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 毫秒
1.
隔夹层发育的陆相低渗透砂岩油藏在水驱后面临亟需采用提高采收率接替技术的难题,综合运用岩心观察、薄片分析、扫描电镜、压汞及突破压力实验等方法,研究了柴达木盆地尕斯库勒油田E31油藏隔夹层类型及特征,明确了注气突破压力规律,分析了隔夹层发育油藏注气提高采收率策略。研究结果表明,尕斯库勒油田E31油藏主要发育泥质和钙质两类隔夹层,以泥质隔夹层为主,钙质隔夹层分布相对较少。隔夹层渗透率以小于0.01 mD为主,与储层相比其物性及孔隙结构极差,呈纳米级孔喉,渗流能力低。在同种饱和介质条件下,突破压力梯度与渗透率呈幂指数关系。隔夹层纵向封隔能力强,泥质隔夹层平均突破压力梯度为储层的103~491倍。气体易选择性驱替原油,同种岩心条件下饱和水后突破压力梯度最大,为饱和油后岩心突破压力梯度的2~4倍。隔夹层将储层分为多个流动单元,有效抑制气体超覆,扩大气体波及体积,有利于陆相低渗透砂岩油藏水驱后注气提高采收率。  相似文献   

2.
塔里木盆地东河1油藏滨岸砂岩隔夹层识别及空间展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梓媛  潘懋  师永民  董越 《石油学报》2015,36(8):966-975
塔里木盆地东河1油藏石炭系CⅢ油组为滨岸厚层块状非均质胶结砂体,普通测井技术和编制测井曲线关系图件的研究方法无法识别该地区的隐蔽隔夹层。针对重点研究层段CⅢ1油组,在对测井曲线归一化的基础上开展无量纲标准化处理,识别并评价了隔夹层的发育程度。利用多条测井曲线交叠进行单井隔夹层的识别,识别符合率达80 % 以上;进而在此基础上通过井间插值恢复隔夹层展布形态,对隔夹层平面和纵向上的展布规律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纵向上,CⅢ1-1油组、CⅢ1-2油组隔夹层相对不发育,CⅢ1-3油组隔夹层较为发育;平面上,隔夹层主要位于背斜构造翼部,中部相对不发育。该研究成果可以为东河1油藏顶部重力驱开发提供一定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3.
依据钻井、测井资料,充分应用沉积学理论,对尕斯库勒油田下干柴沟组上段沉积相进行分析,在研究区共识别出三角洲亚相、滨湖亚相、浅湖亚相及半深湖亚相等4种沉积相类型。通过单井相和剖面相分析,认为研究区下干柴沟组上段沉积期湖水面波动频繁,小规模的湖侵-湖退过程形成了5个4级层序,其决定了研究区沉积微相的垂向演化和叠置格局。通过对研究区沉积相进行研究,划分出沉积微相,明确了沉积微相的空间展布规律,对指导研究层段下一步的研究和勘探开发具有重要意义。
  相似文献   

4.
润湿性控制油藏中流体的位置、流动和分布的主要因素。研究表明,由于油层润湿性的不同,油不运动规律有明显的差异,因为残余油分布状态和采收率也是不同的。本文在测试跃14-7井,跃3-4井E3^1油藏油层岩心样品润湿性的基础上,综合尕斯库勒油田E3^1油藏其它井的润湿性资料,对E3^1油藏岩石的润湿性进行了分类,找出了润湿性在油藏平面及纵向上的分布特征。  相似文献   

5.
尕斯库勒油田下干柴沟组灰岩中主要产油储层以藻灰岩、泥晶灰岩为主,非均质严重,有效储层划分和识别困难。在收集了大量的岩心化验分析资料、录井、测井新技术资料(成像、ECS测井等)、试油和地质资料的基础上,利用岩心分析资料、成像测井新技术、ECS元素测井新技术和常规测井资料对储层进行岩性识别,建立了储层岩性分类的判断标准,为油田下一步的勘探开发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6.
尕斯库勒油田E13油藏已进入中高含水阶段,水淹层电性特征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根据尕斯库勒油田E13油藏的地质特点,综合分析常规岩心实验和水驱油实验数据,以水淹机理实验为依据,在水淹层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研究的基础上,建立了该油田水淹层测井解释标准,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水淹层测井定性、定量精细评价技术,提高了水淹层测井的解释精度和符合率.  相似文献   

7.
柴达木盆地西部尕斯库勒油田油气成藏动力学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成藏动力学是石油地质学研究的热点领域,它以油气成藏的动力学机制和动力学过程为核心,探讨油气聚集和分布规律.尕斯库勒油田位于柴达木盆地西部,是柴达木盆地最大的油田.应用成藏动力学原理,研究了该油田油气成藏动力学条件和过程,探讨了成藏动力学机制;在纵向上比较典型地划分出他源常压开放次生成藏动力学系统、他源常压开放原生成藏动力学系统、自源高压封闭原生成藏动力学系统和混源高压封闭原生成藏动力学系统;并且指出混源高压封闭原生成藏动力学系统中的E13层系和他源常压开放原生成藏动力学系统中的N21-N12 层系为今后进一步主要勘探的目标层系.  相似文献   

8.
陆相碎屑岩储层隔夹层成因、特征及其识别   总被引:18,自引:1,他引:17  
陆相储层隔夹层是形成储层流体流动非均质的主要因素之一,也是储层精细表征的重要内容,油田勘探开发实践表明,陆相储层隔夹层主要可分为泥质隔夹层、钙质隔夹层和物性隔夹层三大类。根据这种分类,深入分析和总结了这三类隔夹层成因、岩性特征、分布特征和测井识别特征,并比较其区别,这对以后新老区块隔夹层研究有参考和适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尕斯库勒油田是柴达木盆地最大的油田,通过GC\|MS分析技术,系统剖析了尕斯库勒油田原油的地球化学特征。研究结果表明:正构烷烃呈偶奇优势,其中浅部油藏中有部分原油正构烷烃缺乏,遭受到轻度的生物降解。对于正常原油,均具有较低的姥植比,同时具有含量丰富的伽马蜡烷和C35升藿烷,揭示了原油形成于强还原咸水环境,对比深部E13油藏和浅部N1-N12油藏,浅部油藏的成油环境的古盐度略低于深部油藏;原油中C21-/C22+值在1.02~1.71之间,且具有高含量的C27甾烷,指示了其母质来源以菌藻类低等水生生物为主;原油中C29αββ/(αββ+ααα)值以及Ts/Tm值都较低,都表现出了低熟油的特征,同时C2920S/(20S+20R)值普遍偏低,在深部E13油藏该值分布在0.31~0.40之间,而在浅部N1-N12油藏该值相对较低,分布在0.29~0.36之间,深部油藏的成熟度略高于浅部油藏。  相似文献   

10.
油田勘探开发实践表明,在油田进入高含水开发期,影响剩余油分布的因素复杂多样,其中,储层中的隔夹层引起的渗流屏障和渗流差异是影响剩余油分布的重要因素之一.对新立油田Ⅴ区块扶余油层307口井的测井及地质资料进行处理,详细研究工区内隔夹层的特征、识别方法,对层间、层内隔层及夹层的展布特征进行描述,通过研究隔夹层的分布规律,找出隔夹层对剩余油分布规律的影响.从而精细表征油藏地质特征,正确部署后期油田开发方案,提高油田采收率.  相似文献   

11.
柴达木盆地尕斯库勒油田油气运移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尕斯库勒油田是柴达木盆地油气最富集的地区,发育了31油藏和N1-N21油藏.对这两个油藏48个原油样品进行了常规柱色谱分离,应用含氮化合物参数并结合其复杂背斜构造的地质背景、E31和N1-N21油藏砂体展布及E31油藏解剖研究,系统分析了该区深、浅油藏原油的运移方向和油气充注点.E31油藏I Ⅱ和Ⅲ Ⅳ油层组油气运移方向为从背斜中北部向南北两侧运移,其油源区为茫崖凹陷和尕斯断陷;I Ⅱ油层组的油气注入点为背斜中部的9-7井的两侧,而Ⅲ Ⅳ油层组油气注入点为8-34井和9-38井的位置;N1-N21油藏中的油气沿着整个断层面向上运移到储集层内并聚集成藏,油源区主要为茫崖凹陷.尕斯库勒油田的主要运移通道为断层和砂岩储集体,形成以背斜为主的油气藏.图8表1参12  相似文献   

12.
层序生物地层学在柴达木盆地中的应用及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单井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分析基础上,应用层序生物地层学原理,以柴达木盆地西部咸东1井和咸8井为例,在新近系上油砂山组划分了一个层序生物地层单元,作为与下油砂山组分界的标志。以红柳泉-跃进地区为例,在古近系下干柴沟组下段划分了两个层序生物地层单元。连井等时对比发现,下干柴沟组下段标志性的“红层”顶界由西向东时代变新,反映了在基准面旋回的波动过程中湖泊范围随时间由西向东的扩大。在乌南地区,进一步将层序生物地层单元与地震地层相结合,在标准化石的约束下建立了该区层序生物地层格架,为柴西南地层划分对比建立了标准。研究认为,古生物、地震和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的结合是层序生物地层学研究并建立区域等时地层格架的良好途径。  相似文献   

13.
针对远源水下扇内部储层非均质性严重的问题,综合运用测井物性解释、对子井等方法,对远源水下扇内部夹层进行识别分类,精细刻画夹层的分布特征,系统地分析水下扇内部夹层的展布规律。研究结果表明:歧五断块远源水下扇砂体内部发育泥质夹层与物性夹层;夹层顺物源方向呈“低角度顺流加积式”展布,垂直物源方向呈“U”型或上拱式展布;厚度特征表现为内扇至外扇增加的趋势;分支水道末端与分支水道间夹层发育程度较高,对剩余油的遮挡较好。该研究结果可为油田后期剩余油的分布与预测提供借鉴和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综合运用岩石学、矿物学和地球化学等方法,对柴达木盆地北缘西段马海凸起北部下干柴沟组下段砂岩储层中碳酸盐胶结物的形成环境和物质来源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该区下干柴沟组下段砂岩储层中存在2种方解石胶结物类型,即它形泥晶方解石胶结物和半自形微晶方解石胶结物;其碳同位素值分布范围在-7.1‰~-3.3‰,平均为-4.9‰;氧同位素值分布范围在-11.3‰~-9.6‰,平均为-10.3‰;古盐度Z值分布范围为107.0~115.6,平均为112.1.说明研究区储层砂岩中方解石胶结物的形成与早成岩阶段的有机质脱羧基作用有关,有少量有机碳的加入,成岩流体主要是来自碎屑和大气中的淋滤淡水.  相似文献   

15.
春风油田沙湾组发育多套砾岩层,具有火山岩砾石成分多,钙质胶结程度高和放射性强的特点。基于对目的层的岩心和薄片观察、微量元素分析和测井资料解释,研究了春风油田沙湾组砾岩层特征和测井定量识别方法。结果表明,研究层段为多物源近岸水下扇沉积体系,其砾岩层为扎伊尔山石炭—二叠系物质被洪水搬运至湖盆所形成的产物。砾岩层段铀元素质量分数大于23.2μg/g,在地下水流动过程中发生还原反应释放大量的碳酸根离子,为钙质胶结提供有利的条件。利用常规测井曲线,建立砾岩层识别图版和函数识别全区砾岩层,认为研究区存在3个物源入湖区,主体沿西北—东南方向展布,砾岩层呈多期次分布且逐渐向东南迁移,反映了湖退以及水下河道向东南方向逐步推进的过程。  相似文献   

16.
柴达木盆地北缘下干柴沟组储层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3,自引:4,他引:3  
过对柴达木盆地北缘古近系下干柴沟组储层岩石学、孔隙类型、物性特征和成岩作用等的研究,指出下干柴沟组储层主要由长石砂岩、岩屑长石砂岩和长石岩屑砂岩组成,胶结物为碳酸盐;储层砂岩的成分成熟度普遍较低,结构成熟度中等—较差;不同构造带上孔隙的发育程度和储集性能存在着明显的差异,马海—南八仙地区孔隙最发育、储集性能最好,孔隙类型以原生粒间孔为主,发育中高孔—中高渗储层,冷湖构造带孔隙发育—较发育、储集性能较好,孔隙类型以原生粒间孔为主,发育中低孔—中低渗储层,鄂博梁构造带储层孔隙相对最不发育、储集性能很差,仅发育少许残余粒间孔和次生溶孔,发育特低孔特低渗储层。认为控制研究区储层性能的主要因素为储层的岩石成分和成岩作用,成岩作用主要有压实作用和胶结作用,而碳酸盐胶结和绿泥石粘土膜对储集性能的改造具有建设性和破坏性双重作用。  相似文献   

17.
采用钻/测井、地震及自然伽马能谱测井的方法,对柴达木盆地跃进斜坡区下干柴沟组进行了高分辨率层序地层研究。下干柴沟组可分为上下两段,可识别出9个层序界面,进而划分出8个四级层序。根据岩心观察认为柴西南跃进斜坡区为辩状河三角洲沉积,研究区主体处于辩状河三角洲前缘相带。结合砂体展布、构造及地震反演,在下干柴沟组层序Ⅲ预测2个可能的岩性圈闭有利区带,是进一步勘探的有利目标。  相似文献   

18.
鄂尔多斯盆地蟠龙油田长2油层沉积相特征及其控油规律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根据对蟠龙油田上百口井的单井相分析及数十口井化验分析资料的分析结果,该区三叠系延长组 长2储层岩性主要为一套浅灰色细粒长石砂岩和细-中粒长石砂岩,砂体主要为辫状河流相沉积。其中长 21油层亚组发育两条河道,长22油层亚组发育两条主河道和一条次级河道。控油规律分析表明,沉积相 对该区长2油藏的形成和油水分布具有一定的控制作用,但不是唯一控油因素。  相似文献   

19.
厚油层内部夹层分布模式及对开发效果的影响   总被引:25,自引:6,他引:25  
油田开发后期,厚油层内夹层是控制复杂水淹形式的主要地质因素,是合理调整层内注水结构和产液结构的基础,因此研究夹层及其分布规律具有重要意义。在充分利用密闭取心、密井网、水淹测井解释、数值模拟和生产动态测试资料的基础上,精细剖析了双河油田厚油层内部夹层分布规律及对开发效果的影响。研究表明:双河油田厚油层内部夹层发育,夹层岩性主要为深灰色或灰色泥岩、粉砂质泥岩、泥质粉砂岩、钙质砂砾岩、泥粉质砂砾岩;夹层的物性上限是:渗透率为20×10-3μm2,孔隙度是12 5%;各类夹层具有明显的电性特征,可以利用自然电位的异常幅度和微电极幅度差判别夹层,判别成功率达95 6%;夹层分布具有明显的规律性,可以划分为三种分布模式:随机型、过渡型、连续型,体现了夹层在厚油层内纵向、横向和平面分布的差异性;夹层阻碍了重力驱替,降低了波及体积系数,严重影响油田开发效果。但可以利用夹层采用选择性射孔、局部细分层系、封堵高含水层等措施挖掘剩余油,在双河油田稳油控水中发挥了显著效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