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将思政教育融入专业课程是当下高校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文章根据“服装表演与编导”的课程思政教学现状,提出“培养工匠精神,提升文化自信,培养爱国情怀”的课程思政基本思路,并通过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结合总结出课程思政元素,从当下社会热点和文化现象等深挖课程思政案例,提出“鲜活素材,新课导入-以美育人,对比讲述-创新应用,文化传承-结合当下,课程升华”的进阶性教学设计,以实现思政教育和专业教育的协调统一。  相似文献   

2.
在国家积极推进学校美育工作的背景下,利用本地传统文化优势,以龙母文化为代表,可以提升中职学校服装专业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审美认识。文章通过将龙母文化丰富的历史、人文内涵、文化精神财富等融入服装专业课程教学中,运用各种教学方式渗透美育教育的实践与研究,挖掘梧州本地特色文化为服装专业美育教育的课程资源。初步形成在服装专业设计类课程教学中融入以“龙母文化”为载体的特色教学,提取有美育价值的文化元素渗透到服装专业的美育教育中。这样不仅能丰富职业学校的美育教育方式,还可以为推动地方优秀文化的传承助力,积累服装专业课程的特色教学研究新思路、新途径和新策略。  相似文献   

3.
俞凯 《西部皮革》2023,(5):54-57+92
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与魂,在产品专业核心课程中,使学生高度关注和认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尤其重要。因此,文章提出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专题设计实训课程的教学模式,优化课程教学内容,聚焦明式家具专题设计研究方向,同时灌输学生文化基因理论知识点。在整个教学实践中,实验性探讨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明式家具的创新性设计方法,使学生将优秀传统文化基因进行创意转化,形成无形的课程思政,以提升学生的审美品位、文化底蕴与文化创造力。  相似文献   

4.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高校课程思政的重要育人资源,本文将地方特色非遗文化融入《服装网店实施》课程思政建设。通过思政核心素养目标确定、专业+思政双线融合的课程设计、思政元素落实单元教学、构建课程思政评价体系四个方面探索本地非遗文化与专业教学的有机融合,拓展校企合作开展非遗文化传承与创新发展新路径。  相似文献   

5.
曹亚丽 《西部皮革》2022,(10):57-60
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设计课程可以拓展教学素材,丰富人文教育资源,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时尚与文化”课程挖掘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合理融入教学内容,运用多形式教学方式,重视教授知识与文化育人的有机统一;融入多思政元素,拓展学习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度和广度;构建多元化考核评价体系,保障教学的实施质量和学生人文素质的优质培养;组织开展校企和市场活动,培养学生文化自信和推动民族复兴的社会责任感。  相似文献   

6.
朱华 《辽宁丝绸》2023,(1):75-76
在中国服装史部分的课程思政中有效地引导学生传承优秀传统文化,让学生能深刻地体会文明大国深厚的文化底蕴。而在外国服装史部分的课程思政旨在让学生深刻感悟人类文化,在坚持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自主性、主体性的同时,也要善于在不同文化中发现和寻找共同点。同时,汲取精华,融合发展。  相似文献   

7.
地域传统文化在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有着显著的优势,对提升校园文化品位,升级思政教育师资队伍,建立"课程思政"有着重要的资源价值。我们有必要将优秀传统文化在课程思政教育中的有效开展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分析和探讨,做到地方传统文化在高职思政教育中价值的实现。  相似文献   

8.
文章聚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服装英语课程教学中的文化背景与策略,通过深入挖掘、精深钻研当地优秀传统文化,结合江西服装学院服装各类工作室的实际服装项目,努力达到增强服装英语课程的生命力、影响力、鲜活力与文化凝聚力的目的,旨在帮助学生树立和服装行业息息相关并突显地方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人文价值观,坚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正确服饰文化观和价值观。  相似文献   

9.
在文化多样化发展趋势下,高职艺术院校以传承传统服饰手工技艺作为切入点进行设计专业课程思政教育,既是高职教育发展的必要,也是高职教育应承担的使命。文章将传统服饰手工技艺深度融入设计专业课程思政教学中,根据设计专业的特点梳理出课程思政教学理念和递进式课程思政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10.
新工科背景下,为促进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专业人才培养不单是对知识的教授,更要注重对人才全方位的培育,深化课程思政育人重要途径,是促进新工科应用型人才的必然选择。我国纺织文化有着深远的历史,丰富的纺织品承载着独特的民族历史文化,具有珍贵的艺术价值,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断延续的重要载体。尤其是丝绸之路沿线的非遗纺织品,凝结着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既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和精湛的织物纹样图案,又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和极高的艺术价值。为了不让传统技艺濒临失传,文章通过探讨课程思政融合专业育人的意义,借助专业课程探索思政融合实践的育人路径,旨在培养地域性优势传承人,促进纺织专业人才培养,为社会文化可持续发展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1.
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对国家的建设、民族的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近年来,在党和国家的大力支持下,传统文化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和青睐,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也成了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趋势。文章以推动文化传承与发展为目的,采取案例分析等方法,以服饰文化为切入点,探究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策略,并从课程思政的建设、主题活动的推进、设计活动的开展、社会服务的实施等角度给出建议,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基于服务地方时尚产业发展需求和高校课程思政建设要求,服装专业课程思政教学路径研究对于地方应用型高校的人才培养有着重要意义。针对课程思政建设中面临的现实问题,从搭建课程思政育人新平台、提高课程思政建设标准、构建课程思政教学体系、提升专业教师思政育人能力、关注课程思政成效评价五个方面阐述了服装专业课程思政教学路径建设。  相似文献   

13.
在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人才培养体系、全面提高课程育人实效的大背景下,本文分析了高职烹饪专业思政教育工作的现状,提出了高职烹饪专业中国饮食文化概论课程融入思政教育的重要性,并从课程思政融入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三方面,对中国饮食文化概论开展课程思政教育的策略试做探究。通过课程承载思政、思政寓于课程的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良性互动,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切实培养适应行业发展需求的应用型人才。  相似文献   

14.
目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面临传承和发展存在困境的主要原因是我国大学生普遍对中华传统文化了解不足,因此,增强大学生的“四个自信”,实现高职艺术教育从实训教育向文化情感教育转变,从而培养出高质量艺术人才的需求就变得非常迫切。文章通过对杭州地域传统文化资源的收集与调研,以高职绘本设计课程教学方法的创新为切入点,以期建立一套具有实践指导和推广价值的教学体系。  相似文献   

15.
为了适应纺织服装产业升级对服装设计人才培养的新要求,响应国家“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号召,以传统文化为根基,以文化传承和发展为目标,通过专业课程群建设、精品设计实践项目、产学研校企融合项目等构建基于文化传承的地方院校服装设计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培养出适应产业需求和持续推进我国服装设计创新发展的应用型专业人才,在世界时尚产业格局中塑造中国声音。  相似文献   

16.
林聪瑾 《西部皮革》2023,(23):64-66
文章对服装成衣工艺课程思政教学展开探讨,在分析服装成衣工艺课程特征及教学现状的基础上,提出改革主要措施,包括提高教师思想认识;修改教学大纲以凸显思政教学目标;开展课程思政资源建设,合理融入思政元素;及时反馈、多元考核等方式。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服装成衣工艺课程教学的各个环节,将专业课程和思政教育有机融合,以此构建立德树人长效机制。  相似文献   

17.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肩负着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唤醒其民族文化自觉、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任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不可或缺的宝贵资源,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存在着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实现二者的有机融合,是当代高校思政工作面临的时代课题。  相似文献   

18.
为了加强高职院校交通运输工程类专业人才的思政素养和职业道德,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充分挖掘专业课程思政元素,探索其“隐性”育人功能,文章以交通运输工程类专业核心课程“机场运营管理”为例,构建了“课程思政”实施模式:优化课程育人理念、强化专业课程思政师资、加快实践操作的建设与发展、创新思政教学内容与方式、构建多元课程思政教学评价和塑造德育环境。  相似文献   

19.
习近平传统文化观肯定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意义和当代价值,指明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未来道路,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传统文化观是设计基础课程思政建设的理论指导与实践创新途径,有助于增强艺术设计相关专业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与认同,在专业发展中更好地传承和创...  相似文献   

20.
张聪 《西部皮革》2024,(7):65-67
文章以“用扎染感受自然的印记”为例,探索了装饰图案课程在思政教育方面的教学实践,通过将传统民间艺术形式与课程内容相结合,开发系列融合课程思政的教学案例。专业教学与思政教育的有机融合,不仅能够较好地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还有益于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从而达到专业技能培养与价值引领完美结合的目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