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中国大运河的成功申遗,为运河流域乡村地区的振兴发展带来机遇,与此同时,运河流域乡村空间发展困境和振兴需求也成为社会多方关注的重点。运河流域广袤的乡村地区拥有独特的绿色生态和文化历史,是三生空间相互交融、相互关联及相互依托的地域。但长期的城乡二元体制下,运河流域乡村出现生态环境恶化、传统农业衰退、青壮劳力流失等乡村空间发展问题,亟需进行乡村空间重构路径研究。基于此,本文分析总结运河流域乡村三生空间的现状特征,在此基础上,针对乡村三生空间发展的现实困境与发展要求,提出通过科学划定生态保护红线、构建生态廊道、严控污染排放优化生态空间;通过优化居民点布局、完善公服配套优化生活空间;通过规模化生产、发展运河特色产业的方式优化生产空间;通过协调融合乡村三生空间引导乡村振兴。并选取镇域乡村进行实例分析,以期为更大范围运河流域乡村三生空间的重构优化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2.
文化线路等概念的发展和当前城市规划的相关要求均强调对运河遗产及其所处城市空间环境的整体认知.以基于河流空间特征的社会连通性概念为研究框架,通过历史考据、空间图解等方法,解析通惠河纵向、横向及河道断面3个维度与元明清北京城市空间的多维度关联,聚焦运河对不同城市环境的连通方式及具体影响,揭示城市空间视野下运河社会连通关系的...  相似文献   

3.
张卓 《建筑与环境》2009,3(6):109-111
城市街道作为城市基础设施的重要部分,不仅承担着城市内与城市间的交通功能.而且代表着一座城市的形象,影响着城市外在与内在的吸引力以及城市经济的发展模式。要使城市街道在千篇一律中脱颖而出,就要创造自身的个性,使街案观真正的成为满足人们精神的精神和情感空间。  相似文献   

4.
在军事、政治、经济等影响下,古代中国开凿了大量的运河,这些运河与自然水系相联通,为聚落的发展提供了环境基础,在历代建设中形成了自然—运河—聚落的整体系统。本文以江苏省扬州地区为主要研究对象,对运河系统影响下的传统聚落系统发展进行解析。首先概述扬州自然环境变迁下运河水利的动态演变,而后从运河系统组成与水利运行两方面对于运河系统进行解析,然后分析运河系统对区域内聚落布局与聚落空间营建的影响。最后以明清扬州城为例,从运河走势与城市轴线形成、山水节点与城市秩序营建、水运交通与基本骨架、运河文化与公共空间发展四方面对于扬州城—运景观体系进行解析,为运河遗产保护、地域特色发展、山水城市构建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作为南通市第一运河的起点和南通市港闸区发展重地,通吕运河——船闸东路段景观规划直接影响着城市区域的发展。在尊重通吕运河的历史文化和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提炼运河历史文化的设计元素,为南通展现一个现代城市滨水空间,是整个项目的重要宗旨。该文通过研究运河文化的内涵,结合南通市船闸东路——通吕运河景观设计实例,详细讨论了运河文化元素在城市滨水景观的应用。  相似文献   

6.
霍艳虹  李源 《风景园林》2023,30(2):89-96
【目的】面对大运河如今发生的诸多变化,需要以动态、发展的眼光去审视运河遗产的保护与发展实践,全面、客观地认知现代社会对于运河遗产的体验与需求,为大运河遗产在现代社会的保护与利用实践中提供支撑。【方法】以683篇与扬州运河相关的游记文本数据作为研究材料,运用LDA主题模型构建文化景观意象感知描述体系,半定量化探究公众对于运河文化景观的意象感知特征。【结果】研究表明:一级感知维度下,扬州运河的意象感知主要从运河的典型景观、游览运河的行程感受及运河文化景观的区域影响力三方面展开;二级感知维度下,与人文景观、自然风光、特色美食、商业服务及服务设施等内容有关的高频词共同构建了较为丰富的运河感知意象,并体现了古运河串联不同城市资源的能力。【结论】当代社会大运河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不仅是对运河遗产物质空间的更新与改造,也是对运河景观风貌及社会个体心理体验等社会空间的重构。该研究结论有助于理解运河文化景观在现代城市语境下的社会角色与地方意义,并为相关城市文化景观风貌塑造提供审慎参考。  相似文献   

7.
通过分析运河地带的区位优势,以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探求运河地带改造的新思路和新措施,促使运河地带成为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城市空间环境.  相似文献   

8.
山东德州、临清、聊城、济宁是一类特殊的运河古城,受运河影响,其城市空间形态有明显特征。研究从外部空间、内部空间和社会空间3个方面分析运河古城的空间形态,以保护历史遗产、保育运河文化。  相似文献   

9.
北京通州运河城市景观设计项目位于通州区未来城市中心地段,京杭大运河从地块南北穿越,形成狭长地块.该项目提出"一河两岸、四种时空形态、六大主题开放空间、多条景观通廊"的总体设计构思.强调运河文化与城市发展的和谐统一,注重滨水空间的处理.  相似文献   

10.
通州运河城市段作为京杭古运河的终点和新北京城市发展重地,其景观设计直接影响城市区域发展,"大景观"的理念在此项目中得到实践和体现,景观设计师通过运河两岸滨水空间的景观规划与设计直接参与主导了城市的区域规划设计,并运用了尊重地方历史文化和生态环境的设计手法。  相似文献   

11.
连系与连锁:滨水城市的城市设计策略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黄昆山 《城市规划》2006,30(3):77-80
滨水城市的最初发展往往从水岸开始,港口的腹地渐渐形成城镇的中心,经过百年的兴衰演变,滨水的港口地区再次成为市中心再发展的重要筹码,并进一步成为滨水城市平衡发展的特色腹地。从都市再发展与更新复苏的角度观察,重视实质环境改善与串连的连系与兼顾非实质条件的整合与配套的连锁是未来水岸开发和利用的范型。  相似文献   

12.
城市滨水区的重建是重塑城市精神与形象的契机,是城市经济发展的推进器。本文从对厦门港片区的城市经济、人文历史、生态环境与城市格局进行综合分析出发,围绕"塑造一个富含历史文脉和人文资源的渔港形象"这一主题,提出了厦门港片区更新与改造的具体方案以及项目开发实施策略。  相似文献   

13.
霍博  尚晓茜 《华中建筑》2006,24(2):75-77
该文针对我国城市滨水区日益成为开发热点的现状,发掘仍被忽视的城市滨水公共空间,以武汉汉口集家嘴码头及周边区域为实例,借鉴国外先进经验.抛砖引玉,探讨失落的城市滨水公共空间再生途径  相似文献   

14.
王斐  赵渺希 《中国园林》2023,39(3):66-71
城市滨水地区是城市景观特色的重要载体。通过手机信令数据测度空间活力,基于回归方程解析滨水活力的影响因素,可为滨水空间规划布局提供科学依据。基于中山岐江河的研究发现:手机信令数据表征的滨水活力整体呈现“背水”趋势,距离岸线1 500m范围内是主要活力来源区域。区别于既有成果,通过地理加权回归(GWR)厘清影响滨水活力的共性因素和异质性因素:滨水地区绿地和居住用地比例、公共服务设施多样性及居住人数属于促进空间活力的共性因素;不同地段商办用地比例、路网密度等因素对滨水活力的影响具有空间异质性特征。建议基于滨水空间活力特征及共性因素和异质性因素制定针对性的规划策略。  相似文献   

15.
章明  鞠曦  张姿 《中国园林》2022,38(5):31-38
上海自2002年启动黄浦江两岸综合开发后,于2014年底提出《黄浦江两岸地区公共空间建设三年行动计划》,作为其中杨浦滨江南段公共空间的总设计师团队,深度介入了上海城市滨水空间的复兴。依托实践提出“八合一”理念,即城市设计、建筑设计、景观设计、市政设计、水工设计、生态修复、智能设计和艺术设计协同合作;并在突破学科壁垒的基础之上,构建包含系统化空间营造、历史文脉延续、基础设施复合、场景节点构筑、生态环境修复和公共艺术植入的六维城市滨水空间再生体系。  相似文献   

16.
刘阳  唐国安 《南方建筑》2006,110(6):110-113
在当代人们所倡导的可持续性城市发展的宏观背景下,着重探讨现代城市滨水区景观如何合理设计,并且分析城市滨水区成功开发案例加以研究,综合出现代城市滨水区景观设计的一般原则,提出现有阶段城市滨水区设计方向,对当前城市建设具有指导性作用。  相似文献   

17.
城市滨水空间设计已经成为提升城市空间品质、营造宜人环境、展示城市文化的重要手段。郑州银河湾设计是一次以文化为导向的滨水地区城市公共空间设计实践,其特点是突出文化导向在城市滨水地区空间组织布局与功能落实中的联系与纽带作用。本文希望能借助已有的成果总结,对郑州以及其它地区的滨水地区设计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18.
在当下的城市化进程中,旧城改造在全国许多城市进行。防汛抗洪重点区域的滨水地带,也被推到了城市滨水生活的核心范畴。因此,旧城滨水景观规划也相继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本文对旧城滨水景观实践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设计对策。  相似文献   

19.
滨江城市的最初发展往往从水岸开始,经过百年的兴衰演变,滨江地区再次成为市中心发展的重要筹码,并进一步成为滨江城市平衡发展的特色腹地。改革开放后,滨江城市的发展速度超出人们的预想,福州市具有得天独厚的占据江河、占据大海的资源,在空间格局的演变过程中,城市格局也呈现由滨江城市向滨海城市过渡的态势。作为规划者,对这种延续的思考应该是对滨江、滨海予以尊重的方式,“赞美”它的河流、海川,必须有力量和勇气来指导这个过程,应对充满挑战的未来。  相似文献   

20.
本文通过对城市中心区滨水空间概况的介绍,以滁州市清流河滨水空间规划设计与控制为例,从四大控制策略进行了分析,即滁州市清流河滨水空间规划设计,创建休闲、生态、复合型城市中心区滨水空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