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和乡村振兴战略的时代背景下,针对岭南乡土建筑改造中存在的现状问题,通过运用田野调查法和案例分析法为主,定性分析法和文献研究法为辅的方法进行研究,从采用生态节能材料和技术、推广新型绿色建造方式和创新建筑空间研究实现乡土建筑生态可持续发展的方法,从建筑形态文化和乡村肌理的传承、传统建筑空间文化的传承、建筑材料与技术文化传承研究乡土建筑文化可持续传承的方法,从建筑与村落整体环境融合、建筑与村民活动结合、建筑与商旅文创产业结合研究建筑与乡村整体环境可持续规划的方法,从而达到有效保护岭南乡土生态环境,传承活化岭南乡土传统建筑文脉和乡土文化特色,使建筑与乡村整体环境可持续发展,实现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以及碳达峰与碳中和的目标。  相似文献   

2.
在环境资源问题不断加剧的社会背景下,实现建筑、乡村、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生态理念在乡村公共建筑设计中的应用研究也成了关键因素,基于双碳背景对乡村公共建筑设计进行了分析研究。因双碳背景下国家强调采取生态科学的设计方法,减少建筑的碳排放量,助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故主要从研究生态理念在乡村公共建筑设计中的应用意义、应用途径,以沂山美术馆建筑生态概念设计为例探讨乡村公共建筑设计的要点。  相似文献   

3.
以湘西北为视角,对乡村公路景观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进行了研究,针对该地区乡村公路景观规划不合理、环境保护推行滞后、环境保护意识淡薄等问题提出了解决措施,从而促进乡村公路景观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减小城乡的差距。  相似文献   

4.
在快速城镇化进程中,传统乡村的老龄化、空心化趋势明显、乡村空间环境与民生服务设施条件较差、建筑结构存在安全隐患、建筑空间与使用功能失调以及建筑空间内环境舒适度较差等问题突出;以绿色更新理论作为改善乡村空间衰败化的聚落环境的重要途径,从乡村空间节点、乡村生态环境以及乡村建筑层面对乡村绿色更新的途径进行研究,试图提出乡村空间绿色更新的策略方法,以实现美丽乡村以及乡村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相似文献   

5.
《门窗》2016,(5)
随着人类社会文明的发展,生态环境却日益恶劣了起来,社会的发展以环境的污染为代价,近年来,人们越来越意识到环境的重要性,一切以绿色环保可持续发展为前提。建筑业作为与社会生活息息相关的产业,也秉承着与时俱进的理念,绿色建筑的概念由此兴起,以人、建筑和自然环境的协调发展为目标来兴建建筑物。本文不仅针对绿色建筑这一概念和发展,更是将绿色建筑与地域性的结合相关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旨在为绿色建筑能够体现地域性,更有针对性的发展,不仅能够大力倡导可持续发展理念,更能在充分利用当地的生态资源和能源的同时保持当地的传统特色。  相似文献   

6.
朱忠业  戴志中 《山西建筑》2007,33(31):231-232
通过对山地城镇生态环境特点与构成的研究,简单分析了山地城镇住区的生态环境节能设计方法,对促进山地城镇社会、经济、生态的协调发展,引导山地城镇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有着很大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Planning》2014,(Z1):46-48
研究目的:对南京市2006年至2011年城市土地利用和生态环境变化情况进行评价和分析。研究方法: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指标权重,根据协调发展模型对南京市土地集约利用与生态城市建设的协调发展程度进行了测算。研究结果:结果表明协调发展程度由中等协调转向良好协调,总体发展态势良好。但是,从各指标因素分析不难发现依然存在影响两者协调发展的客观因素。研究结论:总结出有利于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型生态城市建设的相关措施和方法,促进南京市生态城市的建设,保障社会、经济、生态环境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8.
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的环境下,学校安全建设得到了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这不仅关系到建筑建设中重要的安全性问题,同时也决定了学校未来的发展。在学校建筑建设中,除了要思考环境因素,还要分析社会因素和自然因素,使学校建筑可以和生态环境协调发展。该文从安全角度出发,进一步分析学校建筑的设计现状,通过调查安全理念下学校建筑的设计重点,提出学校建筑的设计方法。  相似文献   

9.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可持续发展理念越来越受到关注。如何让城市走上经济、社会、生态环境互相促进、协调发展的可持续发展道路,成为近年来研究较多的热点问题,本文从城市规划的角度出发,浅谈了可持续发展思想在城市规划设计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以河南省下伏头村为例,指出中国古代村落在规划选址、营造技术和绿化景观等方面蕴涵着可持续发展的生态观。分析其演变的经济文化背景,并通过该村公共浴室改造实践提出传统民居的可持续发展途径应是生态、社会文化、经济与建筑环境等多方面的共同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1.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逐渐改善,乡村旅游与生态旅游在国内开始快速发展。近年来,乡村民宿旅游发展势头迅猛,形成了独特的产业发展特点,而部分乡村民宿建筑品质较差,与美丽乡村建设要求相悖,影响游客体验。因此,探索乡村民宿建筑品质的提升策略,对促进当地乡村旅游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以巩义市为例,通过介绍巩义市各乡镇乡村民宿优势资源、民宿类型、建筑设计风格以及现阶段的发展现状,分析其乡村民宿现存的建筑问题,就这一产业的建筑品质升级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研究表明:乡村民宿建筑品质关乎乡村民宿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要有效可持续发展乡村民宿,助力乡村振兴,就要改善乡村民宿基础设施建设,对乡村民宿建筑进行合理的设计。  相似文献   

12.
城市化背景下的乡村建筑发展困难重重,针对目前乡村建筑面临的困境,提出乡村建筑复兴的策略,坚持乡村建筑的在地性设计研究,结合案例分别从环境的在地性、建筑的在地性、技术的在地性三方面进行阐述,创造融入乡村自然肌理、体现乡村空间特色、充满活力和历史文化气息的新型乡村建筑,以期为乡村环境和建筑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益借鉴,促进乡村振兴。  相似文献   

13.
《中国住宅设施》2014,(1):126-126
建筑进化的过程在于对现状问题的反思以及对所处时代的回应。建筑与城市、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关系问题一直是建筑师面临的课题。在支离破碎的城市、无序的乡村里寻找与构建具有场所感的人性化空间:在信息时代,体现与生态环境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的建筑理念;  相似文献   

14.
《城市规划》2020,(5):35-43
乡村"农业去中心化"背景下,重塑农业与乡村社会发展的协调关系,具有维护农业和乡村社会稳定和谐发展的双重意义。研究在分析"去中心化"下农业与乡村社会人口、生活互动关系基础上,运用耦合协调模型,剖析长三角地区乡村农业与社会耦合协调发展时空特征,探讨国土空间规划变革下农业与乡村社会协调关系重构路径。研究表明:(1)农业与乡村社会人口、生活耦合互动关系强,但协调性不足;(2)协调关系发展类型可分为优化型协调、稳定型协调和脱钩型协调;(3)社会生活改善对协调关系优化具有引领作用,而农业发展是根本动力;(4)乡村"农业去中心化"需要避免农业发展"去乡村化";(5)提出从区域视角重构农业与乡村社会协调关系的空间规划路径和调控策略。  相似文献   

15.
《Planning》2014,(30)
分析水利工程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目的是协调两者的关系,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水利工程的生态影响问题实质上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在水利工程上的具体体现,水利工程建设应当正确认识和处理水利工程的各种生态影响,实现水利工程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6.
当前生态环境中存在的问题日益增多,在一定程度上威胁和影响了人类生存与社会发展。因此,为充分落实可持续发展目标和理念,需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过程中,坚持生态发展原则,积极有效地设计绿色城市,促进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协调发展,推动国家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与创新。  相似文献   

17.
本文简要介绍了欧洲乡村的发展历程和趋势、其集约化发展方向下乡村建筑集约化设计理念,以及此背景下意大利乡村建筑集约化研究小组所进行的最佳实践项目的基础研究—通过收集和分析实践项目,以期找到乡村建筑集约化的通用设计准则和方法,使乡村建筑集约化方法成为推广乡村建筑景观,发挥其社会经济价值、历史价值和环境价值的有效手段。文章还总结了欧洲乡村发展趋势和经验对中国郊区城市化的启示。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随着环境污染程度的加深,人们逐渐认识到生态环境与人类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性。在建筑领域人们也提出了一系列全新的建筑理念,绿色建筑概念的提出实现了建筑设计与生态技术的有机融合,旨在改变现有的建设施工技术,通过采用更加环保的新型技术和建筑材料,最大限度地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促进人与自然的可持续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9.
随着经济、社会和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国家由牺牲一定的生态环境来追求经济效益的发展模式转变为追求可持续发展,为子孙后代造福的发展模式。在这一背景之下,建筑行业响应国家号召进行可持续发展,实行绿色施工技术,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追求经济效益,从而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准。而文章将针对建筑可持续发展中的绿色施工技术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20.
浅谈建筑的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武斌卫 《山西建筑》2006,32(24):40-41
论证了人、建筑、生态环境三者之间建立和谐统一关系的必要性,从建筑节能、建筑材料、水资源及垃圾的处理回收多方面介绍了使三者协调发展的措施,从而创造一个可持续发展的建筑环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