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针对《逆向工程技术与产品设计》课程存在的问题,按照“岗课赛证”综合育人的要求进行教学改革与实践。通过以岗定课、以证融课、以赛促课,重构了课程内容;通过系统化制定教学策略,构建了“任务驱动、虚实结合、理实一体”的教学模式,符合学生学习特点以及课程内容特点;教学实施结果表明学生主体作用得到充分体现,三维培养目标有效达成,该课程改革的相关实践可以进一步丰富“岗课赛证”融通的经验与示范。  相似文献   

2.
李伟 《模具工业》2023,(2):89-94
以“岗课赛证”综合育人为引领,着眼全国职业技能竞赛模具数字化设计与制造工艺赛项,把竞赛的标准、模式、资源、内容与企业工作岗位、与行业职业能力标准、与专业人才培养体系进行融合,重组知识模块,开发了以“赛→岗→证→课”为轴线的5门主干和7门专业核心课程,利用第一课堂、第二课堂的形式,分别采用四步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法和项目教学法完成教学的实施,并且评价主体多元化、方式灵活多变、过程与结果评价相结合,采用学分置换的形式,激发了广大师生的积极性、参与度和学习热情。  相似文献   

3.
围绕推进新时代高职“五个思政”,探索“岗课赛证”融合育人模式,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展教与学行为分析,针对汽车产业特点实施教学,体现职业教育劳动教育特色。以“汽车冲压模具设计员岗位职责”为任务起点,以“汽车拉延模具结构设计”为学习主线,以“主动获取需求”为学习导线,以“拉延工艺数模设计”为教学内容亮点,以弘扬“中国智造”、“培育工匠精神”为思政要素,配合线下、线上、智慧职教等信息化工具,结合企业需求、1+X证书-拉延模具数字化设计、全国职业院校模具数字化设计技能大赛冷冲拉延模CAD/CAE/CAM赛项进行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相似文献   

4.
为了适应当代注塑模具行业的发展,在教学改革背景下,注塑模具的“岗课赛证”项目化教学模式,需要调整注塑模具的教学目标、对于教学内容进行重新构思、打破以往的注塑模具教学资源,从社会的角度对注塑模具教学资源进行完善、根据企业岗位要求,分化教学模块、进行多元考核,打造具有注塑模具课程特色的教学方式,以提高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岗位适应能力,为企业提供高素质的技能人才。  相似文献   

5.
《造型》课程是浙江广厦建设职业技术大学职业本科专业数字媒体艺术的一门专业基础课。作为职业本科专业基础课程,如何体现职业本科的“职业”性,又能兼顾本科课程的理论性是《造型》课程所要达到的教学效果和教学目的。在二者之间找到平衡点,同时又和普通本科《造型》课程有所区分,需要在教学模式上进行大胆尝试,通过真实项目驱动的方式的探索与实践,为职业本科课程的建设提供好的实践方案。  相似文献   

6.
南黄河  杨小玉  叱培洲  李娜 《电焊机》2021,51(9):111-114
以陕西铁路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焊接技术与自动化专业为例,针对该专业实施"1+X"证书试点制度,通过调研行业内制造企业和社会评价机构,明确了焊接技术与自动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方向,围绕"1+X"试点工作,重点讨论了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课证融通、教材建设等方面的探索与实践,以构建全新的人才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7.
黄文哲 《模具制造》2024,(2):118-120
《机械制图与CAD》是中职学校机械类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和实践奠定了基础。针对当前《机械制图与CAD》课程教学所面临的问题,将职业技能竞赛内容与专业课程教学内容进行“课赛融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确保学生更好地适应后续学习和满足职业需求。  相似文献   

8.
沈亚仁 《焊接技术》2023,(8):125-128
当前职业(技工)院校焊接技能人才培养实施的是“广而宽”教育,缺少“针对性”与“适用性”,与社会发展有所脱节。文中基于企业对数字化焊接技能人才实际需求,围绕数字化焊接专业学生就业岗位群,剖析满足岗位所需的知识能力、实操能力、职业素养等一系列职业能力特征,对职业院校焊接专业现有教学内容与课程进行梳理与重置,从企业、学校、学生3个视角共同构建基于数字化技术的焊接技能人才职业能力标准、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力求做到贴近实际需求、便于开展教学、易于学生接受。  相似文献   

9.
以《先进制造技术》课程为例,构建一套基于云班课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开发一系列的课程资源、小组任务单、测试作业等,并进行该教学模式课程实践,得到各班级的云班课成绩和总评成绩,将其与过去的传统教学模式数据比对分析,采用该模式后成绩有提升,表明该模式教学有效,教学效果好。  相似文献   

10.
《模具工业》2016,(5):75-77
基于建立的集教学、科研与生产功能于一体的生产性实训基地,构建了产学深度融合的《成型机械》校本课程。课程的教学目标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室与车间一体化,实训与生产实际相结合,学习过程与工作过程相结合,设计了"教、学、做"一体的情境教学内容,构建了与校企合作育人模式相配套的课程体系。  相似文献   

11.
课程思政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路径,将案例教学与课程思政深度融合,是同步深化案例教学和践行课程思政的有效途径。对《材料的腐蚀与防护》研究生课程教学进行学情分析,提出课程思政融入案例教学的思路,以课堂讲解“金属的化学腐蚀与电化学腐蚀”内容为代表,设计了“《舌尖上的中国》不锈不粘的章丘铁锅——电化学腐蚀”教学案例,构建出富有人文气息的沉浸式学习情境,并将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的思政元素深度融合到教学案例中,阐述了该案例在《材料的腐蚀与防护》课程教学改革中的应用。教学实践表明,通过案例引导、分组讨论等开放式、互动式的教学改革,取得了良好的育人效果,实现了思政育人、知识传授与创新能力培养的有机结合。  相似文献   

12.
夏雨 《模具制造》2023,(3):94-96
随着国家经济的快速增长,越来越多地方产业转型升级,国内将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化,企业的岗位向智能制造转型升级,对于高职院校来说培养适应新的岗位的技术技能人才显得尤为迫切,同时高职院校也迎来了全新的发展,需要把专业与与之相适应的企业岗位对接以适应企业对人才的需要,以1+X职业资格证书为依托,打造适应智能制造方向的数控人才,通过对数控技术专业教学改革,调整人才培养方案,从课程标准、教学内容和课程师资着手,将课程打造成课证融通的一体化课程,满足当前数控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  相似文献   

13.
针对课程思政视域下《逆向工程与快速成型技术》课程教学改革的问题,以混合式教学模式为出发点,依据教育部《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并结合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及理念,明确了在思政育人理念下进行混合式教学改革的意义。通过《逆向工程与快速成型技术》课程4个方面的改革与探索,形成《逆向工程与快速成型技术》基于课程思政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最后提出了基于思政育人理念的《逆向工程与快速成型技术》课程教学设计,为同类课程改革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4.
提出了技师学院模具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思路,阐明了技师学院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工学结合课程体系的构建,应遵循对接产业、企业生产特点和职业岗位能力需求的原则,突出职业岗位技能训练,调整课程和教学内容,确定与国家职业标准相对应的教学课题或模块,提高学生就业岗位的适应能力,满足企业对人才培养的需要。  相似文献   

15.
对接《智能制造工程技术人员国家职业技术技能标准》,以产教深度融合为主线,开展充分调研,着重从培养目标与规格、课程设置、师资队伍等方面开展职教本科智能制造工程技术专业教学标准体系研究,为职教本科人才培养提供支撑与保障,为全国其它职教本科专业教学标准体系构建研究提供范式。  相似文献   

16.
为提高《机械基础》教学质量提出“六步一主体”教学模式,对本门课程进行教学改革。该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主体”为原则,以建构主义理论为基础,按照抛问题、看微课、接收知识、组织讨论、绘制思维导图、评价思维导图的步骤组织教学,旨在夯实学科知识的同时,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从而达到课程教学目标,为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7.
高职教育是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应积极推进多种模式的课程改革。主要研究了《模具设计与制造实训》校本课程开发,构建以职业实践为主线,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模块化课程,并重点介绍了课程建设和课程特色。  相似文献   

18.
刘磊  张丽琴 《模具制造》2013,(11):85-88
在分析《塑料成型工艺与模具设计》课程传统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以学生为主体,借鉴行动导向教学理念,根据岗位能力及模具设计实际工作流程重新组织课程教学过程.突出CAD/CAM技术的应用,从课程整合、教学方法与手段、考核方式等方面进行改革与探索,以培养综合素质良好、职业岗位能力强、具有创新意识的高技能应用型模具人才.  相似文献   

19.
“新工科”双创建设提出高校要培养多元化、专业化、创新型的复合人才,这对工程训练内涵建设与实训教育提出了更高要求。文中以本校工程训练中心改革发展实践探索为例,践行技能与素质并重的实训教学理念,积极开展“多元立体”工程实践创新人才培养平台建设,开展立体式、个性化、多层次的工程实践创新教育,坚持“以赛促学,以赛促创”的育人理念,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实训热情,学生动手能力、创新意识、工程素养大幅提高,为学生整体综合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20.
高职与应用型本科模具专业“3+2”分段人才培养衔接课程存在目标不统一、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缺乏一体化设计、课程与专业对应的岗位群不明确等问题,为此按照既独立又相关联、实践导向、模块化原则,从通识教育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实践课4个方面重新构建课程体系,以期为高本课程衔接做出有益探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