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华南理工大学五山校区为例,对湿热地区大学校园步行环境的热环境和风环境进行评价研究,探究周边水体、树木遮阴和建筑遮阴三个主要因素对步行环境微气候的影响,研究不同因素的组合与风环境指标差值以及热环境指标差值的相关性。选取夏季和春季具有代表性的不同因素组合测点的单日测量数据,研究华南理工大学步行环境春夏两季的日间风环境指标和热环境指标变化特征,评价不同因素组合在步行环境设计和优化过程中的作用和区别,以此得出多种步行环境微气候舒适的局部模型,以期为湿热地区大学校园的室外步行环境微气候改善提供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2.
在当前中国城市空间品质提升的大环境下,街道空间品质成为影响人们日常生活的重要因素。文章立足于街道空间,通过构建步行友好评价体系来论证影响街道活力的要素中步行友好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这一观点,并以南京市花园路为例,通过安全性、舒适性、吸引性、服务性四个方面对其进行步行友好程度评价打分,进一步强化此观点。最后从提高街道功能复合度,加强执法监管和明确职责分工,提升街道舒适度、注重公众参与和人文关怀四个方面提出失落街道空间的活化建议和对策,对失落街道空间焕发生机活力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文章采用微气候模拟软件ENVI-met,以郑州市德化街为研究对象建立商业街道模型,实测和模拟相结合,量化分析了夏季商业街微气候特征。研究表明:(1)增加建筑高度和植物覆盖率,均可降低空气温度,同一时间各测点最大温差达到1.14℃,同时也改善了商业街空间微气候和室外人体热舒适,各测点之间最大PET温差达到了12.7℃。(2)植物由于蒸腾作用可显著增加街道空间相对湿度,同一时间各测点最大相对湿度差达到6.4%。(3)较高街道高宽比可提升风速,各测点全天平均风速最大相差1.10m/s。由此可得,较高的街道建筑和植物覆盖率对街道微气候和室外人体热舒适影响显著。  相似文献   

4.
郭茹  王洪成 《风景园林》2020,27(10):99-105
以人的步行活动作为生活服务街道景观设计的关注点,营造更加人性化的街道景观,有助于提升城市更新背景下的街道公共空间居民日常生活体验。以天津市中心城区生活服务街道为研究对象,运用半结构式访谈法、实地勘测法、快照法对街道景观特征与步行活动进行实地调研,并对调研数据进行相关性分析和散点拟合分析,明确街道景观空间和要素特征对不同步行活动类型的影响趋势。结果表明,包括人行道长度、人行道宽度、近线率、街头交往场所密度、店面密度、空间功能混合强度、座椅总长、铺装质量指数在内的生活服务街道景观特征指标对不同步行活动类型的影响趋势明显不同。从街道景观空间和要素2个方面提出有利于步行活动体验的生活服务街道景观优化建议,对城市更新背景下的街道景观优化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5.
6.
袁琦  陈泳 《南方建筑》2022,(5):64-72
认知衰退是人体老化最普遍的特征,步行活动对其具有干预作用,以上海市中心城区生活街道为例,探索基于认知衰退视角的老年人宜步行环境,从可达性、便捷性、安全性、舒适性等品质维度的13个环境要素指标,借助机器学习算法推测影响认知衰退老年人日常就医、购物步行路径,选择的关键环境变量。结果显示,认知衰退老年人步行活动范围较小,沿街界面透明度、人车隔离设施、消费店面密度、人行道宽度等街道环境要素对其生活型步行环境选择偏好有较强的影响,且其适宜值与健康人群存在差异。基于研究结果,在街区设施步行可达距离、沿街底层界面形态与步行设施品质等方面提出改善建议。  相似文献   

7.
研究的目的是揭示街道平面体系能否对休闲步行产生实际影响,并通过比较不同个性步行者的行动,探讨人们偏好的街道平面特征。实施休闲步行实验采集休闲步行样本;使用聚类分析按行动特征将步行者分组并比较选择的路径与策略;基于步行者意识与习惯调查,使用因子分析法提取个性因子并解释各组行动差异。研究发现,人们在步行时会有意识地关注街道平面特征;不同个性的步行者对街道的偏好存在差异,这将为步行友好街道建设、街道网络设计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侯智文  白洁 《城市住宅》2022,29(1):80-82
以呼和浩特市关帝庙街片区为例,基于步行友好理念,运用步行指数计算法计算出发点与设施点间可步行性得分.研究表明,配套设施的丰富程度、空间分布和服务质量均为影响居民步行使用配套设施的因素.因此,丰富步行范围内的设施类型、建设社区综合体、提高设施服务质量是促进健康出行的关键举措.  相似文献   

9.
可达性是评价城市绿色空间合理布局、公平使用的重要指标之一。近年来城市形态学新兴的量化分析手段,为精确研究滨江绿地步行可达性提供了技术基础。以虹口和杨浦滨江为例,通过街道、街廓、建筑3个层级以及对应的5个空间形态指标计算得到“设计可达性”,和基于实地调研和百度热力图的“实际可达性”比较分析,构建“基于城市形态的滨水步行可达性评价方法”。研究发现,影响滨江绿地可达性的关键性因子为街廓的长宽比例。研究结果为滨江绿地及周边城市形态的空间优化提供了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10.
步行作为一种可持续的交通方式,对营造城市低碳环境及优化人文品质具有重大意义,因此,街道的可步行性评价与设计管控受到广泛的关注。针对现阶段街道设计导则编制缺乏科学性、指标测度方式不明及赋值范围缺乏依据等问题,文章以上海市的15条街道作为研究对象,基于地方街道设计导则,构建了道路需求分异下定性和定量法相结合的城市街道可步行性评价指标体系,采用Os M道路数据、POI数据、百度街景图片数据与问卷调查数据,融合GIs空间分析、空间句法、机器学习拟合的图像语义识别、专家打分法、相关性分析等多种分析手段,总结出各级各类街道步行环境的特征、差异与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一套分级、分类街道空间设计导控的策略,探索不同街道特征下实现街道可步行性最佳化的方法,为国内各城市的街道设计导则编制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1.
城市微更新是当今城市更新的主要内容,街道设计作为城市微更新的重要一环,备受社会关注。本文以50岁以下的青壮年为对照组,分析老年人对街道空间优化有何具体意见,并以合肥市金寨路段街道空间为例,运用空间句法与Ecotect软件具体分析该街道物理环境要素,最后从社会政策、具体设计方面给出相应策略。  相似文献   

12.
滨水地区是住区建设热点区域之一,提高寒冷地区滨水住区室外空间的人体环境舒适感是设计者需要重点考虑的内容.本文以天津天嘉湖住区设计方案为例,分析寒冷地区滨水住区微气候适宜空间模式,根据与水域的关系将住区场地划分成"湾"式组团、"岛"式组团和"岸"式组团,通过软件模拟3种组团的微气候,按照计算得出的人体舒适度参数值提出3种...  相似文献   

13.
“共建共享”理念已经逐渐成为推动我国城市建设的指导思想。老城区是一座城市的发源地,代表着城市的文化和特点。然而,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老城区街道环境无序的问题日益严重,已经成为老城区乃至城市发展中的阻碍。本文通过对青岛市中山路历史街区的实地调研,从“共享街道”理念出发,遵循以人为本和因地制宜的原则,分析该区域中存在的问题,总结出营造老城区街道活力的方法,以期为老城区街道的更新改造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以西宁市海绵城市试点区内的植物园为例,分析其特点和问题,确定设计原则,因地制宜地采取适用的海绵技术措施:坡面整地、植被修复、生态边沟、冲沟治理等,并注重海绵城市与景观设计的有机融合,以景观为载体发挥海绵城市功能,建成效果实现了海绵功能完善与景观效果优化的双赢,可为西北半干旱地区山地公园的海绵城市建设提供有效的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5.
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和高铁建设的如火如荼,国内许多城市新建和改建了一批火车站并更新了站前广场区域。近年我们承接了唐山北站站前广场片区城市设计和交通组织横向研究项目,并对客站步行广场进行了深入研究。该文研究重点是客站步行广场的空间使用和品质问题,在借鉴行为心理学理论和调研归纳的基础上,分析了铁路客站步行广场的职能和问题,探讨了步行广场的设计理念和广场的空间构成和形态,客站步行广场设计要从人的需要出发,解决便利可达性的同时满足人的多样性活动需要和信息交流的需要,提升公众的参与性、互动性才能增添城市的活力和魅力。  相似文献   

16.
在2010年上海世博会召开前夕,为了提高杨浦区的绿地品质,杨浦区绿化和市容管理局提出了"一街一景"的构想,以每个街道的原有特色为基础,打造个性鲜明的景点,带动周边绿地景观大幅度提升,由原来的"一街一景"逐步发展成为"一街一区域一景观"。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以成都市杜甫草堂为例,从游客的角度探讨湿热地区景区中的休憩行为与微气候舒适度的关系,得到游憩活动的微气候舒适度阈值。结果表明:微气候舒适度WBGT值30℃时,微气候舒适宜人,游憩行为与微气候舒适度相关性不高,景区应注重改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或增加参与性的旅游活动来吸引游客;当30℃≤WBGT值31℃时,微气候不舒适而对游憩行为有负面影响,景区需要改善微气候舒适度为游客提供适宜的游憩环境;当WBGT值31℃时,没有游憩行为,景区急需改善微气候舒适度,适宜的微气候也将成为吸引游客的主要因素之一。因此,湿热地区景区夏季微气候舒适度阈值是31℃,达到这个值即不再有游憩活动。研究结果为景区改善场地微气候舒适度的实践建设提供理论基础和量化的技术指标。  相似文献   

18.
沈敏  王沛永  贾海花  阳烨 《风景园林》2020,27(10):85-91
老旧小区海绵化改造是在国家海绵城市试点建设过程中源头治理的重点和难点。以西宁市试点区湟水花园为例,探讨在西北地区半干旱气候条件下老旧小区海绵化改造的方法和技术,实现径流控制、削峰延时、环境提升等综合目标。利用地表组织径流雨水,采用低影响开发设施调蓄雨水,并局部结合管渠排水的方式,增加了小区雨水调蓄、传输、排水能力。在3年一遇2 h降雨条件下,小区2处雨水管网排出口流量值分别降低了44.07%、50.38%,峰值时间分别延迟了5、3 min,起到了一定的削峰延迟效果;在50年一遇的降雨条件下,小区无内涝积水现象。同时,通过构建SWMM模型,以2018年全年连续降雨进行模拟,得出小区年径流总量控制率达82.5%,实现了设计目标要求;充分说明了湟水花园采用的改造方法成功有效,能够为今后西北半干旱地区老旧小区的海绵化改造提供借鉴和经验。  相似文献   

19.
山地城市通常因为地形复杂、气候多变使得街区环境中的人体舒适度指标及污染物分布规律很可能与平原城市有较大区别。该文主要对重庆市主城区不同海拔高度的多个住宅街区空间进行了微气候实测,并分析了山地城市不同海拔高度的建筑形态对街区空间的温湿度、人体舒适度及PM2.5浓度的影响特点。通过实验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山地城市夏季不同海拔高度的街区微气候整体特征不同;(2)山地城市夏季对处于同等海拔高度的建筑群的不同街区形态呈现出不同的微气候特征;(3)海拔高度对于街区PM2.5污染物浓度的影响不太显著,但是街区人群活动对污染物的浓度影响较为明显。通过对山地城市街区空间形态的研究,旨在引导合理的山地城市设计,提高山地城市的居民生活舒适度,降低污染,从而为营造健康的城市生活空间提供策略。  相似文献   

20.
周妍  杨春燕 《重庆建筑》2023,(12):10-14
为评价中心型地铁站点地区步行空间品质及特征对其可步行性的影响,促进构建地铁周边地区宜人的步行空间。该研究以邻里环境可步行量表模型(NEWS,Neighborhood Environment Walkability Scale)为基础构建中心型地铁站点地区街道步行空间评分表,运用空间语义差异问卷调查法(n=180)及空间环境注记法,以成都地铁1号线天府三街站点地区为对象进行研究。研究发现,在所有的指标中天府三街功能性指标评价最高,其次是安全性和舒适性,评价较高的因子主要有步行目的地距离、步行换乘公共交通便利性、指向和标识系统、街道视觉景观等。总体而言,评分表说明评价指标体系在科学化、精准化定量评价街道空间现状,以及探索已建成街道步行空间突出特点上具有可行性,可为政策制定者、城市规划者和研究学者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