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再生水作为河流补水的一个重要用途,有必要开展再生水对感潮河流水质的影响研究。以感潮性大沙河为代表进行研究,沿河共设置7个取样点,取样6次,调查指标包括溶解氧、营养盐、浊度、藻类、新兴污染物等。研究表明,再生水进入大沙河后对其水质具有一定的改善作用,水体浊度从25 NTU左右降至15 NTU左右。但是,再生水也将部分营养盐带入河道,如硝态氮浓度从1.5 mg/L上升至6.0 mg/L,氨氮浓度从0.3 mg/L上升至1.0 mg/L。在大沙河7个沿岸取样点检测到32种药物及个人护理品(PPCPs)和7种内分泌干扰物(EDCs),再生水补水后水体中的PPCPs和EDCs总浓度最高分别达6 186 ng/L和1 889 ng/L,明显高于大沙河水体中相应的最高浓度(PPCPs、EDCs分别为2 694 ng/L和293 ng/L)。建议提升再生水水质,尤其提高对新兴污染物PPCPs和EDCs的去除率,降低再生水补水河流的水体风险。  相似文献   

2.
以同心河为研究对象,考察了再生水引入后对河道水质的改善效果。结果表明,再生水引入后,同心河水体的DO浓度明显提高并长期稳定在3 mg/L左右,浊度大都降至10 NTU以下,COD浓度由150~250 mg/L下降到50 mg/L左右,氨氮和总磷浓度分别削减了(50%~94%)、(40%~89%),总磷浓度大多控制在0.5 mg/L以下,同心河水体水质改善显著。  相似文献   

3.
利用再生水补充景观水体已经成为水资源再生利用的重要途径,但该类景观水体的水质保持情况尚缺乏长期跟踪研究。选择已经运行多年的泰达再生水景观河道进行研究,水质监测结果表明,河道型湿地对再生水中的TN和TP具有较好的净化效果,但河道水体亦存在富营养化趋势。依据综合营养状态指数(TLI)可知,泰达再生水景观河道水体总体为轻-中度富营养化;藻类定性分析结果表明,该再生水景观河道水体富营养化类型为绿藻-硅藻-裸藻型。  相似文献   

4.
泰达污水处理厂的二级处理出水(TDS为7 000~18 000 mg/L)经微滤膜工艺深度处理后被用作人工景观河道的补水,为达到减少富营养化和保持水体水质的目的,应用芦苇、三棱草、香蒲、川蔓藻等挺水、沉水植物对其进行生物、生态强化处理。结果表明:河道进水总磷和磷酸盐浓度分别为0.09~4.87 mg/L和0.09~4.83 mg/L,出水平均浓度分别为0.26、0.12 mg/L;进水总氮浓度最低时仅为0.72 mg/L,最高时达到36.69 mg/L,但大多在20 mg/L以下(约占采样次数的87%),出水值基本保持在3 mg/L以下,去除率大多在80%左右,有效地降低了水体的富营养化。可见,高含盐量的污水厂二级出水经深度处理后用作景观水体的主要补充水源是可行的,但要与相适应的植物一起构建一个健康的水体环境。  相似文献   

5.
在补充再生水的模拟景观水体中采用黄菖蒲生物浮床,并引入网箱种植的水绵构建水绵强化浮床,从而探讨中低温条件下水绵强化浮床对再生水补给的城市景观水体水质的净化效果。试验结果表明,水绵对铜绿微囊藻的生长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水绵强化浮床可以控制再生水补给的景观水体中的藻密度和叶绿素a(Chl-a)浓度,其在中低温连续运行60 d过程中,水绵强化浮床水体的藻密度和Chl-a浓度均值分别为1. 57×10~4个/mL和5. 59μg/L,为浮床水体对应值的34. 28%和54. 54%,为空白水体对应值的4. 89%和14. 44%。同时,水绵强化浮床对再生水补给的模拟景观水体中的氮和磷具有较好的去除效果,在TN、NH_4~+-N和NO_3~--N的本底浓度分别为7. 52、1. 71、5. 53 mg/L条件下,运行60 d后其对应的浓度分别降低至0. 20、0. 08、0. 06 mg/L;当TP和PO_4~(3-)-P的本底浓度分别为0. 75、0. 70 mg/L时,运行60 d后其对应的浓度分别降低至0. 01mg/L和检测限以下。因此,水绵强化浮床对再生水补给的景观水体中低温阶段的水质净化及藻类控制效果明显,可有效控制该类水体的富营养化,是一种高效的景观水体水质控制方法。  相似文献   

6.
常州市白荡浜黑臭水体生态治理与景观修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常州市白荡浜黑臭河道水体治理为目标,应用生态修复技术治理城市黑臭河道,通过曝气造流、底质改性、种植水生植物、构建水生微生物种群等措施对该水体进行治理修复。结果表明:经过4个月的调试和运行,该河道水质有了明显改善,DO从0.21 mg/L增加到3.8 mg/L,对COD、BOD5、氨氮和TP的去除率分别达到了57.8%、72.4%、41%和55.6%,水体透明度从15cm上升到40 cm以上。实践证明,该工艺能够有效去除水中有机物、氨氮、总磷等污染物,增加水体的溶解氧和透明度,在技术上是可行的,若同时加强环保监管与定期运行管理,则可从根本上恢复河流系统的生态。  相似文献   

7.
针对九江市琵琶湖因长期受到污染导致水体黑臭的问题,借助Digital Water城市排水管网模拟系统,提出了一套适用于琵琶湖外源污染物削减控制的方法体系,研究过程包括:(1)梳理研究区排水系统及排口性质;(2)计算排口和面源污染物负荷产生量;(3)依据水质目标、生态本底等分析计算水环境容量;(4)结合水环境控制目标,对研究区提出污染物削减标准;(5)制定污染物削减控制方案;(6)分析整治方案的目标可达性。结果表明,琵琶湖在实施截污工程、水质净化站工程、生态清淤工程、补水活水及生态修复工程和景观提升工程等削减控制工程后,湖区水质明显改善,全年污染物排放总量达到地表Ⅳ类水要求,对COD、BOD5、NH3-N、TN和TP的削减率分别为79%、85%、96%、95%和91%,达到预期目标。  相似文献   

8.
利用低频交变脉冲电絮凝气浮法对重度富营养化的池塘水体进行修复,探讨了电极材料、电解时间、脉冲电压、脉冲频率、占空比等参数对叶绿素a的去除率及单位去除能耗的影响.结果表明:对于叶绿素a含量为345.3~517.7 mg/m3的重度富营养化水体,选择脉冲频率为0.1kHz、脉冲电压为25 V、占空比为70%的工艺参数,采用铝电极电解20 min后对叶绿素a的去除率即可达到92.36%,对UV254的去除率为40.83%.经处理后,水体的叶绿素a含量降低至33.48mg,/m3,大大降低了水体中藻类以及天然有机物的含量,表明该方法可作为蓝藻暴发时的应急处理措施,迅速有效地消除藻华.  相似文献   

9.
巢湖水用于城市景观河道生态补水工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城市景观河道水量短缺、水质变差的问题日益严重,为恢复河道景观水体功能,为河道补充清洁的水源尤为重要。以巢湖水为水源,经适当处理后作为合肥市滨湖新区景观河道塘西河的生态补水。介绍了工艺方案和主要处理单元设计参数,总结了工程一年的运行效果,分析了工程对塘西河的补水成效。实践证明,所选工艺方案合理可靠,出水总磷、氨氮、CODMn等指标稳定在《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 3838—2002)的Ⅲ类标准以上,藻类去除率达到99%;补水后塘西河上游水质明显改善,完全消除劣Ⅴ类水质。以巢湖水作为入湖河流补水水源,既能消除河道劣Ⅴ类入湖水质,又减轻了巢湖的污染。  相似文献   

10.
常州藻港河黑臭河道治理与生态修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常州市新桥镇藻港河西支为治理对象,遴选深层微孔层流曝气、微生物强化降解、生态浮岛等技术进行集成,对该黑臭河道进行治理与生态修复。第三方机构水质检测结果表明:该工程经过5个月的调试运行,河道水质状况明显改善,总磷、氨氮和COD的去除率分别达到84. 4%、98. 6%和65. 3%,治理后达到地表水Ⅳ类水质标准。工程实践证明,该集成技术能够有效去除黑臭水体中的有机物、氨氮、总磷等污染物,增加水体透明度和溶解氧。通过建立长效管护机制,可从根本上恢复河流生态系统,进而改善和维护水质。  相似文献   

11.
为了缓解烟台市水资源紧缺的局面,满足万华工业园百万吨大乙烯建设及烟台发电厂等项目对再生水的需求,实现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开展了套子湾污水厂再生水回用工程建设。一期新建规模为5×104m3/d,利用污水处理厂原有反渗透设施,一期工程建成后再生水总规模达到10×104m3/d。再生水进水来源为套子湾污水厂出水,进水水质执行《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 18918—2002)一级A标准。基于进水水质特点和出水使用要求,采用超滤+反渗透再生水回用处理工艺。建成后出水水质优于《城市污水再生利用工业用水水质》(GB/T 19923—2005)各项指标要求,出水浊度平均值为0.3 NTU,TDS平均值为110 mg/L。  相似文献   

12.
王辉  戴艺  施光楠  史镇辉 《中国给水排水》2012,28(21):107-108,112
将电吸附除盐技术应用到污水再生过程,以弥补现有混凝/沉淀/过滤/消毒传统工艺对盐类指标去除率低的不足。选用电吸附工艺将原再生水出水进行部分除盐,然后再与原再生水配水达到最终用户用水水质。结果表明,电吸附对水体中氯化物、电导率的平均去除率分别在80%左右和60%以上,混合水的氯化物浓度、电导率分别在120 mg/L和800μS/cm以下,混合水水质达到《循环冷却水用再生水水质标准》(HG/T 3923—2007)。  相似文献   

13.
小翠湖的生态修复工程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采取引水环流、水体增氧、水体生物修复、底泥生物修复、恢复水生植被(包括生态浮床和湖滨植物带建设)、调整鱼类养殖结构等措施治理小翠湖,经过近5个月的施工和调试后,其水质得到明显改善,COD、BOD5、氨氮、磷酸盐、总氮、总磷分别由(40~50)、9.1、1.0、0.10、2.3、0.35 mg/L下降至20、4.9、0.5、0.04、1.74和0.18 mg/L.经过治理后,小翠湖的有机污染和富营养化得到一定程度的控制;藻类水华的暴发得到缓解,水体由治理前的暗绿色转变为黄绿色,透明度由38cm提高到近50cm,Chl-a浓度由120ug/L降至49ug/L,减少了59.2%.该修复工程的成功实施为已完成截污和清淤的城市景观湖等封闭水体的治理提供了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4.
由于人口集中、生产生活活动强度大,汕尾市黄江河(西闸断面以上)流域存在突出的生活污水直排、畜禽养殖面源污染等问题,再加上河道自净能力不足,西闸国控断面水质在枯水期为地表Ⅳ类或Ⅴ类,主要污染指标为COD、NH3-N、TP。为实现断面水质达到地表Ⅲ类水目标,针对水质评价结果、污染源特征,系统性提出了流域综合治理技术路线,采取了消除镇区生活污水直排口、治理畜禽养殖污染、收集处理农村生活污水等控源截污工程措施,河道清淤、支流水质净化等内源治理工程措施,以及河滨带植被恢复、河道生态补水等生态修复工程措施。这些工程措施实施后,黄江河入河污染物大幅削减,水体自净能力显著提升,西闸国考断面水质稳定达到地表水Ⅲ类标准。  相似文献   

15.
简要介绍国内外再生水的工程实例,并对再生水回用于景观水体进行了潜在风险的分析,包括水质、富营养化、安全性分析等。并结合工程实例提出了水质保障措施,如净化水质的生物、生态修复工程等,为再生水回用于景观水体的工程实施提出应完善水质标准,根据实际情况适当降低水体功能,因地制宜利用水质净化措施等建议。  相似文献   

16.
针对城市雨源型河道水质特征,利用现有条件采用原位水质净化处理系统,该系统采用了改良型A~2/O+人工湿地+氧化塘组合工艺,最大处理能力为600 m~3/d,设计出水水质主要指标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 3838—2002)V类标准(NH3-N≤4.8 mg/L)。实际运行数据表明,该系统在常规污染物削减达标的情况下能进一步对特征痕量有机污染物进行有效去除,具有典型的示范意义。  相似文献   

17.
选择合肥市"西南生态补水"重点工程涉及水域十五里河为研究对象,针对氨氮和总磷这两个主要污染物指标,基于MIKE11构建水动力水质耦合模型,模拟分析不同补水方案下的水质改善效果。结果表明,当河道上游祁门路桥下(补水点1)的补水流量为1. 2 m~3/s、中游京台高速桥下(补水点2)和杨前村下河道(补水点3)的补水流量为0. 7 m~3/s时,对河流的水质改善效果最佳,氨氮和总磷浓度的下降率分别为75. 45%和68. 28%,可使50%以上的河段达到地表水Ⅴ类标准,为污染河流的治理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18.
C河是受潮汐影响的断头河道,上游无洁净水源补给,路涵阻水效应导致河道洼地存水长期滞留,富营养化特征明显。C河是H岛上A河的支流,A河横贯H岛,西接B河。结合H岛水系特点及A河、B河活水方案,在A河设置活水泵站,经800 m压力管道输送至C河末端,出水口采用景观跌水,活水的同时增加水体溶解氧。活水工程实施后,C河DO浓度为2. 2~9. 3mg/L,氨氮浓度为0~1. 0 mg/L,COD_(Mn)浓度为5. 4~11. 6 mg/L,BOD_5浓度为3. 7~7. 2 mg/L,主要监测指标均满足《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 3838—2002)Ⅴ类标准,基本达到与A河同质的水平,透明度达到60~100 cm,有效改善了河道水质和感官指标。  相似文献   

19.
为探究扬水曝气技术在调水型水库水质改善中的应用效果,在茜坑水库扬水曝气强化生物改善工程运行前、后一个月(2021年6月28日—9月2日)进行了全库水质监测。结果显示,扬水曝气系统成功提升了水体含氧量,提高了水体流动性,强化了水库自净能力。作用范围内水体热分层完全消失,底层溶解氧升高到6 mg/L以上,藻密度降低到5×106cells/L且优势种由蓝藻转变为硅藻,铁和锰释放得到显著抑制,TP削减率增加了21%。此外,运行成本最多仅为0.02元/m3,远低于水厂处理成本。  相似文献   

20.
以南京市江宁区杨家圩河道为例,通过对河道周边排口、水质等状况进行调查,探讨河道水环境综合整治的方案设计及工程应用,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结果表明,通过对该河道采取控源截污、集成式生物强化系统、多功能综合生态湿地、水下曝气复氧、生态组合修复以及环保清淤等综合整治措施,河道水质指标均有极大改善,溶解氧浓度从均值0. 48 mg/L上升到均值3. 04mg/L,提升了5. 96倍,而氨氮、总磷和COD分别平均降低了66. 94%、78. 73%和57. 84%,基本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 3838—2002)Ⅴ类标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