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陈文龙 《中国水利》2022,(22):17-20
从珠江河口治理、大湾区防洪安全、供水安全、水生态环境保护及水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五个方面,系统梳理了粤港澳大湾区水安全保障现状,在研判大湾区水安全保障形势的基础上,聚焦珠江河口治理与大湾区水安全保障的重大问题,从战略层面全面提出大湾区水安全保障各领域未来发展方向和具体解决策略,为未来30年珠江河口治理与大湾区水安全保障提供战略参考。  相似文献   

2.
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支持深圳先行示范区等重大国家战略深入推进,水安全问题已成为影响经济增长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性瓶颈制约。推动粤港澳大湾区水安全保障能力提档升级,不仅需要借鉴国际一流湾区的先进经验,加强顶层设计,更要形成跨区域、跨部门、跨学科的协作合力。通过系统评估粤港澳大湾区面临的水资源承载能力、水旱灾害防御、水生态环境、监管能力建设等方面问题,归纳总结世界一流湾区水安全保障的经验与启示,以问题和目标为导向,研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为进一步完善粤港澳大湾区水安全保障体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已上升为国家战略,粤港澳大湾区的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水灾害等新老水问题情势与应对和保障能力,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要求相比,仍有一定的差距。加强粤港澳大湾区水安全保障,已成为关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成败的关键之一。在系统梳理粤港澳大湾区区情水情的基础上,对标建设国际一流湾区的标准,按照问题导向的要求,提出了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思路、重点、任务,为下一步粤港澳大湾区水安全保障工作的开展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4.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是五大国家战略之一。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推进,人口和经济将进一步集聚,势必要求更可靠的防洪减灾保安能力,但目前该区域防洪安全保障能力与大湾区建设要求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在总结粤港澳大湾区防洪安全保障现状的基础上,剖析了防洪安全保障面临的问题和挑战,以问题和目标为导向,提出了补防洪工程短板构筑安全可靠的防洪减灾网、强化监管调度全面提升防洪保安能力的初步思路,为研究解决大湾区防洪安全保障问题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粤港澳大湾区在国家发展大局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水利标准在保障粤港澳大湾区水安全中具有基础性、引领性作用。深入分析了粤港澳三地水利标准化工作的共性和差异,研判新形势下粤港澳三地水利标准互认与协同中存在的问题,基于需求分析编制一批湾区标准并构建大湾区水利标准体系,对于支撑大湾区水利高质量发展、助推大湾区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粤港澳大湾区是我国开放程度最高、经济活力最强的区域之一。受全球气候变化影响,防潮安全已成为大湾区最突出的水安全问题之一。大湾区城市高质量发展对防潮安全和生态景观提出了新任务新要求,兼顾防灾减灾及景观生态功能综合提升的海堤高标准建设迫在眉睫。系统梳理了粤港澳大湾区海堤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形势,分析了传统防浪防潮垂向一体化建设模式存在的短板,提出了基于“浪潮分离”的大湾区海堤高标准建设新理念,创建了“三重防护—模块组合—系统优化”的海堤设计新方法,可有效提升海堤减灾—生态—景观多元功能,保障大湾区防潮安全,为我国及世界其他滨海城市海堤高标准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针对粤港澳大湾区水问题多维交织特性,基于流域系统整体观梳理总结了技术上可控、逻辑上关联的5个水安全调控子系统结构,包括:河势调控子系统、内河水环境水生态调控子系统、外江咸潮调控子系统、城市暴雨洪涝调控子系统、外江洪潮调控子系统。探讨了各子系统关键机理、系统间的协同作用原理、协同调控的关键技术需求及协同调控模型算法架构,构建了大湾区水安全协同调控理论框架,以珠江河口为例开展了粤港澳大湾区水安全协同调控理论的应用,为大湾区水问题系统治理提出了新的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粤港澳大湾区城市洪涝问题日趋严峻。本文梳理了大湾区典型城市洪涝事件,归纳了洪涝特征并分析了洪涝问题的主要驱动要素。结果表明,近100多年,大湾区年降雨量、降雨日平均雨量、暴雨日数及暴雨日降雨量占全年比例都波动增加,而降雨日数波动减少,降雨呈现增多且趋于集中的态势。大湾区降雨时空分布不均,近10年广州、东莞、惠州汛期降雨量占全年雨量的81%,广州龙舟水期间降雨量占全年约22%。虽然大湾区城市群呈现热岛效应,气温与城镇化率呈正相关,且100多年来各城市温度上升并与降雨量呈正相关;但受地理位置影响,各城市降雨量与其城镇化率的关系并不明显,而更下游的沿海城市面临更多的锋面雨和台风雨影响。近10年给大湾区带来暴雨以上降雨的台风有47场,发生在6—10月,其中恰逢天文大潮的有21场、有26场在大湾区以西登陆。近40年珠江口沿海海平面上升速率3.5 mm/a,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海平面的持续上升将使大湾区面临严重洪涝风险。对强降雨、台风暴潮、海平面变化等要素开展分析可为大湾区防灾减灾工作提供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9.
粤港澳大湾区是支撑国家发展的重要区域。系统分析粤港澳大湾区岸线资源开发利用总体态势,制定科学的自然岸线保护和控制策略,对于支撑新时期粤港澳大湾区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研究提出了自然岸线分级分类体系,利用多源遥感解译与现场踏勘相结合的方法,对近40年大湾区自然岸线进行提取,分析自然岸线时空变化情况,并探讨大湾区自然岸线空间管控策略,为联动大湾区多部门、多地区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0.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加速,区域内地质灾害及其次生灾害频发,查清区域地质环境问题的成因及分布规律是建设大湾区的基础条件和重要支撑。大湾区总体上是溺谷湾内淤积而成的复合三角洲,属震级低、弱震频繁区域。区内主要发育NE、NW、EW三组断裂,区域地质特点主要有:基岩风化壳及残坡积层厚度大、软土及碳酸盐岩岩溶分布较广、海湾人工回填工程众多等。湾区内主要有滑坡崩塌、地面沉降、地面塌陷、河湾港口淤积等的不良地质问题,另外复杂的地质条件也让地下工程面临较多的原生风险源。大湾区地质环境的保护重点在于各城市之间的全面合作交流,做好地上地下的城市规划,建造海绵城市,完善区域不良地质作用的监测,制定防灾减灾计划。  相似文献   

11.
水文化与水政策法规建设是弘扬中华文化和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社会主义文化政策建设的重要一环。系统梳理了粤港澳大湾区水文化、水政策法规建设现状和面临的问题,分析了两者之间的关系,结合其他湾区实践经验提出了粤港澳大湾区水文化和水政策法规建设建议。当前粤港澳大湾区呈现水文化研究有待深入、弘扬有待加强、传承力度有待提高、水管理体制有待健全、水治理体系有待完善、水市场潜力有待挖掘等多重问题,未来需进一步加强水文化、水政策法规宣传教育力度,建立流域综合治理协调机制,树立新时代水资源管理理念和水政策法规文化体系。  相似文献   

12.
基于中国气象局发布的1949—2019年热带气旋数据,对影响粤港澳大湾区的热带气旋发生时间、频率、移动路径、强度等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影响大湾区的热带气旋频数呈现明显的年际波动,最多为每年11个,最少为每年1个,平均每年为5.83个,其中台风以上级别占比46.62%。近10年来,影响大湾区的强台风以上级别频数增加趋势明显。大湾区每年4—12月份均有可能受热带气旋影响,但主要集中在7—9月份,占全年总频次的69.57%。从登陆位置来看,大湾区及其以西区域登陆的热带气旋频次占比72.83%,远大于大湾区以东区域登陆频次,平均每年有1.08个热带气旋直接在大湾区登陆,登陆时强度在台风以上级别的占比27.27%。从移行路径上看,影响大湾区的登陆热带气旋以生成于西北太平洋的西进型或西北型移动路径热带气旋为主,占比63.87%。在大湾区及以西区域登陆的该类热带气旋,受北半球热带气旋风场逆时针旋转及珠江河口岸线影响,在天文潮的不同阶段均可造成珠江河口严重的风暴潮灾害。  相似文献   

13.
以粤港澳大湾区规划涉及的广东省9个市为研究区域,利用人水和谐理论方法,对研究区2014-2018年共5 a的人水和谐关系进行了量化,并分析了人水和谐关系的时空分布特征。研究中综合考虑影响人水和谐关系的健康度、发展度和协调度3个要素,建立指标评价体系,采用主、客观权重和合作博弈论确定综合权重,分别计算3个要素,进而通过要素集成确定人水和谐度。结果表明:大湾区背景下的广东省9市,近5年的人水和谐关系处于“基本和谐”到“较和谐”等级,且有逐渐向“和谐”转变的态势;从空间分布看,大湾区周边的江门、肇庆和惠州3个市的人水和谐度较其他城市稍高,这在一定程度上可缓解和分担经济高度集中发展带给水资源系统的压力,从而为大湾区未来的综合发展提供优质的水资源条件。  相似文献   

14.
王波 《给水排水》2021,47(11):1-5,11
通过对《粤港澳大湾区规划发展纲要》的颁布实施给粤港澳大湾区西岸主要城市澳门、珠海、中山带来新一轮超常规发展机遇的解读,以及对3座城市的水资源安全保障体系面临的海水上溯、取水口被咸潮连续覆盖时间长、各主要取水口无法获取优质原水资源、系统调咸设施严重不足等安全隐患进行了分析,提出了落实《粤港澳大湾区规划发展纲要》流域统筹协调要求对澳门-珠海水资源保障系统和中山市南部三镇水资源保障系统进行有序分阶段整合,提高科学运行调度水平、减少重复建设、有效降低系统运行成本等建议,切实做到科学合理有序利用有限水资源.  相似文献   

15.
正随着全球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及粤港澳大湾区轨道交通网络的发展,加快了湾区各类要素流的重新配置,广州南站作为湾区重要交通枢纽及全球资源再配置的重要平台,其战略地位日益凸显。在珠三角各地市积极融湾发展的大背景下,广佛地区正加快制定广佛高质量发展融合试验区建设方案及总体规划,其中广州南站-佛山三龙湾-荔湾海龙片区作为广佛融合先导区,将打造粤港澳大湾区的核心发展平台、新时代全国同城化发展示范区。而佛山陈村,作为该区域的重要组成部分,借助毗邻广州南站要素汇聚优势,  相似文献   

16.
东莞处于粤港澳大湾区的核心区,为贯彻落实《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的要求,注重城市的发展,开展东莞宜居城市评价研究意义重大.水资源是宜居城市建设过程中最重要的制约因素之一.水资源安全深刻影响着城市建设的各个方面.基于AHP模糊综合评价法构建水资源对宜居东莞的二级模糊综合评价体系,选取围绕水资源的4个一级影响因素和10...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逢雨必涝”“城区看海”的现象在大湾区各大城市不断上演,城市洪涝灾害已成为影响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水安全的突出问题。从天(降雨强度)、地(城市建设)、管(城市排水系统)、河(城市排涝系统)、江(外江洪潮水位顶托)5个方面分析了大湾区城市洪涝的原因,从治理理念、城市建设、防洪治涝标准、监测预警预报、制度保障5个方面提出了树立流域系统整体观、把防洪排涝作为城市建设的刚性约束、科学确定城市防洪治涝标准、加强监测预警预报及制度保障等应对策略,以期为大湾区城市水安全保障提供新的解决思路。  相似文献   

18.
依据2009—2019年粤港澳大湾区社会经济指标和水资源数据,通过泰尔指数、基尼系数对人口、GDP与水资源空间分布的均衡性进行研究,并构建了水资源负载指数模型,分析了区域水资源开发程度。结果表明:2019年粤港澳大湾区人口与水资源量、GDP与水资源量的匹配程度较低,基尼系数分别为0.520和0.651,属于高度不平均等级,且基尼系数呈上升趋势;通过泰尔指数得到了相同的结论,区域间差异对总体差异贡献率较大,而区域内的人口、GDP与水资源匹配差距不突出;2019年粤港澳大湾区水资源负载指数为4.0,等级为Ⅲ级,开发利用程度为中等水平,各城市水资源负载差距悬殊,且呈逐年增加趋势,表现为经济总量大、人口密集、水资源条件相对不足的地区,开发利用程度高、潜力小;粤港澳大湾区水资源空间分布与生产力布局不协调,且水资源空间不均衡性有进一步加剧的趋势。  相似文献   

19.
<正>2019年,水利部珠江水利委员会以党的建设为引领,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治水重要论述精神,全面贯彻落实水利改革发展总基调,凝心聚力、务实奋进,在水旱灾害防御、粤港澳大湾区水安全保障、大藤峡工程建设、行业强监管、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等工作中取得新进展新成效,聚焦服务好粤港澳大湾区等国家重大战略,为助推流域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的水利支撑和保障。  相似文献   

20.
2021年,珠江流域降雨持续偏少,主要江河来水偏少3~7成,尤其是东江、韩江已达到1956年以来最枯.珠江河口咸潮比往年来得更早,西江干流水道广昌泵站、联石湾水闸出咸时间较同期提前2-3个月,澳门、珠海等大湾区城市受到咸潮影响,珠江流域抗旱保供水形势严峻.为提升粤港澳大湾区水安全保障能力,更好地支撑流域枯季水量调度,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