量表构建,对影响交趾陶产品满意度的因素展开研究,探讨感质理论在交趾陶产品设计中的实务应用,从“发展模式改良”和“技术优化升级”双角度提出其与时代变革矛盾的化解思路。结论 结合交趾陶感质研究,帮助匠人准确地识别用户情感需求,促进交趾陶技艺辐射与转型。以满意度评价研究具有助力交趾陶文创产业良性发展和区域文化传承发扬的双重价值,为传统文化的有序传承和文创产品的多样化发展提供新策略。  相似文献   

15.
传统文化在创意产品设计中的运用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申晟  许雅柯 《包装工程》2019,40(2):236-239
目的探究传统文化在创意产品设计中的运用策略。方法基于多维度视角分析创意产品的价值内涵及其对传统文化的创新利用。选取剪纸、回纹符号等传统文化元素,就其在各类创意产品设计中的应用方法与设计技巧进行论述。结论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之间产生的力的博弈与转化是现代创意产品设计需寻求的"变化"之道的根本。在深入挖掘传统元素丰富的文化内涵基础之上,借用文化意蕴、混搭文化张力、中式审美、现代化工艺技巧及意象化处理等"变化之道"设计手法能在艺术表达形式上更加贴近人们生活,更符合社会需要。将传统文化元素与创意产品设计结合,找到传统与创新的平衡点,能够设计出富有民族特色且具有生命力的作品,为创意产品的多样化发展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6.
目的针对新零售这一新时代新领域,以提高用户体验为目的初步论述设计文化。方法以认识论和本体论方法为基础,提出文化是设计文化之源,设计是设计文化之流的理论,论述了设计、文化、设计文化、设计文化作用,提出了设计文化的基本范畴、理论体系框架、主要作用和发展趋势。结论设计文化需要顺应新零售等社会发展转型需求,发扬文化自觉,加速设计创新,树立大设计观念;建立设计文化理论体系,为设计文化的研究与在新零售等新时期设计的应用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对中国设计产业的定义与分类进行专项梳理和分析,研究适合本土设计产业发展之策。方法 以全球设计产业发展衍进为研究基础,详细梳理了设计产业的整体衍进态势及世界各国设计产业的不同发展模式,从“文化产业+数字创意产业+制造业”的角度阐述了设计产业的三重产业内涵,对中国设计产业发展的策略问题进行了探讨。结果 构建了设计产业MUDP分类模型,把设计产业划分为核心层、紧密层、密置层、关联层四个层次。结论 自20世纪以来,设计产业在我国的发展如火如荼,但关于其定义和分类的研究仍需进一步探索。在新时代的背景下提出了MUDP分类模型,在推动设计产业持续创新衍进、实现设计产业的社会价值等方面,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刘潇  周欣越 《包装工程》2022,43(10):183-189
目的 通过分析“新文创”时代下文化IP的消费模式、商业模式、社会价值,为文化企业和设计师提供具有实战指导意义的文化IP体系。方法 以“新文创”为背景,分析国内外文化IP的研究成果及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现状,结合文化IP价值演进,以及文化IP开发、运营、传播渠道的发展模式,进行文化IP体系构建研究。结论 通过建立文化IP基因数据库、搭建用户模型库、文化基因符号提取与转化、文化IP孵化路径、打造文化IP全产业链5个维度,逐步构建文化IP体系。以“新文创”为核心的文化IP,将以一种更为严谨、系统的体系推动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从而满足消费者的多元需求。基于“新文创”视角下的文化IP体系,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方法与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