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甘孜藏族自治州东部的丹巴县保留了古老的石砌建筑技术,形成了独特的建筑技艺和聚落文化,这种"天人合一"的石砌民居蕴含了藏族先民的经验和智慧。通过春季和秋季对藏族传统石砌民居的室内热湿环境实测,定量分析春秋过渡季节传统石砌民居的室内热湿环境状况,其适应气候的设计经验可为现代建筑的气候设计提供有益的启发和引导。  相似文献   

2.
蒲龙布才让 《建筑》2021,(21):68-70
“阿嘎土”是青藏高原特有的一种土石相兼的微晶灰岩。“打阿嘎”则是藏族先民在千年的建筑实践中探索发现,并不断加以完善的传统建筑营造技艺,同时也是藏族土作技艺中最具特色的一类。这种工艺在其发展进程中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工序并沿用至今。本文在文献考据及现场调研的基础上,对“阿嘎土”的原材、特点,“打阿嘎”的工序以及独特的“阿谐”文化等内容展开叙述。  相似文献   

3.
中国传统建筑营造技艺是我国古人科技和艺术智慧的结晶,是我国重要的文化遗产,然而其传承发展至今,却面临日渐消亡的危险境地。本文针对中国传统建筑营造技艺的现状和问题,研究并概述了具体的保护与传承方法,主要包括了传统建筑营造技艺的记录与宣传,传统建筑营造技艺传承人的保护和传承方式的创新,传统建筑营造技艺的应用和改良,传统建筑营造技艺的创新应用四个方面,旨在为中国各地传统建筑营造技艺的保护传承工作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4.
自2010年震后,玉树藏族传统民居 为外界人们所熟知,随着玉树地区的重建, 现代城市建筑文化被引入,导致当地藏族传 统民居日益遭到侵蚀而锐减,民居文化的传 承面临危机。本文从营建技艺的角度,运用 类型学的方法,对玉树地区通天河流域和南 部囊谦县典型藏族传统民居的墙体进行测 绘、分析、归纳,旨在首先为玉树地区藏族民 居墙体营造技艺研究提供重要的基础性资 料,其次为当地建筑文化传承和新地域建筑 的创作提供理论参考,并为全国范围内民居 营建技艺的研究提供一种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5.
尕藏本 《建筑》2021,(19):75-78
在辽阔的青藏高原,矗立着风格多样的藏式建筑.这些建筑不仅是藏区社会历史的活化石,还是一种经济基础和意识形态的体现.不论是寺院建筑,还是民居建筑,无不体现藏传佛教内涵和悠久独特的藏区风情及民俗特点,同时,饱含藏族人民的思想感情,彰显能工巧匠的审美观念和艺术情趣,形成了与自然环境,宗教、民俗文化、社会背景相协调、相映衬的建筑风格.藏族传统建筑种类繁多,从功能上分为宫殿建筑、城堡建筑、民居建筑、园林建筑、寺庙建筑等;从结构特征上分为夯土建筑、石砌建筑、木构建筑等.藏族建筑在中国建筑体系中独具风格,其建筑形式各异、气势雄伟、结构精美、工艺精湛,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和地域特色,堪称中华民族建筑艺苑中一朵争奇斗艳、璀璨绚丽的奇葩.  相似文献   

6.
尕藏本 《建筑》2021,(19):75-78
在辽阔的青藏高原,矗立着风格多样的藏式建筑.这些建筑不仅是藏区社会历史的活化石,还是一种经济基础和意识形态的体现.不论是寺院建筑,还是民居建筑,无不体现藏传佛教内涵和悠久独特的藏区风情及民俗特点,同时,饱含藏族人民的思想感情,彰显能工巧匠的审美观念和艺术情趣,形成了与自然环境,宗教、民俗文化、社会背景相协调、相映衬的建筑风格.藏族传统建筑种类繁多,从功能上分为宫殿建筑、城堡建筑、民居建筑、园林建筑、寺庙建筑等;从结构特征上分为夯土建筑、石砌建筑、木构建筑等.藏族建筑在中国建筑体系中独具风格,其建筑形式各异、气势雄伟、结构精美、工艺精湛,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和地域特色,堪称中华民族建筑艺苑中一朵争奇斗艳、璀璨绚丽的奇葩.  相似文献   

7.
李雨薇  郭宁 《城市建筑》2023,(18):154-156
目前,建筑学教育中实习课程有三类:认识实习、专业实习、毕业实习。其中与中国传统建筑相关的仅有建筑测绘实习一项,建筑学教育与传统建筑营造交叉甚微,对传统建筑营造技艺的传承与发展影响力几乎为零。文章以高校古建测绘课程为案例,探索在建筑学教学中结合侗族营造技艺实践的可行性,以期提高传统营造技艺传承在建筑学教育中的地位,为中国传统建筑的继承与发扬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8.
陕西地区传统建筑凭借其精湛的营造技艺和所蕴含的哲学思想造就了陕西地区独特的地域建筑文化特征,成就了陕西地区传统建筑在中国传统建筑营造中举足轻重的地位。陕西地区传统建筑营建就地取材,运用丰富的本土材料和建造智慧创造出众多因地制宜的建筑艺术品。陕西当代建筑传承设计应该秉承传统建筑营造中的哲学思想、营造技艺、生态智慧等方面进行再创作。如何寻求适宜当代地域材料技术水平的传承设计策略,如何利用传统材料建造出适宜于现代建筑空间及形式需求的当代建筑传承设计是文章研究的重点。  相似文献   

9.
正"传统建筑营造技艺"是"传统建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建筑工匠"是"传统建筑营造技艺"的重要传承载体。传统建筑工匠做为传统建造技艺的传承者和实践者,担负着建筑建造、修缮和传统建造技艺传承延续的历史使命。近二十年来由于市场、政策等各种原因,传统建筑工匠队伍生存发展状况堪忧,传统建造技艺面临失传危险。传统建筑工匠技艺状况亟待摸排梳理,在此背景之下,住建部委托中国勘察设计协会传统建筑分会进行了《全国传统建筑工匠技艺调查》的课题调研工作。  相似文献   

10.
正中国传统建筑技艺的本体构成涵盖物质和非物质两个层面。物质层面的构成主要包括营造工具、建筑材料、结构构造等要素。非物质层面的构成则包括营造思想、营造流程、施工做法、营造风俗与禁忌等要素。此外,传承人和传统建筑实例是传统建筑技艺的重要载体。中国传统建筑技艺是我国古代科技和艺术智慧的结晶,是我国重要的文化遗产,然而其传承发展至今,却面临日渐消亡的危险境地。探讨"传统建筑技艺的传承与再生"一题,旨在为中国各地传统建筑技艺的保护传承工作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1.
以平定县传统锢窑营造技艺调查为例,从营造活动中的营造观念、人际关系和建造技术三个方面分析传统建筑营造技艺的特点,采取田野调查和访谈口述的方式对其进行调查,并在系统、翔实的调研基础上用直观的图像对其进行表达,鲜活生动地呈现传统营造技艺。  相似文献   

12.
闽南民居营造技艺以红砖厝为代表,既体现中国建筑对称、结构严谨的风格,又以特别的绘饰雕艺、鲜艳的色彩体现出其独特性,是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海洋文化与农耕文化相碰撞形成的极具地方特色的建筑工艺,2009年被列入联合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文章以闽南民居营造技艺为例,以"互联网+"为背景,以现代科技为依托,从价值链的角度出发,阐述了闽南民居营造技艺在设计、生产、营销、维修保障等方面与科技的融合创新路径,以探索传统木结构营造技艺的现代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13.
2011年,“班玛碉楼营造技术”入选国家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单,加卜着藏族碉楼是其典型代表。从空间特征和技术做法两个方面研究其营造技艺,总结出柱网结构的平顶建筑、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建造方式简洁的营造特点。  相似文献   

14.
中国传统建筑营造技艺是中华民族的艺术瑰宝。王府建筑是清代官式建筑中重要的建筑群体。文章以恭王府为例,从营建选址和建筑形制入手,介绍恭王府建筑营造技艺的内容,从建筑营造技艺的物质与非物质层面进行分析与讨论,以期对清王府建筑营造技艺的保护与传承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5.
传统建筑营造技艺作为中华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是民族文明、风俗、精神等传统文化的外在显现,也是保存中国传统社会组织构成形态的活化石。在现代建筑思想、建造方式冲击下,传统建筑营造技艺保护问题已成为诸多学者的关注焦点。本文采用定性定量相结合的方法,从整体和类别的视角,梳理 2004-2019 国内传统建筑营造技艺相关理论研究与实践成果,从地域特点、村落文脉、院落形制、建筑结构、局部构件、技艺本体、匠人文化、传承方式等方面分析了我国传统建筑营造技艺非遗的研究视角及特点,并基于当前研究工作存在的区域不均、视角单一、缺乏体系、可持续性不足等问题,对未来研究工作提出建议及对策。  相似文献   

16.
潮汕传统建筑由于受到地理气候、自然资源、文化风俗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形成独具特色的营造技艺。通过对潮汕地区古城区及传统村落的实地考察,从地域文化因素的视角出发,探究其对潮汕传统建筑的墙体、梁柱、屋顶、形制、装饰等营造技艺的影响,展现这种长期依靠师徒教授世代相传的文化传承,同时对传统营造技艺在现代背景下的出路进行思考。  相似文献   

17.
井陉位于冀晋交界的太行山腹地,当地分布广泛、保存完整的石砌民居,不仅反映出太行山区独特的生产生活方式和民居营造技艺,更是晋冀两地历史文化的物质缩影。本文首先从自然生境和人文特征两个方面对当地石砌民居的生成环境进行分析,并以结构类型为依据,将石砌民居建筑划分为石木房与石窑两种类型;其次,深入剖析其结构体系、平面布局以及立面形制特征;再次,分析石砌民居的院落组织特征,阐述其构成要素与功能,总结石砌民居院落空间形态特征;最后,通过在地适应和文化传播两个方面对石砌民居所蕴含的文化特征加以阐释。本文旨在通过井陉对河北太行山区石砌民居特征进行解析与凝练,为当地乡土建筑保护、传承与活化利用,重塑乡土文化认同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8.
以湘西传统石砌民居建筑作为研究对象,并选择在最具冬冷夏热地区温度特点的时段对其进行温湿度监测,运用origin软件分析湘西典型石砌建筑室内外热环境温湿度数据模型,研究探讨传统石砌建筑的节能优势与不足,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优化传统石砌民居和新建石砌民居的节能设计策略.  相似文献   

19.
在借鉴社会学理论的基础上,以跨学科分析的方式,从较为宏观的视角建构了"匠场"这一全新概念,并藉此揭示了中国传统建筑营造匠场的运作机制以及建筑营造技艺的传习机制。这为探究传统建筑营造技艺的继承与发展及历史建筑的保护方式提供了有益思路。  相似文献   

20.
井陉位于冀晋交界的太行山腹地,当地分布广泛、保存完整的石砌民居,不仅反映出太行山区独特的生产生活方式和民居营造技艺,更是晋冀两地历史文化的物质缩影。本文首先从自然生境和人文特征两个方面对当地石砌民居的生成环境进行分析,并以结构类型为依据,将石砌民居建筑划分为石木房与石窑两种类型;其次,深入剖析其结构体系、平面布局以及立面形制特征;再次,分析石砌民居的院落组织特征,阐述其构成要素与功能,总结石砌民居院落空间形态特征;最后,通过在地适应和文化传播两个方面对石砌民居所蕴含的文化特征加以阐释。本文旨在通过井陉对河北太行山区石砌民居特征进行解析与凝练,为当地乡土建筑保护、传承与活化利用,重塑乡土文化认同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