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我国应全球气候变化提出“双碳”目标,因地制宜地加快发展近零能耗建筑,能有效降低建筑业耗能和碳排放量。阐述了近零能耗建筑的起源、定义与发展背景,解释建筑具有的气候性与节能性等技术特征,分析区域气候影响下的节能空间形态与可再生材料2种绿色建筑元素,结合示范性的既有案例分析在严寒及寒冷地区实现近零能耗建筑的做法。旨在推动建筑领域中绿色节能低碳型建筑的实践与发展。  相似文献   

2.
邬锦  刘军  戴辉自  袁园 《重庆建筑》2023,(8):16-18+24
在“双碳”目标及绿色化发展的背景下,建筑领域需通过量化建筑碳排放,从低碳低能耗技术层面降低建筑碳排放,从而逐步达到碳中和的目的。该文运用建筑碳排放、能耗模拟软件,结合重庆市某办公建筑绿色化改造项目,分析建筑改造前后全生命周期碳排放总量及分布,研究既有办公建筑绿色化改造的碳减排效益,为解决既有建筑高能耗高排放问题提供参考,对建筑存量市场的绿色化发展及低碳转型有一定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发展近零能耗建筑是实现建筑领域碳达峰碳中和的重要路径之一。作为国内领先的低碳园区,青岛自贸片区海辰园积极践行绿色低碳理念,在超低能耗建筑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建设标准,进行了近零能耗建筑的探索和实践。本文以海辰园8号楼为例,通过“被动优先、主动优化、低碳能源”的技术策略,结合光伏建筑一体化和光储直柔的应用示范,实现了近零能耗建筑的目标,为寒冷地区公共建筑近零能耗建筑的建设提供了优秀的实践案例参考。  相似文献   

4.
控制建筑业碳排放是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途径。为探究我国绿色低碳建筑领域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以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中绿色低碳建筑相关研究文献为样本数据,采用文献计量软件对样本文献进行统计分析和知识图谱分析。结果表明:绿色低碳建筑领域研究与国家政策颁布息息相关;研究成果主要发表在建筑类期刊上,涉及学科较多;虽然已形成一批具有学术影响力的作者和研究机构,但尚未形成关系紧密的作者、机构合作网络;研究热点和前沿主要包括碳核算、低碳技术研发、绿色建筑评价体系、绿色低碳改造和建筑碳排放权交易5个方面;绿色低碳建筑领域后续研究应从界定统一的建筑碳排放核算边界、关注使用者行为习惯、推动传统建筑绿色低碳改造等方面展开。  相似文献   

5.
吕正东 《城市建筑》2023,(17):182-185+201
“十四五”规划从国家层面上对建筑业的“碳达峰、碳中和”作了明确规划和严格部署,是我国碳达峰的窗口期。在双碳背景下,关于绿色建筑问题已经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绿色建筑与双碳目标密不可分。绿色建筑是双碳目标的重要内容,双碳目标的实现离不开绿色建筑全生命周期节能减排的助力,因此新时期应大力推广绿色建筑。建筑领域是我国能源消费和碳排放的三大领域之一,具有巨大的碳减排潜力和市场发展潜力。促进建筑产业快速向低碳、绿色方向转型,探索平台化、定制化、网络化、规模化、全球化的新型运营模式,积极探索基于双碳目标的绿色建筑高质量发展路径,对于实现双碳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陈定艺 《福建建筑》2022,(6):145-148
研究建筑领域碳排放的影响因素,对减少行业碳排放具有重大意义。以统计年鉴为基础,建立福建省建筑领域碳排放的测算方法,通过LMDI模型,分析影响福建省建筑领域碳排放的影响因素。结果显示:影响福建省建筑领域碳排放量的主要驱动因素,为人均建筑面积,一般影响因素为单位建筑面积能耗强度、常住人口规模。做好城市规划、提高居民的低碳环保意识,对于“双碳”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正>2022年12月16日,一场以绿色低碳发展为抓手,探讨未来建筑绿色化低碳化发展方向,为建筑领域实现“双碳目标”贡献智慧和力量为主旨的“未来建筑绿色低碳实施路径论坛”以线上直播方式成功举办,近万人在线上收看。为更好地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认真落实党的二十大提出的“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积极稳妥推进建筑领域碳达峰碳中和。建筑绿色低碳发展是促进建筑、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手段,是未来实现建筑领域“双碳目标”的重要支撑。  相似文献   

8.
《城市开发》2022,(12):93-95
<正>随着国家“3060双碳”目标的提出,绿色低碳的工作生活方式逐渐深入人心。如何采取有效的手段来推动企业、个人减少碳排放以履行保护环境的社会责任,成为广泛关注的话题。据中国建筑节能协会发布的《中国建筑能耗研究报告(2020)》,建筑从建材生产、建筑施工及建筑运行全生命周期碳排放中,建筑运行阶段的碳排放约占43%,可见,建筑运行阶段的低碳管理对实现建筑行业的减碳目标意义重大。海纳万商物业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海纳万商”)作为中海物业旗下非居业务子品牌,  相似文献   

9.
建筑领域实施低碳、零碳发展路径有助于早日实现“双碳”目标,践行“一带一路”的绿色发展理念。以北京金隅怀柔兴发科技园区及园区内一既有建筑零碳改造工作为例,确定了园区整体的低碳实施路径与零碳建筑改造技术方案。园区通过产业低碳、建造低碳、运行低碳3个方面实现低碳目标。既有建筑通过超低能耗技术(建筑本体节能)、光储直柔等可再生能源应用(碳替代)与绿植碳汇(碳补偿)技术,实现建筑运行阶段和全生命周期的零碳乃至负碳。既有建筑零碳改造后运行阶段一次能源总需求为-71.3 kW·h/(m2·a),年单位建筑面积碳排放强度-14.2 kgCO2e/(m2·a),建筑全生命周期(50年)可减少碳排放量508.48 tCO2e。研究内容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实施建筑绿色低碳建造提供重要的理论参考和实践支撑。  相似文献   

10.
在我国宣布双碳目标的大背景下,计入建筑领域的碳排放主要指建筑运行碳排放(建材生产环节碳排放通常划分在工业领域),因此,建筑运行能耗的量化公示、分析,进而合理有序地降低,对我国建筑行业实现双碳目标具有重要意义。公共建筑单位面积运行能耗和碳排放强度均远大于其他类型民用建筑,是建筑运行节能减碳的重点。聚焦建立在公共建筑能耗数据收集工作基础上的能耗信息公示制度,分析了我国建筑运行能耗信息公示要素及公示活动各利益相关方的角色,通过剖析我国公共建筑运行能耗公示相关工作,明确了能耗信息公示在提升建筑运行能效方面发挥作用的关键要素以及目前工作方式的缺失;借鉴基于建筑能耗评价比对的建筑运行能耗信息公示国际经验,针对目前我国能耗信息公示活动的现状和存在问题,提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高岩  贺艳 《建筑》2022,(1):35-36
建筑行业承载着我国“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实现的重要任务。2018年,全国建筑全过程碳排放总量为49.3亿吨,占全国碳排放比重的51.3%。其中,建材生产阶段占比28.3%,建筑运行阶段占比21.9%。运行阶段能耗基本用于建筑本体、供能、用能组成的建筑能源系统。可见,如何使建筑能源系统低碳发展成为实现我国“双碳”目标所要解决的迫切问题。  相似文献   

12.
王英明  王振兴 《建筑》2023,(2):134-136
大力发展近零能耗建筑是推动建筑节能减排、提升建筑室内环境水平、调整建筑能源消费结构、促进建筑节能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举措,是推进城乡建设绿色低碳发展和落实建筑领域“双碳”目标的重要技术途径。当前我国近零能耗建筑正处于从示范推广向规模化发展的关键时期,干旱寒冷地区应充分发挥自然资源禀赋,统筹建筑性能设计深化、关键技术应用、清洁能源供给深度融合,着力推动近零能耗建筑、零碳建筑、产能建筑提标扩面,提质增效。笔者结合宁夏首个近零能耗建筑试点示范工程项目,深入分析干旱寒冷地区近零能耗建筑关键技术融合集成应用做法及其成效。  相似文献   

13.
“双碳”背景下,探索近零能耗建筑技术是建筑领域发展的必然趋势。通过研究近零能耗建筑技术在福建省漳州市东山发展广场的应用,以“被动优先,主动优化,低碳能源”为设计理念,在高效供暖空调设备、高效照明系统、节能电梯系统、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风力发电系统等方面采用了系统的节能减排技术措施,可知充分利用当地优势资源进行建筑节能设计是该地区近零能耗建筑设计的有效途径之一。项目的实施契合国家“双碳”战略发展方向,对指导我国夏热冬暖地区实现建筑节能,大幅度推进建筑碳减排,具有重要的示范意义与推广价值,为同类型项目提供了可行的参考模板。  相似文献   

14.
“碳中和”“碳达峰”战略目标下,绿色建筑成为建筑行业发展趋势。研究以华中湖北区域某综合体项目为实践案例,在双碳目标背景下对绿色建筑技术进行研究和关键技术应用,通过低碳规划与建筑设计、海绵城市系统、电气系统、建筑信息模型(BIM)、智慧工地管理系统、智慧社区系统等多项关键绿色技术应用,建造新型低碳、绿色、经济、智慧、环保社区。  相似文献   

15.
针对“双碳”目标下北京市面临的减碳压力,以居住建筑运行阶段的碳排放为切入点,运用LCA理论,结合STIRPAT模型、情景分析法、蒙特卡罗模拟法等研究方法,对居住建筑运行碳排放未来发展趋势做了合理预估。研究表明,有9个影响因素对北京市居住建筑运行碳排放存在显著影响。在北京市“十四五”节能减排政策的作用下,居住建筑运行碳排放速率明显降低,但依然不能实现居住建筑“碳达峰”目标。常住人口、集中采暖面积、居民生活能耗、单位GDP能耗、新建居住面积对北京市居住建筑碳减排贡献最大。因此居住建筑碳减排工作要重点关注发展规划的完善、人口数量控制、居住建筑开发面积;推行绿色清洁能源,改善能源结构,强化监督管理;针对不同主体需求实行差异化激励政策。  相似文献   

16.
医疗建筑是建筑领域的用能大户,实现医疗建筑的节能降耗,降低碳排放,是建筑行业整体实现碳中和的重要环节。通过对成都地区某医院能耗组成和节能前景的分析,提出医院实现碳中和的目标,需要以设计、运维可再生能源利用为减碳路径,将“零碳”理念融入到医院的建设和全生命周期运维过程中,实现医院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7.
黄琼李松松 《建筑》2023,(10):92-93
建筑领域系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的重要领域之一,做好建筑节能宣传工作是传播节能理念、提高节能意识、推动全社会形成绿色低碳生产生活方式的重要一环。广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以下简称“省住建厅”)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锚定“双碳”目标,响应国家节能宣传周号召,拓展为节能宣传月,广泛开展节能降碳宣传教育,大力倡导绿色低碳生活方式,推广工作亮点和先进典型等,营造节能低碳的浓厚氛围,致力于推动绿色建筑和建筑节能发展进程。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随着温室效应不断加剧,极端天气导致的重大自然灾害频发,采取有效的节能减碳措施以抑制全球气温升高已成为国际共识,我国也于2020年提出碳达峰与碳中和的“双碳”目标。建筑业是碳排放大户,所以建筑业低碳发展已成为我国实现“双碳”目标的关键。通过对建筑工程碳排放的碳源分析,基于建筑全生命周期碳减排的理念,从规划、设计、施工、运营及拆除各环节提出建筑低碳化发展的对策,以期为建筑行业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9.
在我国“双碳”目标发展需求的导向下,针对大空间公共建筑开展的碳排放控制工作,对建筑行业低碳发展和“双碳”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在建筑碳排放控制方面,定量评价方法更具客观性和决策性。本文在回顾建筑业碳排放现状及低碳设计发展趋势的基础上,进一步总结大空间公共建筑碳排放的量化分析方法,明确碳排放影响因素及机制,归纳大空间公共建筑减碳策略,并把握其低碳设计发展趋势,为我国今后大空间公共建筑低碳设计发展提供思路和参考。  相似文献   

20.
王铁飞 《园林》2022,(5):111-117
碳达峰、碳中和的“双碳”目标已成为中国重要战略目标,同时,低碳城市建设也是国家“十四五”规划中的一项重要战略措施。在城市项目的建设规划中怎样有效控制能源消耗及碳排放是研究重点,而低碳理念观测和技术应用将是今后城市建设领域技术发展的重要遵循。植物园作为较为特殊的公园绿地类型,具有科研、科普和游憩的综合功能,在其设计、建设和管理过程中应更加注重低碳技术的实施。以上海植物园北区扩建项目为例,通过梳理分析项目在设计和建设全过程以及排水、建筑、道路、植物、土壤等核心要素所实施的低碳技术及其效应。其中,海绵城市措施使得北区雨水年径流总量控制率由60.5%上升至83.8%,有效降低了区域市政管网运行能耗,地源热泵和框架结构应用使得北区附属建筑运行能耗大大降低,而绿道型游路和功能型植物的设计应用则有效降低绿地后期维护过程的能耗。研究总结了植物园类型绿地在海绵城市、绿色建筑、绿道游路、功能植物等方面具备实施性的具体低碳措施,可为其他类型的低碳城市绿化建设项目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