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通过对试验结果分析,阐述了汽轮机组通流部分级间吸漏状况,剖析了其内部基理,并对其影响级性能的因素作了论述.关于叶轮平衡孔的存在对级性能的影响,通过两种方案的试验,概论了其漏气对级效率的影响.两项试验都为设计较好的汽轮机组通流部分提供了指导.  相似文献   

2.
通过空气透平级试验台,可研究试验级的效率与速比变化关系曲线、根顶部反动度与速比的变化关系曲线和级反动度、出口角度、出口速度、能量损失系数、级相对内效率等沿叶高分布等,并通过详细流场测试,研究不同叶型及不同流型对二次流的影响,进而研究叶栅通道内的流动损失。阐述了建立空气透平试验台所需风源的能力和试验级功率等的计算方法,并以600MW及1000MW机组的中压末级、高压末级作为模型试验级,计算了单级空气透平试验强所需风机的流量和压头,以及水力测功器的转速及测功范围。  相似文献   

3.
采用一种基于热力系统变工况的计算方法,对国产亚临界600Mw汽轮机级组效率降低对汽缸相对内效率及机组热耗率的影响进行了分析计算,结论可为同型机组节能改造、小指标考核等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4.
基于APROS支撑平台,对喷嘴配汽方式的汽轮机调节级进行变工况热力计算,通过文献提供的实验台实验数据进行对比验证;并研究分析了部分进汽对调节级内压比的影响,确定了不同部分进汽度下调节级效率变化曲线。结果表明,部分进汽不仅造成部分进汽损失,还对调节级内压比产生影响,致使焓降与反动度发生变化,进而引起调节级效率改变。同时,以600 MW汽轮机组为例,建立了考虑部分进汽对压比影响后的调节级效率简化数学模型。在此基础之上,基于量纲分析理论,分别将全开调节阀及半开调节阀后喷嘴组压比简化表示为流量比的函数,提出一种适用于喷嘴配汽的调节级变工况热力计算方法;将计算结果与借助支撑平台的热力计算结果对比,并探讨了喷嘴调节过程中压比与反动度的变化趋势。分析表明,所提出计算方法不仅准确反映部分进汽对级内压比的影响,还对现有的调节级变工况热力计算工作做了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5.
对现代大型汽轮机变工况时级内损失机理进行了理论分析,分别从渐缩喷嘴和级内两个方面进行了详细研究.通过研究汽轮机变工况对级气动性能的影响,为改善机组变工况的性能,提高机组的效率及安全性提供了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6.
针对发电机组运行中汽轮机普遍存在通流部分间隙偏大的现象,通过计算研究了汽轮机通流部分间隙变大对相对内效率和功率的影响程度。研究表明,汽轮机通流部分间隙变大引起漏汽损失增加,对汽轮机高压级相对内效率和功率的影响都较大。指出对汽轮机通流部分间隙实行状态监测的必要性,为汽轮机通流部分检修和节能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7.
引进型300MW汽轮机组,一直存在调节级效率明显偏低的问题,严重影响整机效率。淮北国安电力有限公司与西安热工研究院有限公司合作,对调节级进行了技术改造,在不改变汽封结构形式,仍采用镶嵌式汽封的情况下,通过增加调节级叶顶汽封片数量,实现多级节流来减少漏汽损失,实现提高效率的目的,为同类型机组的优化改造提供了借鉴,具有较高的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汽轮机故障诊断关系到整个电厂的安全经济运行。热力参数故障诊断可实现早发现,并能快速定位故障位置。本文提出了基于现场热力参数的级组效率和特征通流面积的诊断方法,并结合现场实际数据对该方法进行验证;采用基于现场热力参数的特征通流面积和级组效率的诊断方法,实现对机组通流状态的在线监测与诊断分析。通过对某电厂300 MW机组故障诊断研究发现:级组效率和特征通流面积在主蒸汽到调节级段、中压缸进汽到三段抽汽级段发生了明显变化;基于调节阀门开度流量特性,分析发现主蒸汽到调节级的效率和特征通流面积变化是由高压调节阀开度变化引起的;中压缸进汽到三段抽汽级段的特征通流面积减小约7.2%级组效率下降5.7%,判定故障发生在该级组段,诊断结果准确可靠,与现场实际完全吻合。  相似文献   

9.
针对珠江电厂2号炉末级再热器AB侧烟温偏差较大,末级再热器后局部烟温比设计烟温高的问题,使用CFX-TASCFLOW三维流动燃烧传热计算软件对炉内燃烧工况进行模拟计算,最终确定了燃烧器反切改造方案,并在改造方案实施后对锅炉燃烧进行了优化调整,测试结果表明,燃烧器改造后末级再热器AB侧烟温偏差下降了36℃,断面最高烟温平均下降了30摄氏度,末级再热器管壁最高温度下降了4-10℃,减少了锅炉超温爆管的危险,有效保证了锅炉安全经济运行。  相似文献   

10.
介绍了一种新型的单液流锌镍电池,研究分析了单液流锌镍电池充放电过程中能量损失的原因,该电池能量损失由电池自身充放电过程中形成的内部能量损失和由循环泵形成的外部能量损失组成。通过对300 Ah单液流锌镍电池不同恒流充放电模式的实验数据和结果的分析,实验结果反映单液流锌镍电池能量效率与系统效率的特性,表明改变恒流充放电电流可减少该电池的能量损失和提高系统效率,该电池系统效率存在进一步优化的空间。  相似文献   

11.
600MW汽轮机喷嘴配汽方式下阀门重叠度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发电设备》2013,(6):382-385
针对汽轮机组流量特性存在的问题,对汽轮机喷嘴配汽方式下阀门重叠度的影响进行了研究。通过理论计算与仿真实验相结合的方法,确定某600MW汽轮机组给定重叠度下阀门联合流量特性,分析了重叠度对调节级效率及级后压力的影响,探讨了调节阀重叠度的合理选取,并针对定压运行方式提出一种调节级效率快速建模方法,为喷嘴配汽方式汽轮机组运行优化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12.
水电站增容改造市场具有广阔的前景.但老电站的技术改造受到埋设部件不变及同步转速不变的限制,往往要通过提高过流量达到增容目的.在流道不变的条件下,流量的增加必然引起过流部件水力损失增加,可能导致效率下降.本文分析了引水部件水力损失对水轮机功率和效率的影响,提出了在法向出流条件下水轮机流量和功率的估算公式,据此提出了按增容功率要求估算水轮机流量、导叶安放角及效率的方法.以一个具体电站为例,通过流场数值模拟,分析了引水部件内水力损失与流量的关系,进而对水轮机增容后效率的影响进行了分析.建议电站根据自身的实际条件科学地提出机组改造的技术指标,同时建议在条件允许时可将标准导叶改为负曲率导叶,可在较小的流量下获得必要的导叶出口环量,提高水轮机的整机效率.  相似文献   

13.
采用数值模拟的方法研究了仿生波浪前缘对某型核电汽轮机高压末级变工况特性的影响,分析了蒸汽在仿生波浪前缘叶栅内的流动机理。通过研究发现,在所研究的汽轮机级输出功率变化范围内,具有波浪前缘改型动叶栅的核电汽轮机末级相比原型具有更高的相对内效率。并且,随汽轮机级输出功率的降低,级效率提升幅度相应增大。当级负荷降低至12.5%时,级效率可提高3%。经流动可视化分析,发现动叶栅波浪前缘形成的流向涡结构是造成效率提高的主要原因,在涡结构的生长、延伸、耗散过程中,促进了叶片边界层内流体与主流间的能量交换,从而减小边界层损失。  相似文献   

14.
基于两级式三相逆变器,详细分析了效率计算方法,针对逆变器第二级电路提出了在准最优SVPWM和开关损耗最小SVPWM调制方式下的损耗计算方法。理论计算了10 k W/380 V的逆变器系统不同输入电压、不同调制方式下的系统效率和各部分损耗。最后在实际的逆变器系统中对相关理论分析进行了试验验证,结果验证了提出计算方法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15.
为了提高LLC谐振变换器宽输入电压范围和解决轻载时损耗大导致整体效率不高的问题,基于Boost-LLC两级式拓扑,提出一种全负载范围数字控制效率优化方法.根据不同的负载对前后两级建立双环控制,前级升压Boost电路通过脉宽调制(PWM)方式实现不同负载对应调整输出电压大小,并将其值作为后级LLC电路的母线电压;后级LL...  相似文献   

16.
介绍汽轮机节流调节和喷嘴调节的工作特点,并对两种不同配汽方式下的调节级效率加以比较,结合京能宁东电厂2号机组单阀和顺序阀切换试验,通过对试验数据的分析,为机组经济运行提出合理化建议.  相似文献   

17.
对磨煤机的三维几何模型进行了拉格朗日离散相模拟分析,得到了不同粒径、旋转分离器不同转速下煤粉颗粒的运动规律。研究了磨煤机内煤颗粒粒径和旋转分离器喉口尺寸对分离效率的影响,指出通过放大旋转分离器喉口尺寸,在不增加磨煤机压力损失的前提下可以提高煤粉分离效率及改善煤粉的细度分布。  相似文献   

18.
以往计算管道效率时仅考虑散热损失且多取定值,这在反平衡法的发电机组煤耗率指标计算中显然不妥.分析了管道效率对反平衡法煤耗率指标计算的影响,提出了扣除锅炉侧工质泄漏热损失的管道效率计算方法,并通过实例进行了论证.  相似文献   

19.
对合山电厂锅炉设计效率与实际运行效率进行了比较,分析了燃烧劣质煤锅炉固体未完全燃烧热损失值对锅炉效率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具有阻尼拉金和叶顶间隙的汽轮机末级复杂三维流动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获得具有阻尼拉金和叶项间隙的叶栅通道内复杂流动的详细状况,采用重整化群湍流模型(RNG k-ε)、壁面函数法、结构化网格,混合平面法建立了三维黏性流动数值模型,基于该模型分析了某汽轮机末级的流动状况.结果表明:阻尼拉金附近沿叶片展向动叶表面静压、通道内流线分布均发生了显著变化,其中吸力面受到的影响更为显著.在叶项和动叶吸力面上都发生了流动分离现象,表明该处存在分离涡和泄漏涡;同时,由于叶顶间隙的存在,动叶接近叶顶处压力面静压降低,甚至出现低于吸力面的情况,此外考虑阻尼拉金以及考虑阻尼拉金和叶顶间隙的汽轮机末级等熵效率与无阻尼拉金相比分别降低了0.39%和1.23%,表明泄漏损失在以上两种损失中占主要部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