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能源利用紧张的情况并没有获得有效改善。从我国各方面能源利用的实际情况就可以发现,建筑物能源的消耗在我国总能源消耗量方面占据了90%左右。建筑行业的高能源损耗已经受到各界人士的广泛关注。在建筑改造的过程中,利用被动式节能技术可以达到良好的节能效果,实现节能的可持续发展。本文就被动式节能技术在建筑改造中的应用进行简单分析。  相似文献   

2.
《暖通空调》2021,51(4)
对我国城市民用建筑的隐含碳排放和运行碳排放作了测算。指出了影响我国城市建筑碳达峰的主要因素:一是建设规模和建筑寿命,二是北方城市集中供暖的高碳和高能耗。如果按既有发展模式(BAU),我国城市建筑在2030年很难碳达峰。而在控制建设规模、供暖系统电气化和提升效率、实现建筑能耗限额设计等措施基础上,我国城市建筑在2030年将可实现碳达峰21亿t,这一峰值比BAU减少近50%。提出了城市建筑碳中和的5项基本措施,即:超低能耗建筑,降低碳负荷;建筑电气化和提高能效;现场可再生能源利用;为高渗透率可变可再生能源提供弹性;空气中碳捕集和碳利用。强调了城市开发建设的方式必须从粗放型外延式发展转向集约型内涵式发展,从增量建设逐步转向存量提质改造。  相似文献   

3.
随着我国建筑能耗的不断增加,太阳能与建筑一体化的节能技术发展和应用日益受到关注。如今,我国的太阳能技术正从示范工程应用逐步向工程化规模应用发展。阐述了可再生能源的产业政策、太阳能利用的产业现状(包括光热和光伏)以及推动太阳能与建筑一体化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等,并提出了相应的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4.
正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城市建筑能耗不断增加,已占到社会商品能源总消耗量的33%左右。传统能源储量不足且大量的开发利用造成环境恶化,能源问题已经成为制约社会经济发展及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问题。充分开发和利用可再生能源是一条势在必行之路,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的建筑应用成为缓解能源需求矛盾的重要途径。我国可再生能源利用技术发展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但真正实现快速发  相似文献   

5.
申文明 《住宅产业》2008,(11):27-27
中国是太阳能应用大国 节能减排是21世纪一个突出的话题,太阳能利用是节能减排的重要内容。中国的太阳能热水器装什么地方。我们向建筑要能源,就是要向建筑的屋顶要能源,从这点来说,建筑是我们太阳能最大的市场,太阳能是建筑的最佳搭挡。太阳能是增加建筑节能的辅助能源,给建筑节能做加法,太阳能不是万能的,是一个辅助能源,太阳能热水能有效补充10%的建筑能源。太阳能光热的利用目前在中国已经是一个非常成熟的产品。  相似文献   

6.
在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背景下,低碳经济和低碳城市的概念应运而生。其核心为降低能源消耗、减少二氧化碳排放,揭示低碳经济是世界发展的趋势,低碳城市是低碳经济发展的必然过程。说明低碳城市的构建途径:新能源技术应用、清洁技术应用、绿色规划、绿色建筑和低碳消费。并阐述了低碳城市在中国的实践。发展低碳经济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在这一大背景下,实现从高碳城市模式向低碳城市模式的转变,已成为我国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现实选择。而推进低碳城市建设需要从城市规划、产业结构、资源和能源利用、生活消费等多方面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7.
《Planning》2014,(9)
在全球为减少碳排放博弈过程中,在自由贸易的情况下,气候政策宽松的发展中国家有没有成为执行严格气候政策的发达国家高碳产业的"污染避难所"?从双边贸易的视角对此问题进行了检验。结果表明,仅部分高碳产业有向我国转移的倾向,同时我国也向其他国家转移了部分高碳产业。我国并没有成为发达国家高碳产业的"污染避难所"。  相似文献   

8.
李俊 《住宅产业》2014,(11):123-128
在我国经济高速平稳发展的环境下,根据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及城镇化快速发展,建筑耗能和可再生能源利用,是建设领域迫在眉睫需要解决的问题,优化能源结构、保护环境,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利用洁净能源是当务之急。我国对太阳能光伏发电、风力发电、潮汐发电等洁净能源的利用已逐步推广,并制定了一些激励政策。针对太阳能光电建筑发电的应用,本文就华源集团库尔勒圣地欣城项目光电建筑发电系统在国家绿色建筑示范工程中的应用进行简要论述。  相似文献   

9.
李俊 《住宅产业》2014,(8):54-58
在我国经济高速平稳发展的环境下,根据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及城镇化快速发展,建筑耗能和可再生能源利用,是建设领域迫在局睫需要解决的问题.优化能源结构、保护环境,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利用洁净能源是当务之急。我国对太阳能光伏发电、风力发电、潮汐发电等洁净能源的利用已逐步推广,并制定了一些激励政策。针对太阳能光电建筑发电的应用,本文笔者就华源集团库尔勒圣地欣城项目光电建筑发电系统在国家绿色建筑示范工程中的应用进行简要论述。  相似文献   

10.
在我国经济高速平稳发展环境下,根据人们生活水平提高、经济能力提高后对居住环境和现代城市建设的需求,优化能源结构、保护环境.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利用洁净能源引起了高度重视我国对利用太阳能光伏发电、风力发电、潮汐发电等洁净能源利用已逐步推广,并制定了一些激励政策、针对太阳能光伏发电的应用,本文笔者就华源集团库尔勒圣地欣城光伏发电系统项目进行了简要论述。  相似文献   

11.
我国已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能源消费国。在世界能源储量不断下降的今天,如何合理利用能源已经成为我们越来越关注的焦点。在我国能源总消费量中,建筑能耗约占30%,并呈逐年上升趋势,如此庞大的比重,使其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软肋。因此,有效实现建筑节能,已经成为当前热点话题。新技术、新科技为节能建筑带来了一线曙光,也为地球带来了希望。  相似文献   

12.
建筑卫生陶瓷行业资源、能源的综合利用及节能减排是我国建筑卫生陶瓷行业能否可持续性发展的重点所在,也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我国建筑卫生陶瓷工业的能源利用率与国外相比,差距较大,发达国家的能源利用率一般高达50%以上,美国达57%,而我国仅达到28~30%。建筑卫生陶瓷行业资源、能源的综合利用及推行节能减排可以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有效提高企业效益,改善员工的劳动环境,还可以起到减少对资源能源的消耗,减少对环境的污染,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是我国由陶瓷生产大国向陶瓷强国迈进的重要步骤。  相似文献   

13.
1引言 我国自然资源总量排在世界第七位,能源总量为4×1012T标准煤左右,列世界第三位.由于人口基数大,我国人均能源占有量约为世界平均水平的40%.能源问题是我国在本世纪面临的一个重大挑战,能否有效利用资源、降低能源消耗关乎中国经济结构转型的成败.  相似文献   

14.
本文主要论述了建筑装饰装修怎样应用洁净能源,积极响应当下全球呼吁向低碳、零碳转型的号召。文中以建筑装饰装修在设计选材、施工工艺及措施、清洁技术对洁净能源利用为例,论证了利用洁净能源必然带来的社会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具有广阔前景,为广大室内设计施工带来新的启发。  相似文献   

15.
为贯彻执行《可再生能源法》、《节约能源法》和《民用建筑节能管理条例》等法规,从2006年开始,财政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联合开展了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示范工作,示范项目将作为我国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的标杆。到目前为止,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包括太阳能和地热能利用)示范面积已达到4000多万平方米。其中地源热泵项目200多个,示范面积超过3000万平方米,奠定了地源热泵在我国建筑节能与可再生能源利用中的重要地位,大大促进了地源热泵的推广应用和技术发展。  相似文献   

16.
一、太阳能与建筑一体化市场 截止到2006年,我国太阳能热水器运行保有量达到9000万平方米,占世界总量60%,年生产能力1900万平米,替代能源量约3000万吨标准煤,产值达200多亿元。中国已成为世界最大的太阳能热利用产品生产、应用和出口国家,并以20%-30%的速度增长。  相似文献   

17.
正在我国经济高速平稳发展环境下,根据人们生活水平提高、经济能力提高后对居住环境和现代城市建设的需求,优化能源结构、保护环境,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利用洁净能源引起了高度重视。我国对利用太阳能光伏发电、风力发电、潮汐发电等洁净能源利用已逐步推广,并制定了一些激励政策。针对太阳能光伏发电的应用,笔者就华源集团库尔勒圣地欣城光伏发电系统项目进行简要论述。  相似文献   

18.
太阳能建筑技术在国内外的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寻求绿色能源代替常规能源是当前能源利用的开发热点,太阳能利用技术是最有发展前途的能源技术之一,介绍国内外太阳能建筑技术的发展与应用情况,并提出加快发展我国太阳能建筑技术的建议。  相似文献   

19.
建筑     
《城市住宅》2012,(6):17-18
加州批准利用太阳能使建筑节能25%美国加州能源委员会批准了将于2014年1月1日生效的能源效率标准,使住宅和商用建筑节能25%,从而降低能源成本,为消费者省钱。这些标准还将使消费者在家中生活得更舒适。能源委员会的2013建筑能  相似文献   

20.
浅谈我国建筑技术创新与建筑节能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董利军  卢立平 《山西建筑》2007,33(20):265-266
从建筑物的围护结构在建筑节能中创新技术的应用方法和措施以及可再生能源利用技术创新发展方面,阐述了我国建筑技术创新对建筑节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作用,以改善建筑热环境,从而促进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