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06 毫秒
1.
在城市黑臭水体治理的同时,合理落实海绵城市建设理念是最新政策要求。以深圳市光明区鹅颈水为例,介绍了黑臭水体治理与海绵城市建设协同建设实践。在鹅颈水水体治理中,雨水径流源头污染控制与“控源截污、内源治理、生态修复、活水提质、长制久清”等黑臭水体治理工作协同,在河道整治、绿化景观、雨污水分流改造、正本清源等工程中落实海绵城市技术措施,充分发挥海绵城市技术措施对雨水径流的源头削减、过程控制、末端处理作用,实现了“绿色”基础设施与“灰色”基础设施的协同。鹅颈水河道治理实施效果表明,流域内的光明水质净化厂进水水量及进水污染物浓度实现双提升,河道已经稳定消除黑臭现象,水环境和水景观均明显好转。  相似文献   

2.
城市建设开发过程中水系空间经常被侵占,导致城市内涝、水体污染、水生态破坏、水资源短缺等问题凸显。而海绵城市建设理念的提出带来系统化治理的思路,可有效解决城市水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以厦门市苏厝溪流域为例,通过分析现状水系规划建设面临的问题,结合海绵城市建设理念的要求,统筹城市空间与水系的关系,提出了水系全生命周期建设的策略及系统治理水系的措施,以解决城市开发过程中的水安全、水生态、水环境及水资源问题。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城市水系规划编制方法,将海绵城市理念融入前期的规划管控、实施中的水系建设及后期的景观营造,取得了较好效果。  相似文献   

3.
系统化全域海绵城市建设关于空间统筹与要素协同的建设理念与国土空间规划全要素管控的改革思路一脉相承,其建设行动落实应充分依托国土空间规划管控与传导体系。针对现阶段将统筹流域、城市、社区等空间层次为背景,协调“水资源—水安全—水环境—水生态”等不同要素为重点的海绵城市建设。以东莞市为例,提出按照水生态系统和国土空间规划的系统性规律,将“流域统筹、要素传导、系统治理”作为海绵城市建设总原则,以流域为基本技术单元,研究面向空间统筹与要素协同的系统化全域海绵城市建设方案,明确生态空间管控、建设指标、设施布局等方案内容,依托各级国土空间规划,协调相关专项规划,实现从“流域区域”向“建设区域”的有效传导。对我国系统化全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工作具有一定的技术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海绵城市设计理念的出现,既迎合了城市河道治理的需求,又能有效实现了资源的积存和利用,为城市建设及河道设计提供了新的思路。论文对海绵城市的理念和特性进行了简单阐述,并以厦门市西溪为案例展开对城市河道治理应用的分析,旨在剖析当前环境条件下发展海绵城市建设的意义,为城市河道整治提供方案参考。  相似文献   

5.
城市水环境的治理是一项系统、复杂的综合性工程,涉及到多个领域。运用海绵城市理念开展流域水环境治理工作,对各项水环境治理技术措施进行合理有效的应用,以此改善城市流域水系水质,维护流域水环境的生态平衡,探索出适合城市当前与未来发展的水环境治理方案。论文分析了当前流域水环境治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具体的解决措施,希望为流域水环境治理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水环境功能区水质达标是海绵城市建设的重要目的之一,控制入河污染物总量在水环境容量允许的范围之内,是实现水质达标的重要手段。以宜兴市海绵城市建设为例,将水污染负荷削减到水环境容量之内作为基本要求,计算出各海绵城市建设管控分区面源污染削减率的目标,提高了该目标取值的科学性,避免了各分区目标趋同,以及目标与分区特征关系不紧密的问题。同时,通过点源控制、面源源头削减、末端治理三个方面的组合,结合各分区自身的特点,制定有针对性的海绵城市建设规划措施,可以实现各分区污染物减排和水质达标的目的。  相似文献   

7.
水利工程的河道治理应在满足防洪功能的前提下贯彻生态治水理念,统筹考虑水的资源功能、环境功能、生态功能,注重兴利除害结合,防灾减灾并重,治标治本兼顾,促进流域与区域、城市与农村、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实现水资源的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基于此,论文就水利工程河道治理中常见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为此类工程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8.
本文首先就海绵城市理念以及海绵城市理念在市政道路建设中的应用意义进行了论述,其次从海绵城市建设的技术措施、设计要点,施工质量控制措施,后期运维,以及海绵城市建设智慧管理几方面,探讨海绵城市理念如何在市政道路工程中落地实施,以供建设者参考。  相似文献   

9.
城市河流是城市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1],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河道被侵占、水质污染、水环境退化等问题日益突出,严重影响城市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近年来,城市河流治理逐渐成为一项重要课题,河道治理措施研究的重心也从河道行洪、航运等的基本功能向重视河流的生态治理与修复转变。本文以过芸溪流域河道治理工程为例,探讨河道防洪与城市景观工程相结合的城市河流治理措施。  相似文献   

10.
省际边界区协同发展对优化区域功能、推进共同富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着眼粤闽赣省际边界区代表性城市的交互关系,借鉴国内重大的省际边界协同实践案例,梳理边界区与协同体的耦合机制,分析边界区的多元协同与尺度重组,并从新发展理念切入边界区优势互补、良性互动,致力于减少边界区的空间阻隔、政策分化和产业重叠,畅通空间优势要素流动,促进空间产业协调、治理协同,为共同富裕背景下的区域协同发展积累空间实践借鉴。  相似文献   

11.
王磐岩  牛萌 《园林》2021,(1):2-7
基于当前海绵城市建设中出现的技术、机制协同难点以及城市绿地作为重要海绵体的价值意义,开展《海绵城市绿地建设管理技术指南》课题研究。《指南》重点解决了城市绿地规划设计、建设评估全过程各层级的技术路径,以系统思维和工程思维的不同角度确定各层级海绵城市绿地建设的指标、目标和技术方法,包括海绵城市绿地规划、海绵城市绿地设计、海绵城市绿地工程施工与维护及海绵城市绿地绩效评估等内容。《指南》聚焦城市绿地在海绵城市建设中与传统方法、做法的不同之处,通过规划、设计、实施、维护、评估全过程把控城市绿地海绵功能的落实,强调蓝绿灰融合和多专业协同,有效发挥城市海绵体的综合效益。  相似文献   

12.
土壤在中国海绵城市建设中的作用研究进展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黄俊达 《风景园林》2017,24(9):106-112
为解决日益严重的城市雨洪问题,中国提出了"海绵城市"建设理念。土壤作为"海绵体"中至关重要的元素之一,在海绵城市建设中被广泛研究,然而对土壤的系统性研究尚少。通过对海绵城市建设中关于土壤保护利用的文献综述进行研究,分别分析了土壤组成及土壤理化性质与水分调节的相关性,进而阐明土壤对海绵城市建设的影响,提出相应的土壤保护和利用对策,为今后海绵城市在土壤方面的规划和土壤保护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3.
随着海绵城市建设的不断深入,河流环境所存在的水安灾害频发、水环境恶化、水系统紊乱等水问题开始被越来越多的城市决策者们所关注,城乡河流的改造治理也逐步成为海绵城市专项建设的重要对象。从防洪防涝、生态补偿、景观营造三个层面出发,对当前城乡河流环境的现状问题及其成因进行分析总结,并在此基础上探讨城乡河流治理的低影响开发策略。  相似文献   

14.
文章首先介绍了在古代西安的四类主要海绵元素:八水(8条环绕城区的主要河流)、五渠(唐代开掘的5条重要水渠)、沟防(护城河与城墙,或御沟与坊墙)、六爻(6道高岗),然后结合考古和文字记载,阐释了这些海绵元素在古西安特定地理条件下所发挥出的补充地下水、调蓄雨水、净化雨洪、排除内涝等海绵功能,总结出其“立体化”的特点,提出它对当今海绵城市建设思路上的借鉴作用,以及西安保护与利用立体化海绵遗产的建议。  相似文献   

15.
黄玲玲  刘滨谊 《园林》2020,(4):82-89
城市规划设计及建设的每个环节都应该考虑对自然生态的影响,对自然系统的保护,特别是对自然水循环的很好处理。本文以苏州太湖园博园为研究对象,在营造园林景观的同时,将海绵技术运用到绿地景观的建设中,打造了江苏省首个"海绵型郊野公园"试点工程,不仅满足造园功能需求,也展示了海绵城市理念与建设成效。通过对海绵城市相关概念及现状研究,针对园博园的景观规划设计实践,阐述海绵城市具体的技术设计及应用,希望能将海绵城市理念及技术,运用到绿地建设中,更好地与城市景观融合在一起,也为城市建设与管理、游览型公园持续发展提供价值性借鉴。  相似文献   

16.
在贵阳市南明河流域综合治理中,结合城市河流生态补水需求以及城市建设用地条件限制,采用污水收集处理系统与河流治理统筹、污水厂分散布局和地下污水厂的建设模式,实现了污水收集系统一体化、污水处理的协同化、污水的资源化、污水厂建设生态化以及用地集约化、污水厂地上地下土地资源的最大化综合利用,同时实现了污水厂与城市的和谐共生,达到了污水与河流同治的效果,创造了城市流域治理典范。  相似文献   

17.
海绵城市是城市开发建设的新模式,是未来城市转型发展的新趋势,将海绵城市建设融入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是优化自然资源资产配置、提高城市发展质量的迫切需求.文章首先对海绵城市和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的概念进行了界定;其次根据一定的选择原则,形成了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落实海绵城市建设的内容体系;最后对每项海绵城市建设的规划内容给出了在具...  相似文献   

18.
Guitang River, a once natural river breeding a harmonious human-water relationship, is now the longest inland river of Changsha City, Hunan Province, China, suffering from severer water problems such as water shortage, environmental polloution, and ecological degradation, which heavily impede the urban development. Commissioned by Changsha Guitang River Catchment Development and Construction Co., Ltd., the project team employed 4 mathematic models including a hydrodynamic model of water systems, a water quality model, a hydrodynamic model of drainage networks, and a hydrological model of watersheds to generate an optimal planning scheme for restoring the natural water circulation with the most appropriate planning scheme. Strategies were proposed including the blue and green ecological network combined with urban functional zoning, natural river restoration, riparian space improvement, watershedscale ecological corridor construction, and neighborhood-scale sponge city construction. The whole planning and design, from a coordinated planning at the watershed scale to the river scale, and to specific neighborhood projects, is to establish a social-economic-natural compound ecosystem to balance urban development with ecosystem improvement, while promoting the sustainability of the river.  相似文献   

19.
当城市进入存量发展的背景下,以公众参与为基础、微小社区空间和公共空间设施为改造对象的局部更新方式,成为城市更新的趋势。北京老城社区公共空间景观微更新更加注重公众参与的社区营造和多元共治。社区营造强调公共空间的参与性和过程性,是社区微更新的设计和实施途径;而多元共治则强调公共空间的多元性和可持续性,是社区微更新的实施和维护手段。社区营造和多元共治的途径非常多样化,分别体现在社区历史、文化和邻里关系原真性的保护和挖掘、参与式营造设计和共建、社群协调与社区自组织培育和参与式建立后期运营和维护机制等方面。基于以上思考,以北京老城社区公共空间的典型类型微花园的研究和实践为例,从微花园的观察记录到参与式设计,再到参与式共建和后期维护,探讨北京老城区社区公共空间景观微更新的方法、策略和机制,论证基于社区营造和多元共治的北京老城社区公共空间景观微更新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