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文章研究过氧乙酸对亚麻短纤维预处理的工艺特点,分析预处理过程中过氧乙酸质量浓度、温度、时间以及p H值对失重率和分裂度的影响。结果表明:过氧乙酸有效地去除了果胶、木质素等伴生物,降低了短纤维的刚性,提高了分裂度,综合成纱性能得以提升,预处理效果良好。亚麻短纤维采用过氧乙酸预处理,既可以达到酸洗的目的,又兼有漂白作用。最佳工艺参数为:过氧乙酸质量浓度6 g/L、温度60℃、时间60 min,pH值6。预处理后亚麻短纤维的手感柔软,失重率为11.5%,分裂度达到917 Nm,可纺性改善,满足后续工序的加工要求。  相似文献   

2.
研究过氧乙酸预处理对亚麻短纤维可纺性的影响。采用过氧乙酸对亚麻短纤维进行预处理,探讨了过氧乙酸用量、温度、时间对亚麻短纤维失重率、断裂强度、分裂度和白度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过氧乙酸用量5g/L、温度50℃、时间50min时亚麻短纤维失重率、断裂强度、白度、分裂度性能指标最好,短纤维的可纺性得到改善;认为:采用过氧乙酸处理亚麻短纤维有利于提高纤维可纺性。  相似文献   

3.
分析了亚麻短纤维的优缺点,研究了pH对过氧乙酸预处理亚麻短纤维性能的影响。实验表明:最佳pH为5,可以有效去除木质素、果胶和色素等伴生物,失重率、分裂度、白度及强度等综合性能指标满足技术要求,亚麻短纤维的可纺性明显提高,符合成纱及针织圆机纯亚麻汗布的加工和生产。  相似文献   

4.
利用生态漂白剂过氧乙酸对亚麻/羊毛混纺纱的漂白工艺进行了探讨.在过氧乙酸质量浓度、漂白温度、漂白液pH值、漂白时间、稳定剂用量等因素影响混纺纱漂白效果的基础上,利用正交试验确定了过氧乙酸漂白亚麻/羊毛混纺纱的优化工艺,即过氧乙酸质量浓度8g/L,焦磷酸钠质量浓度1.5 g/L,漂白液pH值6.5,温度75℃,时间80 min.性能测试结果表明,过氧乙酸漂白亚麻/羊毛混纺纱的工艺条件温和,对纤维损伤小,利于环保及后续加工,具有工艺可行性.  相似文献   

5.
刘杰 《针织工业》2007,(12):46-48
对生态漂白剂过氧乙酸漂白亚麻粗纱的工艺进行了研究。分析了漂白液的pH值、温度、时间、过氧乙酸浓度、稳定剂用量等因素对亚麻粗纱漂白的白度和断裂强力的影响,并通过正交实验确定了过氧乙酸漂白亚麻粗纱的工艺,即过氧乙酸用量8g/L,焦磷酸钠用量3g/L,漂白液pH值7,温度65℃,时间90min。  相似文献   

6.
刘杰 《染整技术》2007,29(6):25-27
对生态漂白剂过氧乙酸漂白亚麻织物的工艺进行了探讨。在pH值、温度、时间、浓度、稳定剂等单因素影响漂白效果的基础上.利用正交试验的方法确定了过氧乙酸漂白亚麻织物的优化工艺。与过氧化氢漂白相比.该工艺具有更高的漂后白度且漂白温度低、强力损失小,具有工艺可行性。  相似文献   

7.
壳聚糖预处理对亚麻织物染色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任亮  李淳 《印染》2006,32(17):1-3
以壳聚糖溶液对亚麻织物进行预处理,再以活性染料、直接染料染色。探讨了壳聚糖处理工艺中壳聚糖浓度、浸渍温度、浸渍时间和焙烘温度等对亚麻织物染色性能的影响,确定了较佳工艺条件:壳聚糖浓度0.3%、浸渍温度60℃、浸渍时间45min、焙烘温度100℃、焙烘时间2min。试验结果表明,壳聚糖预处理亚麻织物可提高织物的染色性能,预处理后亚麻织物可采用低盐或无盐染色工艺,对环境友好。  相似文献   

8.
采用氧化剂高碘酸钠对亚麻短纤维进行选择性氧化,分析了高碘酸钠用量、反应时间和反应温度对分裂度及断裂强度的影响。结果表明:高碘酸钠用量6 g/L、45~50℃反应50~60 min时,亚麻短纤维分裂度和断裂强度符合纺纱技术要求。X射线衍射分析表明,氧化处理后的亚麻短纤维纤维素结构在本质上并没有发生变化,衍射峰强度要比未氧化的亚麻短纤维低一些,结晶区部分受到破坏。  相似文献   

9.
以硫代硫酸钠和过硫酸铵的氧化还原体系为引发剂,丙烯酸为单体,对亚麻短纤维进行接枝改性,并用红外光谱进行了表征。研究反应温度、时间、引发剂用量及单体浓度对亚麻接枝率及单体接枝效率的影响。接枝后亚麻短纤维的分裂度提高204Nm,断裂强度降低1.27cN/tex。性能测试结果表明:丙烯酸接枝改性亚麻短纤维工艺对纤维损伤小,改善了亚麻短纤维的可纺性,纺纱性能提高。  相似文献   

10.
对麦草化机浆生产过程中预处理时的主要影响因素用碱量、温度、时间进行了研究,并对过氧乙酸与过氧化氢组合漂白的效果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预处理段较优的条件为:用碱量6%,温度110℃,保温时间60 min.组合漂白效果显著,Pa置于首段时漂白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1.
为充分利用白酒丢糟资源,探讨过氧乙酸处理原料制备高浓度可发酵糖液的可行性.采用纤维素酶糖化、NaOH-过氧乙酸预处理白酒丢糟制备可发酵糖液,分别以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考察了影响过氧乙酸预处理的条件.结果表明,预处理条件为过氧乙酸浓度2%,固液比1∶8,时间90 min,温度85℃时效果较好.该预处理条件下,酶解液中还原糖、葡萄糖及木糖浓度达到112.27 g/L、63.15 g/L和16.58 g/L,对应糖产率分别为692.33 mg/g、395.47mg/g和108.75 mg/g,较未优化前糖化酶解液糖浓度及产率提高了20%.糖化试验表明,利用过氧乙酸预处理白酒丢糟制备高浓度可发酵糖液具有可行性.  相似文献   

12.
亚麻纤维高温高压预处理工艺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不同处理温度、时间及各种助剂质量浓度等工艺条件下进行试验,对亚麻纤维进行高温高压预处理。试验结果表明,该处理明显改善了亚麻纤维的结构及可纺性能,为新型亚麻纺纱路线提供了优质原料。  相似文献   

13.
亚麻短纤维是一种可再生的绿色环保纤维,因果胶等杂质含量高,致使前处理效果不佳,制约其加工和应用.利用过氧化尿素进行漂白,并对漂白前后的亚麻短纤维进行X-射线衍射、红外光谱、扫描电子显微镜及热性能分析和对比.结果表明:漂白亚麻短纤维结晶度下降,表面平整、光滑,分裂程度提高,漂白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4.
文章研究了过氧化尿素对亚麻短纤维的漂白工艺特点,分析了漂白液p H值、温度、过氧化尿素用量、漂白时间对白度及断裂强度的影响。结果表明:过氧化尿素漂白效果好,纤维白度高,不易泛黄,强度损伤小。整个漂白过程易控制,不产生有毒气体,对环境无污染,且不会在漂白设备中产生硅垢沉积物,设备清洗容易。最佳工艺参数:漂白液p H值8、温度80℃、过氧化尿素质量浓度8 g/L、漂白时间50 min。漂白后的亚麻短纤维手感柔软,综合性能好,满足在棉纺设备上纺纱的技术要求。  相似文献   

15.
一、引言目前,在我国的亚麻纺织行业中,由于设备及工艺上的多种原因,导致在梳麻过程中造成许多亚麻短纤维的浪费。那么,如何使这些亚麻短纤维得到充分利用,从而降低成本便成了亚麻纺织行业中急待解决的问题,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厂于1992年对一些亚麻纺织行业进行了考察。发现目前亚麻纺织行业中普遍采用干纺这种工艺来处理亚麻短纤维,也就是将梳下来的亚麻短纤维通过并条,粗纱等过程最终再经过干纺细纱机将其纺成支数较低的纱用于织造麻袋及帆布等,但由于所采用的干纺细纱机都是50年代的老设备,设计上不够完善造成机配件损耗相当…  相似文献   

16.
亚麻短纤维在亚麻纤维中约占纤维总量的三分之一 ,但未得到充分利用。目前 ,法国、比利时、俄罗斯等国利用亚麻短纤维制造非织造织物用作打包材料、绝热隔音材料和衬里织物等 ,其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十分可观。用亚麻短纤维制造非织造物 ,制造方法有缝编法、针刺法和粘合法三种。用缝编法制造非织造织物 ,是在缝编机上用棉纱连续缝编 ,并经过梳理的麻网制成 ,主要用作衬里材料。如果在横向引入底线提高其横向强度 ,则可用作包装材料。用针刺法制造非织造物可用作民用建筑、宾馆等建筑的绝热隔音材料。用粘合法制造非织造物 ,一般用橡浆、聚氯…  相似文献   

17.
高洁  赵波 《染整技术》2010,32(1):20-21,27
用渗透剂X对亚麻短纤维进行煮练处理,改善了纤维的结构和性能。试验结果表明,明显提高了亚麻短纤维的分裂度,改善可纺性,优化亚麻纺织加工能力。  相似文献   

18.
在天然染料茜草色素上染亚麻织物时,借助超声波的作用对亚麻织物进行预处理后再染色以及超声波直接染色。探索出超声波对亚麻预处理的优化工艺:改性温度40℃,改性时间20 min,频率42.5 k Hz。超声波直接染色的优化工艺:染色温度30℃,染色时间20 min,频率43.5 k Hz。超声波直接染色织物的表面得色量较高,颜色鲜艳,皂洗牢度好,匀染性好,耗时短。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在监督检验工作中,我们对亚麻短纤维的纺织性能有所认识,并在此基础上总结出黑龙江省亚麻短纤维技术指标标准,作为全省亚麻短纤维品质检验的依据。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大豆纤维针织物进行过氧乙酸漂白试验,对试验因素中的质量浓度、温度、pH值、时间等选用不同水平值,探讨以上4项因素对大豆纤维漂白白度的影响,得出提高大豆纤维漂白白度的一组最优工艺参数为:过氧乙酸8g/L,温度60℃,渗透剂JFC 2g/L,浴比1:50,PH6,加热时间60 mi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