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缂丝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传统手工工艺.随着机械化的发展,缂丝技艺逐渐落寞.为使缂丝技艺得到更好保存和发展,本文提出以昆曲《牡丹亭》为主题,提取"蝴蝶""花上金铃""柳叶"等元素,将苏州昆曲韵味、苏州缂丝技术有意结合,设计并制作缂丝首饰,使缂丝作品能够更好地适应当今市场.  相似文献   

2.
袁利华  黄紫娟 《印染》2023,(4):98-99
缂丝家居用品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艺术风格,可满足现代人追求高品位生活的需求。一寸缂丝一寸金,2006年缂丝织造技艺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但由于其工艺复杂、价位较高,至今仍缺乏广泛的受众面。为了推广缂丝非遗技艺,本文从缂丝家居用品的历史文化内涵出发。  相似文献   

3.
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非遗)保护的推进,苏州缂丝技艺的传承危机得到了极大的缓解,但其代际传承的实际问题仍然没有解决。活跃的市场为苏州缂丝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思路,但潜在的问题也使缂丝的核心技艺正在流失。文章认为,苏州缂丝作为技艺类的世界级非遗项目,核心任务是文化传承,核心价值是"技"和"艺"的统一。以此为根基的非遗保护学术化与市场行为规范化,可以使苏州缂丝手工艺与市场开发之间形成内向和外向的良性互动,以多样化的形式传承发展。  相似文献   

4.
正每个人心中都有一片属于自己的山水当缂丝与江南山水相遇纵横千万梭,悠然山水间2016年4月30日(周六)下午13:30,仁和织绣×姚永强『悠梭山水间』水墨跨界发布于九龙仓国宾1号举行。"一寸缂丝一寸金",缂丝作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同时,也是一门濒危的传统手工技艺。如何在继承传统缂丝工艺的基础上进行创新设计,实现缂丝的"活态保护",使之与当代生活相融合,焕发新鲜活力,令传统与时尚完美对接,是仁和织绣——这一缂丝非遗工艺传承保护单位面临的重大课题。艺术无国界,艺术跨界合作也是当代艺术之间融汇交流的重要方式。缂丝自清代开始就以苏州为中心发展至今,与吴文化紧密相连。何不以江南  相似文献   

5.
针对缂丝技术人员严重缺失的现状,提出高职院校培养缂丝非遗人才,从培养目标和规格、课程设置、师资配置、教材和毕业条件几个方面阐述缂丝非遗人才培养模式,认为高职院校探讨缂丝非遗人才培养新模式对缂丝非遗传承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邱族周  钱惠  刘云 《食品与机械》2022,38(7):138-143
以提升非遗食品包装设计的文化价值和设计思维,同时传播传统民居特色和非遗食品传统技艺为目的,从文化特色、建筑布局特色、建筑元素特色和建筑色彩特色要素着手,以闽东非遗食品中的福鼎白茶为包装设计对象,将闽东传统民居建筑特色要素与当地非遗食品包装设计相融合,并赋予其包装设计意义和设计策略进行可行性设计。  相似文献   

7.
郭星星 《中华纸业》2023,(22):67-69
非遗文化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内容丰富、体系庞大,其中的多种文化元素给纸质包装设计带来了许多启示。本文将从非遗文化与纸质包装设计的彼此融合及非遗文化元素在纸质包装设计中的应用两个方面出发,结合实际探索如何将非遗文化更好地应用到纸质包装设计中。  相似文献   

8.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高校课程思政的重要育人资源,本文将地方特色非遗文化融入《服装网店实施》课程思政建设。通过思政核心素养目标确定、专业+思政双线融合的课程设计、思政元素落实单元教学、构建课程思政评价体系四个方面探索本地非遗文化与专业教学的有机融合,拓展校企合作开展非遗文化传承与创新发展新路径。  相似文献   

9.
何帆 《江苏纺织》2014,(9):31-32
正『工艺』"雀踏花枝出素纨,曾闻人说刻(缂)丝难,要知应是宣和物,莫作寻常黹绣看。"宋徽宗赵佶曾亲手在一幅《碧桃蝶雀图》缂丝上题诗,盛赞缂丝的精美。缂丝是我国古老的传统手工技艺,南宋时期达到鼎盛,至今已有一千多年历史,苏州缂丝在明代就已闻名于世,到清末苏州成了全国仅有的保留这一工艺的地方。在古代,缂丝多用于龙袍及官服制作,名人书画仿织等,因其做工精美,艳丽灵动,且费工费时,自古便有"一寸缂丝一寸金"  相似文献   

10.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们的民族魂宝,随着岁月的跌宕起伏,这些技艺或消失或失传,无一不是民族文化的巨大损失。作为一项传统手工技艺,烹饪技艺也面临这样的问题。经过长期的探索,将非遗引入校园成为非遗保护的一种新途径,也是我国民族传统工艺复兴的一种有效途径。烹饪专业作为高职的一个重要专业,应充分发挥高职教育在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继承发展过程中的公共服务作用,将非遗传承与高职教育有机融合。本文针对烹饪类专业在非遗视角下的课程体系建设做了一些思考,指出了其中的问题,并进行了相应的课程体系建设。  相似文献   

11.
缂丝作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素有“一寸缂丝一寸金”的美誉,缂丝的知名度较苏绣、锦缎知名度低,为了传承缂丝技艺,缂丝手工艺家应顺应新时代做出变革,相关部门应加大对缂丝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力度,让古老的技艺融入现代化社会,让缂丝技艺与精神与时俱进发展,在我国文化复兴路上不断延续。  相似文献   

12.
缪秋菊 《丝绸》2007,(10):13-15
缂丝技艺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色,具有文化与科学价值。缂丝工艺过程中具有特殊的色彩戗色缂织技法,不同的戗色技法运用,是打造更加精美缂丝作品的基础,文章对此进行了分析探讨。  相似文献   

13.
探讨传统缂丝技艺与现代织造工艺相融合的创新实践效果。分析了缂丝技艺的优势及局限性;介绍了现代织造工艺与缂丝技艺融合的思路。以棉纱和涤纶长丝为经纬纱,介绍了3个产品的纹样、组织设计和工艺设计等。指出:与传统缂丝产品相比,开发的产品更加生动,具有浮雕感。认为:传统缂丝技艺与现代织造工艺相融合开发的产品,不仅丰富了产品表现力,而且也适应了时代需求。  相似文献   

14.
"非遗"传统手工技艺是我国祖先留给后代子孙的宝贵精神财富。但随着时代发展和时代变革,非遗传统手工技艺的传承却陷入困境,例如传承人年龄太大、传承观念落后、后继无人和传统工艺技巧的缺失等。当前,党和政府重点突出文化强国的观点,制定了许多非遗传统手工技艺的保护和扶持政策。采取多种措施,做好非遗传统手工技艺的科学传承,并积极开展创新,提高非遗传统手工技艺的知名度,使非遗传统手工技艺发挥更大的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15.
王东  王劲  蒋楠 《中国食品工业》2022,(16):118-121
烹饪类非遗文化作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人们的饮食健康和现代烹饪行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但是传统手把手和口口相传的烹饪非遗传承人的培养方式,难以形成科学高效的非遗传承成效,而科学系统的现代职业教育在非遗人才培养方面有着特殊的潜力与优势。基于此,本文以苏菜技艺非遗传承人的培养为例,在分析烹饪非遗传承人培养现状的基础上,尝试将传统烹饪非遗传承人培养模式与现代职业教育制度相融合,探索职业院校培养烹饪非遗传承人的实践路径,以期能够为我国餐饮行业培养更多优秀的烹饪专业人才,更好地传承与发扬我国烹饪类非物质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16.
从文化生态角度出发,以蓝印花布为案例,研究传统印染非遗技艺。通过分析南通蓝印花布国内外研究现状,探讨对传统印染非遗技艺进行传承和创新的意义,提出深度挖掘文化内涵、坚持生态环保理念、树立全民传承意识、创新图案色彩设计、拓展应用产品范围与革新制作工艺技术等传承和创新的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17.
杨婷婷 《丝网印刷》2023,(20):100-102
在新时代背景下,数字媒介对于传播非遗文化有着重要意义。文章以纪录片《苏绣》为例,主要探讨非遗文化在数字创作中的呈现方式和传播策略,以达到更广泛的社会影响,同时唤起受众对传统苏绣文化的保护。  相似文献   

18.
嵌瓷作为潮汕地区传统建筑装饰的艺术形式历史悠久,"非遗"的确立无疑重申了此类艺术形式在中国传统文化技艺领域的重要地位。本文分析并梳理潮汕嵌瓷技艺的两大形成要因,探究影响潮汕嵌瓷技艺的三个主要构成要素,为嵌瓷技艺理论的深入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正>客家蓝染技艺是中国古老的手工印染工艺,历史悠久,是我国经典手工技艺的代表,至今仍拥有精湛的工艺和独特的艺术风格,在国际文化艺术领域占有重要地位,是非遗项目的重要构成。但在工业文化的影响下,传统客家蓝染技艺已逐渐滞后于时代发展的步伐,经历了百年的衰落期。在非遗传承视角下,传统客家蓝染技艺以新的方式回归大众的视野,受到了市场的广泛青睐。  相似文献   

20.
曾勤  刘星豪  周橙旻 《家具》2022,(6):53-58+31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元素在家居产品设计中的应用能够促进我国非遗文化传承,并推动我国家居产品设计的发展。通过对我国社会背景、政策及消费环境的研究,以及相关文献检索筛选与文献知识图谱分析,明确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当前家居产品设计的趋势与市场发展态势;阐述了当前国内研究者将非遗元素应用于室内软装设计、大型公共空间规划以及单体家居产品开发的3个主要研究方向。分析非遗文化与家居设计的可能性与结合点,总结出非遗在家居产品设计实践中结合数字化技术进行研究分析的发展路径,提出通过带有文化元素的家居产品设计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建议。希望通过家居设计实践传播传承非遗文化,同时挖掘家居设计的新形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