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国外城市社会空间演变的动力机制研究综述及政策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社会空间演变的动力机制问题一直是国外城市社会学、地理学、人口学、规划学等学科研究的热点,形成了各种理论流派.当前,在经济全球化和市场化改革不断深入的背景下,中国城市社会空间正发生类似于西方城市社会空间的演变趋势.因此,对国外城市社会空间演变的动力机制理论进行研究,可以为正在发生的中国城市社会空间问题提供可供借鉴的理论解释,并且也为合理的城市治理公共政策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城市社会空间演变的动力机制问题一直是国外城市社会学、地理学、人口学、规划学等学科研究的热点,形成了各种理论流派。当前,在经济全球化和市场化改革不断深入的背景下,中国城市社会空间正发生类似于西方城市社会空间的演变趋势。因此,对国外城市社会空间演变的动力机制理论进行研究,可以为正在发生的中国城市社会空间问题提供可供借鉴的理论解释,并且也为合理的城市治理公共政策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广州市区人口分布演变与城市规划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改革开放以来,广州市的人口空间分布逐渐趋向分散,出现五种类型.其变动的主要方面是市内迁移,迁移特点表现为短距离、蔓延式向外扩散.根据人口空间分布演变特点,广州市的城市规划要增强规划的弹性;要继续完善和发展多中心的城市结构;在加强新区建设的同时,要重视旧城改造;适当增加高层建筑,精心规划好中心商务区. 相似文献
4.
2000~2010年北京人口空间分布特征综述
将1982年、1990年、2000年、2010年的四次人口普查数据输入北京区县,以每十年间的人口增长率为研究对象,可以发现人口增长率较快的地区在这三十年来从中心向外逐渐扩散,且增长率也逐渐增大;而三十年来二环以内人口密度持续降低.如果把研究的时间划分缩小到十年这个尺度来看,可以发现以下规律. 相似文献
5.
城市空间形态演变驱动机制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城市空间形态是城市在特定的地理环境和一定得社会经济发展阶段中,城市各种社会经济活动与自然因素相互作用的综合结果。本文从汨罗经济发展的主导作用力、自然地理的基础作用力等5个方面对汨罗城市空间形态演变作了初步的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6.
杭州市老龄人口空间分布及演化规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概述了我国城乡规划领域对人口老龄化研究的基本发展情况,认为应对老龄化问题的城乡规划,需要对老龄人的空间分布进行动态的、整体的研究。以杭州市区为样本,在"五普"和"六普"数据的基础上,应用GIS及相关模型对2000年、2010年杭州市区老龄人口密度进行计算和空间化处理。研究发现:圈层结构是杭州市老龄人口空间分布的基本特征,城市中心与外围地区的老龄人口密度成指数下降;城市中心地区的老龄人口密度不断提高、老龄化程度加深,且分布边界相对稳定;不同圈层的老龄人口在年龄结构上存在差异性。在此基础上给出了与老龄人口空间分布特征与发展趋势相适应的养老设施规划建议。 相似文献
7.
通过建立城市空间布局要素因子库,对各因子与人均住宅建筑面积的相关性进行了分析,以其归一化相关系数作为定量分析的权重系数,最终实现北京市现状人口以居住用地为单元的空间分布。 相似文献
8.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开发利用地下空间已经成为解决城市空间资源约束问题的重要方式.人口作为城市空间的需求表征,其分布密度是影响地下空间开发的重要因素.为探究地下空间与人口分布的关系,本文以南京市雨花台区地下空间为例,利用人口热力图动态数据,通过ArcGIS的空间分析和SPSS的相关性分析方法,考察地下空间与人口分布的关... 相似文献
9.
10.
武汉市人口分布的空间格局变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近32年的人口统计资料,利用汉森模型,对武汉市的人口空间变动进程分三个时段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三个时段内武汉市的人口空间变动存在着显著差别,剖析了武汉市近32年来人口空间变动与郊区化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1.
12.
与传统OLS方法相比,地理加权回归模型(GWR)更能反映各要素间的空间关联性,故采用LISA、Getis-ord G_1~指数及GWR模型等方法,分析江苏省县域人口城镇化的空间集聚特征及其形成机制。结果表明:(1) 1990-2010年,县域人口城镇化水平提高,由低水平型转向中高水平型为主。Moran’sⅠ指数均为正,空间上略趋均衡,以HH集聚(苏南地区)和LL集聚(苏北地区)类型为主,冷、热点区呈核心一边缘结构,涓滴效应凸显,南北分异明显且有缩小趋势,冷点区主要分布在连一淮一宿等地区,热点区主要分布在苏一锡及宁一镇一扬等地区。(2)国有动力和集聚动力对人口城镇化的影响为正效应,初始动力和根本动力为负效应,推拉动力和非国有动力由正效应变为负效应,外部动力正、负效应均有。各动力因子不仅影响力变化,亦存在南北空间变异,多机制空间演化共同作用导致不同县域人口城镇化南北分异的空间布局。最后,提出优化县域人口城镇化发展的路径,为相关部门制定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3.
14.
传统村落公共空间是乡土记忆的重要载体,记录着村落的兴衰与蜕变,同时也是村民日常生活和节假日的重要集聚场所。本文从历史维度出发,从自组织和他组织两方面分析我国传统村落公共空间演变特征及机制。通过研究发现,从1949年到现在,传统村落公共空间的特征分别是自组织起主导地位—他组织出现,自组织开始弱化—他组织地位凸显,自组织进一步弱化—传统村落公共空间衰落。其原因主要是随着他组织对乡村的逐渐干预,以及城镇化进程加快后乡村的地缘社会逐渐弱化,乡村凝聚力减弱,导致公共空间走向衰弱。 相似文献
15.
16.
改革开放以来,上海的社会住宅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包括配套商品房、经济适用房、廉租房和公租房在内的“四位一体”的模式构成了上海的社会住宅体系。 相似文献
17.
改革开放以来,上海的社会住宅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包括配套商品房、经济适用房、廉租房和公租房在内的“四位一体”的模式构成了上海的社会住宅体系。 相似文献
18.
上海的人口分布不合理由来已久,市中心区人口过密及与之相联系的“膨胀病”等问题,加剧了上海城市空间与人口之间的矛盾,已成为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的严重障碍。虽经多年努力,但仍未很好地解决人口的再分布问题。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很重要的原因是未采取城市空间置换这一措施。九十年代以来,以浦东开发开放为契机,揭开了城市空间置换的序幕,随着城市空间置换的全方位展开,带动了人口的位移,即人口重新分布。笔者认为,就总体而言,在上海现阶段仍然处于集中城市化发展阶段的情况下,进行城市空间置换才是疏解市中心区过密人口、促进人口合理再分布的一条有效措施。 一、城市空间置换的含义 所谓“城市空间置换”是更新、重组城市空间诸要素,调整城市空间形态、改善空间布局状况、优化空间结构、提高空间利用效率,以清洁、优美、舒适、功能健全的空间替代污染、颓败、烦闷、功能衰弱的空间。 “城市空间置换”这个概念,有两层含义: 相似文献
19.
20.
北京城市近10年人口分布演变态势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引言城市人口在空间上的集聚和扩散始终伴随着城市的发展演化过程,城市人口在不同阶段的空间分布演变态势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这一时期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某些特点。 相似文献