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有机磷光电致发光可以同时利用单重态和三重态的激子。理论上可使器件的内量子效率达到100%而在近几年倍受关注。文章从发光机理、基质材料、掺杂剂材料和载流子阻挡材料的特征以及发白光的磷光电致发光器件几个方面扼要阐述了该领域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2.
采用真空蒸镀的方法,在真空度为5.0×10-4 Pa条件下,分别以传统的材料CBP、TCTA为主体材料,绿色磷光染 色材料(Ir(ppy)3)为客体材料,制备了相应的有机电致发光 器件,研究发现采用CBP做主体材料的器件比采用TCTA做主体材料的器件能量传递更充 分。之后制备了结构为ITO/NPB(y1nm)/ CBP:Ir(ppy)3(x%,y nm)/TPBi(y2nm)/LiF(0.5nm)/Al 的有机电致发光器件,进一步探究了器件磷光染色材料的掺杂比、器件总厚度对器件性能的 影响。实验结果表明,以CBP为掺杂主体材料,y=20nm,y2=40nm,x%=8%,当y1=65nm, 器件亮度达到最高,为67760cd/m2。当y1=40nm时 ,器件功率效率最高,为41.2lm/W。与此同时,OLED器件的色坐标 均为(0.30,0.61)。  相似文献   

3.
一种基于液晶性质的Pt配合物磷光材料电致发光器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聚合物掺杂的方式,利用旋涂工艺制备了ITO/PVK:TOPPt/BCP(20 nm)/Mg:Ag(200 nm)结构的有机电致发光器件(OLED)。对掺杂浓度为2%(器件A)和4%(器件B)的磷光聚合物掺杂体系的光致发光(PL)和电致发光(EL)性质进行了分析研究,并对主体材料PVK到磷光客体材料TOPPPt的能量传递机制进行了讨论。实验表明,器件的EL谱谱峰位于625 nm,器件A在25 V时最大亮度为3037 cd/m2,最大电流效率为3.15cd/A。器件的EL谱不会随着偏置电压和掺杂浓度而改变,器件具有较好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4.
绿红双发光层有机电致磷光器件的载流子调控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制备了结构为ITO/MoO3(40nm)/NPB(40nm)/TCTA(10nm)/CBP∶GIR1(14%)(x)/CBP∶R-4B(6%)(30-x)/BCP(10nm)/AlQ(40nm)/LiF(1nm)/AL(100nm)的绿红磷光器件。通过调节红绿发光层的相对厚度,对器件的发光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x为15nm,电压为6V,电流密度为255.6mA/cm2,得到最高电流效率为15.4cd/A,红色发光峰值强度相对较大,绿色峰值稍弱的电致发光光谱。分析原因可能是掺杂染料与临近层的能级匹配和浓度等会影响发光层载流子注入与传输;空穴及电子阻挡层对发光层内载流子和激子的有效限制作用会提高掺杂染料在发光层的复合几率;另外,CBP的空穴迁移率大于电子迁移率,发光的主要区域位于发光层与BCP界面,掺杂于该区域的R-4B具有较高的发光强度。  相似文献   

5.
王振  汪静静  甘林  柳菲  郑新  王婷  王培  王巍 《半导体光电》2016,37(2):170-174
研究了基于FIrpic的超薄非掺杂有机电致蓝色磷光器件的光电特性.改变超薄非掺杂FIrpic发光层以及其隔离层的厚度,可以调控FIrpic分子的聚集及激子相互作用强度对器件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具有TCTA 5 nm/FIrpic 1 nm/TCTA 5 nm/FIrpic 1 nm/TPBI 5 nm/FIrpic 1 nm多发光层结构的器件性能较优,最大发光效率为9.9 cd/A,超薄非掺杂发光层结构避免了掺杂方法中共沉积磷光材料浓度的精确控制,有利于简化器件制备工艺.  相似文献   

6.
设计了一种柔性电致发光(EL)器件驱动电源的复合开关电路.EL器件表现为容性负载,造成其交流驱动电源开关电路中晶体管开通瞬间很大的尖峰电流而易烧毁,降低了驱动电源可靠性.因此使用瞬时电流容量大的可控硅(SCR)充当驱动电源电路的主开关管,在其阳极-阴极两端并联MOS管延迟导通/关断,起到分流和短接可控硅的作用,从而使可...  相似文献   

7.
蓝光磷光微腔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使用典型蓝色磷光材料Firpic作为磷光金属微腔 有机电致发光器件(OLED)的发光层, 以高反射的Al膜作为阴极顶电极和半透明的Al膜作为阳极底电极,其结构为 Glass/Al(15nm)/MoO3(30nm)/NPB(40nm)/mCP:Firpic(30nm,x%)/BCP(10nm)/Alq(20nm)/LiF (1nm)/Al(100nm),x%为Firpic的掺杂 质量分数,分别为4%、6%、10%、12%和14%。实验 制备了不同的OLED,比较了测量角度和不同掺杂浓度对OLED发光特性的影响。结 果显示,对发光面积为0.8cm2的器件,测量角度的不同导致蓝光 辐射波长蓝移,色坐标发 生变化,器件的510nm和472nm两个峰值变化 不相同,随着角度的增大, 较大的峰值不断衰减,而较小的峰值不断增强;并且,当掺杂浓度为12%时,OLED得 到最好的发光性能,12V电压驱动下有最大亮度18870cd/m2,说明此时的主客体间能量转移最充分。  相似文献   

8.
低电阻率介质层制备低压驱动薄膜电致发光器件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Ta2O5/SiO2,5a2O5/Al2O3复合介质制备出2低压驱动ZnS:Mn薄膜电致发光器件,它的阈值电压在40V以下。当驱动电压国60频率为50Hz时,发光亮度在300cd/m^2以上,发光层中平均电场强度为10^5V/cm数量级。这种器件具有其独特的亮主压特性、频率特性和电荷存储量-电压特性。  相似文献   

9.
使用绿色磷光材料GIr1和红色磷光材料R-4B作 为掺杂剂,制备了一种黄色磷光有机电致发光 器件(OLED),其结构为ITO/MoO3(60nm)/NPB(40nm)/TCTA(x nm,x=0、5、10和15)/CPB:GIr1:R -4B(30nm,14%,2%) /BCP(10nm) /Alq3(40nm)/LiF(1nm)/Al( 100nm)。其中x=0,5,10,5nm。通过在发光层与空穴传输层之间增 加电子阻挡层TCTA,使器件的效率得到提高。当TCTA厚为10nm时, 起亮电压为4V左右,器 件的最大发光效率为20.2cd/A,最高亮度可以达到21840cd/m2,器件的色坐标 为(0.42,0.53)。器件的EL主峰位于524nm 和604nm。并且当电流 密度为2.49mA/cm2时,10nm厚的TCTA 电子阻挡层的器件发光效率是不加入TCTA的器件发光效率的2倍。发光效率的提高是由于电 子阻挡层的加入限制了空穴传输层NPB的发光,从而使更多的激子在发光层中复合。  相似文献   

10.
本文叙述了交流薄膜电致发光(ACTFEL)器件的结构、驱动方式和工作原理,讨论了器件亮度与驱动电路参数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为了综合评价驾驶机器人的驾驶性能,在单纯指标评价的基础上,提出一种新的综合评价方法.经过对驾驶机器人的实测验证,获得的数据证明此方法能时驾驶机嚣人驾驶性能进行定性的、直观的综合评价.  相似文献   

12.
硅基OLED像素及驱动电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分析不同OLED(Organic light emitting diode,有机发光二极管)像素电路特点出发,分析并总结硅基OLED像素电路特点及设计要点.根据电压控制和电流控制电路的仿真结果,并从人眼的视觉时间积分特性出发,提出采用由两个晶体管一个电容构成的交流电压控制OLED像素电路及时间灰度法驱动相结合设计方案,在实现灰度的线性控制同时改善OLED寿命.并且随着分辨率及灰度级数的增加,可结合采用像素数据并行写入的方式降低电路系统的工作频率,并降低电路功耗.  相似文献   

13.
介绍了DSP驱动T6963C内核液晶屏的原理,给出了汉字和字符混合显示的方法。分析了限制液晶屏刷新速率的原因。针对C语言开发环境下,DSP驱动大尺寸液晶屏显示刷新速率较慢的问题,提出了几种实用的软件改进方法:把C语言和汇编语言相结合提高字库点阵提取速度及液晶屏的数据传输速度;增设页面缓存,采用自动写入方式传送,减少发送的命令数;同时,摒弃了低分辨率下常用的屏幕点阵填写模式,采用与PC机中高速二级缓存Cache命中技术相类似的索引码进行显示等。实验证明,经改进后,刷新全屏的平均时间由原来的2s减少到0.5s,提高了液晶屏的显示效果。  相似文献   

14.
对三电极表面放电交流等离子体显示器驱动方法的物理过程进行了详细的分析,根据其放电原理对常规的寻址与显示分离驱动方法的准备期波形进行了改进。实验结果表明,改进的驱动方法不仅简化了驱动电路,降低了寻址电极驱动芯片的耐压值和功耗,而且增强了显示图像的对比度,降低了驱动电路的成本。  相似文献   

15.
张程  聂虹 《电子科技》2009,22(12):20-22,77
介绍了一种基于力矩斩波控制的步进电机驱动电路和驱动方案,包括各种典型驱动电路的比较及改进方法,并由此提出了力矩控制驱动方案,详细说明了其原理,给出了硬件电路及软件设计流程。在实际应用中,改进后的驱动电路直接替代驱动器模块,且工作平稳、电路效率高、高频力矩大,提高了步进电机的高频性能,降低了硬件成本。  相似文献   

16.
孙刚  郑金燕  方宇 《现代雷达》2016,(12):87-90
针对电力电子电路高频化应用趋势,提出了一种高频电磁隔离驱动方法。文中分析了基于数字控制芯片和模拟电路实现电磁隔离驱动的工作原理, 具体给出了硬件电路的设计和软件的配置方法。 该电磁隔离驱动方法,能为脉宽连续变化的控制脉冲提供隔离放大,且脉冲占空比能在 0 ~ 1. 0 的范围内进行调节,除了具有绝缘强度高,抑制共模干扰能力强等优点之外,还具有成本低、动态响应速度快的优点,适用于高功率密度要求下电力电子变换器中开关管的驱动。实验结果表明:研究的驱动方法是行之有效的,具有很好的实际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本文讨论了交流等离子体显示器的工作方式。介绍了一种新的驱动电路,并给出了实现方法和结果。  相似文献   

18.
压电陶瓷驱动电源工作于容性负载时,恰当的环路补偿是电源稳定工作的必要条件。为提高压电陶瓷驱动器的响应速度,同时改善传统补偿方法仅补偿单极点的缺点,在分析传统压电陶瓷驱动电源补偿方法的情况下,该文提出一种高精度宽频带压电陶瓷驱动电源补偿法,实现了对极点频率低及多极点的大容值负载驱动电路的环路补偿。等效电容6.4μF的压电陶瓷为负载时,样机带宽可达5 kHz,上升沿和下降沿时间为200μs,纹波电压小于80 mV。实验结果表明,所提方法具有较优异的带宽及良好的稳定性,可应用于机器人、微位移运动平台及航空航天等压电应用领域。  相似文献   

19.
大屏幕彩色PDP的驱动方法与实现   总被引:14,自引:5,他引:9  
曹允 《液晶与显示》2003,18(4):290-297
介绍了彩色PDP的显示原理,并分析了表面放电式彩色PDP的驱动方法及其产生彩色灰度的原理和由此带来的伪轮廓负面效应,采取了优化子场分配的减小伪轮廓效应的措施;提出了减小背景亮度的驱动方法提高显示对比度;自行研制了彩色PDP的驱动、控制电路系统,在国家平板显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研制的WVGA(852×480)分辨率的107cm(42in)彩色AC PDP显示板上进行了调试,实现了动态彩色图像显示,图像显示亮度和对比度高、颜色鲜艳、自然逼真,扫描驱动IC的工作电压比常规驱动方法有明显降低,能量恢复效果明显,电路工作稳定。实验结果表明,该电路具有实用价值和广泛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20.
Level 3 autonomous vehicles require conditional autonomous driving in which autonomous and manual driving are alternately performed; whether the driver can resume manual driving within a limited time should be examined. This study investigates whether the demographics and subjective driving tendencies of drivers affect the take-over performance. We measured and analyzed the reengagement and stabilization time after a take-over request from the autonomous driving system to manual driving using a vehicle simulator that supports the driver's take-over mechanism. We discovered that the driver's reengagement and stabilization time correlated with the speeding and wild driving tendency as well as driving workload questionnaires. To verify the efficiency of subjective questionnaire information, we tested whether the driver with slow or fast reengagement and stabilization time can be detected based on machine learning techniques and obtained results. We expect to apply these results to training programs for autonomous vehicles' users and personalized human–vehicle interfaces for future autonomous vehicl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