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针对职教本科教师教学能力不足的现状,深入分析原因,提出了职教本科教师应注重研究职教本科学生特点与人才培养要求,将教学能力比赛与日常教学深度融合,开展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充分发挥各类教学能力培训的功效,学校层面应构建较为完善的教学能力考核机制,提升教师教学能力,为职教本科人才培养提供支持和保障。  相似文献   

2.
正智能制造是实现有色金属行业转型升级的必由之路,本次会议召开,对有色金属行业智能制造标准体系建设、加快行业智能制造标准研制,加强标准的创新发展与国际化,推动行业智能制造进程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为加快建立有色金属行业智能制造标准体系,解决当前有色金属行业智能制造基础薄弱的迫切需要,持续提升有色金属创新发展水平,5月25日,由全国有色金属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主办,中铝智能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协办的有色金属行业智能制造标准工作组成立筹备会议及有色金属行业智能制造标准体系建设指南研讨会暨项目论证会议在浙江杭州召开。  相似文献   

3.
万丽 《模具工业》2023,(2):86-88
借鉴国内外职业教育教师专业能力标准的研究成果,以智能制造方向的高职教师为研究对象,通过实际调研和理论分析初步构建面向智能制造高职教师职业能力标准总则,并细化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教师职业能力标准,为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提升高等职业教育质量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近日,工信部2020年第48号公告正式发布了中国恩菲工程技术有限公司主编的行业标准《有色金属冶炼业绿色工厂评价导则》,标准编号为YS/T 1403-2020。该标准是国内有色金属行业首个绿色工厂评价体系标准。标准的发布,填补了有色金属行业绿色工厂评价标准的空白,为有色金属行业绿色工厂评价细则的制定提供了总体要求,可推动有色金属企业更加正确快速地开展绿色工厂评价,对促进有色金属行业绿色制造体系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正为解决标准缺失、滞后以及交叉重复等问题,充分发挥标准在推进智能制造发展中的基础性和引导性作用,指导当前和未来一段时间内智能制造标准化工作,根据《中国制造2025》的战略部署,工信部、国家标准委联合发布了《国家智能制造标准体系建设指南(2015年版)》。《建设指南》聚焦智能制造跨行业、跨领域的融合创新领域,建成覆盖5大类基础共性标准、5大类关键技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增材制造产业发展概况、国内增材制造机床产品标准现状的介绍,初步建立了增材制造机床产品标准体系框图,为今后开展增材制造机床产品标准的制修订和相关标准化工作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7.
面向网络化制造的ASP应用服务平台是一种先进的新型服务模式。本文对网络化制造与ASP服务的标准化体系进行了研究,讨论了服务标准体系、基础数据与技术数据标准体系、集成数据标准体系和质量管理标准体系。提出了网络化制造系统与ASP应用的相关规范和标准化集成接口方案。这些内容为网络化制造的ASP应用服务平台的建立和应用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8.
正全国高校首家智能制造双元职教集团在深圳职业技术学院正式成立。2017年12月13日上午,智能制造双元职教集团成立大会在深职院音乐厅举行,教育部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副所长刘宝民,中国青年出版总社社长皮钧,全国机械职业教育教指委主任陈晓明,广东省政府参事、深圳市工业总会主席王肇文,深职院党委书记陈秋明和深圳市连硕教育投资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杨娅共同为集团揭  相似文献   

9.
正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安部、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近日联合印发《国家车联网产业标准体系建设指南(车辆智能管理)》(以下简称《指南》)。《指南》要求到2022年底,完成基础性技术研究,制修订智能网联汽车登记管理、身份认证与安全等领域重点标准20项以上,为开展车联网环境下的智能网联汽车道路测试、车联网城市级验证示范等工作提供支撑;到2025年,系统形成能支撑车联网环境下车辆智能管理的标准体系,制修订道路交通运行管理、车路协同管控与服务等业务领域重点标准60项以上。《指南》提出的三项基本原则如下。  相似文献   

10.
针对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群实训教学开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开展专业群虚拟仿真实训基地的建设,通过精密模具智能制造生产线仿真实训工厂、模具数字化设计及智能成型单元综合应用平台、开放共享课程资源等3个方面内容的建设,引入行业新技术、新工艺、新标准,确保虚拟仿真教学资源与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相一致。基地建设依托智能制造新技术,以培养高层次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为主线,满足实训教学为核心,多方共享为目标,助力区域经济发展,服务"鲁班工坊"国际化建设,最终实现虚拟仿真实训基地区域示范性效果。  相似文献   

11.
针对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群实训教学开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开展专业群虚拟仿真实训基地的建设,通过精密模具智能制造生产线仿真实训工厂、模具数字化设计及智能成型单元综合应用平台、开放共享课程资源等3个方面内容的建设,引入行业新技术、新工艺、新标准,确保虚拟仿真教学资源与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相一致。基地建设依托智能制造新技术,以培养高层次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为主线,满足实训教学为核心,多方共享为目标,助力区域经济发展,服务"鲁班工坊"国际化建设,最终实现虚拟仿真实训基地区域示范性效果。  相似文献   

12.
正最近,从工信部装备司召开的"智能专项"项目任务书专家核查会议获悉,我国《中国制造2025》公布后首个国家专项——"智能专项"已经启动。"智能专项"分"智能制造标准制定"和"智能制造新模式"两部分。"智能制造标准制定"的目标是:到2020年,建立起较为完善的智能制造标准体系。"智能制造新模式"将在"数控机床"、"电力装备"、"新一代信息技术"、"节能和新能源汽车"、"农业机械"、"先进轨道交通设备"、"航空装备"、"海洋  相似文献   

13.
在分析涡轮叶片精铸模具结构特征和制造工艺的基础上,结合精铸模具加工工艺规程设计经验,利用知识工程技术,开展了精铸模具加工工艺规程智能设计方法研究。主要内容包括零件特征信息模型建立、工艺知识库构建及基于特征的产生式规则推理机制研究。通过系统开发,最终实现了涡轮叶片精铸模具加工工艺规程的智能生成。  相似文献   

14.
通过调研确定焊接专业的典型工作岗位,根据特种设备制造标准对焊接人员的要求,构建标准融入的专业课程体系,并把教学内容与标准内容对接进行课程建设,围绕特种设备制造建设具有行业特色的师资队伍,按照焊接技术人员成长规律,开展实践教学和行动导向教学改革.  相似文献   

15.
资讯     
正《中国制造》首个国家专项——"智能专项"启动最近,从工信部装备司召开的"智能专项"项目任务书专家核查会议获悉,我国《中国制造2025》公布后首个国家专项——"智能专项"已经启动。"智能专项"分"智能制造标准制定"和"智能制造新模式"两部分。"智能制造标准制定"的目标是:到2020年,建立起较为完善的智能制造标准体系。"智能制造新模式"将在"数控机床"、"电力装备"、"新一代信息技术"、"节能和新能源汽车"、"农业机械"、"先进轨道交通设备"、"航空装备"、"海洋工程和高技术船舶"等制造行业实施示范推广。大  相似文献   

16.
<正>“智能制造人才队伍大而不强,特别表现在富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智能制造人才队伍建设上,这是我们的‘短板’和‘劣势’。”在2 0 2 1年1 2月8日开幕的2021世界智能制造大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周济指出,人才是智能制造发展的第一资源。他提出智能制造要培养和造就三方面高质量人才,即智能制造高技术人才、高技能人才和管理人才;三支工程技术队伍,即主力军制造工程技术人员队伍,骨干力量企业专业队伍,生力军系统建设专业队伍。  相似文献   

17.
立足高端装备制造业对高端技能型人才的紧迫需求,针对高职实践教学体系存在的实践教学内容和方法相对陈旧,技能训练与专业技术知识脱节,学生综合实践能力不足;培养标准不明晰,课程资源、实训条件、教材质量、师资水平对培养目标支撑不够;以及以焊接为代表的制造类专业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成本高、成长周期长,培养效率不高等问题,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与企业联合开展研究和实践,探索形成了"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实践教学体系"。  相似文献   

18.
以天津轻工职业技术学院模具专业为例,对精密模具智能制造创新型人才校企协同培养模式进行研究与探索,结合企业的用人标准,主要从校企协同共建精密模具智能制造创新型人才培养的体制机制、模式及课程体系3个方面进行了分析和研究,通过研究探索高职院校精密模具智能制造创新型人才校企协同培养的基本模式。  相似文献   

19.
职业本科院校教育工作开展过程中要实现全方位育人、全程育人理念,课程思政的开展至关重要。分析了职业本科院校教育过程中专业课程思政的开展现状,并结合机械类专业教学实际情况探究“三全育人”的教育机制,明确专业课与课程思政之间的密切联系,说明思政与专业课程内容教学之间融合激励机制的应用必要性,推动专业课教师积极在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灵活融入课程思政内容。灵活应用教育平台来提高课程思政应用效果也能同时强化师资力量,形成课程思政与专业课程教学深入配合的教育体系,促进职业本科院校教育工作有序开展。  相似文献   

20.
正前不久,由我国提出的《智能制造服务平台制造资源/能力接入集成要求》标准提案,经国际电工委员会工业测控与自动化技术委员会(IEC/TC65)投票,以92.9%的赞成率高票通过,成为全球首个面向智能制造服务平台的国际标准,国际标准号为IECPAS 63178。工业云平台是支撑智能制造的重要基础设施,能够通过提供强大的数据传输、存储和处理能力,帮助制造业企业对内收集和分析大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