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在3种润滑条件下对酸洗后的热轧带钢试样进行了冷轧实验,采用扫描电镜跟踪观察冷轧前后试样的表面形貌,采用TR200型粗糙度测量仪测试轧制前后试样的表面粗糙度轮廓,研究了润滑条件对冷轧带钢表面形貌演变规律的影响。结果表明:轧件表面形貌主要取决于表面凹坑和辊痕的尺寸,随着轧制道次的增加,轧件与轧辊表面的实际接触面积增加,轧件表面凹坑和辊痕的尺寸均减小,轧件表面光洁度提高;轧制5道次后,干摩擦条件下轧制的试样表面显微凹坑最少,但表面存在明显的辊痕;油润滑条件下轧制的试样表面辊痕较少,但存在少量未被轧合的显微凹坑;乳化液润滑条件下轧制的试样表面残留的显微凹坑和辊痕都很少,表面质量最好。  相似文献   

2.
王飞  张群 《金属世界》2018,(5):49-51
为迎合市场需求,文章对SUS304钢种的冷轧硬度进行了分析并结合生产实际确定了关键工艺控制参数,编制了生产试制方案。在本钢不锈钢冷轧丹东有限责任公司采用20辊森吉米尔轧机一次轧制—冷带退火酸洗机组—二次轧制—脱脂清洗—拉矫—检验—包装缴库—发货的工艺流程试制了0.30mm×1219mm的SUS304(1/2H)不锈钢冷轧产品。试制检验结果表明,不锈钢冷轧产品各项技术指标完全满足技术条件要求,而且工艺性能良好,得到了用户的认可。  相似文献   

3.
利用四辊轧机对酸洗后带钢进行了冷轧实验, 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对试样冷轧前后的表面形貌进行了跟踪观察, 采用TR200型粗糙度测量仪测试了轧制前后试样的表面粗糙度轮廓曲线, 研究了不同轧辊表面状态和摩擦条件下冷轧带钢表面形貌的演变规律。结果表明: 轧件表面形貌主要取决于表面凹坑和辊痕的尺寸, 随轧辊表面粗糙度的减小和轧制道次的增加, 轧件与轧辊表面的实际接触面积增加, 轧件表面凹坑和辊痕的尺寸均减小, 轧件表面光洁度提高; 当轧辊辊面粗糙度相同时, 采用油润滑轧制的试样表面光洁度比干摩擦轧制的试样表面光洁度高; 冷轧前几个道次轧辊的表面状态对最终成品带钢的表面形貌同样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304硬态不锈钢根据其硬度不同可分为1/4H、1/2H、3/4H和H四种。为进一步开拓不锈钢市场,逐步完善本钢不锈钢品种结构,文章对SUS304钢种的加工硬化曲线进行研究,并结合现有生产条件编制了SUS304(3/4H)硬态钢的试制工艺方案:20辊森吉米尔轧机轧制→冷带退火酸洗机组脱脂清洗→重卷拉矫。本钢不锈钢冷轧丹东有限责任公司进行了冷轧工艺生产实践,成功制成2.23 mm×1250 mm的SUS304(3/4H)不锈钢冷轧产品,力学性能指标、表面质量和板形均达到用户使用要求。  相似文献   

5.
安琪 《轧钢》2006,23(5):54-54
传统的冷轧不锈钢生产由4个相对独立的工艺段组成:热轧卷的退火和酸洗、冷轧、冷轧卷的退火和酸洗以及平整轧制。为降低成本以及提高不锈钢的质量和生产效率,近年来开发出一种联合式不锈钢生产线,即RAP生产线,将退火和酸洗工艺与轧制工艺统一成一个整体。这种新型的不锈钢生产线已成功地在奥托昆普不锈钢公司托尔尼奥厂投产运行。该厂冷轧不锈钢的年产能力高达110万t,是世界上产能最高的不锈钢生产线。其串列式冷轧机组由3架六辊轧机组成,配备有侧支撑辊和轴承。为减小轧制力,采用了小直径工作辊。而且,为降低作用于工作辊上的水平力,工作…  相似文献   

6.
《塑性工程学报》2016,(5):89-95
根据皮尔格冷轧过程的特点,应用DEFORM-3D软件建立了皮尔格冷轧304不锈钢钢管有限元模型,其中包括运动、摩擦、接触等重要边界条件,并对冷轧过程进行仿真。获得了各个变形阶段不同截面的变形规律,轧制过程中轧制力和应力分布规律以及金属流动情况。将有限元模拟结果与实验结果进行对比,两者基本吻合,模拟结果可供皮尔格冷轧成形工艺设计和实际生产进行参考。  相似文献   

7.
304不锈钢大型环件在核电、石油化工等领域有着广泛应用。作为一种高合金钢材料,304不锈钢热变形温度范围窄、变形抗力大,采用常规环件轧制工艺生产此类大型环件,常出现粗晶现象,导致探伤不合格,产品废品率高。文章以某核电用304不锈钢大型环件为对象,对其细晶轧制方法进行实验研究,通过综合分析304不锈钢材料高温变形特性和轧制过程中的热、力变化规律,在常规轧制工艺基础上,对制坯工艺和轧制过程控制进行了优化,基于优化的工艺,通过轧制实验成功获得了晶粒细小,且满足要求的轧制环件。研究结果为304不锈钢大型环件生产提供了一种有效的轧制工艺方法,并为高合金钢大型环件轧制生产工艺设计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8.
为优化抛光效果、节省成本及提高效率,研究抛光压力、抛光液流量、抛光转速和抛光时间对304不锈钢材料去除率和表面粗糙度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在抛光压力为13.79 kPa、抛光液流量为15 mL/min、抛光时间为35 min、抛光转速为60 r/min的工艺条件下,304不锈钢去除速率达到226.56 nm/min,表面粗糙度降至6 nm,既节约了成本又保证了最好的表面粗糙度和较高的材料去除速率。   相似文献   

9.
王伟明  余海峰  毛惠刚 《轧钢》2006,23(6):8-11
研究了热轧409L铁素体不锈钢钢带在不经退火直接酸洗冷轧和经罩式炉退火后再酸洗冷轧、最后冲压成制品的两种工艺过程中,制品表面的起皱情况,以及各个工序中钢带的金相组织、力学性能和织构,结果表明,利用罩式炉退火工艺生产的最终冷轧退火钢带中平行于轧制面的{111}面织构充分发达、{001}面织构被削弱,材料的抗起皱性较好、轧向r值较高,拉伸或深冲时表面不易产生平行于轧制方向的狭窄条纹起皱缺陷。  相似文献   

10.
石旭麟  钱张信 《轧钢》2015,32(5):17-19
通过相图、轧制理论以及对热轧带钢金相组织的观察,对比分析了EF08钢、410S铁素体不锈钢和304奥氏体不锈钢热轧过程中的变形抗力和动态回复再结晶能力。结果表明:EF08钢奥氏体区在900~1 200 ℃,热轧过程处于奥氏体相区,其动态回复再结晶能力较410S铁素体不锈钢和304奥氏体不锈钢强;EF08钢的粗轧过程轧制特性与304奥氏体不锈钢相近,精轧后几道次与410S铁素体不锈钢类似。  相似文献   

11.
崔汝飞  柳阳 《轧钢》2021,38(2):29-32
针对模板用304不锈带钢多依赖进口,急需实现国产化的现状,太原钢铁(集团)有限公司对其进行了研发.该品种需满足一定的表面硬度及表面粗糙度要求.通过理论分析及现场实践,采用加工硬化及细晶强化的措施来提高304不锈带钢的硬度,当采用20%~40%的冷轧变形量,以及800~1 000℃退火温度时,可消除304不锈带钢铁磁性且...  相似文献   

12.
目的 采用对环境友好的抛光工艺来改善304不锈钢表面抛光质量。方法 基于化学机械抛光(CMP)工艺,采用主要成分为氧化铝(Al2O3)磨料、L-苹果酸、过氧化氢(H2O2)、乳化剂OP-10、甘氨酸的绿色环保抛光液,设计并试验了pH值,H2O2、乳化剂OP-10、甘氨酸质量分数的4因素4水平CMP正交试验。采用极差法分析了4个因素对表面粗糙度和材料去除率的影响。采用电化学工作站,通过动电位极化曲线法,分析304不锈钢在不同抛光液环境下的静态腐蚀特性。通过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分析304不锈钢在不同抛光液环境下的表面元素和化学组分变化。结果 开发了一种不含任何强酸、强碱等危化物品的新型环保化学机械抛光液。通过绿色CMP加工,在70μm×50μm范围内将304不锈钢平均表面粗糙度从CMP前的7.972 nm降至0.543 nm。与之前报道的304不锈钢抛光相比,绿色CMP抛光后的表面粗糙度最低。通过正交试验,得到了绿色CMP加工的最优抛光液参数:pH=3...  相似文献   

13.
杨永超 《轧钢》2019,36(6):86-89
分析了热轧304板卷的金相组织及力学性能,结果表明304热轧板卷可以不退火直接进行冷轧。对304热轧板卷进行了免退火直接冷轧试验,轧后冷板经固溶退火,其晶粒度、力学性能及耐晶间腐蚀性能与退火后再冷轧的产品差别不大,符合生产标准要求。因此,实际生产中可以通过优化生产工艺,实现节能降本。  相似文献   

14.
李岩  李聚宝  王建泽 《连铸》2015,34(1):57-60
针对304不锈钢冷轧板表面出现的短线状剥落缺陷,利用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其形貌,利用能谱仪对局部成分进行了点扫描和面扫描检测。结果表明,304冷轧板表面短线状剥落缺陷微观形貌呈“凹槽”状,凹槽边部与正常表面结合部位呈分层台阶式结构,凹槽边缘存在铁和铬的氧化物。结合试验结果和相关研究分析推断,短线状剥落缺陷主要是由于铸坯三角区中铬偏析造成局部铁素体含量过高,热轧变形过程中产生局部微裂纹发生氧化,氧化膜在冷轧过程中被压延变形,经酸洗后部分覆盖在氧化膜上的基体剥落而形成。  相似文献   

15.
采用冷喷涂技术在304不锈钢表面制备了TC4钛合金涂层,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了涂层的形貌、组织结构,并利用电化学方法研究了涂层的腐蚀电化学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冷喷涂制备的TC4钛合金涂层致密性存在较为明显的梯度现象,靠近基体的涂层密度明显高于表面;涂层喷涂过程没有出现明显氧化现象,与基体的结合强度可达20 MPa左右;涂层的耐腐蚀性能优于304不锈钢,可大大提升不锈钢材料在海洋环境中的耐点蚀性能。  相似文献   

16.
As an attempt to recycle iron scraps, a new method is proposed to produce stainless steel clad plate by hot rolling. Iron scraps (Q195) were cold pressed into stainless steel pipe (304), and were subsequently hot rolled to produce composite clad plates at 1250 °C. Experiments showed that the iron scraps could be compressed into solid steel and joined well with the outer stainless steel surface using the proposed method. The shear strength of the bimetallic interface formed is about 273 MPa after seven pass rolling. The clad plates produced show good bending ductility. Element diffusion occurred at the interface during the hot rolling processes. The peak hardness appears in the vicinity of the interface due to the severe plastic deformation under high temperature and pressure during the rolling processes.  相似文献   

17.
机械滚压对304L不锈钢组织和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表面机械滚压处理(SMRT)方法,分别在室温空气中和液氮中对304L不锈钢进行处理,制备出了纳米晶表层.用OM,SEM,XRD和TEM对试样组织结构的演变进行了分析;通过测定试样表层到内部的硬度研究了SMRT对试样硬度的影响.结果表明,试样表层形成了晶粒取向各异的纳米晶组织,晶粒尺寸与处理环境和处理次数有关.SMRT还使试样内部产生了大量的机械孪晶和内晶界,使试样发生了显著的马氏体相变.硬度显著提高并随距试样表面的距离的增加减小.SMRT与传统的表面纳米化方法相比,可以在不同的温度和介质环境下对试样进行表面纳米化,并能形成较厚的硬化层,而且工业化前景较好.  相似文献   

18.
我国不锈钢生产技术的进展及其与国外的差距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邹子和 《钢管》2000,29(6):7-14
详细介绍了我国不锈钢管生产技术--热轧穿孔及冷加工生产技术自50年代以来的进展。从管坯生产工艺、热轧钢管生产工艺、冷拔冷轧工艺、脱脂工艺、热处理工艺、工艺润滑、表面抛光、无损检测及钢管深加工等九个方面指出了我国与国外的差距。提出了“发展挤压工艺,开发热挤压管产品”,“热处理工艺推广光亮化”,“组织专业人化生产专用营”,“发展钢管深加工,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建议。  相似文献   

19.
我国不锈钢管生产技术的进展及其与国外的差距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详细介绍了我国不锈钢管生产技术——热轧穿孔及冷加工生产技术自 50年代以来的进展。从管坯生产工艺、热轧钢管生产工艺、冷拔冷轧工艺、脱脂工艺、热处理工艺、工艺润滑、表面抛光、无损检测及钢管深加工等九个方面指出了我国与国外的差距。提出了“发展挤压工艺,开发热挤压管产品”,“热处理工艺推广光亮化”,“组织专业化生产专用管”,“发展钢管深加工,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