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规划师》2017,(3)
热舒适的准确评价是城市绿色空间合理评判与优化的关键。文章回顾了已有热舒适评价的文献,指出城市绿色空间热舒适受到气候要素、个人要素和空间要素的综合影响;同时,介绍了相关领域研究的新技术,为城市绿色空间热舒适评价带来新的契机。  相似文献   

2.
通过搜索舒适性研究的中外文献,梳理了研究的数量、学科、热点,以城市街道为研究对象,从街道空间对小气候要素的影响、舒适感受评价、街道空间与舒适感受的相互作用3个方面对研究内容进行了总结。结果表明,空间要素是风景园林小气候尺度影响舒适感受的重要因素,热舒适为目前主要的舒适性研究主题。提出风景园林小气候舒适性研究,以城市街道为例,需要建立整合空间要素、小气候要素、人的感受的具有风景园林专业特色的舒适性评价体系,为未来城市宜居环境规划建设提供舒适性设计经验与参考。  相似文献   

3.
长春地区高校教学建筑交往空间冬季热舒适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中对吉林建筑大学公共教学楼交往空间冬季的热舒适性进行了实际的测试与模拟研究,并且根据其空间热舒适性的现状做出了优化策略的研究和验证,以期望改善交往空间的热舒适性。  相似文献   

4.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们对于舒适、健康的标准也有了更高的要求,严寒地区建筑入口空间巨大的热量浪费及其舒适性问题亟待解决。以人体热舒适为切入点,以建筑入口空间节能设计为研究目标,通过分析前人关于热舒适及建筑设计方面的相关研究,归纳总结建筑入口空间的特性及节能设计方法,为实现建筑入口空间并进行节能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为分析传统水乡聚落中水体形态对公共空间小气候感受的影响,将情景分析与 CFD 数值模拟相结合,重点讨论水体面积变化对热舒适感受的改善作用。以同里古镇的滨水公共空间为研究对象前提,相对现状 100% 水面的基础上,重构无水面、50% 水面的情景,以三种水体设计情景为单变量实验,模拟了三种水系面积情景下初夏昼间 9:30、11:30 和 15:30 三个时间序列的小气候环境和 WBGT 热舒适度分布图解。研究基于风热湿耦合的物理环境仿真和热舒适感受的空间测度,引入热舒适改善效率衡量单位面积水面增量的空间热舒适性,并采用移动窗口法进行了整体和局部的多尺度统计。结果表明,整体上随着水体面积的增加,各时段周边公共空间内热舒适区的面积均随之扩大,水面变化对于空间热舒适性具有正向效应,同时多尺度的综合研究发现各时段水体增加的过程中,0~50% 水面的增量前期阶段相比于 50~100% 后期阶段,热舒适改善效率更高。从而厘清了同里水乡聚落中水体面积增加与滨水公共空间热舒适感受提升之间的作用过程,提出了传统水乡聚落空间的小气候营造智慧,对气候适应性的水系规划及其滨水空间的小气候优化设计提供了策略。  相似文献   

6.
前文已介绍过(《室内》杂志1989年1、2期),“建筑工效学”主要是研究人体舒适性、建筑空间经济和室内环境的关系,这里再根据人体外在感官主要是“五觉”的特点,即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触觉,进一步介绍人在居室中的舒适性,即使用舒适性、视觉舒适性、听觉舒适性、嗅觉舒适性、触觉舒适性和具体要求。以及提高居住空间经济性的有关方法。  相似文献   

7.
在满足人体热舒适要求的前提下,通过对空调热舒适方程的仿真分析,建立了空调系统环境参数的舒适空间,确立各参数对舒适性指标的影响程度;通过对空调建筑房间冷负荷计算分析,验证了空调系统在热舒适环境参数空间内存在一定节能潜力。  相似文献   

8.
通过研究使用者的心理需求,探讨了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建筑空间舒适性,从人的行为规律角度出发划分出不同空间类型,经过调查取证分析了在不同空间类型中人们不同的心理需求,以及舒适性的确定方法,并结合实例进行类比和推论,提出针对特定行为环境下舒适性的设计指导,以达到空间的人性化,为设计提供更有效的验证方法。  相似文献   

9.
谢榭  周旭 《智能建筑》2023,(6):31-35
由于面积大、空调末端设备多、占用情况多样等原因,建筑内部大空间的热舒适调控难度较大,北方地区供暖期的调控难度更加明显,并常常伴随着舒适性问题。本文采用数据实测的方式,以北京某办公楼为例,对北方地区供暖期间典型大空间的温度分布情况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提升热舒适性的末端设备智控方法。结果表明,大空间内存在明显的冷热不均现象:无太阳辐射的情况下,同一时间点、不同距窗距离的测点温差可达3℃;考虑太阳辐射时,同层温差可达9.5℃。基于精细化调控需求和物联网技术支撑,本文提出了综合考虑舒适与节能的末端智控探索方向,为进一步落实大空间热舒适调控方法的优化和应用提供数据与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0.
热舒适指标作为表征室外空间舒适程度的主要依据,其在不同气候区的适用性是影响室外热环境评价结果的关键因素,为了分析不同热舒适指标在中国严寒地区城市室外空间的适用性,以哈尔滨市大学校园室外空间为例,通过气象参数实测和问卷调查的方式,获得了校园典型空间中受访者的主观热感觉投票和微气候参数,并选取3个统计指标和2个定性指标作为室外热舒适指标的适用性量化指标,对比分析了标准有效温度SET~*、生理等效温度PET、通用热气候指标UTCI对寒地大学校园室外空间热舒适的预测性能。PET的预测力和表现力较好,其总体预测和分类预测准确度均较高且Spearman相关分析表明PET的预测值与受访者真实热感觉值相关性较强。在冬季寒地校园热环境评价时应优选PET作为预测指标,SET~*和UTCI可作为参考评价指标。  相似文献   

11.
上海港作为国际航运中心的重要载体,面临的环境压力日益增大,环境监测工作显得尤为重要。根据上海港区分布特点及环境监测需求,设计港区自动环境监测系统,包括港区环境监测设备及港区环境监测信息平台。通过构建涵盖空气、水质、噪声的自动在线环境监测系统,辅以部分手动检测点获取环境实时数据,经无线通信方式上传数据至港区环境监测信息平台综合分析、处理,建设布局科学、管理完善的港区环境监测网络,达到自动环境监测目标。  相似文献   

12.
张红丽 《城市建筑》2014,(30):283-283
水库与地方的发展相互影响,使水问题越来越凸显,并形成了影响双方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之一。因此,改善水库水环境越加重要。自地方实施综合治理工程后,水库水环境明显得到了改善。  相似文献   

13.
城市滨水区景观设计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秋梅 《山西建筑》2010,36(4):24-25
通过对城市滨水区景观建设现状的分析与总结,从城市滨水区与人的关系的角度出发,简要阐述了对城市滨水景观营造的看法和见解,以提高城市滨水区的环境质量,使滨水区的生态环境更和谐。  相似文献   

14.
弋雪宁 《山西建筑》2014,(36):184-185
结合晋东南煤炭矿区生态环境的现状,对煤炭矿区生态环境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包括土地利用粗放、采空区塌陷较多;煤炭资源无序开发、生态环境严重破坏;以煤炭为基础的结构性污染突出等问题,并提出了一些治理策略,以实现生态建设的目标。  相似文献   

15.
丁新宇 《城市建筑》2013,(22):21-22
建筑布局方式的合理性决定了住宅小区能否获得较舒适的住宅小区室外风环境,良好的建筑布局有利于净化住宅小区被污染的空气。本文对小区环境的设计和现状进行了分析,拟提出规划布局中适宜华南地区的营造风环境措施。  相似文献   

16.
李冬 《山西建筑》2006,32(23):43-44
从环境艺术设计角度出发,论述了云南烟草总公司居住小区的规划设计方案,通过功能区与视觉中心.道路布置、社区景观小品三方面对小区环境设计理论及其个性化进行了论述,以求用艺术的手段创造出一个优美舒适的小区人居环境,同时在注重形式与审美的同时更加注重人性化和健康化的设计观念。  相似文献   

17.
王键 《山西建筑》2008,34(18):44-45
归纳总结了开放空间的特质,对如何在居住区空间环境中为人们留出更多的户外和半户外的开放空间进行分析,从而增加人们与自然环境接触的机会,创造良好的居住环境。  相似文献   

18.
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和居民生活方式的改变,居住区环境的噪声污染日益严重,已成为影响人们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的严重环境问题。对居住区声环境质量的控制改善建立科学适用的评价方法是论文研究的重点。通过对哈尔滨闽江小区闽江广场的声环境调查,探讨了声环境与人的行为之间的关系,提出合理控制噪声,有效保留和创造自然声要素;以听觉兴趣为设计主体;采用动静分区,以满足不同的声心理尺度等住区广场设计建议。  相似文献   

19.
郑曦 《风景园林》2022,29(3):8-9
尽管全球正在经历普遍的、广泛的城市化,乡村依然是人类聚居的基本环境类型.2020年全球总人口达76亿,其中有约34亿人居住在乡村.相比于高度人工化的城市地区,全球乡村面积更为广阔,人居环境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更为密切.乡村聚落及所依附的农耕、渔业、林业等蕴含着丰富的传统营建智慧和本土景观特色,同时乡村人居环境的统筹发展是国...  相似文献   

20.
陈露 《山西建筑》2008,34(5):82-83
从分析建筑环境心理研究对人居设计的重要性入手,探讨了其对人居设计的启示,研究了建筑环境心理在室内设计中的运用,并以宝安花园为例,论述了建筑环境心理在居住区环境设计中的探索与实践,指出建筑设计师应关注与研究建筑环境心理,从而营造出符合居住者心理的居住空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