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当防卫制度是我国赋予公民的一项与犯罪行为作斗争的权利,为了避免权利人对此权利的乱用,又规定了对防卫过当行为的处罚。正确行使正当防卫权,区分正当防卫与防卫过当的界限是关键。从正当防卫与防卫过当的概念出发,分析了二者的基本特征和构成要件,指出正当防卫的必要限度就是正当防卫和防卫过当的界限,当防卫行为超过刑法所规定的必要限度时,便是防卫过当;反之,则属于正当防卫。  相似文献   

2.
分析了我国《刑法》有关正当防卫的规定,认为规定特殊防卫权是过分追求功利目标的表现,不能有效规制防卫过当行为。遵从宪法“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的精神和“尊重人的尊严和基本权利”这一国际法公认的原则,任何人都应该享有平等的正当防卫权。对《刑法》第20条提出了具体的修改意见。  相似文献   

3.
《刑法》第20条中3款之间是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因而存在着法定的正当防卫概念与学理、司法的正当防卫概念之间的对立冲突,从而导致学术界对该条第3款的定性争议.免责的防卫过当是阻却责任的正当防卫,其理论根据是期待可能性理论.在规范责任论视角下,通过对《刑法》第20条第2、3款的解释,我国《刑法》中应当有免责的防卫过当存在的空间,而且具备提倡免责的防卫过当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相似文献   

4.
正当防卫制度是刑法中的一项重要制度 ,我国新刑法的正当防卫制度规定了无限防卫权。根据当前的形势和社会状况 ,这一规定对于打击刑事犯罪活动 ,调动和保护人民群众同违法犯罪作斗争的积极性和自觉性 ,明确界定防卫界限 ,具有积极的一面。但从立法的前瞻性来看 ,这一规定也有许多值得反思之处。  相似文献   

5.
特殊防卫是刑法赋予公民的一项重要权利。它在保护公民合法权利和鼓励公民同犯罪作斗争方面有非常重要的现实历史意义。特殊防卫是正当防卫的表现形式之一但其本身又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刑法对特殊防卫的规定在立法上肯定了它的一些适用范围的地位,但有关特殊防卫的相关刑法规定中存在许多缺陷,不适应经济与社会的发展,如举证责任、防卫主体等。  相似文献   

6.
作为正当防卫起因务件的不法侵害是人的行为举止对法益的侵害.对于自招的不法侵害,防卫挑拨的犯罪性适宜从行为客观面去寻找:但行为人实施招致行为时不受侵害意图支配的情形,则不能一概而论.针对防卫过当的反防卫在原则上被允许,并借鉴日本刑法领域里"原因中的违法行为"理论,按招致行为时的责任内容定罪处罚.  相似文献   

7.
防卫限度是法律明文规定的防卫行为行使所应遵循的合理限度,也是衡量防卫行为是否造成过度损害的客观标准。对于明显超出制止不法侵害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损害的正当防卫行为以防卫过当论处,需承担刑事责任。但若是针对严重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却又可能构成法律所允许的特殊防卫。在司法实践中对于防卫过当以及特殊防卫的认定颇为棘手,对于明显超过必要限度的界定、"明显超过必要限度"与"造成重大损害"的关系以及对特殊防卫权行使的限制值得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8.
论逆防卫权     
为了弥补现行正当防卫制度中的不足,维护犯罪人的合法权益,应当确立逆防卫观念。在刑法中明确规定,赋予不法侵害人在必要限度范围内的逆防卫权,从而使不法侵害人与受害人的人权保护达到一种动态的平衡,从而真正建立起不法侵害人与防卫人人权的和谐法律制度。  相似文献   

9.
结合司法实践,对刑法中规定的正当防卫行为构成的条件进行了阐述:对不法侵害行为实施是前提条件;对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进行防卫是有效时机;对不法侵害行为人进行防卫是唯一对象;掌握必要限度是重要条件。并提出司法实践中对防卫行为人不宜苛求。  相似文献   

10.
正当防卫的主观条件包括防卫认识和防卫意志、防卫动机和防卫目的.挑拨防卫和偶然防卫不符合正当防卫的主观条件,不属于正当防卫;保护非法利益的行为是否属正当防卫则要视具体情况分析.  相似文献   

11.
为应对流浪动物伤人案件的增多,我国《侵权责任法》第82条规定了遗弃、逃逸动物侵权的责任主体为原饲养人或管理人,但由于受害人难以找到原饲养人和管理人,因此该条的实用性受到了质疑。同时,该条规定过于简单,如要为受害人提供更有效的保护,还需进一步明确原饲养人和管理人承担责任的范围、承担责任的方式、免责的条件以及新占有人(包括无因管理人以及非法占有人)的认定的责任。  相似文献   

12.
阐述正当防卫的基础,在梳理我国有关正当防卫理论流变的基础上,探讨了关于限制防卫理论,不防卫理论和扩大防卫理论,提出正当防卫的具体运用。  相似文献   

13.
介绍和分析了学界对《刑法》第399条第4款规定的几种不同的理解。认为《刑法》的这款规定,属于牵连犯形态。它属于针对司法工作人员的特别性规定,对其他类似犯罪行为不具有普遍意义。具体分析了在司法实践中适用此款时,正确判断"从一重罪定罪处罚"与"数罪并罚"的情形。  相似文献   

14.
我国《刑法》第196条第3款明确规定:盗窃信用卡并使用的,依照盗窃罪定罪处罚。立法的这一规定解决了司法认定中存在的分歧,便利了司法操作。但从刑法理论的角度分析,这一规定是否合理尚值得推敲。  相似文献   

15.
对正当防卫中的不法侵害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讨论了正当防卫中不法侵害的概念、特征和范围以及对不作为犯罪的防卫与逆防卫等问题.主要介绍了有关研究形成的不同观点。  相似文献   

16.
我国《刑法》第一百三十七条规定了"工程重大安全事故罪",但是该条规定过于笼统,对该罪的主体方面、客观方面都存在不足。加之新施行的《刑法修正案(八)》也未对该条做出修正,导致了该法律规定的可操作性不强。建设工程的安全与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息息相关,应从立法上修改此条,确定"重大事故"的标准,使之更好地发挥刑法的预防作用,进而更好地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相似文献   

17.
公司法第72条第4款规定"公司章程对股权转让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但对于另行规定的内容、范围等均未说明,本文通过分析公司章程规定优先适用的合理性,探究公司章程自治的合理界限,进而具体分析章程中有关股权转让限制性规定的效力。  相似文献   

18.
民事诉讼具有不同于刑事诉讼的特点,沉默权在民事诉讼中并不是基本权利。从实践上看,限制民事诉讼沉默权更符合我国实践环境。但《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第8条第2款规定的法律责任并不合理,损害了立法原意,应该加以完善。  相似文献   

19.
《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议》和《巴黎公约》对驰名商标的保护作了规定。自 2 0 0 1年 12月 1日施行的新《商标法》弥补了原来的立法不足。规定了驰名商标保护的基本内容及保护措施与范围 ,从而完全适应了WTO规则的要求 ,必将更好地保护商标权人的合法权益 ,保护和促进公平竞争  相似文献   

20.
郭宏 《商品与质量》2012,(S7):114-116
GATT1994第20条作为WTO成员国偏离了GATT规定的纪律的合理理由,规定了从公共道德到供应短缺等十大理由。同时,为了防止成员国滥用第20条中的例外规定,该条在序言条款中又规定了援引规定例外的前提,防止成员国利用此条限制国际贸易的公平顺利进行。在"中国影响出版物和娱乐用音像制品贸易权和分销服务措施案"中,中国援引GATT1994第20条a款"公共道德例外"作为对有关措施的辩护。虽然在专家组和上诉机构程序中,专家组和上诉机构都基本上没有支持中国的主张,但是鉴于中国作为被诉方在WTO中涉案量越来越多的事实,研究第20条在WTO案件中的适用对于中国具有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