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48 毫秒
1.
闫超 《建筑技艺》2020,26(8):80-83
在当代关于建筑与结构关系研究的语境下,结构表达是建构空间体验的核心问题,而身体又是衡量结构表达的关键媒介。从建筑结构的具身感知出发,讨论了身体与结构之间形成通感经验的基本原理;进而对身体维度上结构真实性与表现性之间的辩证关系进行思辨;最终对建筑学中结构形式表达的具身化程度及其在当代数字建筑学中的意义进行反思。  相似文献   

2.
王帅中  雷畅 《时代建筑》2022,(1):181-187
丹麦建筑事务所约翰森-斯哥斯德是北欧极具特点的新生代事务所,他们的实践作品通过对结构多义性的思考同时展现了建筑结构的技术理性与艺术感性。文章以该事务所最有代表性的蒂佩内观鸟塔为例,深入探讨了事务所基于身体和感知而对结构进行的创造性思考,并围绕结构的多义性为核心梳理了他们设计中两个关键的方面:具身感知的原理以及对应的结构操作的设计手法。  相似文献   

3.
杰弗里·巴瓦的建筑注重人在空间中的体验,他坚持认为建筑应该结合人的感官被直接体验,不能被随意赋予其他意义。基于此,巴瓦建筑中的结构设计也充满了对技术理性和艺术感性的思考。而在建筑结构中,柱子是最直接影响人的具身感知的部分之一,该文以巴瓦建筑作品中的柱元素设计为切入点,通过案例剖析、比较等方法,梳理巴瓦建筑中柱元素的发展脉络,分析归纳其4点特征,并进一步解读其柱元素设计对建筑空间的塑造及其对人具身感知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在具身认知理论研究的启发下,将对古典园林的研究重点放在空间机制与身体媒介的关系上.从山水绘画入手,阐述山水画发展过程中山水与人物关系的转变,以及当中具身性的形成特征.以此为基础,对明清时期江南园林中的具身性进行剖析:通过身体感知,园林创造出了"移花接木"的现象真实;通过身体安放,实现游者在失真尺度中的虚拟体验;两者结合...  相似文献   

5.
在具身认知理论研究的启发下,将对古典园林的研究重点放在空间机制与身体媒介的关系上。从山水绘画入手,阐述山水画发展过程中山水与人物关系的转变,以及当中具身性的形成特征。以此为基础,对明清时期江南园林中的具身性进行剖析:通过身体感知,园林创造出了“移花接木”的现象真实;通过身体安放,实现游者在失真尺度中的虚拟体验;两者结合,最终以身体模拟的方式,实现叙事与联想下的时空消融之境。  相似文献   

6.
在具身认知理论研究的启发下,将对古典园林的研究重点放在空间机制与身体媒介的关系上。从山水绘画入手,阐述山水画发展过程中山水与人物关系的转变,以及当中具身性的形成特征。以此为基础,对明清时期江南园林中的具身性进行剖析:通过身体感知,园林创造出了“移花接木”的现象真实;通过身体安放,实现游者在失真尺度中的虚拟体验;两者结合,最终以身体模拟的方式,实现叙事与联想下的时空消融之境。  相似文献   

7.
《Planning》2013,(12)
教学改革的本质是处理好身体与心智的关系。当前课堂教学依然存在着身与心相分离的状况。作为当代认知新转向和新发展的具身认知,其核心观点是认知基于身体,身体与认知密切相关,它对身心分离的课堂教学具有重要的教学意义。文章从具身认知理论出发,提出具身性教学策略:构建具身认知的动力环境;知识学习的具身认知;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具身感受与领悟。具身性课堂教学的转变将促进课堂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  相似文献   

8.
清华大学自2018学年起面向混编的建规景大类新生的一年级建筑设计教学,以"通专兼顾、设计入门"为改革目标,借鉴"具身认知"理论,教学预设体现具身性和情境性,设计题目以日常生活空间为对象,设计方法融入身体运动和感知,内容从认知逐步进阶到小型建筑设计,从身体出发的设计传统在当下本土设计入门教学语境中得到探讨。  相似文献   

9.
赵晶  沈子晗 《风景园林》2023,30(3):48-54
【目的】在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过程中,中国园林该以何种方式让世界认识东方文化中的价值与内涵成为重要课题。【方法】基于此观照,结合“具身认知”理论,对海外中国园林在文化传播过程中的具身性进行剖析,探讨在特定的园林空间中的身体体验。【结果】通过身体感知,仿古园林以精致的要素与空间组合展现“中国性”;通过意境隐喻,现代展园以崭新姿态传达中国的审美情怀与文化取向;通过体验互动,园林活动以具身表演与时空环境的深度融合将中国文化艺术推广至海外大众。【结论】最终可以发现:通过以上3种方式,海外中国园林在景观体验中成功挖掘了游客的认知并引发多样性的探索和想象,持续推动中国文化的海外传播。  相似文献   

10.
数字时代中,建筑的传统定义和内涵发生变革,基于建筑空间的人与技术交互达到多元、多面、多维的高峰。后数字时代需要反思数字建筑的本质,重新挖掘与定位数字建筑的内涵,并阐释人、技术与空间的关系。文章以虚拟现实、人工智能、元宇宙等数字技术的涌现为研究背景,围绕数字建筑的多重具身分类特征,分析其具身体验及具身恐惧,探讨数字建筑中具身临近下的人机共生超感知与新体验。数字技术赋能下的身体回归与挣脱,被视为认知科学下技术物化与人性化的竞争,同时可启发后数字时代建筑学的本体重构。  相似文献   

11.
罗希远 《新建筑》2021,(1):141-145
丰富多样的建筑审美体验涉及大脑多个区域的互动协作.在神经美学的启示下,置入神经科学的建筑审美体验研究揭示了视觉审美体验神经机制,并在具身认知的介入下能进一步揭示区别于离身审美的、更丰富和深刻的视觉审美体验神经机制,印证和丰富了身体纲领、移情和多感集成理论.研究关注以建筑实践为输出的研究方法,为建筑学研究融入了科学性和实...  相似文献   

12.
王雪松  胡诗雨 《住区》2022,(2):113-123
建筑室内环境长期影响着人的心理、生理状态,对其感知体验的量化研究是营造优秀的物质空间环境的基石。随着认知科学的长足进步,基于环境心理学与神经科学的交叉发展,环境感知体验的量化方法已成为该领域的发展前沿。论文筛选近十年国内外有关室内环境感知体验量化方法的百余篇文献进行梳理和总结,首先将方法分为主观自我评价量表、行为观察法和神经生理检测法三类,然后将三类量化方法细分为14种量化方法,并根据研究对象和目的的不同,对比分析各种感知体验状态及捕获时长,样本范围及采样难度和数据获取分析难度方面的适用情况,最后建立了针对不同感知体验和空间环境要素的三类量化方法集合,并提出多种方法之间互相验证、补充说明和前后制约的综合应用方式,为深入研究室内环境设计提供方法论基础,加强评估体系指导功能,最终实现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3.
《建筑师》2015,(4)
空间感知的一个内容是对时间绵延的感知。通过对时间绵延性质的感悟,以及感悟时间在感知中的作用而更深刻地理解空间感知。在时间的绵延中记忆将过去的空间知觉与体验在意识中浮现并得以重新体验。记忆是现时对过去体验的再体验。讨论空间设计、空间感知首先应对时间在空间感知中的作用进行讨论。时间的绵延性质对联结支离破碎的空间知觉起着决定作用,因此在空间设计研究中起着重要作用。知觉感知到的总是刚刚逝去的时间,这就是记忆。园林观赏中的感知活动也是记忆活动。随时间的流逝,身体的运动,人们对园林的知觉逐渐加深,知觉记忆,身体记忆也逐渐积累。在园林的每个景点上的驻足观赏,都是"现在"对过去、对过去记忆影像的重新整合。  相似文献   

14.
《Planning》2019,(1)
具身认知理论将身体、心智、环境系为一体,本文拟探讨具身认知视域下的初中英语写作教学设计是否能够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和学习兴趣。  相似文献   

15.
基于神经科学研究的康复景观设计探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1世纪获得重大突破发展的神经科学使人们更清晰地了解了大脑如何对环境感知反应,使这一原本在建筑界较为模糊的领域获得了科学的解释.神经科学与建筑学相结合使更符合人需求的人性化设计成为可能,并且适合运用于康复景观环境设计.首先探讨了神经科学与建筑学结合的意义与方式,在此基础上从阐明环境的康复原理,提供科学的研究方法、指导针对性的康复设计以及建立完备的理论框架4个方面重点探讨分析了神经科学对康复景观设计的意义,最后对基于神经科学研究的康复景观设计进行展望,认为康复景观将进行循证设计并拓展其应用领域.  相似文献   

16.
正残障创造出了超出观念形态复杂程度的具身理论,而这些众多的具身体现对理解人类及其变化至关重要,涉及到生理、心理、社会和历史层面~([1])。残障是一个关键、普遍且具有多面性的问题,但在儿童空间的设计与研究中往往并未经过慎重思考。供特殊学习的教育空间需要仔细考虑环境、能力和学习潜力之间的相互关系。不过,在更广泛的受众背景下,此类仔细的考虑被搁置一旁——残障通常仅被理解为身体通行的需求。从医学术语和物理维度狭隘地看待"能力",使人们无法将其视作与  相似文献   

17.
文章从建筑与结构形态关系的演变视角出发,回顾了从近代至当代各历史阶段中建筑空间与结构表达在观念、原理、类型、形态等方面的转变。作者试图通过细致的分析展现当代建筑师与结构师的密切协作,表达为人的身体感知所适应的空间和与之相适应的自由结构形态相统一的新的结构设计方法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8.
《Planning》2019,(7)
智慧课堂是信息化时代的新兴事物,是融合技术的高效教学课堂。阐述智慧课堂和具身认知理论的概念及特征,指出了目前的智慧课堂在教学过程、内容以及情境方面具有离身性。具身认知理论为智慧课堂提供了一个崭新视角,在教学中发挥师生身体认知功能、营造具身化教学氛围以及设置具身化教学空间,使整个智慧课堂中的教师、学生、环境融为一体,实现理想的智慧课堂。  相似文献   

19.
走出现代主义之后的城市设计,日益关注人的身体在空间中的综合感知,而这些感知无疑也构成了城市意象的一部分。在持续数年的毕业设计教学与实践中,作者团队尝试以身体感知为研究视角,从声音、气味、皮肤感知及动觉路径等不同侧面研究与分析城市现状,发现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这样的视角不可能取代传统城市设计的工作方法,但可以构成更加多元的研究路径,并为相关设计研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0.
随着城市居民身心健康问题愈受关注,城市空间环境对居民心理感知、身体活动的影响逐渐成为城市研究热点。文章分析并揭示了空间环境、心理感知、身体活动三者的相互关系及整体关联,提出了基于心理感知与身体活动一体化的空间环境设计框架。进而以增进人的身体活动、促进人的积极心境、缓解人的精神压力、提升人的归属认同作为设计导向,制定5个方面的空间环境设计策略,运用融合多学科交叉及智慧规划设计方法,构建一个以人为本的城市空间环境设计新范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