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有限干预”是指导城市空间组织的重要规划理论,对于近几十年我国城市空间组织起到了较好的理论指导作用,但是对于指导区域规划层面,特别是后发地区区域协同发展还处于理论研究初步阶段。在国家大力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和区域重大战略、优化区域经济布局的新背景下,后发地区在完善自身功能的基础上,需要探索区域协同发展的新路径。研究聚焦库区城镇协同发展阶段的特殊性,以“有限干预”为理论指导,以次区域一体化协同发展为导向,突出“柔性治理、求同存异”的价值取向,聚焦一体化的特定领域和特定深度,做好区域协同发展机制和程序安排分析,是当前和之后较长一段时间后发地区一体化发展的主要方向。  相似文献   

2.
在辨析区域创新与区域一体化发展关系的基础上,利用长三角区域41个城市在2009—2018年的属性数据与关联数据,构建了评价指标体系,以测度长三角各市的创新能力与一体化发展水平;并基于耦合协调模型探讨长三角区域创新和一体化协调发展的空间格局演进特征。总括而言,研究时段内长三角的一体化发展趋势较好,但各市创新能力仍偏低,致使区域内创新和一体化耦合协调程度相对较低;空间格局演化方面,长三角各市创新能力和一体化参与度的耦合度变化较大,而耦合协调状态呈现出长三角核心地区较高、安徽省边缘城市较低的状态,总体上是在核心城市上海和各中心城市引领下向着区域协调均衡的格局演进。在此基础上,提出创新投入合理配置、创新产出高效共享、创新环境协同优化等建议,以期对长三角区域创新和一体化协调发展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3.
西方城市网络研究进展和应用实践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970年代以来的社会经济变革推动着西方城市网络思想的发展。由于城市地位的提升,"流动空间"对"地方空间"的取代以及网络社会的崛起与城市间关系的发展,在理论界产生了一系列的"网络范式"转型,推动着城市研究与规划政策的持续发展,包括城市区域空间组织方式从中心地范式向"城市网络"范式的转变,城市体系组织原则由等级原则向网络原则的演变,以及城市空间形态从单中心模型向多中心模型乃至网络城市模型的演进等,而这些城市发展实践与城市空间组织思想的变革带来了西方城市网络研究的蓬勃发展。作为一种重要的空间组织形式,"城市网络"在西方国家(尤其是欧洲国家)的空间规划中获得广泛的应用,主导着区域空间政策的发展。本文在详细剖析城市网络发展的现实和理论背景的基础上,重点介绍了城市网络的内涵、构成、特征及类型等内容,并对西方城市网络研究中的理论进展、规划应用和治理策略进行了评述,以资我国城市群体空间研究借鉴和探讨。  相似文献   

4.
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国家战略实施的关键是各扬所长,通过差异化的空间分工形成发展合力。从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现实需求出发,基于空间均衡理论,提出长三角一体化空间分工需要遵循经济集中、生态安全、社会公平三个基本准则;结合国家和各省市主体功能区要求,提出未来一体化空间分工格局,明确重点都市圈的功能定住和发展导向等;最后提出一体化空间分工来来研究趋势与重点。  相似文献   

5.
城市一体化地区是城市群发展的先导区,是城市提质增效、在快速重构和日益扁平化网络城市体系中占据核心和节点位置的一种重要选择。从厘清城市一体化的内涵出发,探究中国城市一体化地区形成的动力机制、空间组织模式与格局对建立更具全局性和针对性的中国城市一体化分析理论、认清我国城市一体化发展的基本规律、优化我国城市发展的总体空间格局具有重要意义。现运用定性综合集成法,架构了基质层、支撑层、功能层、智慧层、政策层等驱动城市一体化发育的分层因素集并进一步拓展为因素类,提出七个方面的驱动机制;基于中观和宏观视角分别总结了我国城市一体化地区的空间组织模式;全面梳理了我国"17+8+8+4"的城市一体化地区空间组织格局并提出相应的发展方向指引,为促进我国城市群和新型城镇化健康有序演进,以及城市发展的总体空间格局的优化提供了新视角。  相似文献   

6.
创新是区域和城市高质量发展的主要动力,城市创新网络研究成为当前热点。从技术知识应用的新视角,利用专利转让数据,以长三角41个城市为研究对象,研究2014—2019年区域技术转移创新网络的空间特征及演化规律,结果表明:直辖市、省会城市、经济强市在网络中地位显著并引领网络的发育;上海与省会城市、沪宁线城市、沪杭线城市之间的关联构成了网络空间结构的核心骨架;分析网络方向特征发现上海在长三角扮演着区域技术策源地职能,苏州承担区域技术应用市场职能;对比技术转移与企业关联两个网络,发现大部分城市经济职能与创新职能的预期相匹配,少部分城市由于经济结构、创新政策等原因,两种职能出现明显偏差。证实了上海“十四五”规划纲要中科技创新目标的科学合理性,并对长三角区域创新协调发展相关研究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7.
基于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的基础研究,从将上海建设成为具有全球资源配置能力、较强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的全球城市和引领全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出发,将上海置于长三角地区的整体发展中,分析了长三角地区城市群的基本特征和总体演化规律,通过对长三角地区内外部发展条件的分析,提出长三角地区城市群的总体发展目标和定位,并从全球化进程、区域一体化、差异化发展战略、城镇空间格局、世界级城市群以及区域管治策略等方面对长三角地区城市群的发展策略提出了具体的思路。  相似文献   

8.
正长三角区域发展一体化战略已经成为区域发展的热议话题。随着一体化发展的不断深入,长三角一体化实践的形式和内容也在不断创新和优化。一体化在保持持续热度的同时,学术研究方面也在跟踪观察、评估分析中不断总结深化,干中学、学而优,长三角一体化研究和实践相辅相成,使得长三角成为一体化发展得天独厚的研究试验场。以创新、协调、开放、绿色、共享新发展理念贯穿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的各个方面,也使得研究领域和内容极为丰富,涉猎面非常广。  相似文献   

9.
科技创新是我国的基本国策。以科创走廊整合创新要素,打造协同发展的创新网络,成为强化创新功能、优化空间组织的主要方式。文章基于创新网络理论探索构建“区域—城市—地区”三大层面创新网络的科创走廊空间,在功能组织、创新模式和规划策略等内容上明确各层面规划重点,促进知识生产、转化和服务三大创新活动互融互动,推动形成一体化的创新城市地域。  相似文献   

10.
随着长三角地区城镇化进程的加速,城市综合功能不断增强,城市经济实力的不断提升以及产业空间布局的调整,城市居住空间也面临着巨大的变化。在此背景下,本文以张家港为例,从研究城市居住空间组织模式入手,探讨张家港城市居住空间演变的历程及特点、影响未来居住空间布局的因素,在此基础上形成张家港城市居住空间布局规划方案,并提出优化城市居住空间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1.
随着长三角地区城镇化进程的加速,城市综合功能不断增强,城市经济实力的不断提升以及产业空间布局的调整,城市居住空间也面临着巨大的变化.在此背景下,本文以张家港为例,从研究城市居住空间组织模式入手,探讨张家港城市居住空间演变的历程及特点、影响未来居住空间布局的因素,在此基础上形成张家港城市居住空间布局规划方案,并提出优化城市居住空间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2.
汪艳  董卫 《城市规划》2021,45(9):89-94
近年来,国家出台一系列重要的战略及政策,为长三角发展提供了重大的发展机遇与挑战.江苏"低地"的自然环境与历史文化资源所构成的水乡文明在全球有突出的显示度.自然资源与历史文化资源整合、非遗与物质文化遗产整合,是国土空间规划时代历史文化空间发展的必由之路.本文采用历史空间信息系统、多视角研究等方法,从历史的视角探讨了江苏城镇的发展过程及规律特点,对江苏区域城乡发展史进行了归纳总结.提出向历史学习,江苏应注重传统水乡单元所形成的自然-文化生态斑块的历史价值,建构自然-文化资源一体化的城乡空间大格局.  相似文献   

13.
高岩  程茂吉 《规划师》2013,29(5):47-50
目前,随着区域一体化的发展,城市相邻地区的区域合作日益加强。作为南京都市圈的核心城市,南京迫切需要拓展发展腹地,通过与毗邻地区的联动发展来提高中心城市的首位度和影响力,其与镇江的一体化发展将对提升长三角核心区的整体实力发挥重要作用。在《宁镇扬同城化合作框架协议》的指导下,宁镇相邻地区规划成为实现区域共建、谋求同城效应、迎接同城时代的基础和前提。规划按照区域空间整体谋划、生产生活生态功能整体塑造、空间效率整体提升的要求,明确总体空间发展格局,科学进行产业发展、生态保护、设施建设等布局规划,以期为城市相邻地区的区域一体化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4.
在双循环发展新格局下,近域单元空间组织成为区域产业协同发展研究的关注热点。既有研究主要聚焦总部-分支视角下的产业链进行分析,对于创新链、供应链的定量化测算与研究不足。试图从人与物的双重视角,聚焦创新链与供应链进行定量解析,分别采用核密度分析法及帕累托分析法,审视区域空间的近域化组织规律,发现5km创新圈、100km供应链等要素集聚的空间布局及关联网络特征,体现了地理邻近性、社会邻近性等邻近效应规律。同时,从人、物、企视角,构建创新链、产业链、供应链“三链”交织印证的区域空间组织研究框架。  相似文献   

15.
良好的区域空间组织是提升区域治理能力的重要保障.现有研究多关注基于行政区或跨界功能区等的区域空间组织方式,较少涉及基于实际市场空间单元划定的方式,且缺少对不同组织方式的尺度、效率的比较.为此,采用网络分析方法识别全国城市间物流市场中的市场单元,并比较其与省级行政单元、城市群单元的尺度与空间组织效率.研究发现,城市市场整合能力存在显著的地域分化;市场单元的空间尺度更大,空间边界也有别于其他两类单元;市场单元效率的平均值最高,但城市群单元间效率的均衡性更好.研究认为区域市场整合不充分制约着区域空间组织优化,可从优化区域要素组织机制、分类引导不同要素优势地区、建立新的综合支撑系统等方面予以改善.  相似文献   

16.
彭恺  李哲  刘愫  单樑  何淑瑶 《规划师》2023,(11):41-46
国家高新区作为创新驱动发展示范区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创新空间是其创新活动培育的重要空间载体,对创新型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支撑作用,在此背景下,科学地解释国家高新区空间组织逻辑尤为重要。引入创新生态系统理论,结合“创新群落”“创新种群”等概念,在构建以创新空间组群和创新空间单元为主的国家高新区创新空间体系的基础上,提出创新空间组群的组织逻辑—面向技术应用、知识生产、服务扩散等异质性主体创新发展需求的“集群式”空间组织,创新空间单元的组织逻辑—面向创新人群、创新型企业等个体创新发展需求的复合多元式空间组织。  相似文献   

17.
区域内部可达性的增强使得对区域系统的研究从方法上更强调流动视角下的网络模型应用,内容上则集中在地域组织结构演化的探讨。缺少连续、稳定的观测数据是长期以来研究的瓶颈所在。社交网络位置数据作为网络技术发展下的一类新型数据源,它为实现区域流动空间的观测创造了机会。通过采集社交网络上的位置数据来模拟区域内的人流情况,构造了以城市节点和人流构成的区域流动空间模型,并对其结构特征展开了实证分析。分析表明,长三角地区流动空间具有流动强度层级结构明显、城市牵引力规模依赖、空间形态的多中心、行政区划限制区域流动等特征,这些特征表明尽管局部上表现出了网络特征,但是在区域尺度上,长三角地区的区域流动空间仍然受中心地范式的主导。  相似文献   

18.
都市圈已经成为新型城镇化推进的主 要战略空间,在推进区域一体化发展中发挥着重 要作用。贵阳都市圈的建设对于西南地区的高质 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基于空间相互作用理论, 研究通过建立城市综合质量评价指标体系、修 正引力模型、断裂点模型分析贵阳都市圈的空 间结构特征,结果表明贵阳都市圈呈现出核心 城市与周边城镇空间发展不均衡、强核心—弱 边缘的圈层式空间结构、圈层扩散及轴向放射 式的都市圈空间发展导向、距离核心城市40— 80 km断裂点区域发展滞后的空间结构特征。研 究发现贵阳都市圈仍处于初期发展阶段,核心 城市的发展能级受到生态环境及区域发展阶段 的影响,尚未形成对都市圈地区的全面带动。研 究提出需要进一步增强核心城市能级,积极培育次级中心城市,通过打造现代化产业体系、健全 交通网络强化都市圈内部联系,形成“核心—环网—放射状”的区域一体化都市圈空间结构。  相似文献   

19.
长三角地区是我国经济最具活力的区域之一,天然气产业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推动长三角天然气一体化,对服务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具有重要意义。对长三角天然气一体化的基础与瓶颈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20.
立足于三大核心观点:①区域联盟发展决定了各个城市在全球化浪潮中的发展前景;②全球化的世界中各个城市的世界地位取决于城市区域的发展基础;③只有通过区域和谐联动才有单个城市的科学发展.通过对长三角城市群规模和等级结构与功能与空间结构的定量解读,特别是对长三角城市群边界、重心、结构的20年演变分析,得出"长三角空间结构的演变特征与趋势都体现出一种行政区经济影响在空间结构上的反映"的基本判断:继而展开对长三角一体化进程的事件性统计分析,并指出2010上海世博会应成为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首要因素:最后提出从行政经济走向城市群经济,是长三角发展的破题之作,也是区域未来实现新一轮发展的核心诉求,联盟、创新与转型将成为长三角城市群未来成长为Global Region 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