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犯罪圈划定了行为的罪与非罪的界限,也划定了国家行使刑事权的范围.犯罪圈的大小体现了刑事法网的严密程度,而其发展趋势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刑事立法改革的方向.应以行为的社会危害性和动用刑罚的必要性作为确定犯罪圈的根据.犯罪化与非犯罪化是犯罪圈的两个不同的运动方向,非犯罪化是刑法发展的潮流,犯罪化有利于实现刑事法治,但它们并非非此即彼的关系.目前我国社会中既存在传统事故型风险,也存在新型技术风险.我国未来的刑法改革应当是犯罪化与非犯罪化双向并举,但以犯罪化为主,构建"严而不厉"的刑事法网,更好地实现刑法的预防目的.  相似文献   

2.
刑事和解制度虽然在我国刑事诉讼法中没有规定,但是在刑事司法实践中,公安机关、检察院和法院运用和解方法处理刑事案件的做法却早已存在,而且刑事和解制度还有着深厚的理论基础.因此,应当在我国刑事诉讼法中确立刑事和解制度,对现实中已存在的和解现象进行规制,以便更好地维护案件当事人的利益,增进社会和谐.  相似文献   

3.
刑事和解制度虽然在我国刑事诉讼法中没有规定,但是在刑事司法实践中,公安机关、检察院和法院运用和解方法处理刑事案件的做法却早已存在,而且刑事和解制度还有着深厚的理论基础。因此,应当在我国刑事诉讼法中确立刑事和解制度,对现实中已存在的和解现象进行规制,以便更好地维护案件当事人的利益,增进社会和谐。  相似文献   

4.
作为有效化解社会矛盾的一项新的刑事司法制度,刑事和解制度符合刑法的谦抑精神,是宽严相济刑事司法政策具体体现,有利于节约司法资源,提高诉讼效率,对于维护社会稳定、构建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刑事和解制度在我国处于探索和完善阶段,其司法实践价值已经逐渐得到认可和重视。结合我国国情,构建刑事和解制度体现了和谐司法的要求和现实需要,也是我国司法改革和法治进步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5.
期待可能性理论新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期待可能性理论在许多大陆法系国家或地区的刑法理论是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并在刑事立法和司法中得以承认和采纳。近年来,我国刑法学界已有人开始涉足这一理论,但是,其诸多主张是颇值得商榷的,我国刑法应批判地继承期待可能性理论,但不能盲目扩大期待可能性理论的适用范围。  相似文献   

6.
刘同 《商品与质量》2012,(S8):72-73
刑事和解制度是西方国家刑事司法理论和社会价值观念变迁等多元化刑事诉讼理念的产物,对被害人给予关怀,消除其报复社会的心态,对加害人予以教育和改造,避免刑事处罚对其造成过多的负面影响。对于刑事和解的范围一直是各个国家慎重考虑并谨慎应对的问题,如果范围过宽,有可能为刑事和解凌驾于罪刑法定之上寻找借口,造成犯罪横行、法治倒退甚至导致整个社会价值评价理念的颠覆;相反倘若范围过窄,则不利于诉讼效率的提高,刑事和解失去存在的必要,因此,刑事和解的适用范围与刑事和解的命运休戚相关。本文总结英美法系和大陆法系国家刑事和解适用范围,以求"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并提出了我国刑事和解宜适用的范围。  相似文献   

7.
我国刑法上"敲诈勒索"概念的模糊性,加上学理上的形式化解释,导致了对敲诈勒索罪理解和认定的混乱。现实中不少欠缺刑事可罚性的勒索行为,甚至正当的维权索赔行为,被错误当作敲诈勒索罪处理。敲诈勒索罪的合理认定,应秉持刑法谦抑精神,坚持实质解释的立场,从刑法的立法精神上准确把握"敲诈勒索"应有的不法内涵,通过社会相当性判断和构成要件相当性判断,对"敲诈勒索"进行质与量的界定,从而将那些在社会道德秩序内的"社会相当"行为和那些虽不具有社会相当性但未达到刑事可罚程度的勒索财物行为排除于犯罪圈之外。  相似文献   

8.
针对曹天案在社会中产生的各种观点,打破在单一体系内分析的传统方法,转而从形式主义法律观、行为刑法与行为人刑法、法律评价与社会评价等三个方面对该案揭示出的我国刑事司法中的深层次矛盾进行了反思。  相似文献   

9.
关于完善食品安全犯罪立法的几点意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频繁发生的食品安全问题已成为当前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我国刑法关于食品安全犯罪的规定在犯罪主体、主观方面、客观方面均存在若干限制,应借鉴相关立法规定,严密我国食品安全犯罪刑事立法。  相似文献   

10.
我国的刑事和解制度是以我国传统的和合文化以及孔子的"无讼"文化为根据,是对农村"私了"现象的有条件接受和规范之结果。在司法实践中刑事和解制度存在各地规定的和解条件和范围不一,"以钱赎刑"现象的实然存在以及效果有限等问题,故应以规范和解的条件和程序为前提,扩大刑事和解的范围,并实现刑事和解的多样化。  相似文献   

11.
针对红色在我国普遍受喜爱的现象,从神话传说、考古发现、服色制度等方面探讨了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分析了红色演变发展的过程。结论认为:红色本身被赋予了人类社会所独有的符号象征的观念含义,即在自然形成的红色观念里已经积淀了社会内容,成为了吉祥如意的象征。  相似文献   

12.
本文首先对语言哲学中语义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宏观的分类,进而梳理了语义外在论的发展历程与困惑。无论是指称论、观念论、真值论还是内涵论,都逃脱不出一个魔咒—都没有脱离与外界的关系来论述意义,否认人的主观作用在语义形成中的作用。因此它也就无法解决人们对同一事件有不同认识的现象。认知语言学中的心理空间理论从可及性原则出发,尝试建立不同真值相互矛盾背后所隐藏的心理构架,为解决语言哲学的难题做出了有益的尝试。  相似文献   

13.
索债型的非法拘禁罪,是随着我国社会发展所形成的一种特殊的非法拘禁罪,这种情形的出现引发了法学界不同学者的纷争。通过对索债型非法拘禁罪的概念、特征、存在依据和索债型非法拘禁罪的司法认定等一系列问题来分析索债型非法拘禁罪的法条内涵以及关于其的建议和完善措施。对于索债型的非法拘禁罪的研究有助于丰富我国非法拘禁罪的理论,能更加清楚明确地追究犯罪人的刑事责任,有助于我国的司法实践。刑法中还没有对于索债型非法拘禁罪进行具体规定,我国刑法应尽快对索债型非法拘禁罪的问题做出具体详细的规定,从而完善我国非法拘禁罪的理论。  相似文献   

14.
关于我国水资源刑法保护的完善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近年来,水资源的问题引起了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基于行政手段和民事手段的局限性,杜绝水资源的污染和破坏活动,依靠刑法手段保护水资源成为社会发展的必然.论述了刑法保护水资源的必要性和现行刑法在水资源保护问题上的缺陷,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完善水资源保护刑事立法的若干建议,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随着大众文化的蓬勃发展和人们审美意识的提高,艺术已愈来愈深入的融入到人们的大众生活中,"审美泛化"已经成为当今社会和文化领域研究的一个热点话题。本文从消费时代下的审美泛化谈起,详细阐述了审美泛化的积极面与消极面,并从艺术与生活的维度方面对审美泛化进行范围上的探究,指出审美泛化存在着两方面的现象,即日常生活审美化和审美日常生活化,揭示了审美泛化的深层次含义。  相似文献   

16.
随着时代的发展,当代中国存在着日益庞大的“傍老族”群体,“啃老”“傍老”的现象屡屡见诸各类媒体,引起了全社会的普遍关注。家庭教育的偏差,学校教育的破坏,社会二元结构的夹击,是当前青年群体“傍老”的主要原因,中国人历来重视孝道,秉承中国的传统孝道文化,走出“傍老”误区刻不容缓。  相似文献   

17.
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中的理论教条化现象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当今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中,出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的教条化和僵固化的现象,这样的现象已经凸显出来并给中国今天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带来了很大的挑战;所以对这种现象得以产生的原因进行剖析是我们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改革的首要任务,而对这种现象得以产生的原因进行深刻认识和分析是我们每一个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工作者的迫切任务和职业使命;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所产生的这种现象进行改进也已经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学界各位同仁义不容辞的责任,同样也是所有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工作者的迫切任务和职业使命。  相似文献   

18.
“通感”与英汉感觉形容词词义转移的对比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感既是生理或心理现象又是语言或文化现象,在英汉语言词汇里通感语义现象是随处可见,通过对比分析英、汉感觉形容词词义转移之间的偶同、迥异或无对应性,探讨通感对感觉形容词词义转移的影响,并提出在理解或翻译此类形容词的派生意义时应考虑文化因素。  相似文献   

19.
认知隐喻和认知转喻不仅具有修饰功能,而且还与思维相关,是词义延伸的两种主要方式。以英文hand和heart为语料,从认知隐转喻的角度分析词义延伸现象。研究表明,以事物"相似性"为基础的隐喻和以"邻近性"关系为基础的转喻在词义延伸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且,多义现象还为人类认识事物起到了经济和省力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探讨了故意违反合作原则的各准则所产生的幽默话语,并用Leech的礼貌原则等来加以解释。故意违反合作原则的各准则会产生会话含义,这种会话含义在话语的深层次上巧妙地传达了说话者意欲表达的信息。幽默话语正是利用这种深层次上的语用意义来含蓄、深沉、巧妙地应对生活中的问题,交际中的难堪,或用来点缀生活,愉悦生活,增强语言表达的效果,增添语言交际的乐趣。交际者用故意违反合作原则所产生的幽默话语来交际,其目的可以用Leech的礼貌原则及其四条补充原则来解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