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厦门国际会展中心二期工程,是典型的公共设施建设项目,项目的最大特征是工期短、结构特殊、标准高、要求严。文章阐述了该工程在极度压缩工期的情况下如何进行监理的实践做法,可供同行借鉴。  相似文献   

2.
李辉 《南方建筑》1999,(3):85-86
改革开放二十年来,我国建筑创作摆脱了以往的思想束缚,建筑师们不断探索适应新时期需要的创作手法与理论。这样在建筑形式表现上就形成了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局面。我国建筑形式的发展状况比较复杂,一方面受到当时物质材料基础的影响,一方面又受到社会政治环境、建筑美学思潮的影响。新时期的建筑形式具有多种类型的表现,但又在整体上反映了整个时期建筑形式的总体特征。建筑形式的发展在不同的社会历史环境下仍会保持一定的稳定性及动态的延续性,因此分段点往往不能以确定的日期来表现,与社会历史发展具有不同步性。(一)1978—19…  相似文献   

3.
花园洋房作为一种高级的外来居住载体在近代上海曾经风靡一时,随着城市和经济的不断发展,花园洋房在各时期呈现出不同建筑风格。而楼梯作为住宅建筑的重要构件和交通枢纽,其艺术造型既是建筑风格的延续,也是整个居家环境的视觉焦点,其风格演变成为展现近代上海花园住宅发展历程的最佳窗口。文章梳理了近代上海花园洋房的历史变迁和各时期风格特征,对各时期花园住宅楼梯艺术包括形态、材质、图案等方面作出剖析和比较,力求从楼梯装饰风格演变角度来探寻近代上海花园洋房的百年发展轨迹。  相似文献   

4.
郑昱 《福建建筑》2003,(1):16-17
本文通过对中国近现代建筑发展过程的回顾 ,试图阐述建筑与社会环境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6.
李允(金禾)在《华厦意匠》中论及中国古代建筑的室内空间分隔时说“自从建筑技术和艺术初步成熟以来,‘室内设计’和‘建筑设计’就开始互相独立来处理。由于建筑设计与结构设计结合而产生的一种标准化的平面的结果,室内房间的分隔和组织并没有纳入建筑平面的设计之内,内部的分隔完全在一个既定的建筑平面中来考虑”。中国古代住居及其室内空间的特点有:第一,空间分隔的构造和设施不与房屋结构(多为框架)发生力学上的联系;第二,中国古代住居最早用于室内空间分隔的界面不是属于建筑构造的,而是活动性的帷帐、帘幕和屏风,空间分隔具有灵活性,随时可变更。后来隔断的方式方法多了,便逐渐强调它们的装饰作用了;第三,由于内、外隔断和门窗多用木材和窗纸封闭,所以隔声隔视线的性能较差,内部空间私密性不够;第四,由于单体的标准化设计,用做卧室的室内空间过于高大空荡,也需要进行二次划分。  相似文献   

7.
开平风采堂始建于光绪三十二年,于民国三年告竣。其主体建筑由“风采堂”和“风采楼”两部分组成,总建筑面积达5364M~2。就其总体布局而言,平面处理在注重功能需要的基础上,追求紧凑集中,与二十世纪初西方建筑流行的集中式平面极为相似。但其平面构图的具体手法又反映了广东侨乡近代建筑兼容并包、会通中西的价值取向、意匠追求和个性特点。  相似文献   

8.
刘顺为  董华 《华中建筑》2007,25(5):53-55
"杭州西溪·渔舟唱晚"是集地域文化论坛、地方文艺观演、生态旅游观光度假、特色餐饮娱乐为一体的综合性休闲项目,地处杭州西溪湿地内.该文内容主要围绕在该项目的具体操作和设计过程中,怎样通过建筑方案的创作,探索建筑和地域文化相互融合的设计方法.  相似文献   

9.
宣磊 《城市建筑》2010,(6):120-122
社会身份认同通常因为不属于建筑史的研究范畴而受到忽视,但近代上海的中国建筑师们却面临着如何建构这一历史命题的重任。在这样的背景下,建筑展览会成为一种重要的社会互动方式。本文通过对这一历史现象的考证,展示出中国建筑师在职业角色、文化属性和社会地位三个层面做出的种种努力和取得的社会效应。  相似文献   

10.
董笑笑  许懋彦 《新建筑》2022,(1):109-114
上海私立大夏大学是我国近代创办的最重要私立大学之一,由建筑师董大酉设计建成的大夏梵王渡校园(现华东师范大学中北路校区)在设计过程中两易其稿,形成三版迥异方案.文章基于三稿方案史料,利用"原境分析"等方法考析个中缘由,认为样式、经费、基地等建筑学基本问题及私立大学普遍困局的综合作用是三稿方案存在的原因,由这些问题导致的"...  相似文献   

11.
张娜 《华中建筑》2012,(5):122-125
武昌文华大学是美国圣公会在湖北近代兴建最早的、规模最大的教会大学,该文主要研究现存于湖北中医药大学昙华林校区内的文华大学时期的五座建筑,从而勾勒出文华大学校园建筑昔日的风貌,同时探究建筑风格形成的原因,并进一步思考20世纪10~20年代华中地区教会大学校园建筑所具有的历史位置与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12.
杨秉德 《新建筑》2005,(1):48-51
从三个领域整体研究中国近代建筑史时期(1840~1949)民族形式建筑的探索历程:源自民间的无意识探索、西方建筑师在教会大学校舍建筑领域的探索,以及中国近代建筑史发展兴盛期的后期(1927~1937)第一代中国建筑师的探索。  相似文献   

13.
教会学校是中国近代建筑史中特殊的建筑类型,其发展与演变对中国近代建筑有着深刻的影响,其中,广州教会学校发展最早也最为典型。该文从近代广州教会学校的发展历程为入手,概括论述其各个阶段的建筑形态与风格特点,并评价分析了它在中西建筑文化交流的重大价值和作用。  相似文献   

14.
顾大庆 《建筑师》2007,(2):5-15
本文试图对“鲍扎”建筑教育在中国近80年的发展历史作一个简要的归纳,以移植、本土化和抵抗这三个阶段来描述“鲍扎”这个外来的建筑教育制度在中国从最初个别散乱的实践发展为一个全国统一的教育方法,同时经历了一个以民族形式为主线的、以渲染练习为具体表现的本土化的过程,最后它又是如何在近二十多年面临变革的挑战以及继续对中国的建筑教育发挥影响。  相似文献   

15.
该文即试图利用一些几何和数字的理性化表征以及对密斯理性空间的解读,分别从空间的观赏匀质性、流动的"动态多点透视"性、视觉的隐形均衡性等三个方面对苏州留园石林小院院落空间进行剖析.探究这种体验模式下空间的文化性及其人文内涵,力求在一定程度上揭示石林小院院落被长期掩盖的理性空间美.  相似文献   

16.
Mark Garcia , Senior Lecturer in History and Theory in the Department of Architecture, University of Greenwich, explores the technologically mediated future of drawings in architecture ‘without hands’. He highlights how multiple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s are putting us on the brink of an exploding spectrum of possibilities for the image, and looks at three distinct areas of potential: new media and materials; emerging and future technologies; and theory embodied in fiction and art.  相似文献   

17.
This paper presents the accuracy of preliminary cost estimates prepared by Public Works Department (PWD), which is the largest public construction management in Malaysia. It attempts to understand the Quantity Surveyors' (QS) estimation accuracy in relation to public projects. This study analyses 83 projects of estimates and tender bids. The analysis includes three (3) estimating targets i.e. lowest bid, accepted bid and mean of the bids. To broaden the study, 344 QS involved in the procurement answered the questionnaires. Linear multiple regression analysis on project characteristics shows that project size, number of bidders, location and type of schools affect the bias. Contract period affects the consistency. The use of mean of the bids is the best-fit target to explain the bias in terms of adjusted R2. The accuracy may improve if sufficient design information is available, proper cost planning and improving the application of historical cost data. As an alternative, the phenomenon of overestimation is resulted from government directive instruction, which could challenge the rational of accurate estimate.  相似文献   

18.
In just 35 years the built environment in the Gulf region has evolved so rapidly that it has gone from having no high-rise buildings to having the world's tallest building — SOM's Burj Khalifa in Dubai. Terri Meyer Boake , a professor at the University of Waterloo in Ontario and specialist in steel construction and skyscraper design, provides an overview of the fast-paced development of this building typology.  相似文献   

19.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